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累計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5.5萬平方公裡

2020-12-05 身邊24小時

群眾新聞網訊(記者 馬丹妮)11月26日上午,陝西省新聞辦舉行「奮力譜寫陝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 凝心聚力高質量發展」系列發布會第九場,陝西省水利廳新聞發言人、副廳長魏小抗介紹治理保護黃河母親河有關情況。

記者了解到,2019年底,陝西在黃土高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5.5萬平方公裡,建成淤地壩3.4萬座,攔泥58億噸,淤地86萬畝,增產糧食4億公斤。

傾全力推進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提質增效

建成21個國家級水土保持示範園區

陝西省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省份之一,近年來,全省採取預防保護、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等措施,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持續推進小流域、固溝保塬、坡耕地治理和淤地壩建設,強化生產建設項目遙感監管。

魏小抗表示,陝西率先在全國建立煤炭石油天然氣水土保持補償機制,出臺《水土保持補償費徵收使用管理實施辦法》,建設省級水土流失補償費項目700多個。實踐探索建成21個國家級、51個省級水土保持示範園區,其中黃土高原有國家級和省級園區52個。

此外,陝西還加強生產建設項目實時動態監管,2015年以來,省市縣三級開展監督檢查16043次,立案查處違法案件276起,有效遏制人為水土流失。

秉承人民至上理念做好水旱災害防禦工作

累計建成江河堤防3608公裡

魏小抗說,陝西不斷強化「江河警戒線、水庫汛限線、淤地壩蓄水線、區域降水水量線、流域漲水水位線」措施落實,制定防禦預案。全省黃河流域累計建成江河堤防3608公裡,今年以來,162處重點水毀工程汛前全部修復,成功應對6次大範圍強降水過程,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與此同時,在全省抗旱期間,12個大中型灌區發揮抗旱主力軍作用,開動各類水利設施抗旱灌溉1460萬畝次,全省糧食穩產豐收,抗旱應急供水保障有力。

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引漢濟渭秦嶺輸水隧洞2022年底全線貫通

魏小抗說介紹,目前引漢濟渭秦嶺輸水隧洞累計掘進94.76公裡,完成總任務的96.4%,預計2022年底全線貫通,漢江黃金峽水利樞紐成功截流。

東莊水利樞紐工程導流洞全斷面貫通,明年汛後可以實現大壩截流。加快引漢濟渭二期初步設計批覆進程,榆林黃河東線馬鎮引水、灃東鬥門水庫全面開工。

【來源:群眾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陝西在黃土高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5.5萬平方公裡
    新華社西安11月26日電(記者劉彤)陝西省水利廳副廳長魏小抗26日在西安表示,多年來,通過紮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陝西在黃土高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達5.5萬平方公裡,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成果明顯。魏小抗說,陝西是中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省份之一,其中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近10萬平方公裡。近年來,陝西通過採取預防保護、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等措施,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持續推進小流域、固溝保塬、坡耕地治理和淤地壩建設,強化生產建設項目遙感監管。
  • 陝西累計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5.5萬平方公裡
    凝心聚力高質量發展」系列發布會第九場,陝西省水利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魏小抗,介紹了我省治理保護黃河母親河有關情況。 陝西省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省份之一,其中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近10萬平方公裡。
  •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逾45萬平方公裡
    新華網銀川9月8日電(姜雪城 李雪)記者從正在銀川召開的黃河中遊水土保持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了解到,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已經達45.4萬平方公裡,佔總土地面積的70.9%。
  • 陝西黃土高原新增水土流失防治面積2074平方公裡
    ■ 減少年入黃沙685.05萬噸■ 城鎮汙水處理率達到80%■ 森林覆蓋率提高3%10月31日,記者從省財政廳獲悉:近日,財政部陝西監管局對我省黃土高原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複試點資金進行績效評價。
  • 三北工程建設30年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成效顯著
    國家重點工程三北工程建設30年取得了多方面的建設成果,其中一個突出成果是,30年始終不懈地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取得了突出成效。共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3億多畝,每年減少輸入黃河泥沙3億噸。    三北工程自1978年上馬以來,將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作為一項主要任務。
  • 黃土高原竟然是大風颳來的,秦漢時期毀林開荒導致水土流失加劇
    眾所周知,黃土高原位於我國北部,它作為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以64萬平方公裡的面積在我國四大高原中排名第二,僅次於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的面積約250萬平方公裡的青藏高原,是地球上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黃土堆積區,平均厚度在50~80米左右,在核心地帶甚至可達150~250米。
  • 從水土流失到綠色新生,黃土高原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海潮青年:中學地理課本中的黃土高原,是被治理的對象,故給人的印象是水土流失、乾旱貧瘠、生態惡化、生活艱苦,其實,這些只是黃土高原的一面;黃土高原還有另一面,你是否會想起它曾育養早期文明之曙光,華夏古文明之搖籃,除了豐富的礦產,你是否還會想起它別樣風土人情和尚未被周知的地貌景觀,你是否會回顧它從哪裡來,是否會想像它到哪裡去?
  • 他們要給黃土高原變變顏色!
    中國四大高原中,青藏、雲貴、內蒙古三座高原的大美風光數不勝數,唯有黃土高原,似乎多年來廣泛散播的沒有美名,卻只有洋洋灑灑的風沙和黃土。黃土高原上的土(舟可/攝)說到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態惡化是人們對它的一貫認識,「面朝黃土背朝天」更是進一步詮釋了這一地區的風、土、人、情。
  • 為什麼黃河清了,黃土高原綠了?答案沒有出乎意料!
    這是已故著名作家路遙在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裡對黃土高原的一段描述。這也是三、四十年前黃土高原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黃土高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居住人口超過1億人,長期以來乾旱缺水、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的脆弱,導致農作物不易生長,農民辛苦勞作,收成卻很少,生活長期處於低下水平,如何解決這一困擾黃土高原區域發展的問題,成為了一道世界性難題。
  • 2003水利「亮點」工程黃土高原區淤地壩專題調研報告
    本站註:汪恕誠部長在2003年全國水利廳局長會上將"淤地壩"列為今年水利"亮點"工程之一,為了總結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的經驗,做好今後淤地壩建設工作,部水土保持司會同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部發展研究中心、黃河水利委員會等單位組成調查組,於去年下半年,分赴黃土高原區的陝西、山西、甘肅、內蒙四省(區)10個地市的14個縣(市、區),對淤地壩建設情況進行了重點調查
  • 在黃土高原,她「找到」了防風固沙的「它」
    趙允格說,「但我不這麼認為,我就想,它既然能在剛剛退耕的地裡長出來,肯定對水土流失有影響!」雄踞我國北方的黃土高原,廣義面積達到67萬平方公裡。近觀這片黃土地,常常會發現很多地塊的土壤表面,並非鬆散的黃土,而是一種黑且堅硬、有時還長有苔蘚或地衣的有機複合體——夏天的雨水過後,它們像是黃土地上的綠地毯,鬆軟靚麗;而到了乾冷的冬季,它們就成了黑乎乎的「馬賽克」。它們叫什麼?是怎麼形成的?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及示範」啟動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及示範」啟動 來源: 水保所 科研院 作者: 王兵 王磊 發布日期: 2016-11-10
  • 在黃土高原,科學家用十餘年找到了防風固沙的「功臣」
    趙允格說,「但我不這麼認為,我就想,它既然能在剛剛退耕的地裡長出來,肯定對水土流失有影響!」雄踞我國北方的黃土高原,廣義面積達到67萬平方公裡。近觀這片黃土地,常常會發現很多地塊的土壤表面,並非鬆散的黃土,而是一種黑且堅硬、有時還長有苔蘚或地衣的有機複合體——夏天的雨水過後,它們像是黃土地上的綠地毯,鬆軟靚麗;而到了乾冷的冬季,它們就成了黑乎乎的「馬賽克」。它們叫什麼?是怎麼形成的?
  • 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每年裹挾16億噸泥沙,為何千萬年沒有填平渤海
    雖然黃河是目前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平均每立方米含沙量可達40公斤,但是這並不代表黃河自形成之初就有如此大的含沙量,因此題中所說的黃河入海萬年沒錯,可在歷史上它並沒有如此大規模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本來是自然存在的一種地理現象,任何河流都不可能完全避免水土流失現象的發生。
  • 李國英:加大對黃土高原粗泥沙集中來源區的治理力度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1日訊  (記者 李予陽)全國人大代表、黃委主任李國英提出「關於儘快立項建設黃土高原粗泥沙集中來源區攔沙工程的建議」。建議認為,加大對黃土高原1.88萬平方公裡粗泥沙集中來源區的治理力度,對改善黃河水沙關係、延長水庫使用壽命、減少下遊河道泥沙淤積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時對改善粗泥沙集中來源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和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建議國家儘快批准立項實施這一項目,使之早日發揮效益。
  • 在黃土高原,科學家用十餘年找到了防風固沙功臣
    趙允格說,「但我不這麼認為,我就想,它既然能在剛剛退耕的地裡長出來,肯定對水土流失有影響!」雄踞我國北方的黃土高原,廣義面積達到67萬平方公裡。近觀這片黃土地,常常會發現很多地塊的土壤表面,並非鬆散的黃土,而是一種黑且堅硬、有時還長有苔蘚或地衣的有機複合體——夏天的雨水過後,它們像是黃土地上的綠地毯,鬆軟靚麗;而到了乾冷的冬季,它們就成了黑乎乎的「馬賽克」。它們叫什麼?是怎麼形成的?
  • 在黃土高原,她「找到」了防風固沙的「它」 科學家趙允格用十餘年...
    趙允格說,「但我不這麼認為,我就想,它既然能在剛剛退耕的地裡長出來,肯定對水土流失有影響!」   雄踞我國北方的黃土高原,廣義面積達到67萬平方公裡。  縱觀黃土高原的歷史,這裡既上演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不斷壯大的繁衍史,也有著水土不斷流失、風沙逐漸肆虐的生態衰退史……  「國家啟動退耕還林(草)生態修復工程,就是要保持水土、恢復生態,那這種生物土壤結皮對黃土高原生態的恢復,到底有什麼作用?可不可以利用它的優點,為乾旱半乾旱區水土保持工作貢獻力量呢?」
  • 地環所針對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和規劃提出見解及建議
    黃土高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因廣闊的黃土覆蓋和強烈的土壤侵蝕作用而聞名世界。黃土高原作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地,一直是國家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地區。自上世紀50年代至今,先後經歷了坡面治理、坡面和溝谷聯合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等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入黃泥沙顯著減少。
  • 幸福黃河的陝西實踐 -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從陝北高原到關中平原,奔騰不息的黃河水一路滋養著陝西大地。渭河兩岸,草綠、花紅,1000平方公裡的渭河生態區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河流生態公園;陝北高原,「黃山」變「綠山」,清秀亮麗的榆溪河讓生態綠地建在了陝北人民家門口,三秦大地實現由黃到綠的歷史性轉變,把陝西綠色版圖向北推移了400公裡,為黃河流域生態治理提供了「陝西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