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土流失到綠色新生,黃土高原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2020-12-06 海潮地理時空

海潮青年:中學地理課本中的黃土高原,是被治理的對象,故給人的印象是水土流失、乾旱貧瘠、生態惡化、生活艱苦,其實,這些只是黃土高原的一面;黃土高原還有另一面,你是否會想起它曾育養早期文明之曙光,華夏古文明之搖籃,除了豐富的礦產,你是否還會想起它別樣風土人情和尚未被周知的地貌景觀,你是否會回顧它從哪裡來,是否會想像它到哪裡去?

藉助遙感技術,人們終於看到了持續數十年的植樹造林、退耕還林換草、生態恢復等大工程取得的成果,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率上升,生態環境日益向好,這變化不僅被我國的衛星捕捉到了,也被外國的衛星見證了,這些改變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所帶來的效益超過以往任何時候,讓越來越多的人們關注起這片曾經育養中華古文明的黃土地。

世界上,有的文明被黃土覆蓋,後人無法承襲,故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中,無法延續到今天;而黃土高原,不但發育了古老文明的曙光,還恩養了古文明,它是中華古文明的搖籃,只是秦漢以來,由於多種原因,黃土高原的生態不復以往,現代人們對黃土高原的固有印象,生態惡化多過古文明之搖籃。

單調的固有印象

黃土高原西起祁連山餘脈的烏鞘嶺、東至太行山脈西側,南起秦嶺山脈北側、北抵鄂爾多斯高原毛烏素沙地南緣,包括了山西、陝北、隴中三高原和呂梁山地,以及渭河、汾河兩大谷地,被黃土覆蓋是它們的共同點,這裡集中了地球上七成的黃土,是地球上最廣、最厚、最連續的黃土覆蓋高原區。

人們對於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內蒙古高原如數家珍,生存條件較為惡劣的雪域高原讓眾多人嚮往,複雜崎嶇的雲貴高原成了國內旅遊重地,偏遠廣闊的內蒙古高原也吸引人們去探奇,但到了黃土高原這裡,林林總總的想像都成了比較單調的印象,印象被固化後,黃土高原成了水土流失、生態惡化、乾旱貧瘠、條件艱苦的代名詞,要不是礦產資源豐富,黃土高原可能會被眾人們遺忘。

在單調的固有印象背後,讓人們忘了這片黃土地上曾經誕生了古老的農耕文明,黃土地育養了數代人,到後來,卻成了水土流失嚴重區,是自然變遷,還是人為所致,要弄清這些疑惑,還得重新回顧黃土高原的前世今生,如此才能更好地認知生態日益變好的黃土高原。

大碰撞的效應

地理學家們的地質研究表明,距今240萬年前開始的第四紀更新世,是我國黃土生成時期,故黃土高原的正式形成時間應該在距今240萬年之後。但黃土高原比較特殊,它由「黃土」和「高原」合一而成,所以黃土高原的成因可以追溯到更早時期,推演到數千萬年前的板塊碰撞也未嘗不可。

距今6500萬年前,印度板塊往北衝,之後撞上了歐亞板塊,這次大碰撞,改變了亞洲的地理格局;4000萬年之後,大約距今2200萬年時,青藏高原已被抬升到一定的高度,來自印度洋的水汽被「蒸蒸日上」的高原抵擋,亞洲內陸深處從此陷入乾旱,國西北內陸地區開始出現大面積的沙漠。

至少在1500萬年前,黃土高原還是巨大的湖盆,匯聚四方水流,形成了大湖,風力把內陸地區沙塵搬運至此、水流攜帶周邊高地的泥沙匯入湖中,湖泊越來越淺,加上兩大板塊碰撞也抬升了黃土高原地質,湖盆也隨之被抬升;不過,大湖還在,被抬升的年輕山嶺和高地,給眾多生靈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空間,因此多種動物、植物把在此繁衍生息(黃土高原下才會有如此多的礦產和化石)。

黃土從哪裡來

到了新生代新近紀,地球上發生過大規模的冰川活動,西風帶也在緩慢演進,乾冷、強勁的冬季風捲起沙漠上的沙塵,沿青藏高原北緣向東方推進,依次遇到六盤山、呂梁山、太行山、秦嶺,但真正能阻擋沙塵的山脈只有秦嶺和太行山,因此沙塵在太行山以西、秦嶺以北沉積了下來,黃土高原大湖湖底積下了泥沙。

印度板塊繼續向歐亞板塊擠,黃土高原的地質被逐漸抬升,約800萬年前的新近紀中新世中期,黃土高原大湖消失,湖底的沉積物終見「天日」, 它們被冬季風搬運來、被水流夾帶來,它們是黃土生成的必備沉積物,所以新一輪的演變即將在黃土高原上進行。

沉積物歷經數萬年的搬運堆積,在生物作用、碳酸鹽化作用之下,在無數次的地球寒暖期交替和大陸性氣候條件下,才會形成黃土,這過程被稱為黃土化,第四紀更新世(距今240萬年)中我國的黃土正式生成,正是這時期,地球的氣候有寒冷的冰期和溫暖的間冰期明顯交替,新生的黃土開始在黃土高原堆積。

黃土高原的黃土堆積過程,與之前的風力和水力搬運沙塵、泥沙過程相似,被冬季風帶來的內陸黃土覆蓋在黃土高原也有生成的黃土上,而被季節性水流的搬運的黃土則在低洼處堆積,上百萬年的日積月累,這些小小的顆粒覆蓋了黃土高原既有地表上的一切,有的區域,黃土層厚度在100米以下,大部分區域為150-250米,少數區域則達到400多米。

黃土層上的地貌

黃土高原形成之後,地質運動並未消停,新構造運動比較強烈,垂直、斷裂等兩大構造運動在黃土高原上演,大部分區域被持續抬升,少部分區域則下陷,斷裂下陷最明顯的、面積最大的莫過於渭河和汾河谷地,這還只是黃土層上的地貌被塑造的一部分推力;黃土層上的地貌被塑造的另一部分推力,出自風、水之作,流水侵蝕和風力侵蝕讓黃土層形成了豐富的地貌,數不清的塬、墚、峁相連成片,道不盡的溝壑縱橫交錯。

如果既有地表是平坦的區域,黃土堆積形成的地貌同樣平坦開闊,這類地貌被稱為塬(yuán),黃土塬的四周要麼是溝谷,要麼是土嶺,往往能成為人類活動和農業種植區。

如果既有地表是起伏的丘陵,黃土堆積也呈長條狀,沿既有的丘陵走向延伸,這類地貌被稱為墚(liáng);此外,塬被流水切割後,會變成墚。

如果既有地表是一座座小山包,那麼黃土堆積就呈圓錐形,這類地貌被稱為峁(mǎo),峁的四周以一定坡度向下傾斜,就像肉包子;此外,墚被流水切割後,會變為峁。

由於季節性的流水的侵蝕,黃土層被切割會出現長條狀的凹陷地帶,或者地層斷裂下陷形成凹陷地帶,深度比較淺的被稱為溝,比較深的被稱為壑,溝壑的最底部是離地下水位最近的地方,有些溝壑有水源。

千溝萬壑

古老文明的搖籃

距今約160萬年前,早期人類出現在黃土高原上;距今約7000年-5000年前,黃土高原上布滿人類足跡,仰韶文化在這裡發展了起來,根據考古挖掘成果可知,仰韶文化的遺蹟遍布黃土高原,其範圍基本與黃土高原相當,說明了黃土高原是我國傳統農耕文化的中心之一。

如果刨根問底,這一切得益於當時黃土高原的宜居環境,有了宜居的生存空間,才能孕育出古老的文明曙光。黃土地上,黍、稷、大麥、小麥可以恣意生長,支撐古人創造當時先進的農耕技術,中華人文始祖的稱號也染上了土地的顏色,人稱黃帝,這片黃土地由此成了中華古文明的搖籃。

曾經叢林密布、水草豐美的黃土高原,因為黃土的固有特性,農業生產要便利許多,被稱為農耕鼻祖的后稷善種穀物稼穡,傳說就在黃土高原上的漆水河畔教民耕種。

《詩經》中的黃土高原,雖然傳統農耕技術較為先進,但耕種面積很少,森林面積還比較大,可聽聞鹿鳴之聲,也可目睹虎豹等野獸之形,而秦漢之後這些景象越來越少,直到消失不見。

興、亡,高原皆苦

大一統王朝時,需要大量的木材興建宮殿、工程和居室,位於農耕與遊牧地帶的黃土高原需要更多的人屯守邊防,糧食需求量增加促使人們開墾更多的田地,特別是秦漢隋唐等以關中為絕對中心的王朝,向黃土高原的索取超出了其可承受限度。

當朝代更迭,戰亂和割據頻現,黃土高原會成為戰爭前線,高原上的草木被摧殘,遊牧族群南下,這裡變牧場,農耕族群北上,這裡邊田地,而黃土高原的氣候條件,根本支撐不了像西歐那樣輪作的耕作方式。到頭來,如唐時的「廣長几千裡,皆流沙」,如明時的「四望黃沙,不產五穀,不通貨賄,一切草糧仰給腹裡矣」,如清時的「城中無泉,山中無薪,頗有水火不足之慮」。

追溯黃土高原的形成,根本不用想像黃土層沒有植被覆蓋的後果,沒有植被掩護,疏鬆的黃土對水流毫無招架之力,遇到暴雨,黃土也來不及吸納水分,大塬變小塬,小塬變墚、峁,千溝萬壑進一步加重,加上自然災害也時常發生,「一石水、六鬥泥」無法避免,千溝萬壑、支離破碎、條件艱苦不可避免,故在地理課本中,黃土高原只能成為被治理的對象。

黃土高原到哪裡去

「廣種薄收,薄收廣種」、「越窮越墾,越墾越窮」曾經是黃土高原農業生產的寫照,人們交通難、收成難、吃水難、發展難,終於,人們意識到了保護生態環境、恢復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黃土高原隨之進入了治理期;十幾年來,黃土高原從水土流失到綠色新生,變化都顯現在人們面前。

魚鱗坑

多次的嘗試,不同層面的舉措,黃土高原的生態已經進入恢復期。保塬、護坡、固溝等治理措施已經被廣泛實施,其中小流域綜合治理、"魚鱗坑"植樹育林最廣為人知。

先在山坡上挖掘半圓型或月芽型的土坑,土坑的水平排列大致與等高線平行,而且有一定蓄水容量,下雨時坑內蓄水,然後在坑內植樹,如果從上方看這工程就像魚鱗片,故名"魚鱗坑"植樹育林,這是黃土高原上植樹育林的好方法。

靖邊波浪谷

黃土高原不僅是礦產資源豐富、乾旱貧瘠的黃土覆蓋區,這裡還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如窯洞、古村落、安塞腰鼓、紅色旅遊;黃土高原還有豐富的地貌資源,壺口瀑布自不必說,未眾所周知的景觀還不少。

雨岔大峽谷

中生代侏羅紀的紅砂巖,在風力、水力和時間的塑造下,成了陝西靖邊縣波浪谷;億萬年前因強烈地震形成的大裂縫,歷經數百萬年的雨水衝刷,成了陝西甘泉縣雨岔大峽谷。

苦水丹霞

紅色砂礫巖在風化和流水侵蝕下,成了甘肅永登縣苦水丹霞;新近紀上新世被抬升的砂礫巖,在河床下切、重力坍塌、風化雨蝕的打造下,成了甘肅景泰縣黃河石林。

黃河石林

鈣化層、砂石和鹽鹼泥土相互疊壓的土質「石板」,在數百萬年的風吹雨打下,成了山西大同土林。

大同土林

黃土高原的治理非一日之功,這項浩大的「工程」將落到數代人的肩上,它將在數代人的雙手之上變為現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黃土向綠色轉變,生態日益見好,人們不再被困於塬墚峁和溝壑之中,苦難消失殆盡,才是黃土高原應有的走向,山青水綠的樣子才是黃土高原最好的歸宿。

參考資料:

《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與青藏高原隆升》,作者:吳錫浩、安芷生《黃土高原的形成與整治對策》,作者:朱顯謨《黃土高原歷史地理研究》,作者:史念海《關於仰韶文化的若干問題》,作者:蘇秉琦《黃土高原農業耕作歷史與水土流失的關係》,作者:李勇、田積瑩、朱顯謨《歷史時期黃土高原溝壑的演變》,作者:史念海《黃土高原 帝國舞臺的中央》,作者:吳曦本文由『海潮地理學社』原創,未經許可,禁止搬運、轉載、抄襲,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逾45萬平方公裡
    新華網銀川9月8日電(姜雪城 李雪)記者從正在銀川召開的黃河中遊水土保持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了解到,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已經達45.4萬平方公裡,佔總土地面積的70.9%。
  • 黃土高原竟然是大風颳來的,秦漢時期毀林開荒導致水土流失加劇
    從黃土高原的形成來看,目前主流媒體普遍認為是由大風「刮」來的,即「風成說」,主要由兩個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大約發生在第四紀冰期,由於氣候乾冷,位於以西的亞歐大陸內部的廣闊區域植被稀少,巖層、沙礫裸露風化,形成的更為細小的顆粒被西北風和西風帶北支流帶至黃土高原附近;其二是在賀蘭山、六盤山、秦嶺以及太行山等地形的阻擋下,風速降低,被風攜帶的細小顆粒便在此堆積
  • 三北工程建設30年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成效顯著
    國家重點工程三北工程建設30年取得了多方面的建設成果,其中一個突出成果是,30年始終不懈地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取得了突出成效。共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3億多畝,每年減少輸入黃河泥沙3億噸。    三北工程自1978年上馬以來,將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作為一項主要任務。
  • 陝西在黃土高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5.5萬平方公裡
    新華社西安11月26日電(記者劉彤)陝西省水利廳副廳長魏小抗26日在西安表示,多年來,通過紮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陝西在黃土高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達5.5萬平方公裡,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成果明顯。魏小抗說,陝西是中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省份之一,其中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近10萬平方公裡。近年來,陝西通過採取預防保護、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等措施,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持續推進小流域、固溝保塬、坡耕地治理和淤地壩建設,強化生產建設項目遙感監管。
  • 陝西累計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5.5萬平方公裡
    記者了解到,2019年底,陝西在黃土高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5.5萬平方公裡,建成淤地壩3.4萬座,攔泥58億噸,淤地86萬畝,增產糧食4億公斤。傾全力推進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提質增效建成21個國家級水土保持示範園區陝西省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省份之一,近年來,全省採取預防保護、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等措施,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持續推進小流域、固溝保塬、坡耕地治理和淤地壩建設,強化生產建設項目遙感監管。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及示範」啟動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及示範」啟動 來源: 水保所 科研院 作者: 王兵 王磊 發布日期: 2016-11-10
  • 陝西黃土高原新增水土流失防治面積2074平方公裡
    ■ 減少年入黃沙685.05萬噸■ 城鎮汙水處理率達到80%■ 森林覆蓋率提高3%10月31日,記者從省財政廳獲悉:近日,財政部陝西監管局對我省黃土高原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複試點資金進行績效評價。
  • 黃土高原的黃土從哪裡來?
    雄偉壯麗的黃土高原綿亙千裡的景象蔚為壯觀,幾千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吟詩作畫。一代偉人毛澤東曾在此發出「江山如此多嬌」的感嘆。人們在讚嘆之餘,不禁要問: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到底來自何處呢?
  • 陝西累計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5.5萬平方公裡
    (陝西省水利廳副廳長魏小抗) 傾全力推進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提質增效 陝西省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省份之一,其中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近10萬平方公裡。
  • 黃土高原的土,到底從哪裡來?四種假設,最可信是第一種說法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 ,我的歌......」這首《黃土高坡》膾炙人口,被很多人吟唱。說起黃土高原,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是中國四大高原之一,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區,總面積64萬平方千米。黃土高原,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的黃土,到底來自哪裡呢?關於這個問題,不知道你是否想過。不管你想過,還是沒有想過。
  • 他們要給黃土高原變變顏色!
    中國四大高原中,青藏、雲貴、內蒙古三座高原的大美風光數不勝數,唯有黃土高原,似乎多年來廣泛散播的沒有美名,卻只有洋洋灑灑的風沙和黃土。黃土高原上的土(舟可/攝)說到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態惡化是人們對它的一貫認識,「面朝黃土背朝天」更是進一步詮釋了這一地區的風、土、人、情。
  • 為什麼黃河清了,黃土高原綠了?答案沒有出乎意料!
    這是已故著名作家路遙在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裡對黃土高原的一段描述。這也是三、四十年前黃土高原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黃土高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居住人口超過1億人,長期以來乾旱缺水、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的脆弱,導致農作物不易生長,農民辛苦勞作,收成卻很少,生活長期處於低下水平,如何解決這一困擾黃土高原區域發展的問題,成為了一道世界性難題。
  • 在黃土高原,她「找到」了防風固沙的「它」
    「我自己到黃土高原後發現,幾乎滿山遍野都是,更神奇的是,很多剛剛退耕的黃土地裡也長出了這種東西。說起來大家似乎都見過,但沒人知道它叫什麼。」趙允格說,「我就想知道它到底是什麼,因為我從小就對自然界特別痴迷。痴迷到什麼程度呢?每年春天來的時候,別的孩子都在玩,而我常常一個人跑到樹叢或花園裡觀察,就想知道春天來的時候,樹葉是怎麼長出來的,花又是怎麼開的。」
  • 毛烏素沙漠已經被「制服」,為什麼黃土高原現在還塵土飛揚?
    人們旅行的時候也通常願意去沙漠走一走看一看,這個時候大家就發現毛烏素沙漠已經被「制服」了,現在變成了一片一片的良田林地。這個時候小夥伴們就非常的好奇,既然毛烏素沙漠都已經被「制服」了,可為什麼黃土高原現在還是塵土飛揚呢?現在的人們不僅僅喜歡消遣,而且更加關注民生問題和環境問題。至於黃土高原為什麼現在還塵土飛揚,我們首先應當看的不是如何治理黃土高原,而是看看黃土高原的成因。
  • 重建土壤水庫是黃土高原治本之道
    黃土高原作為重要的能源與重化工基地,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但其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如何對其進行治理,再現秀美山川,已成為一個迫切的研究課題。那麼,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主要矛盾到底是什麼,深厚的「黃土」在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中又意味著什麼。為回答這些問題,不得不涉及恢復重建黃土高原「土壤水庫」的生態保育功能。
  • 「黃土高原」的成因和「黃土地貌」的形成原因,分別是什麼?
    黃土高原和黃土地貌黃土高原是我國四大高原之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範圍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東、秦嶺以北、古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位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黃土高原最大的特色,就是表層覆蓋有厚厚的黃土土層,是世界上分布最集中而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分布區,總面積可達64萬平方千米。
  • 在黃土高原,科學家用十餘年找到了防風固沙的「功臣」
    「我自己到黃土高原後發現,幾乎滿山遍野都是,更神奇的是,很多剛剛退耕的黃土地裡也長出了這種東西。說起來大家似乎都見過,但沒人知道它叫什麼。」趙允格說,「我就想知道它到底是什麼,因為我從小就對自然界特別痴迷。痴迷到什麼程度呢?每年春天來的時候,別的孩子都在玩,而我常常一個人跑到樹叢或花園裡觀察,就想知道春天來的時候,樹葉是怎麼長出來的,花又是怎麼開的。」
  • 中國四大高原,您都去過哪裡
    雲貴高原 雲貴高原位於中國西南部,為中國四大高原之一,大致位於東經100°~111°,北緯22°~30°之間,西起橫斷-哀牢山,東至武陵-雪峰山,東南至越城嶺,北至長江南岸的大婁山,南到桂、滇邊境。東西長約1000千米,南北寬400~800千米,總面積約50萬平方千米。
  • 在黃土高原,科學家用十餘年找到了防風固沙功臣
    「我自己到黃土高原後發現,幾乎滿山遍野都是,更神奇的是,很多剛剛退耕的黃土地裡也長出了這種東西。說起來大家似乎都見過,但沒人知道它叫什麼。」趙允格說,「我就想知道它到底是什麼,因為我從小就對自然界特別痴迷。痴迷到什麼程度呢?每年春天來的時候,別的孩子都在玩,而我常常一個人跑到樹叢或花園裡觀察,就想知道春天來的時候,樹葉是怎麼長出來的,花又是怎麼開的。」
  • 在黃土高原,她「找到」了防風固沙的「它」 科學家趙允格用十餘年...
    趙允格說,「但我不這麼認為,我就想,它既然能在剛剛退耕的地裡長出來,肯定對水土流失有影響!」   雄踞我國北方的黃土高原,廣義面積達到67萬平方公裡。每年春天來的時候,別的孩子都在玩,而我常常一個人跑到樹叢或花園裡觀察,就想知道春天來的時候,樹葉是怎麼長出來的,花又是怎麼開的。」  野外採樣,翻閱文獻……2003年到2006年,趙允格孤軍奮戰,在黃土高原與實驗室之間不斷切換。「那時候,中國很少有人研究這個,它太普通了,也沒什麼美感,許多人甚至覺得它沒什麼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