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工程建設30年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成效顯著

2020-12-05 中國政府網

    國家重點工程三北工程建設30年取得了多方面的建設成果,其中一個突出成果是,30年始終不懈地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取得了突出成效。共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3億多畝,每年減少輸入黃河泥沙3億噸。

    三北工程自1978年上馬以來,將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作為一項主要任務。黃土高原地區共有水土流失面積約45萬平方公裡,佔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的12.6%,其中侵蝕模數大於每平方公裡8000噸的極強度以上水蝕面積為8.5萬平方公裡,佔全國同類面積的64.1%,是全國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地區。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大量泥沙淤積在黃河下遊河道,使河床抬升、日益高懸,洪災威脅加劇,成為世界著名的地上懸河。

    為改變黃土高原的環境面貌,讓黃河水變清,三北工程通過3個階段進行全面治理。第一階段從1978年到1988年,以單純生態造林綠化為主,堅持按山系、分流域綜合治理的原則,大力營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一些重點治理區的生態面貌得到初步改善;第二階段從1989年到2000年,大力建設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將生態建設和農村、農民的經濟利益結合起來,極大地調動了各級地方政府和廣大農民群眾投身黃土高原治理的積極性,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加快、規模加大;第三個階段是從2001年到現在,在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的基礎上,合理引水、充分保水、有效節水、高效用水,大力推廣以抗旱造林為核心的徑流林業技術,把土地利用結構調整與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完善農民收入結構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工業化富裕農民、產業化經營農業、城鎮化繁榮農村,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步入一個全新階段。

    三北工程建設30年大大改善了黃土高原區的環境狀況,共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3億多畝,64黃土高原區的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11%提高到目前的19.55%。土壤侵蝕模數大幅度下降,年入黃泥沙由16億噸減少到目前的13億噸,年均減少3億多噸。

    項目治理區不僅生態面貌發生大改,而且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長。山西省隰縣農民人均林果收入達到700多元,佔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0%以上。

    三北工程治理黃土高原取得了豐富的經驗:一是確立了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建設思路,找到了生態建設和農民利益的結合點,使改善生態環境和迫切致富的雙重願望均得以實現。二是大力推廣了以抗旱造林為中心的徑流林業適用技術,找到了造林成活和培育穩定高效的森林群落的關鍵點,也同步提高了林分質量。三是以重點工程和示範區的示範帶動為突破口,推動整個黃土高原治理規模發展。四是通過活化機制,鼓勵和吸引了非公有制林業參與治理黃土高原,加快了治理速度。目前陝西省非公有造林已佔全部造林的70%以上。五是堅持長期治理,不斷鞏固建設成果、提高整體效益。這項治理建設還將堅持不懈地開展下去。  

相關焦點

  • 陝西累計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5.5萬平方公裡
    記者了解到,2019年底,陝西在黃土高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5.5萬平方公裡,建成淤地壩3.4萬座,攔泥58億噸,淤地86萬畝,增產糧食4億公斤。傾全力推進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提質增效建成21個國家級水土保持示範園區陝西省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省份之一,近年來,全省採取預防保護、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等措施,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持續推進小流域、固溝保塬、坡耕地治理和淤地壩建設,強化生產建設項目遙感監管。
  • 陝西在黃土高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5.5萬平方公裡
    新華社西安11月26日電(記者劉彤)陝西省水利廳副廳長魏小抗26日在西安表示,多年來,通過紮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陝西在黃土高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達5.5萬平方公裡,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成果明顯。魏小抗說,陝西是中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省份之一,其中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近10萬平方公裡。近年來,陝西通過採取預防保護、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等措施,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持續推進小流域、固溝保塬、坡耕地治理和淤地壩建設,強化生產建設項目遙感監管。
  • 陝西黃土高原新增水土流失防治面積2074平方公裡
    ■ 減少年入黃沙685.05萬噸■ 城鎮汙水處理率達到80%■ 森林覆蓋率提高3%10月31日,記者從省財政廳獲悉:近日,財政部陝西監管局對我省黃土高原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複試點資金進行績效評價。
  •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逾45萬平方公裡
    新華網銀川9月8日電(姜雪城 李雪)記者從正在銀川召開的黃河中遊水土保持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了解到,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已經達45.4萬平方公裡,佔總土地面積的70.9%。
  • 陝西累計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5.5萬平方公裡
    陝西省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省份之一,其中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近10萬平方公裡。近年來,我省採取預防保護、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等措施,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持續推進小流域、固溝保塬、坡耕地治理和淤地壩建設,強化生產建設項目遙感監管。截至2019年底,在黃土高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5.5萬平方公裡,建成淤地壩3.4萬座,攔泥58億噸,淤地86萬畝,增產糧食4億公斤。生態環境總體好轉、局部良性循環,綠色版塊向北推進400公裡。
  • 高考地理小專題——三北防護林
    1978年11月25日,我國啟動了世界最大的防護林工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簡稱:三北防護林工程),是我國在西北、華北、東北地區建設的大型人工生態林工程。40年來已累計完成造林面積4614萬公頃,三北工程區森林面積淨增加215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5.05%提高到13.57%,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下圖為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區域範圍圖。
  • 地環所針對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和規劃提出見解及建議
    黃土高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因廣闊的黃土覆蓋和強烈的土壤侵蝕作用而聞名世界。黃土高原作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地,一直是國家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地區。自上世紀50年代至今,先後經歷了坡面治理、坡面和溝谷聯合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等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入黃泥沙顯著減少。
  • 從水土流失到綠色新生,黃土高原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海潮青年:中學地理課本中的黃土高原,是被治理的對象,故給人的印象是水土流失、乾旱貧瘠、生態惡化、生活艱苦,其實,這些只是黃土高原的一面;黃土高原還有另一面,你是否會想起它曾育養早期文明之曙光,華夏古文明之搖籃,除了豐富的礦產,你是否還會想起它別樣風土人情和尚未被周知的地貌景觀,你是否會回顧它從哪裡來,是否會想像它到哪裡去?
  • 2003水利「亮點」工程黃土高原區淤地壩專題調研報告
    本站註:汪恕誠部長在2003年全國水利廳局長會上將"淤地壩"列為今年水利"亮點"工程之一,為了總結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的經驗,做好今後淤地壩建設工作,部水土保持司會同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部發展研究中心、黃河水利委員會等單位組成調查組,於去年下半年,分赴黃土高原區的陝西、山西、甘肅、內蒙四省(區)10個地市的14個縣(市、區),對淤地壩建設情況進行了重點調查
  • 《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工程(2008-2014年)建設成效評估...
    西藏高原在調節氣候、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西藏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西藏出現了冰川退縮、凍土消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現象,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因此,西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在國家戰略全局和西藏工作大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黃土高原竟然是大風颳來的,秦漢時期毀林開荒導致水土流失加劇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便形成了黃土高原。資料顯示,第四紀冰期始於距今約200~300萬年前,結束於約1~2萬年前,也就是說黃土高原的形成經歷了大約200~300萬年,但是造成黃土高原大面積水土流失卻始於秦漢,主要是由於這一歷史時期社會相對穩定,隨著人口的大幅增長和少數民族的內遷以及大興土木而出現的大面積的毀林開荒所致。
  • ...保護與建設工程(2008-2014年)建設成效評估》發布:生態系統結構...
    然而,西藏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西藏出現了冰川退縮、凍土消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現象,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  10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工程(2008-2014年)建設成效評估》有關情況發布會,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汪海洲表示,截至2014年底,西藏已新建灌溉人工飼草(料)基地6.17萬公頃、對590萬公頃天然草原實行了圍欄保護;建設了「一江兩河」等四類防護林體系;建立了芒康滇金絲猴、類烏齊馬鹿、雅江河谷黑頸鶴保護區;治理各類沙化土地
  • 他們要給黃土高原變變顏色!
    中國四大高原中,青藏、雲貴、內蒙古三座高原的大美風光數不勝數,唯有黃土高原,似乎多年來廣泛散播的沒有美名,卻只有洋洋灑灑的風沙和黃土。黃土高原上的土(舟可/攝)說到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態惡化是人們對它的一貫認識,「面朝黃土背朝天」更是進一步詮釋了這一地區的風、土、人、情。
  • 重建土壤水庫是黃土高原治本之道
    近年來,黨中央提出建設「生態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黃土高原作為重要的能源與重化工基地,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但其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如何對其進行治理,再現秀美山川,已成為一個迫切的研究課題。那麼,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主要矛盾到底是什麼,深厚的「黃土」在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中又意味著什麼。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及示範」啟動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及示範」啟動 來源: 水保所 科研院 作者: 王兵 王磊 發布日期: 2016-11-10
  • 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每年裹挾16億噸泥沙,為何千萬年沒有填平渤海
    雖然黃河是目前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平均每立方米含沙量可達40公斤,但是這並不代表黃河自形成之初就有如此大的含沙量,因此題中所說的黃河入海萬年沒錯,可在歷史上它並沒有如此大規模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本來是自然存在的一種地理現象,任何河流都不可能完全避免水土流失現象的發生。
  • 為什麼黃河清了,黃土高原綠了?答案沒有出乎意料!
    這是已故著名作家路遙在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裡對黃土高原的一段描述。這也是三、四十年前黃土高原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黃土高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居住人口超過1億人,長期以來乾旱缺水、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的脆弱,導致農作物不易生長,農民辛苦勞作,收成卻很少,生活長期處於低下水平,如何解決這一困擾黃土高原區域發展的問題,成為了一道世界性難題。
  • 亟需加強黃土高原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種群演變的研究—新聞...
    亟需加強黃土高原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種群演變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