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小專題——三北防護林

2020-11-24 地理興說

典型例題一:(2019·全國高考模擬)(地理—選修6:環境保護)

防護林是以發揮防護效應為基本經營目的的森林的總稱,從生態學角度出發,防護林可以理解為利用森林具有影響環境的生態功能,保護生態脆弱地區的土地資源、農牧業生產、建築設施、人居環境,使之免遭或減輕自然災害,或避免不利環境因素危害和威脅的森林。1978年11月25日,我國啟動了世界最大的防護林工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簡稱:三北防護林工程),是我國在西北、華北、東北地區建設的大型人工生態林工程。40年來已累計完成造林面積4614萬公頃,三北工程區森林面積淨增加215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5.05%提高到13.57%,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下圖為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區域範圍圖。

根據圖文材料,分析三北防護林帶來的生態效益。

參考答案:

三北防護林形成了一道巨大的生態屏障,減少了南部及東部地區風沙災害的威脅;森林具有防風固沙的生態功能,有利於緩解西北地區荒漠化;森林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態功能,有利於減輕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三北防護林能夠降低東北地區的風速,有利於減輕東北地區的黑土流失;三北防護林能夠調節氣候,增加水汽,減小溫差,降低風速,緩解乾旱,改善生態環境。

典型例題二:(2019·上海高三)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三北」防護林工程是指在中國三北地區(西北、華北和東北)建設的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M為毛烏素地區,位於寧夏、內蒙古、陝西三省交界,曾是畜牧業比較發達地區,明清時期變為沙漠,該地區降水量在250`400毫米之間,降水季節和年際變率大,災害頻發。經過60年的治理,艱苦改造,到2018年11月,面積約4.22萬平方公裡的毛烏素沙漠即將被消滅,變為毛烏素森林。

(1)例舉我國與「三北防護林」東部造林地帶(蘭州以東)大體一致的自然地理分界線。

(2)簡述我國三北防護林界線以北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特點。

(3)分析「毛烏素沙漠」轉變為「毛烏素森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從產業結構優化的角度,為三北防護林效益的可持續發揮提出合理化建議。

參考答案:

(1)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分界線;溫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大陸性氣候;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半溼潤和半乾旱地區;溫帶草原帶與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等。

(2)夏熱冬冷,年較差大;全年降水少;以高原和盆地為主;地表缺水;植被稀少;以荒漠、草原為主;土地荒漠化嚴重等。

(3)必要性:有利於減輕土地荒漠化,防止沙漠擴大;減少沙塵暴等災害天氣;防風固沙、保護農田;森林可以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減少;有利於調節氣候、增加速度;有利於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可行性:降水較多,利於植物生長;曾經是重要的牧區,有適宜生長的植被;沙化治理技術的發展;國家政策。

(4)實施退耕還林,退耕還草,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調整能源結構,減少對環境的索取和破壞;發簡訊給相關的旅遊業,提供更多優質的生態產品和森林休閒服務,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

典型例題三:(2018·山西應縣一中高二月考)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2014年1月14日,國家林業局三北局在銀川召開2014年三北防護林站局長會議。會議總結了2013年三北工程建設進展情況,分析工程建設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安排部署2014年重點工作。建設歷時34年(1978~2012年)的三北防護林體系經過四期工程,已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2 647萬公頃,其中,營造防風固沙林282.4萬公頃,各類經濟林369萬公頃,薪炭林107萬公頃,營造灌木飼料500多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97年的5.05%提高到12.4%。三北工程取得了生態環境改善、經濟效益良好、社會效益突出的顯著成就。

材料二 我國生態工程分布示意圖。

(1)圖中字母B表示的是我國的三北防護林工程,試根據材料總結其主要作用。

(2)A地區的森林覆蓋率急劇下降,針對此狀況你認為應該採取何種措施?

(3)在長江中下遊低山丘陵區植樹造林,對長江徑流量和長江水質有什麼影響?

參考答案:

(1)防風固沙,保護農田、牧場;滿足當地對能源的需求;創造經濟效益等。

(2)加大監管力度,禁止亂砍濫伐;採育結合,積極營造人工林;進行林業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等。

(3)對徑流量的影響:使徑流量的變化趨於平緩。對水質的影響: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可使入河泥沙量減小,長江中下遊含沙量減少。

典型例題四:(2019·江蘇揚州中學高三月考)(環境保護)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2018年《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40年綜合評價報告》顯示「三北」地區 40 年造林保存面積3014萬公頃,在推動地區生態改善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綠撒大漠: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綠染高原:黃土高原實現了由「黃」到「綠」的轉變;綠蔭原野:農業生產實現了由「三刮四種」到「林茂糧豐」的轉變;綠興民富:林產品實現了由「四料俱缺」到「相對豐富」的轉變;綠色豐碑:引領林業生態建設實現了由行業行為向社會行為的轉變。

材料二 下圖為中國部分區域景觀圖。

(1)A、B、C三地主要生態環境問題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B、C兩地區土地退化的表現形式分別是:B 、C 。

(2)從地理環境整體性角度分析,A地區主要生態問題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有 、 ,該生態問題會加重C地區的 環境問題。

(3)「三北」防護林工程跨區域合作的意義,評價該工程建設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參考答案:

(1)自然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差異性 水土流失 土地鹽鹼化

(2)毀壞農作物;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下降,影響植物生長。沙塵暴或霧霾

(3)生態環境問題具有跨區域的特點,環境問題的防治需要遵循區域合作共同治理的原則。

有利影響:林草資源顯著增加,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特色林果業、森林旅遊經濟等增加就業機會,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不利影響:生態用水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溫馨提示

相關焦點

  • 三北防護林擋得住沙塵暴嗎?
    長期從事風沙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董治寶認為,把霧霾增多歸咎於三北防護林,甚至為了治理霧霾想砍掉防護林,是想當然了。「從風的角度來分析,沙塵暴靠大風發生,霧霾靠大風吹散。風小了,沙塵暴減少,霧霾增多,但這兩者之間並沒有此消彼長的關係。」他說,防護林對風的削弱作用幾乎微乎其微,我國北方整體的風減小,並不是三北防護林的作用,而是氣候變化的結果。
  • 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氣系統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浪地貌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湖陸風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特徵
    (4分)(3)上遊植樹造林,起到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4分);A點上移、右移(4)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描述地理環境特徵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花崗巖地貌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雲、雷電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水量平衡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對地理環境的適應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大湖效應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態價值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冰、可燃冰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多樣性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泉高考地理小專題——潮汐高考地理小專題——反季節農產品高考地理小專題——地熱高考地理小專題——海綿城市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階地高考地理小專題——凌汛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入侵
  •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壩、海堤、海塘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描述位置意義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沙塵暴高發期可能要來了,但三北防護林卻老了
    從1979年起,我國開始實施的三北防護林工程,這對我國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的萬裡風沙線起到了非常大的抑制作用。不過,近兩年來,其防護能力卻出於一些原因變得薄弱。       楊樹是三北防護林的主要樹種之一。近些年來,當時栽種的樹木進入了過熟衰老期,三北防護林出現較大規模的死亡。
  • 高考地理小專題——整體性原理的應用
    高考地理小專題——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高考地理小專題——土壤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特徵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補給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襲奪高考地理小專題——湖陸風高考地理小專題——城市熱島效應高考地理小專題——大湖效應高考地理小專題——描述位置意義高考地理小專題——海浪地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沙嘴、潟湖
    參考答案:(1)流量大且季節變化小。成因是流域內降水季節分配較均勻;拉多加湖對河流水量調節作用明顯。流速緩。成因是地處平原,落差小,水流速度緩慢。含沙量小。成因是流域內植被覆蓋率高,上遊湖泊阻滯大量泥沙。(2)拉多加湖地處副極地低氣壓帶(極鋒),多暴風雨;水深湖闊,與湖岸熱力性質差異明顯,湖面風大浪高;南岸水淺,多沙嘴、淺灘和暗礁,通航條件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