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高原中,青藏、雲貴、內蒙古三座高原的大美風光數不勝數,唯有黃土高原,似乎多年來廣泛散播的沒有美名,卻只有洋洋灑灑的風沙和黃土。
黃土高原上的土(舟可/攝)
說到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態惡化是人們對它的一貫認識,「面朝黃土背朝天」更是進一步詮釋了這一地區的風、土、人、情。
然而,自昨日起,黃土高原貧瘠的土地上一座國家儲備林基地正式啟動建設——未來3年裡,在4000餘公頃的範圍內人工栽培的樟子松、油松、側柏等樹木將覆蓋裸露的土地,為黃河流域生態治理的版圖鋪滿一片綠色。
在陝西首個落地實施的國家儲備林基地致力黃河生態治理
黃河孕育了華夏文明,但它從未以充滿母性的溫和聞名。相反,在滾滾橫流的河水中,黃土高原的泥沙不斷被衝刷攜帶;且黃土高原上降水雖然不多,但暴雨集中,傾洩的降雨形成了山洪,土體不斷被衝毀,大量的泥沙又匯入黃河,最終形成了黃河「一石水,六鬥泥」的奇觀。42萬平方千米的黃土高原也經過水流不斷的侵蝕和分割,變得溝壑縱橫、支離破碎。黃河流域生態治理陷入困境。
陝北黃土高原上的窯洞(舟可/攝)
10月27日,記者來到了陝西省延安市,這裡地處陝北黃土高原的溝壑區。歷史上,這裡也曾是「水草豐茂、牛羊塞道」的富庶之地,後來由於過度放牧、屯墾等多種原因,林草植被遭受毀滅性破壞,後一度成為黃河中上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背景資料顯示,20世紀末,延安水土流失面積高達2.88萬平方公裡,每年流入黃河泥沙2.58億噸,約佔入黃泥沙總量的六分之一。「下一場雨,脫一層皮,累死累活餓肚皮」是當時延安老百姓生活的實狀。
1999年,中央啟動退耕還林政策,延安人從「開荒」變為「造林」,這成為了黃土高原上的延安由「黃」轉「綠」的伊始。2018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印發的《國家儲備林建設規劃(2018-2035年)》提出,到2020年,規劃建設國家儲備林700萬公頃,繼續劃定一批國家儲備林,國家儲備林管理制度體系基本建立。近年來,隨著國家不斷致力於沿黃地區生態環境的治理,陝西省作為黃河幹流和支流流經的主要地區,更是多向協作發力,共同實施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工程,力求增加黃河兩岸林草植被蓋度。
在此背景下,國家儲備林延長基地項目正式啟動建設。
工人栽種儲備林樹苗(中交二公局五公司/供圖)
「綠色銀行」,正式開建!
國家儲備林是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對優質木材的需要而建,被譽為國家「綠色銀行」,對推進我國林業現代化建設、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昨日上午,在延安市延長縣召開了「(陝西省)全省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啟動會」。會議標誌著以中交二公局五公司承建的首個在陝落地實施的國家儲備林基地項目正式拉開陝西省國家儲備林建設的序幕。陝西省副省長魏增軍、省政府副秘書長魏穩柱、省林業局局長黨雙忍、陝西林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方有為、中交二公局五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孫濤、陝西省各設區市、有關縣(市區)林業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局機有關處室、局直屬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出席會議。
啟動會現場(中交二公局五公司/供圖)
黨雙忍在講話中指出,延長縣位於延河流域,延河是黃河的一級支流,建設一個山清水秀的延河流域,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和重大的政治意義。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是黃河流域生態空間治理以「綠」治「黃」,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抓手,也是「十四五」期間,陝西生態空間得到修復的重要舉措。
隨後,魏增軍宣布該項目正式啟動,並移步植樹區,和其他與會嘉賓以義務植樹的形式,身體力行表明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治理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決心。
把生態工程打造成民生工程
記者了解到,中交二公局五公司計劃在3年內完成儲備林延長基地項目的建設。「國家儲備林建設不僅僅是植樹造林,它的長遠影響包括生態治理、林下經濟、礦山恢復、拉動周邊地區脫貧等。」中交二公局五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孫濤指出,「該項目的建設也實現了與黨中央提出的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和高質量發展方向的有機對接。這是中交二公局五公司跨領域的一次全新嘗試,公司將在持續做好核心業務大交通、大城市的基礎上向生態業務領域的進軍奠定基礎。」
該項目建設布局結合用地需求和生態特種,主要分為三個區域,分別為:延河流域儲備林建設區、沿黃公路儲備林建設區、儲備林苗圃基地。涉及黑家堡鎮、七裡村鎮、交口鎮、張家灘鎮、雷赤鎮、羅子山鎮等六個鄉鎮。項目區總面積4131.14公頃,可造林面積3520.20公頃。
廢棄的土窯洞(舟可/攝)
記者在開工儀式周圍拍攝陝北窯洞遠景時,被一戶當地居民請進了家門。住戶是兩位老人,熱情邀請記者走入窯洞內部參觀。據他們介紹,因曾發生過暴雨泥石流和山體滑坡導致的窯洞坍塌事故,現在在延長縣周邊,已經不允許居民住在土窯洞裡了,居民們都蓋起了磚樓或石窯洞。「以前暴雨來的時候,經常發生泥石流,我們都要在窯洞上蓋上石板防止坍塌。這兩年山上慢慢植樹造林,情況好多了。等儲備林建起來,就更方便了。」
住在石窯洞裡的老人(舟可/攝)
和「插個樹枝就能活」的長江流域地區不同,這裡屬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降水分布極不均勻,項目的建設註定將面臨重重困難。中交二公局五公司國家儲備林延長基地項目負責人趙永波表示,「我們將不畏艱辛,將此生態工程打造成造福沿線居民的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品牌工程。」
趙永波還說,該項目將在建設過程中以改善周邊居民生態環境為導向,積極拓展延伸林產業鏈條,讓更多從周邊貧困地區農民參與到林產業發展增收中來,努力創造生態經濟,並使之成為推進精準脫貧的新產業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新增長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