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許多人並未去過,對其的直觀印象大都停留在千溝萬壑,沙塵漫天,乾旱至極的固有印象中。多年來每每與身邊的朋友聊天,總會問,你們哪有沙漠嗎,你們那是不是很缺水……一連串的類似問題,一時使我也有些困惑,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或許曾經是那樣,但是如今這些疑問你去問當地的老百姓,他們可能覺得這些人是不是有些怪怪的。
黃土高原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大量的微細顆粒的黃土歷史的堆積。黃土從何而來,並未有確切定論,抑或是北方的風積年累月從蒙古高原或是更遠的地方吹刮來,亦或是地殼運動後,上升隆起的陸地高臺中就含有黃土……不管怎樣,黃土高原的粗狂的大地上,從不缺的就是各種形式的黃土。氣候乾燥時,小路上綿細如麵粉狀的細土,田地裡小小的土疙瘩,還有犁地後田地裡板結形成的大如牛頭的垀垍……形態各異。

西北地區氣候乾燥,全年降雨量偏少,空氣溼度小,晝夜溫差頗大。三千年前的先秦時期,黃土高原氣候條件、植被覆蓋比現在好很多,不然周秦王朝也不會出現在這個區域。周秦先人沿著涇河、順著渭河,一路向東,以關中平原為基地,出潼關問鼎中原,徵六國,令天下。時至今日,這片區域仍會不時出土歷史的見證。傳統的黃河流域農耕文化從這裡出發。

外面的人,第一次來到這裡的農村;這裡的年輕人在溼潤多雨的城市待久了,回到這裡,不容易習慣的必是無處不在的黃土君。你的衣衫隨處一碰,肯定會沾上黃土君的身影。下雨天或是茫茫飄雪際,這種情況會有所減緩。但是父老鄉親們從來不會記恨黃土太髒,衣物上沾上泥土,只要用清水很快就洗乾淨了。在他們的心目中土是乾淨的,土是他們的命根子,因為這土為他們祖祖輩輩提供了生命繁衍延續的能量。穀子、糜子、小麥、黃豆、麻……這些無一例外都來自身邊的這塊黃土地。

黃土,比不上三江平原的黑土肥沃,也不如南方的紅土經濟價值高。就是這不怎麼肥沃的黃土地上長出了養人的小米,結出了名聞天下的紅富士、花牛蘋果,產了營養價值極高的金針菜……黃土地上的黃土依舊,成百上千年來未曾有根本的變化。有過地動山搖的大地震,有過令家鄉先祖聞風喪膽的西北回民起義,有過新中國命運的抉擇,但是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一直未有離開。他們沒有離開自己的家園,一直在守望上一輩沿襲下來的這方土地。
但是,未來的我們會麼,我們還會回到這片我們小時候盡情戲耍的土地上麼?兒時熟悉的人,你親眼見證了他們的老去、入土,每一次的回鄉你會發現,碰到了越來越多的陌生人。你對他們陌生,他們對你也很陌生。總會有一天,你在這片土地上的那些僅有的記憶片段會被時光的流水衝淡,直到從你的記憶裡消逝。之所以留戀一片土地,一個城市,因為在那裡有我們的記憶印記,有我們那一刻,那一個春夏秋冬與一些人寫下的故事。當這些都將隨著那人、那時悠悠而去,恐怕那座城、那個村莊,在你的心底只僅僅是個標記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