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的故事——劉東生

2020-10-04 日常書影記

科學家是個離我們有點遠的名稱,似乎是只有在被問及夢想的時候才被想到的一個詞兒。耳熟能詳的科學家有袁隆平、錢學森、屠呦呦等等,關於劉東生,之前根本不認識,因此對他的故事很好奇,看了《揭開黃土的奧秘——劉東生的故事》這本書之後,才知道他是從事黃土研究、致力黃河治理的人,那麼接下來就來講講書中關於他的故事吧。

劉東生(1917-2008),活了91歲的高齡,出生於瀋陽,父親在鐵路局工作,儘管收入不多,但他非常重視劉東生的教育,給他買了很多兒童讀物,在劉東生幼年的時候,他從父親買的書中了解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這種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嚮往,伴隨了他的一生。

13歲的時候,他進入了南開中學,受到了南開中學愛國主義精神的耳濡目染,奠定了他愛國的基調。21歲的時候,中日戰爭爆發,劉東生很想繼續深造,因此排除萬難,進入了西南聯合大學學習地質學。29歲的時候,進入中央地質調查所工作,跟隨著名的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先生進行古生物學研究,為了打好基礎、做好研究,劉東生到中央大學繼續學習。通過不斷的學習,劉東生終於成為古生物學領域的專家。

在一次黃土高原的考察中,劉東生明白了黃土對老百姓的重要性,從此把黃土作為自己一生的研究對象。通過對中國黃土進行系統、細緻的科學考察,譬如測量黃土厚度、收集黃土土樣、查閱大量資料、日復一日的記錄分析等等,他終於解開了黃土的成因,改善了黃土高原的環境,提高了黃土高原的糧食產量。他還發現了黃土磁化率曲線,從這條曲線上,人們可以了解過去的氣候變化。2002年,因為在黃土研究中的突出貢獻,劉東生獲得了國際環境科學界的諾貝爾獎——泰勒環境成就獎。

黃土高原


更令人驚奇的是,74歲時,他參加了南極科考隊;79歲時,他赴北極考察;84歲時,他第七次登上青藏高原;87歲時,他穿越了羅布泊……真可謂是永不服老、活到老做到老。

看了這本書,首先非常慚愧,我們每天都在為吃喝拉撒這種小事糾結,有的人卻時刻惦記的是民族復興強大,格局大,人生就無限;我們每天渾渾噩噩只知道刷視頻混時間,有的人卻對科技創新有著執著的追求,為中國的發展奉獻了畢生的心血,有夢想,有行動,個人的人生也因這奉獻而更有意義。其次非常的敬佩,感動於他們的愛國精神,震撼於他們的無私無畏、堅持不懈。

劉東生先生為什麼成功,源於他對祖國的熱愛、他對地質學的熱愛,源於他的不斷學習、不斷進取,源於他的甘於寂寞、一個腳印一個坑的踏實精神,源於他的不斷探索、永不言敗。有太多需要學習的地方,漫漫長路,願我們能以榜樣為燈塔努力前行。不過這種繪本也有個不好的地方,就是故事講的太籠統,只大體介紹一下,讀者對主人公的生平事跡並不了解詳細。

相關焦點

  • 8位科學家故事被編成繪本,講述生動故事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青蒿素發現者屠呦呦、中國第一代航天人梁思禮……這些被譽為「共和國脊梁」的科學家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如何讓科學家們的人生經歷和奮鬥故事以更加新穎有趣的方式走近孩子們、發揮榜樣引領作用?
  • 共和國的脊梁——「科學怪人」陳景潤的人生故事
    為了弘揚科學大師的人文精神,由中國科協發起的「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將科學家的風採搬上舞臺。高校師生以話劇的形式演繹了唐敖慶、錢學森、楊石先、茅以升、羅陽、李四光、鄧稼先、竺可楨、陳景潤這些科學家生命中的感人事跡。其中,廈門大學原創話劇《哥德巴赫猜想》為我們講述了陳景潤的一生。
  • 錢學森袁隆平屠呦呦等8位中國科學家,在繪本上給孩子講故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蔣肖斌)「『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近日在北京首發。這是國內首套權威、成體系的原創中國科學家傳記繪本叢書,用生動的文字、嚴謹的史實和精美的繪圖,講述了竺可楨、錢學森、何澤慧、吳徵鎰、劉東生、梁思禮、袁隆平、屠呦呦8位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 詩文典本周推薦——《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
    晦澀枯燥,深奧難懂,又奇幻無比...很多孩子都以為科學家們一定是天賦異稟、智慧超群,成為科學家是不是難度很大?事實上,他們確實非常優秀,但並非所有科學家們都是天才,但唯一的共同點是,他們永遠執著探索、不畏艱難、充滿好奇心和求知心..
  • 把這些科學家的故事講給孩子聽!用積極的價值觀和強大的內驅力,面對這個紛繁的時代!
    它是國內首套成體系的原創中國科學家繪本,全名是「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帶孩子全面了解竺可楨、錢學森、何澤慧、吳徵鎰、劉東生、梁思禮、袁隆平、屠呦呦8位科學家,也是 「2019年中宣部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多位中科院院士權威力薦。
  • 共和國的脊梁——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唐敖慶
    他就是我國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唐敖慶。        「我的事業在自己的祖國,我的祖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唐老師在指導學生        唐敖慶是我國著名科學家吉林大學原創話劇《唐敖慶》劇照:步入老年的唐敖慶和妻子共進晚餐        為了弘揚科學大師的人文精神,由中國科協發起的「共和國的脊梁
  • 共和國的脊梁——中國地質力學之父李四光
    地質力學是我國科學家創立的有重要影響的大地構造理論,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結晶。這一理論為尋找我國緊缺的重要礦產資源和解決國家重大工程地質問題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不少地質學家對中國石油資源的遠景抱有悲觀看法。
  •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科學家傳記繪本講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我深以為然,回首歷史,中國從近代發展到如今,那些為了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為科技創新而執著、為人民的幸福而努力的科學家們,實在是令人尊敬。可以說,正是由於他們無私的獻身於科學才造就了今日的中國,也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那麼,中國究竟有哪些科學家呢?他們的一生有何成就?
  • 人生有景有故事:要粉就來粉中國的科學家們
    中國需要科學家,需要這些推動國家與社會進步的英雄。科學家應該得到中國社會最尊貴的追崇。都來做為這些國家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們的粉絲吧,他們才是國家脊梁,才是人民英雄。祝賀鍾南山院士獲得「共和國勳章」。* * *頭條@人生有景有故事圖片來自網絡。謝謝閱讀,謝謝關注。
  • 劉東生院士:揭開黃土形成之謎,平息170多年黃土成因之爭
    在劉東生提出「新風成說」之前,已經有多種關於黃土成因的學說。例如,帕林諾夫認為黃土是洪積形成的,張伯聲教授認為黃土是湖相沉積的產物,楊傑先生認為黃土是河流衝擊形成的,一些蘇聯學者認為黃土是石灰巖風化後殘積形成的。劉東生,我國第四紀地質學家、環境地質學家、高山和極地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共和國榮譽】離國家機密最近,卻被隱藏30年,他故事讓人淚如雨下!
    【共和國榮譽】離國家機密最近,卻被隱藏30年,他故事讓人淚如雨下!70年來,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們懷揣著科技報國之志,將科學研究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人民事業緊緊聯繫在一起,為國家科技事業發展做出貢獻。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籤署主席令,授予為新中國建設和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功勳模範人物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于敏、孫家棟、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撐起「共和國勳章」的半壁江山。
  • 紀念地學泰鬥劉東生:確立中國黃土新風成學說,一生嚴謹謙遜
    編者按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東區學園四,矗立著一座雕像,他是被學術界譽為「黃土之父」和「地學泰鬥」的劉東生先生。這位世界著名的地質學家、古氣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既是科學家,又是教育家。
  • 致敬國之脊梁:歷數首屆至今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都是在第二年的年初頒發,如下為歷屆獲獎者:2000~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科學家2010~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科學家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讓我們再一次致敬共和國脊梁!
  • 揭開黃土高原形成之謎,平息170多年黃土成因之爭 | 劉東生院士與「新風成說」
    劉東生,我國第四紀地質學家、環境地質學家、高山和極地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提出的「新風成說」平息了170多年黃土成因之爭,揭開了黃土形成之謎,是目前最主流的黃土成因學說,得到了學界的廣泛認可。劉東生1957年,劉東生帶隊南北方向橫穿黃土高原做了10條大路線的剖面調查
  • 向老一輩科學家致敬 《侯德榜》巡演走進內蒙古—新聞—科學網
    弘揚科學精神,向老一輩科學家致敬。
  • 著名科學家的故事點燃青年學子激情
    演繹愛國奉獻、創新求真、拼搏奮鬥等高尚品格的故事還能真正觸動青年學子的靈魂嗎?10月20日—30日,2018年「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江蘇匯演暨江蘇省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教育活動舉辦,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清華大學等9大高校以李四光、鄧稼先、錢學森等9位著名科學家事跡為原型而排演的話劇,在江蘇各大高校上演。帶著問題,記者走進現場。
  • 向中國的脊梁——鍾南山院士致敬
    曾幾何時,不知是哪家草臺班子,公然在中國評選「共和國脊梁」,個別明星上榜並領獎,被「譽」為——一個真敢評,一個真敢領。 你才是這個國家的脊梁、真正的脊梁! 讓我們站起身來,恭恭敬敬向這位老人——致敬!!
  • 黃峻講述中國核潛艇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黃旭華院士感人故事
    黃峻講述中國核潛艇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黃旭華院士感人故事 2019-12-05 1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紀念2020離開我們的國家脊梁
    我想,這個評價用在李冠興這樣的國家脊梁同樣再合適不過。2020年,還剩不到一個月,卻已經有30多位兩院院士永遠的離開我們了。他們是我國科學事業上的領路人,為我國科學取得震鑠古今的成就嘔心瀝血、肝腦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