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青年:中學地理課本中的黃土高原,是被治理的對象,故給人的印象是水土流失、乾旱貧瘠、生態惡化、生活艱苦,其實,這些只是黃土高原的一面;黃土高原還有另一面,你是否會想起它曾育養早期文明之曙光,華夏古文明之搖籃,除了豐富的礦產,你是否還會想起它別樣風土人情和尚未被周知的地貌景觀,你是否會回顧它從哪裡來,是否會想像它到哪裡去?
藉助遙感技術,人們終於看到了持續數十年的植樹造林、退耕還林換草、生態恢復等大工程取得的成果,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率上升,生態環境日益向好,這變化不僅被我國的衛星捕捉到了,也被外國的衛星見證了,這些改變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所帶來的效益超過以往任何時候,讓越來越多的人們關注起這片曾經育養中華古文明的黃土地。
世界上,有的文明被黃土覆蓋,後人無法承襲,故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中,無法延續到今天;而黃土高原,不但發育了古老文明的曙光,還恩養了古文明,它是中華古文明的搖籃,只是秦漢以來,由於多種原因,黃土高原的生態不復以往,現代人們對黃土高原的固有印象,生態惡化多過古文明之搖籃。
單調的固有印象
黃土高原西起祁連山餘脈的烏鞘嶺、東至太行山脈西側,南起秦嶺山脈北側、北抵鄂爾多斯高原毛烏素沙地南緣,包括了山西、陝北、隴中三高原和呂梁山地,以及渭河、汾河兩大谷地,被黃土覆蓋是它們的共同點,這裡集中了地球上七成的黃土,是地球上最廣、最厚、最連續的黃土覆蓋高原區。
人們對於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內蒙古高原如數家珍,生存條件較為惡劣的雪域高原讓眾多人嚮往,複雜崎嶇的雲貴高原成了國內旅遊重地,偏遠廣闊的內蒙古高原也吸引人們去探奇,但到了黃土高原這裡,林林總總的想像都成了比較單調的印象,印象被固化後,黃土高原成了水土流失、生態惡化、乾旱貧瘠、條件艱苦的代名詞,要不是礦產資源豐富,黃土高原可能會被眾人們遺忘。
在單調的固有印象背後,讓人們忘了這片黃土地上曾經誕生了古老的農耕文明,黃土地育養了數代人,到後來,卻成了水土流失嚴重區,是自然變遷,還是人為所致,要弄清這些疑惑,還得重新回顧黃土高原的前世今生,如此才能更好地認知生態日益變好的黃土高原。
大碰撞的效應
地理學家們的地質研究表明,距今240萬年前開始的第四紀更新世,是我國黃土生成時期,故黃土高原的正式形成時間應該在距今240萬年之後。但黃土高原比較特殊,它由「黃土」和「高原」合一而成,所以黃土高原的成因可以追溯到更早時期,推演到數千萬年前的板塊碰撞也未嘗不可。
距今6500萬年前,印度板塊往北衝,之後撞上了歐亞板塊,這次大碰撞,改變了亞洲的地理格局;4000萬年之後,大約距今2200萬年時,青藏高原已被抬升到一定的高度,來自印度洋的水汽被「蒸蒸日上」的高原抵擋,亞洲內陸深處從此陷入乾旱,國西北內陸地區開始出現大面積的沙漠。
至少在1500萬年前,黃土高原還是巨大的湖盆,匯聚四方水流,形成了大湖,風力把內陸地區沙塵搬運至此、水流攜帶周邊高地的泥沙匯入湖中,湖泊越來越淺,加上兩大板塊碰撞也抬升了黃土高原地質,湖盆也隨之被抬升;不過,大湖還在,被抬升的年輕山嶺和高地,給眾多生靈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空間,因此多種動物、植物把在此繁衍生息(黃土高原下才會有如此多的礦產和化石)。
黃土從哪裡來
到了新生代新近紀,地球上發生過大規模的冰川活動,西風帶也在緩慢演進,乾冷、強勁的冬季風捲起沙漠上的沙塵,沿青藏高原北緣向東方推進,依次遇到六盤山、呂梁山、太行山、秦嶺,但真正能阻擋沙塵的山脈只有秦嶺和太行山,因此沙塵在太行山以西、秦嶺以北沉積了下來,黃土高原大湖湖底積下了泥沙。
印度板塊繼續向歐亞板塊擠,黃土高原的地質被逐漸抬升,約800萬年前的新近紀中新世中期,黃土高原大湖消失,湖底的沉積物終見「天日」, 它們被冬季風搬運來、被水流夾帶來,它們是黃土生成的必備沉積物,所以新一輪的演變即將在黃土高原上進行。
沉積物歷經數萬年的搬運堆積,在生物作用、碳酸鹽化作用之下,在無數次的地球寒暖期交替和大陸性氣候條件下,才會形成黃土,這過程被稱為黃土化,第四紀更新世(距今240萬年)中我國的黃土正式生成,正是這時期,地球的氣候有寒冷的冰期和溫暖的間冰期明顯交替,新生的黃土開始在黃土高原堆積。
黃土高原的黃土堆積過程,與之前的風力和水力搬運沙塵、泥沙過程相似,被冬季風帶來的內陸黃土覆蓋在黃土高原也有生成的黃土上,而被季節性水流的搬運的黃土則在低洼處堆積,上百萬年的日積月累,這些小小的顆粒覆蓋了黃土高原既有地表上的一切,有的區域,黃土層厚度在100米以下,大部分區域為150-250米,少數區域則達到400多米。
黃土層上的地貌
黃土高原形成之後,地質運動並未消停,新構造運動比較強烈,垂直、斷裂等兩大構造運動在黃土高原上演,大部分區域被持續抬升,少部分區域則下陷,斷裂下陷最明顯的、面積最大的莫過於渭河和汾河谷地,這還只是黃土層上的地貌被塑造的一部分推力;黃土層上的地貌被塑造的另一部分推力,出自風、水之作,流水侵蝕和風力侵蝕讓黃土層形成了豐富的地貌,數不清的塬、墚、峁相連成片,道不盡的溝壑縱橫交錯。
如果既有地表是平坦的區域,黃土堆積形成的地貌同樣平坦開闊,這類地貌被稱為塬(yuán),黃土塬的四周要麼是溝谷,要麼是土嶺,往往能成為人類活動和農業種植區。
如果既有地表是起伏的丘陵,黃土堆積也呈長條狀,沿既有的丘陵走向延伸,這類地貌被稱為墚(liáng);此外,塬被流水切割後,會變成墚。
如果既有地表是一座座小山包,那麼黃土堆積就呈圓錐形,這類地貌被稱為峁(mǎo),峁的四周以一定坡度向下傾斜,就像肉包子;此外,墚被流水切割後,會變為峁。
由於季節性的流水的侵蝕,黃土層被切割會出現長條狀的凹陷地帶,或者地層斷裂下陷形成凹陷地帶,深度比較淺的被稱為溝,比較深的被稱為壑,溝壑的最底部是離地下水位最近的地方,有些溝壑有水源。
古老文明的搖籃
距今約160萬年前,早期人類出現在黃土高原上;距今約7000年-5000年前,黃土高原上布滿人類足跡,仰韶文化在這裡發展了起來,根據考古挖掘成果可知,仰韶文化的遺蹟遍布黃土高原,其範圍基本與黃土高原相當,說明了黃土高原是我國傳統農耕文化的中心之一。
如果刨根問底,這一切得益於當時黃土高原的宜居環境,有了宜居的生存空間,才能孕育出古老的文明曙光。黃土地上,黍、稷、大麥、小麥可以恣意生長,支撐古人創造當時先進的農耕技術,中華人文始祖的稱號也染上了土地的顏色,人稱黃帝,這片黃土地由此成了中華古文明的搖籃。
曾經叢林密布、水草豐美的黃土高原,因為黃土的固有特性,農業生產要便利許多,被稱為農耕鼻祖的后稷善種穀物稼穡,傳說就在黃土高原上的漆水河畔教民耕種。
《詩經》中的黃土高原,雖然傳統農耕技術較為先進,但耕種面積很少,森林面積還比較大,可聽聞鹿鳴之聲,也可目睹虎豹等野獸之形,而秦漢之後這些景象越來越少,直到消失不見。
興、亡,高原皆苦
大一統王朝時,需要大量的木材興建宮殿、工程和居室,位於農耕與遊牧地帶的黃土高原需要更多的人屯守邊防,糧食需求量增加促使人們開墾更多的田地,特別是秦漢隋唐等以關中為絕對中心的王朝,向黃土高原的索取超出了其可承受限度。
當朝代更迭,戰亂和割據頻現,黃土高原會成為戰爭前線,高原上的草木被摧殘,遊牧族群南下,這裡變牧場,農耕族群北上,這裡邊田地,而黃土高原的氣候條件,根本支撐不了像西歐那樣輪作的耕作方式。到頭來,如唐時的「廣長几千裡,皆流沙」,如明時的「四望黃沙,不產五穀,不通貨賄,一切草糧仰給腹裡矣」,如清時的「城中無泉,山中無薪,頗有水火不足之慮」。
追溯黃土高原的形成,根本不用想像黃土層沒有植被覆蓋的後果,沒有植被掩護,疏鬆的黃土對水流毫無招架之力,遇到暴雨,黃土也來不及吸納水分,大塬變小塬,小塬變墚、峁,千溝萬壑進一步加重,加上自然災害也時常發生,「一石水、六鬥泥」無法避免,千溝萬壑、支離破碎、條件艱苦不可避免,故在地理課本中,黃土高原只能成為被治理的對象。
黃土高原到哪裡去
「廣種薄收,薄收廣種」、「越窮越墾,越墾越窮」曾經是黃土高原農業生產的寫照,人們交通難、收成難、吃水難、發展難,終於,人們意識到了保護生態環境、恢復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黃土高原隨之進入了治理期;十幾年來,黃土高原從水土流失到綠色新生,變化都顯現在人們面前。
多次的嘗試,不同層面的舉措,黃土高原的生態已經進入恢復期。保塬、護坡、固溝等治理措施已經被廣泛實施,其中小流域綜合治理、"魚鱗坑"植樹育林最廣為人知。
先在山坡上挖掘半圓型或月芽型的土坑,土坑的水平排列大致與等高線平行,而且有一定蓄水容量,下雨時坑內蓄水,然後在坑內植樹,如果從上方看這工程就像魚鱗片,故名"魚鱗坑"植樹育林,這是黃土高原上植樹育林的好方法。
黃土高原不僅是礦產資源豐富、乾旱貧瘠的黃土覆蓋區,這裡還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如窯洞、古村落、安塞腰鼓、紅色旅遊;黃土高原還有豐富的地貌資源,壺口瀑布自不必說,未眾所周知的景觀還不少。
中生代侏羅紀的紅砂巖,在風力、水力和時間的塑造下,成了陝西靖邊縣波浪谷;億萬年前因強烈地震形成的大裂縫,歷經數百萬年的雨水衝刷,成了陝西甘泉縣雨岔大峽谷。
紅色砂礫巖在風化和流水侵蝕下,成了甘肅永登縣苦水丹霞;新近紀上新世被抬升的砂礫巖,在河床下切、重力坍塌、風化雨蝕的打造下,成了甘肅景泰縣黃河石林。
鈣化層、砂石和鹽鹼泥土相互疊壓的土質「石板」,在數百萬年的風吹雨打下,成了山西大同土林。
黃土高原的治理非一日之功,這項浩大的「工程」將落到數代人的肩上,它將在數代人的雙手之上變為現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黃土向綠色轉變,生態日益見好,人們不再被困於塬墚峁和溝壑之中,苦難消失殆盡,才是黃土高原應有的走向,山青水綠的樣子才是黃土高原最好的歸宿。
參考資料:
《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與青藏高原隆升》,作者:吳錫浩、安芷生《黃土高原的形成與整治對策》,作者:朱顯謨《黃土高原歷史地理研究》,作者:史念海《關於仰韶文化的若干問題》,作者:蘇秉琦《黃土高原農業耕作歷史與水土流失的關係》,作者:李勇、田積瑩、朱顯謨《歷史時期黃土高原溝壑的演變》,作者:史念海《黃土高原 帝國舞臺的中央》,作者:吳曦本文由『海潮地理學社』原創,未經許可,禁止搬運、轉載、抄襲,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