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logy:古近紀晚期北美黃土的成因

2020-08-11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Geology:古近紀晚期北美黃土的成因

黃土是一種風成沉積物,在全球廣泛分布,是古氣候的良好載體。其形成過程涉及粉塵源區的產生、大氣環流的搬運、粉塵的幹、溼沉降、堆積以後的成壤作用以及後期可能的侵蝕等諸多地質過程,涉及到地球各大圈層的相互作用及內在聯繫。關於黃土的形成過程,已有諸多研究。但是,全球氣候變化和構造活動對形成風成沉積物的控制作用一直存在爭論,最著名的就是中國黃土。亞洲中部地區的黃土形成於始新世晚期或始新世-漸新世(EO)轉換期間,全球變冷、副特提斯海退縮、青藏高原的隆升等地質過程,曾被認為是黃土形成的誘因。目前,以黃土為代表的風成沉積物其形成機制仍需進一步探討,這也涉及到對構造-氣候相互關係這一重要科學主題的探討。本文以美國黃土和中國黃土成因為例作簡要介紹。

美國西部也存在一個黃土高原。前人已經報導過該區的上新世黃土,但是它的時空模式和具體成因還未確定。該區黃土曾被認為在EO轉換期間初始形成於科羅拉多高原,上新世發育在落基山中部地區。有人將黃土東向年輕化僅僅歸因為於全球變冷。然而,有證據顯示北美科迪勒拉山脈在始新世晚期至漸新世期間,經歷了構造活化並抬升,這種新生代中期的構造抬升可以造成雨影效應並導致區域乾旱化,或對黃土形成有所影響。近期,德克薩斯大學阿靈頓分校的Majie Fan及其合作者們報導了美國西部高原的4個黃土剖面(圖1),從地層學、古氣候學、數值模擬角度分析了美國西部黃土的成因。結果表明,黃土形成時間比之前報導的更早,而且分布更加廣泛。他們通過一系列氣候模擬,驗證了全球變冷、海平面下降、區域地形變化對黃土形成的影響,探討了區域構造和全球氣候變化對黃土成因的控制作用。

圖1 美國西部4個黃土剖面簡況(Fan et al., 2020)

Fan et al.通過火山灰及碎屑巖的鋯石U-Pb年齡以及生物地層年代學約束,揭示風成沉積始於始新世晚期至漸新世早期,自西向東分別為36.0±0.3Ma、35.3±1.0Ma、33.0±0.4Ma以及31.6±0.5Ma(圖1),遞變年輕表明黃土形成的漸進式,始新世晚期在落基山中部率先形成,逐漸向東擴展到大平原地區。

他們利用ECHAM5大氣環流模型,分別模擬了EO轉換期間全球降溫、美國西部地形變化這兩個因素對風成沉積形成的影響。利用模擬的降水量減去蒸發量(precipitation minus evaporation,P-E)指標,觀察風成沉積東向擴張的可能原因。EO轉換期間,海平面下降約55米,全球CO2濃度下降,導致墨西哥灣海岸線向南退縮。由於始新世中期-漸新世期間,北美科迪勒拉山的隆升歷史尚存爭議,作者考慮了兩種地形條件:(1)科迪勒拉山腹地高地形持續至始新世中期,隨後降低;(2)科迪勒拉山南部在始新世晚期和漸新世期間活化抬升。兩種地形條件得到了不同的大氣環流和水量收支結果。科迪勒拉山南部海拔增加,阻擋了西風水汽,降低了科迪勒拉山腹地及其東部的P-E,加強了原北美季風,從而促使大平原西部和落基山中部的P-E增加(圖2E)。這一過程,導致了科迪勒拉山腹地和中部前陸盆地的乾旱化。這些乾旱區或可成為風成物質的潛在源區,並產生了沉降空間,可用於解釋科迪勒拉山前緣風成沉積率先形成。如果忽略地形影響,EO降溫和海退會降低落基山中部和大平原的P-E(圖2C和2F)。這一過程擴大了乾旱化範圍,促使北美季風退縮從而導致乾旱化東移,或可解釋風成沉積的東向擴展。

圖2 兩種不同地形條件下的古氣候模擬結果。A-C.北美科迪勒拉山海拔降低情形下的結果;D-F.科迪勒拉山南部構造抬升情形下的結果;B、E.始新世晚期扣減始新世中期的平衡溼度結果;C、F.始新世晚期扣減漸新世早期的平衡溼度結果,此二圖為疊加了EO降溫、海退及山間盆地充填的結果;灰色箭頭指示模擬的700hPa風場對年均氣候(A、D)和異常情形的響應(B、C、E、F)。彩色小圓點表示剖面所在地的P-E變化,紅色代表乾旱,藍色代表溼潤;紅色粗箭頭指示模擬區域主要水汽路徑(Fan etal., 2020)

美國西部風成沉積物代表的地質過程反映了古近紀晚期由區域構造抬升和全球氣候協同控制的大陸乾旱化過程。同樣,對於中國黃土而言,其形成之根本與中國西北內陸的構造活化密不可分。我們通常認為中國黃土高原的粉塵物質來源於中國北方的戈壁、沙漠(巴丹吉林、騰格里、毛烏素等),實際上這些地區僅是粉塵物質的「中轉站」,粉塵原產地應在中亞造山帶的阿爾泰山、杭愛山脈以及青藏高原東北緣的祁連山脈(Sun et al., 2018)。印度-歐亞板塊碰撞的遠程效應不僅影響了天山造山帶的構造復活,同樣導致了中亞內陸的戈壁阿爾泰山、杭愛山脈在晚新生代的構造復活和隆升。寒凍風化與冰川雙重作用產生的巨量碎屑物質被搬至山前,形成一系列衝洪積扇,加以風力參與才形成了向下風方向展布的戈壁、沙漠、黃土的空間分帶(圖3)(Sun et al., 2018)。所以,中國黃土粉塵物質的初始產區應在上風向的高山地區。造山帶隆升以及全球變冷導致的冰凍圈出現,最終造就了巨厚的中國黃土堆積(孫繼敏, 2020)。

圖3 高山過程與黃土堆積的動力學關聯(Sun et al., 2018)

近日,地科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的Xiaocan Yu在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雜誌撰文,報導了江漢盆地上白堊統紅花套組中的風成沉積(圖4)。該組巖性主要為河流相和風成沉積交互出現,反映了古氣候的乾濕變化。物源和古流向分析表明黃陵穹隆、南秦嶺、大別造山帶為該組的主體碎屑源區。正是由於盆地周緣的造山作用和基巖物理風化,才為盆地中的古沙漠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砂源,晚白堊世江漢盆地的裂谷沉陷過程恰為風成物質提供了容納空間(圖5)。

以上三個示例表明,風成沉積物的形成並非孤立的地質過程,需要巖石圈的造山帶隆升、冰凍圈的寒凍風化、大氣環流的改變等諸多因素的配合。因此,應從地球系統科學的角度審視風成沉積物的形成過程,深入對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的理解。

圖4 江漢盆地上白堊統紅花套組含風成砂剖面的野外照片(Yu et al., 2020)

圖5 江漢盆地上白堊統紅花套組古地理和古氣候演化示意圖(Yu et al., 2020)

【致謝:感謝孫繼敏研究員對本文提出的寶貴修改建議。】

主要參考文獻

孫繼敏. 黃土沉積與地球圈層相互作用[J]. 第四紀研究, 2020, 40(1):1-7.

Fan M, Feng R, Geissman J W, et al. LatePaleogene emergence of a North American loess plateau[J]. Geology, 2020, 48:273–277.

Sun J, Ding Z, Xia X, et al. Detrital zirconevidence for the ternary sources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J]. Journal ofAsian Earth Sciences, 2018, 155: 21-34.

Yu X, Liu C, Wang C, et al.Eolian deposits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Jianghan Basin):Reconstruction of the Late Cretaceous East Asian landscape in central China[J].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20, 117: 10439.

(撰稿:佚名/新生代室)

校對:張騰飛

相關焦點

  • 「黃土高原」的成因和「黃土地貌」的形成原因,分別是什麼?
    黃土高原和黃土地貌黃土高原是我國四大高原之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範圍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東、秦嶺以北、古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位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黃土高原最大的特色,就是表層覆蓋有厚厚的黃土土層,是世界上分布最集中而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分布區,總面積可達64萬平方千米。
  • 劉東生院士:揭開黃土形成之謎,平息170多年黃土成因之爭
    黃土高原是中國的四大高原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面積最大的黃土區。而關於黃土是怎麼形成的?這是無數地質工作者在研究黃土的道路上無法逾越的問題。在劉東生提出「新風成說」之前,已經有多種關於黃土成因的學說。例如,帕林諾夫認為黃土是洪積形成的,張伯聲教授認為黃土是湖相沉積的產物,楊傑先生認為黃土是河流衝擊形成的,一些蘇聯學者認為黃土是石灰巖風化後殘積形成的。
  • 揭開黃土高原形成之謎,平息170多年黃土成因之爭 | 劉東生院士與「新風成說」
    黃土高原是中國的四大高原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面積最大的黃土區。而關於黃土是怎麼形成的?這是無數地質工作者在研究黃土的道路上無法逾越的問題。在劉東生提出「新風成說」之前,已經有多種關於黃土成因的學說。
  • 黃土高原的黃土從哪裡來?
    黃土高原海拔約為1000~1500米,高原上的黃土主要是一種未固結、無層理的粉沙。厚厚的黃土完全掩平了這裡先期形成的地形,土層厚度達30~50米,最厚的地方甚至超過了200米。黃土由西北向東南方向逐漸變薄,顆粒由粗變細。這種黃土地貌在世界上許多地區都能看到,如歐洲、南北美洲的有些地方就分布著黃土,但面積和厚度卻無法與中國西北部的黃土高原相提並論了。
  • 劉東生:黃土與環境
    黃土高原簡介 黃土高原分布於北緯34—45度之間,總面積約380842平方公裡,黃河貫穿其中。在同一緯度,歐洲和北美的黃土地帶構成全球的小麥和玉米帶,西方人稱之為「麵包籃子」。黃土高原佔據了全國耕地面積的1/5,養活了全國1/5以上的人口。
  • 2016中國黃土論壇暨國際黃土研討會預告
    為總結黃土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升我國黃土研究水平,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長安大學、甘肅慶陽市委、慶陽市政府等多家單位於2016年8月12-15日在甘肅慶陽市聯合召開"2016中國黃土論壇暨國際黃土研討會"。組委會熱烈歡迎各位學界同仁蒞臨大會,共商黃土環境變化和可持續發展之大事。
  •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從何而來?至今仍在爭論不休!
    這五種土,居中的是黃土,這是中華民族起源之地——黃河流域廣泛分布的一種土壤。我國是黃土分布最廣的一個國家。黃土,色黃褐,實際上是顆粒均勻的、砂粉質的黃色塵土物質,一般由易溶解的鹽類和鈣質結合組成,比較鬆散,遇水後極易崩解。我國大西北的黃土高原即由黃土構成,它厚80-120米,最大厚度可達180-200 米,覆蓋面達63萬平方公裡,堪稱世界之最。這厚厚的黃土來自何處?
  • 地學前沿|《Geology》2020年第11期論文導讀(上)
    1 東亞冬季風早全新世的減弱和中晚全新世的增強 當前,關於全新世亞冬季風在亞軌道尺度上的變化還存在爭議,這一爭議在某種程度上系黃土高原高質量記錄匱乏所致。
  • 黃土地貌的主要教學內容有哪些?
    答:1 黃土地貌概述□黃土地貌的概念及其分布:黃土地貌是指黃土地區經流水長期侵蝕和切割而形成的地貌,廣泛分布在中緯度的半乾旱地帶,以我國的黃土高原最為典型。世界及我國黃土地貌分布圖。□黃土的來源:黃土是距今約250萬年以來形成的,我國黃土高原是由從西北荒漠地區吹揚過來的粉塵物質堆積而成的。□黃土高原風成說的證據:·不管地表起伏狀況如何,黃土覆蓋的厚度總是比較穩定的。
  • 地球環境所在黃土垂直節理髮育與演化規律方面取得進展
    黃土是一種結構脆弱和水敏性極強的特殊土,遇水軟化,易發生侵蝕、溼陷流變、滑動等一系列水敏災變行為。長期以來,黃土垂直節理在黃土高原微地貌演化、水土流失、地質災害的形成與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定量描述和理解黃土垂直節理的成因和演化模式一直是黃土環境地質、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研究中的重要內容。
  • 黃土高原地表「支離破碎」和「溝壑縱深」的成因是什麼?
    在我國的地形單元中有四大高原,分別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高原地形應該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勢相對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廣闊地區。但是,在我國的四大高原中,有兩大高原地勢十分崎嶇,那就是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
  • 獨一無二的中國黃土高原,它的黃土究竟從哪來?是大風颳來的嗎?
    黃土高原是我國非常壯麗的一道風景線,綿延千裡。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面對著黃土高原,或者吟詩作畫,或者抒發自己的滿腔豪情。人們對它充滿了敬佩和感嘆。但同時也會有人發出疑惑:這樣壯觀的黃土高原,上面的黃土究竟從哪裡來?難道真是大風颳來的?
  • 廣東三水發現古近紀鳥類化石 距今最早6500萬年
    只是一次平常的聚會,廣州人宋洪輝在三水河口的一個荒地中發現古近紀鳥類化石。沒想到這個即興而為的決定,讓宋洪輝成為三水首個古近紀鳥類化石的發現者。  當日9時許,宋洪輝與兒子一同來到三水河口。在河口錦福路旁的一個荒地裡,父子二人收穫豐富:他們一個上午採集到9塊魚類化石和一些植物化石。正當準備收拾物品趕赴南海,一塊開裂的魚類化石引起了宋洪輝的注意。
  • 地學前沿||《Geology》2020年第11期論文導讀(上)
    1 東亞冬季風早全新世的減弱和中晚全新世的增強當前,關於全新世亞冬季風在亞軌道尺度上的變化還存在爭議,這一爭議在某種程度上系黃土高原高質量記錄匱乏所致最近中科院地環所的康樹剛副研究員及其合作者通過對黃土高原3個黃土剖面的光釋光年代學和粒度分析,重建了全新世高解析度的東亞冬季風變化。結果顯示,在早全新世(11.7-6.5千年),東亞冬季風呈現明顯減弱的趨勢,而中晚全新世(6.5千年距今)則是明顯增強。作者認為這兩種變化可能分別與北半球高緯冰量和中高緯溫度的變化有關。同時,研究結果顯示,全新世東亞夏季風與冬季風呈現反相位的變化。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rine Engineering Geology
    In order to makesure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marine engineering geology,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rine Engineering Geology (ISMEG 2016) will be held in Qingdao,China on 21-24 October, 2016.
  • 毛烏素沙漠已經被「制服」,為什麼黃土高原現在還塵土飛揚?
    這個時候小夥伴們就非常的好奇,既然毛烏素沙漠都已經被「制服」了,可為什麼黃土高原現在還是塵土飛揚呢?現在的人們不僅僅喜歡消遣,而且更加關注民生問題和環境問題。至於黃土高原為什麼現在還塵土飛揚,我們首先應當看的不是如何治理黃土高原,而是看看黃土高原的成因。其實早期的黃土高原並不是現在這般模樣,而現在黃土高原塵土飛揚溝壑縱橫,大量的泥沙被衝入黃河也是有原因的。
  • 版納植物園通過青藏高原夾竹桃科新化石揭示蘿藦亞科在古近紀亞洲...
    在地質歷史時期,該科在新近紀的歐洲和北美也有廣泛的分布,但是亞洲的化石記錄較為少見,這制約了人們對夾竹桃科以及蘿藦亞科生物地理歷史的了解。版納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近期的研究提出古近紀西藏植物區系與北美、歐洲和印度的植物區系密切聯繫,該研究進一步發現了古近紀歐亞大陸與非洲之間的區系聯繫,地質時期特別是古近紀青藏高原在世界植物區系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該研究也進一步佐證了早始新世青藏高原中部可能存在一個溫暖溼潤的低地環境,使包括本研究在內的蘿藦亞科以及最近發表的臭椿、兔耳果等若干熱帶、亞熱帶植物類群得以生存。
  • 地學前沿||《Geology》2021年第1期論文導讀(下)
    在白堊紀晚期,已經彎曲的巖層沿著橫切的原始高山斷層向左偏移了約250公裡,形成了南極洲東西之間的裂谷。自始新世以來,西蘭洲與南極洲完全分離後,阿爾卑斯斷層的兩側經歷了45°的板塊相對旋轉,進一步彎曲了巖層。然而,現今看來屬於同一個造山運動的東段在始新世以來就已經完全形成,主要發生在新近紀板塊邊界的右旋剪切過程中,具有大規模的內部彎曲和縮短。
  • 隰縣黃土是寶藏!山西省新增一處國家級地質公園
    山西日報新媒體記者申芯瑞報導: 3月26日,從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傳來消息,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關於同意江蘇鹽城大縱湖國家溼地公園等40處國家級自然公園新建和範圍調整的通知》,授予隰縣黃土國家地質公園資格,至此我省國家級地質公園增至11處。
  • 北天山山麓黃土來源研究獲進展
    儘管國內外學者在中亞黃土的年代學與古氣候重建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但該區黃土的來源仍存在較大爭議,有待進一步探索。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中亞黃土研究組聯合福建師範大學、伊朗荷姆茲甘大學、德國馬普化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定量恢復中亞北天山黃土的物質來源,明確山麓衝洪積物、沙漠與黃土三者之間的成因聯繫,剖析黃土物源研究在中亞地區古氣候演化指標解譯方面的科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