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母親河!陝西累計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5.5萬平方公裡

2020-12-06 騰訊網

(新聞發布會現場)

今天上午,陝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舉辦「奮力譜寫陝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 凝心聚力高質量發展」系列發布會第九場,陝西省水利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魏小抗,介紹了我省治理保護黃河母親河有關情況。

(陝西省水利廳副廳長魏小抗)

傾全力推進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提質增效

陝西省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省份之一,其中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近10萬平方公裡。近年來,我省採取預防保護、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等措施,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持續推進小流域、固溝保塬、坡耕地治理和淤地壩建設,強化生產建設項目遙感監管。截至2019年底,在黃土高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5.5萬平方公裡,建成淤地壩3.4萬座,攔泥58億噸,淤地86萬畝,增產糧食4億公斤。生態環境總體好轉、局部良性循環,綠色版塊向北推進400公裡。

秉承人民至上理念做好水旱災害防禦工作

全省黃河流域累計建成江河堤防3608公裡,今年以來,162處重點水毀工程汛前全部修復,成功應對6次大範圍強降水過程,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與此同時,聯合調度石頭河、金盆等5座大型水庫錯峰蓄水增加5.78億方,抗旱保灌面積1270萬畝。

(新聞發布會現場)

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目前引漢濟渭秦嶺輸水隧洞累計掘進94.76公裡,完成總任務的96.4%,預計2022年底全線貫通,漢江黃金峽水利樞紐成功截流。東莊水利樞紐工程導流洞全斷面貫通,明年汛後可以實現大壩截流。加快引漢濟渭二期初步設計批覆進程,榆林黃河東線馬鎮引水、灃東鬥門水庫全面開工。榆林蔣家窯則水庫、王瑤水庫加壩擴容工程、黃河古賢水利樞紐、白龍江引水延安延伸工程和黃河粗泥沙集中來源區攔沙工程等6項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快速推進進展順利。

謀發展實施河湖長制水生態修復效果顯著

省委書記劉國中、省長趙一德擔任總河長總湖長,省委副書記胡衡華、副省長魏增軍擔任省副總河長副總湖長,8位省級領導分別擔任渭河、漢江、丹江、涇河、延河、渭河西安段及昆明池、北洛河、黃河陝西段及紅鹼淖等重要江河湖泊的省級河湖長。共設立市級總河長48名、縣級總河長403名、鄉級總河長2717名,設立市級河湖長128名、縣級河湖長1093名、鄉級河湖長5490名,實現省、市、縣、鄉四級並延伸到村級河湖長全覆蓋。

清理整治河湖「四亂」等問題4352個,17個河湖違法陳年積案「清零」,清理汙染水域面積3865畝,清理汙染和非法佔用河道843公裡,清理生活垃圾、建築垃圾253萬噸,拆除違法建築35萬平方米。重拳打擊河道非法採砂,整治黃河大北幹流河段188個非法採砂場點,拆解遷移採砂船529條。

按照水利部《關於開展示範河湖建設的通知》,在全省組織開展創建示範縣鄉打造示範河湖活動,持續推動示範河湖創建工作。西安市全域治水碧水興城,實現岸上岸下一起抓,大河小河一起治。渭河提升為「千裡最美家鄉河、一方水域生態區」,成為全國最大的河流生態公園之一。昆明池、渼陂湖、滷陽湖等水生態修復形成水面5000餘畝。

解決和改善了1282.36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2016年以來,按照中央和省上有關農村飲水安全工作決策部署,黃河流域各市縣緊緊圍繞「吃水安全、用水方便、見水自然」提供基礎支撐保障,聚焦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截止目前,共完成農村飲水投資69.14億元,建成工程1.39萬處,解決和改善了1282.36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完成投資和受益人口分別是規劃任務的183%、168%。其中,2020年完成投資8.28億元,建成工程1740處,解決和改善了194.8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按照現行標準,我省黃河流域各縣區所有農村群眾飲水安全問題得到全面解決,告別了為吃水發愁、缺水找水的歷史。

(新聞發布會現場)

監製:康樂群

責編:王渭徵

記者:惠 鑫

編輯:拓紫雲

大家都在看

聽陝西︱在這裡

相關焦點

  • 陝西累計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5.5萬平方公裡
    群眾新聞網訊(記者 馬丹妮)11月26日上午,陝西省新聞辦舉行「奮力譜寫陝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 凝心聚力高質量發展」系列發布會第九場,陝西省水利廳新聞發言人、副廳長魏小抗介紹治理保護黃河母親河有關情況。
  • 陝西在黃土高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5.5萬平方公裡
    新華社西安11月26日電(記者劉彤)陝西省水利廳副廳長魏小抗26日在西安表示,多年來,通過紮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陝西在黃土高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達5.5萬平方公裡,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成果明顯。魏小抗說,陝西是中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省份之一,其中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近10萬平方公裡。近年來,陝西通過採取預防保護、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等措施,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持續推進小流域、固溝保塬、坡耕地治理和淤地壩建設,強化生產建設項目遙感監管。
  •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逾45萬平方公裡
    新華網銀川9月8日電(姜雪城 李雪)記者從正在銀川召開的黃河中遊水土保持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了解到,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已經達45.4萬平方公裡,佔總土地面積的70.9%。
  • 陝西黃土高原新增水土流失防治面積2074平方公裡
    ■ 減少年入黃沙685.05萬噸■ 城鎮汙水處理率達到80%■ 森林覆蓋率提高3%10月31日,記者從省財政廳獲悉:近日,財政部陝西監管局對我省黃土高原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複試點資金進行績效評價。
  • 三北工程建設30年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成效顯著
    國家重點工程三北工程建設30年取得了多方面的建設成果,其中一個突出成果是,30年始終不懈地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取得了突出成效。共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3億多畝,每年減少輸入黃河泥沙3億噸。    三北工程自1978年上馬以來,將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作為一項主要任務。
  • 黃土高原竟然是大風颳來的,秦漢時期毀林開荒導致水土流失加劇
    眾所周知,黃土高原位於我國北部,它作為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以64萬平方公裡的面積在我國四大高原中排名第二,僅次於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的面積約250萬平方公裡的青藏高原,是地球上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黃土堆積區,平均厚度在50~80米左右,在核心地帶甚至可達150~250米。
  • 從水土流失到綠色新生,黃土高原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海潮青年:中學地理課本中的黃土高原,是被治理的對象,故給人的印象是水土流失、乾旱貧瘠、生態惡化、生活艱苦,其實,這些只是黃土高原的一面;黃土高原還有另一面,你是否會想起它曾育養早期文明之曙光,華夏古文明之搖籃,除了豐富的礦產,你是否還會想起它別樣風土人情和尚未被周知的地貌景觀,你是否會回顧它從哪裡來,是否會想像它到哪裡去?
  •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召開
    12月5日上午,來自全省相關領域的專家齊聚西安工程大學,參加第二屆「黃河流域(陝西段)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西安工程大學校長高嶺看來,建設黃河生態經濟帶,挖掘文化潛力,是樹立、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抓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陝西省委黨校教授胡衛華則從建立健全生態經濟體系的角度,闡釋了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意義。
  • 為什麼黃河清了,黃土高原綠了?答案沒有出乎意料!
    黃土高原的蘋果產業已經成為世界級大產業,目前黃土高原地區蘋果的種植面積佔到全球的五分之一還多,產量超過了27%。為什麼黃土高原會生產出這樣的蘋果呢?說到黃土高原就不得不說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因為整個黃土高原全部坐落在黃河流域,佔到黃河流域面積的85%。黃土高原的邊界是日月山以東、太行山以西、陰山以南、秦嶺以北的地區,面積約64萬平方公裡。
  • 保護母親河,再建青山綠水,讓母親河成為人民心目中的幸福河。
    其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等9個省區,最後流入渤海,幹流全長約5464公裡,流域面積約75.2萬平方公裡。由於中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夾帶了大量泥沙,所以它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 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每年裹挾16億噸泥沙,為何千萬年沒有填平渤海
    雖然黃河是目前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平均每立方米含沙量可達40公斤,但是這並不代表黃河自形成之初就有如此大的含沙量,因此題中所說的黃河入海萬年沒錯,可在歷史上它並沒有如此大規模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本來是自然存在的一種地理現象,任何河流都不可能完全避免水土流失現象的發生。
  • 他們要給黃土高原變變顏色!
    中國四大高原中,青藏、雲貴、內蒙古三座高原的大美風光數不勝數,唯有黃土高原,似乎多年來廣泛散播的沒有美名,卻只有洋洋灑灑的風沙和黃土。黃土高原上的土(舟可/攝)說到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態惡化是人們對它的一貫認識,「面朝黃土背朝天」更是進一步詮釋了這一地區的風、土、人、情。
  • 2003水利「亮點」工程黃土高原區淤地壩專題調研報告
    黃土高原地區群眾在長期同水土流失鬥爭的實踐中,總結出了許多豐富的經驗,探索出了許多成功的路子,其中在這一地區建設淤地壩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 一、淤地壩的產生、發展和建設現狀 淤地壩是黃土高原區人民群眾在長期同水土流失鬥爭實踐中創造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既能攔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增產糧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已有幾百年的發展歷史。
  • 幸福黃河的陝西實踐 -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從陝北高原到關中平原,奔騰不息的黃河水一路滋養著陝西大地。渭河兩岸,草綠、花紅,1000平方公裡的渭河生態區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河流生態公園;陝北高原,「黃山」變「綠山」,清秀亮麗的榆溪河讓生態綠地建在了陝北人民家門口,三秦大地實現由黃到綠的歷史性轉變,把陝西綠色版圖向北推移了400公裡,為黃河流域生態治理提供了「陝西樣本」。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及示範」啟動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及示範」啟動 來源: 水保所 科研院 作者: 王兵 王磊 發布日期: 2016-11-10
  • 在黃土高原,她「找到」了防風固沙的「它」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在高原上,你可能會看到這樣的畫面:生物土壤結皮研究專家趙允格和她的研究團隊,每人捧著一個大盤子,走在黃土高原的梁梁峁峁上,遇見陡坡時,大家齊刷刷地蹲坐在地上,屁股蹭著黃土,一點一點往下遛,而上半身的全部力量,都用於保護手裡的樣本以零為起點,趙允格及研究團隊用10年時間反覆考察、實驗,證實生物土壤結皮在控制黃土高原退耕地土壤流失方面功不可沒
  • 在黃土高原,科學家用十餘年找到了防風固沙的「功臣」
    趙允格說,「但我不這麼認為,我就想,它既然能在剛剛退耕的地裡長出來,肯定對水土流失有影響!」雄踞我國北方的黃土高原,廣義面積達到67萬平方公裡。近觀這片黃土地,常常會發現很多地塊的土壤表面,並非鬆散的黃土,而是一種黑且堅硬、有時還長有苔蘚或地衣的有機複合體——夏天的雨水過後,它們像是黃土地上的綠地毯,鬆軟靚麗;而到了乾冷的冬季,它們就成了黑乎乎的「馬賽克」。它們叫什麼?是怎麼形成的?
  • 在黃土高原,她「找到」了防風固沙的「它」 科學家趙允格用十餘年...
    在高原上,你可能會看到這樣的畫面:生物土壤結皮研究專家趙允格和她的研究團隊,每人捧著一個大盤子,走在黃土高原的梁梁峁峁上,遇見陡坡時,大家齊刷刷地蹲坐在地上,屁股蹭著黃土,一點一點往下遛,而上半身的全部力量,都用於保護手裡的樣本   以零為起點,趙允格及研究團隊用10年時間反覆考察、實驗,證實生物土壤結皮在控制黃土高原退耕地土壤流失方面功不可沒
  • 在黃土高原,科學家用十餘年找到了防風固沙功臣
    趙允格說,「但我不這麼認為,我就想,它既然能在剛剛退耕的地裡長出來,肯定對水土流失有影響!」雄踞我國北方的黃土高原,廣義面積達到67萬平方公裡。近觀這片黃土地,常常會發現很多地塊的土壤表面,並非鬆散的黃土,而是一種黑且堅硬、有時還長有苔蘚或地衣的有機複合體——夏天的雨水過後,它們像是黃土地上的綠地毯,鬆軟靚麗;而到了乾冷的冬季,它們就成了黑乎乎的「馬賽克」。它們叫什麼?是怎麼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