他們要給黃土高原變變顏色!

2020-12-05 環球網

中國四大高原中,青藏、雲貴、內蒙古三座高原的大美風光數不勝數,唯有黃土高原,似乎多年來廣泛散播的沒有美名,卻只有洋洋灑灑的風沙和黃土。

黃土高原上的土(舟可/攝)

說到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態惡化是人們對它的一貫認識,「面朝黃土背朝天」更是進一步詮釋了這一地區的風、土、人、情。

然而,自昨日起,黃土高原貧瘠的土地上一座國家儲備林基地正式啟動建設——未來3年裡,在4000餘公頃的範圍內人工栽培的樟子松、油松、側柏等樹木將覆蓋裸露的土地,為黃河流域生態治理的版圖鋪滿一片綠色。

在陝西首個落地實施的國家儲備林基地致力黃河生態治理

黃河孕育了華夏文明,但它從未以充滿母性的溫和聞名。相反,在滾滾橫流的河水中,黃土高原的泥沙不斷被衝刷攜帶;且黃土高原上降水雖然不多,但暴雨集中,傾洩的降雨形成了山洪,土體不斷被衝毀,大量的泥沙又匯入黃河,最終形成了黃河「一石水,六鬥泥」的奇觀。42萬平方千米的黃土高原也經過水流不斷的侵蝕和分割,變得溝壑縱橫、支離破碎。黃河流域生態治理陷入困境。

陝北黃土高原上的窯洞(舟可/攝)

10月27日,記者來到了陝西省延安市,這裡地處陝北黃土高原的溝壑區。歷史上,這裡也曾是「水草豐茂、牛羊塞道」的富庶之地,後來由於過度放牧、屯墾等多種原因,林草植被遭受毀滅性破壞,後一度成為黃河中上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背景資料顯示,20世紀末,延安水土流失面積高達2.88萬平方公裡,每年流入黃河泥沙2.58億噸,約佔入黃泥沙總量的六分之一。「下一場雨,脫一層皮,累死累活餓肚皮」是當時延安老百姓生活的實狀。

1999年,中央啟動退耕還林政策,延安人從「開荒」變為「造林」,這成為了黃土高原上的延安由「黃」轉「綠」的伊始。2018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印發的《國家儲備林建設規劃(2018-2035年)》提出,到2020年,規劃建設國家儲備林700萬公頃,繼續劃定一批國家儲備林,國家儲備林管理制度體系基本建立。近年來,隨著國家不斷致力於沿黃地區生態環境的治理,陝西省作為黃河幹流和支流流經的主要地區,更是多向協作發力,共同實施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工程,力求增加黃河兩岸林草植被蓋度。

在此背景下,國家儲備林延長基地項目正式啟動建設。

工人栽種儲備林樹苗(中交二公局五公司/供圖)

「綠色銀行」,正式開建!

國家儲備林是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對優質木材的需要而建,被譽為國家「綠色銀行」,對推進我國林業現代化建設、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昨日上午,在延安市延長縣召開了「(陝西省)全省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啟動會」。會議標誌著以中交二公局五公司承建的首個在陝落地實施的國家儲備林基地項目正式拉開陝西省國家儲備林建設的序幕。陝西省副省長魏增軍、省政府副秘書長魏穩柱、省林業局局長黨雙忍、陝西林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方有為、中交二公局五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孫濤、陝西省各設區市、有關縣(市區)林業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局機有關處室、局直屬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出席會議。

啟動會現場(中交二公局五公司/供圖)

黨雙忍在講話中指出,延長縣位於延河流域,延河是黃河的一級支流,建設一個山清水秀的延河流域,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和重大的政治意義。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是黃河流域生態空間治理以「綠」治「黃」,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抓手,也是「十四五」期間,陝西生態空間得到修復的重要舉措。

隨後,魏增軍宣布該項目正式啟動,並移步植樹區,和其他與會嘉賓以義務植樹的形式,身體力行表明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治理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決心。

把生態工程打造成民生工程

記者了解到,中交二公局五公司計劃在3年內完成儲備林延長基地項目的建設。「國家儲備林建設不僅僅是植樹造林,它的長遠影響包括生態治理、林下經濟、礦山恢復、拉動周邊地區脫貧等。」中交二公局五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孫濤指出,「該項目的建設也實現了與黨中央提出的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和高質量發展方向的有機對接。這是中交二公局五公司跨領域的一次全新嘗試,公司將在持續做好核心業務大交通、大城市的基礎上向生態業務領域的進軍奠定基礎。」

該項目建設布局結合用地需求和生態特種,主要分為三個區域,分別為:延河流域儲備林建設區、沿黃公路儲備林建設區、儲備林苗圃基地。涉及黑家堡鎮、七裡村鎮、交口鎮、張家灘鎮、雷赤鎮、羅子山鎮等六個鄉鎮。項目區總面積4131.14公頃,可造林面積3520.20公頃。

廢棄的土窯洞(舟可/攝)

記者在開工儀式周圍拍攝陝北窯洞遠景時,被一戶當地居民請進了家門。住戶是兩位老人,熱情邀請記者走入窯洞內部參觀。據他們介紹,因曾發生過暴雨泥石流和山體滑坡導致的窯洞坍塌事故,現在在延長縣周邊,已經不允許居民住在土窯洞裡了,居民們都蓋起了磚樓或石窯洞。「以前暴雨來的時候,經常發生泥石流,我們都要在窯洞上蓋上石板防止坍塌。這兩年山上慢慢植樹造林,情況好多了。等儲備林建起來,就更方便了。」

住在石窯洞裡的老人(舟可/攝)

和「插個樹枝就能活」的長江流域地區不同,這裡屬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降水分布極不均勻,項目的建設註定將面臨重重困難。中交二公局五公司國家儲備林延長基地項目負責人趙永波表示,「我們將不畏艱辛,將此生態工程打造成造福沿線居民的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品牌工程。」

趙永波還說,該項目將在建設過程中以改善周邊居民生態環境為導向,積極拓展延伸林產業鏈條,讓更多從周邊貧困地區農民參與到林產業發展增收中來,努力創造生態經濟,並使之成為推進精準脫貧的新產業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新增長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相關焦點

  •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
    黃土高原,許多人並未去過,對其的直觀印象大都停留在千溝萬壑,沙塵漫天,乾旱至極的固有印象中。多年來每每與身邊的朋友聊天,總會問,你們哪有沙漠嗎,你們那是不是很缺水……一連串的類似問題,一時使我也有些困惑,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 黃土高原的黃土從哪裡來?
    雄偉壯麗的黃土高原綿亙千裡的景象蔚為壯觀,幾千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吟詩作畫。一代偉人毛澤東曾在此發出「江山如此多嬌」的感嘆。人們在讚嘆之餘,不禁要問: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到底來自何處呢?
  • 陝北窯洞,黃土高原的精靈
    行走在溝壑縱橫、墚峁交織的黃土高原上,視野中經常會出現與黃土渾然一色的窯洞,這種千百年來延續下來的民居景觀,是依託黃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築。今天,我們來欣賞我國傳統民居——黃土高原的窯洞。什麼是窯洞?+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從何而來?至今仍在爭論不休!
    北京中山公園裡,有一個社稷壇,壇上裝飾著五色土,由青、 黃、白、赤、黑五種顏色的土壤鑲嵌而成。這是我們祖先對我國土壤分布的粗略分類。這五種土,居中的是黃土,這是中華民族起源之地——黃河流域廣泛分布的一種土壤。我國是黃土分布最廣的一個國家。黃土,色黃褐,實際上是顆粒均勻的、砂粉質的黃色塵土物質,一般由易溶解的鹽類和鈣質結合組成,比較鬆散,遇水後極易崩解。
  • 黃土高原黃土並非來自中亞沙漠
    黃土高原的黃土來自哪裡?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聶軍勝教授等人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黃土高原的黃土主要來自黃河,而非中亞沙漠;黃土高原儲存了黃河從青藏高原東北部搬運來的細顆粒物質。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因此,理解黃河的演化及其泥沙來源具有重要價值。但是地學界對這些問題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 為什麼黃河清了,黃土高原綠了?答案沒有出乎意料!
    我們看看壺口瀑布,我們看到水流基本上是黃顏色,這個黃顏色就是泥沙。在治理前,黃河的輸沙量多年平均值是16億噸,如果我們把16億噸的泥沙做成1米乘1米的土牆,它可以繞地球赤道轉27圈,相當於地球到月球距離的三倍。那麼泥沙來自什麼地方呢?來自於黃土高原。上世紀80年代有一首歌叫《黃土高坡》。歌詞中寫道: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
  • 雪後初霽的黃土高原
    當日,位於黃土高原的陝西省榆林市麻黃梁黃土地質公園雪後初霽,美景如畫。麻黃梁黃土地質公園總面積37平方公裡,厚重的黃土層歷經千百年風雨的衝刷,形成了奇特的地貌景觀,令人嘆為觀止,成為人們旅遊、攝影的好去處。
  • 我國四大高原之一的「黃土高原」是怎麼形成的?
    在我國的地形單元中,主要的高原有四個,分別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這四個高原可謂是各具特色,青藏高原是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內蒙古高原是最為平坦開闊的高原,海拔高度相對較低;雲貴高原石灰巖廣布,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區;黃土高原地表崎嶇千溝萬壑,形成獨特的黃土地貌。黃土高原是怎麼樣形成的呢?
  • 黃土高原並非陝北獨有:鹹陽、渭南、銅川境內都有黃土高原地貌
    鹹陽永壽境內黃土高原地貌眾所周知,我國有四大高原,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另外三座高原分別是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以及黃土高原。其中黃土高原作為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區,總面積64萬平方千米。位於中國中部偏北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陝甘晉高原、隴中高原和河套平原組成。由此可見,關於對黃土高原的地理認知,並不是我們通常想到的某片區域「陝北」或是某個位置「延安」。
  • 「黃土高原」的成因和「黃土地貌」的形成原因,分別是什麼?
    黃土高原和黃土地貌黃土高原是我國四大高原之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範圍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東、秦嶺以北、古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位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黃土高原最大的特色,就是表層覆蓋有厚厚的黃土土層,是世界上分布最集中而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分布區,總面積可達64萬平方千米。
  • 在黃土高原,她「找到」了防風固沙的「它」
    縱觀黃土高原的歷史,這裡既上演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不斷壯大的繁衍史,也有著水土不斷流失、風沙逐漸肆虐的生態衰退史……「國家啟動退耕還林(草)生態修復工程,就是要保持水土、恢復生態,那這種生物土壤結皮對黃土高原生態的恢復,到底有什麼作用?可不可以利用它的優點,為乾旱半乾旱區水土保持工作貢獻力量呢?」
  •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磁性特徵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磁性特徵 2015-02-02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稀土元素和粘土礦物的研究表明,不同於黃土高原黃土,川西黃土物源來自於青藏高原內部,物源的不同改變了背景磁性礦物的種類、含量和粒徑,但並不是整體磁學特徵的主導因素。
  • 獨一無二的中國黃土高原,它的黃土究竟從哪來?是大風颳來的嗎?
    黃土高原是我國非常壯麗的一道風景線,綿延千裡。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面對著黃土高原,或者吟詩作畫,或者抒發自己的滿腔豪情。人們對它充滿了敬佩和感嘆。但同時也會有人發出疑惑:這樣壯觀的黃土高原,上面的黃土究竟從哪裡來?難道真是大風颳來的?
  • 【百花】黃土高原上的鷸
    【慶陽市文學作品選】黃土高原上的鷸  祿永峰  第一次在北方幾位攝影師的組照裡見過這類水鳥。攝影師說,這鳥兒叫黑翅長腳鷸。  乍一看,它們修長的身材,全憑那雙紅色的細長腿支撐著。
  • 黃土高原的守望者——記土壤物理學家李玉山研究員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李玉山和唐克麗一生致力於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治理研究,為我國乃至世界水土保持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有這樣的一群科學家,他們始終堅守在黃土高原科學研究第一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為國家水土保持事業作出了貢獻,為黃土高原秀美山川立下了卓越功勳……83歲的我國著名土壤物理學家李玉山研究員就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
  • 我國四大高原之一,地表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包括哪些省份?
    黃土高原從名稱上來看,我們就知道擁有非常多的「黃土」,黃土高原也因有深厚的黃土層而出名,黃土高原黃土層的平均厚度在50至80米之間,最後的地方可以達到150米以上,對於這些黃土的來源,科學家普遍傾向於「風成說」,也就是由風力作用帶來並沉積在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高原的形成是在風力沉積和地殼抬升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黃土高原地處我國的第二級階梯,面積十分廣闊,總面積達64萬平方千米。
  • 黃土高原是怎麼形成的,有多大多高?
    說到黃土高原,大家一定會想起三十多前那首火遍全國的《黃土高坡》,歌詞略如下: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照著我窯洞曬著我的胳膊,還有我的牛跟著我。……留下我一望無際唱著歌,還有身邊這條黃河。」很多人對黃土高原的印象其實就來源於這首歌。
  • 揭開黃土高原形成之謎,平息170多年黃土成因之爭 | 劉東生院士與「新風成說」
    黃土高原是中國的四大高原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面積最大的黃土區。而關於黃土是怎麼形成的?這是無數地質工作者在研究黃土的道路上無法逾越的問題。在劉東生提出「新風成說」之前,已經有多種關於黃土成因的學說。
  • 玄奇幻象-黃土高原之土來源
    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泰嶺北抵長城,涵蓋了山西陝西以及甘肅、青海、寧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區。由於其裸露的地表缺乏植被保護,再加上夏雨集中,且多發生暴雨,地面在長期流水侵蝕下被分製得支離破碎,形成源、墚、峁等溝壑交錯其間的狀況。黃土高原的煤、石油、鋁土等礦產資源儲量大。
  • 重建土壤水庫是黃土高原治本之道
    黃土高原作為重要的能源與重化工基地,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但其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如何對其進行治理,再現秀美山川,已成為一個迫切的研究課題。那麼,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主要矛盾到底是什麼,深厚的「黃土」在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中又意味著什麼。為回答這些問題,不得不涉及恢復重建黃土高原「土壤水庫」的生態保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