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壓實黃土同天然黃土的性質差異

2020-08-16 中科院之聲

黃土作為一種特殊土,佔我國國土面積的6%以上,在未受水浸溼時,一般強度較高,壓縮性較小;在一定壓力下受水浸溼時,其結構會迅速破壞,強度迅速降低,發生附加下沉。這種黃土特有的工程地質性質被稱為溼陷性,由此導致的地面塌陷和不均勻沉降常常造成黃土高原地區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

孔隙結構是土壤最重要的性質之一,它直接影響土壤的含水量、滲透性和強度等其他性質。當前,學術界普遍認為黃土鬆散多孔的開放亞穩態結構是其溼陷性的基本條件,破壞其鬆散、大孔結構理論上可以消除或減輕地基的溼陷性,因此在實際工程建設中多採用強夯、碾壓等壓實方法來對黃土孔隙進行壓密以增強地基強度,但事實表明此類人工重塑後的壓實黃土仍具有溼陷性,且壓實黃土的變形規律嚴重影響大型黃土工程的安全及穩定。

為此,大量學者開展了針對壓實黃土的研究工作,發現不同幹密度的壓實黃土性質不同,他們主要通過掃描電鏡或壓汞法研究其微觀結構,但掃描電鏡只能進行二維觀測,而壓汞測試中高壓進汞過程會破壞孔隙結構,因此不能全面反映實際狀態下黃土的三維結構特徵。此外,學者雖然發現壓實黃土的性質與天然黃土存在一定差異,並在宏觀力學性質的對比以及二維微觀圖像的定性描述取得進展,但是在高解析度三維幾何孔隙微觀結構方面的定量對比研究,特別是基於無損CT掃描技術的對比研究,仍然十分有限。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頁巖氣與地質工程院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等利用3D微米X-射線顯微鏡設備,首次獲取了高解析度(1μm)無損狀態下天然黃土與4種不同幹密度壓實黃土的三維微觀結構體(圖1),並從中提取了樣品的孔隙率、比表面積、孔徑分布、連通孔隙含量和孤立孔隙含量等三維微觀參數,開展了天然黃土及壓實黃土三維孔隙特徵的定量對比研究,以揭示壓實黃土同天然黃土的性質差異(圖2)。同時,他們利用傳統壓汞法獲取了大小兩種尺寸不同樣品的孔隙率、比表面積及孔徑分布,對比微米CT測試結果,進一步探討了壓實黃土同天然黃土的差異性。

研究發現,壓實黃土具有獨特的不同於天然黃土的孔隙結構,這決定了其不同於天然黃土的特殊性質。前人已發現幹密度相同的條件下,壓實黃土強度小於天然黃土。本研究進一步表明,儘管壓實黃土具有較大的壓實密度,其孔隙穩定性依舊較差,這主要取決於壓實黃土不具備天然黃土在長期地質演化過程中形成的大量固有連通孔隙及顆粒間穩定膠結。孔隙的孔徑分布狀態隨幹密度的變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壓實對黃土微觀結構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壓實過程中黃土結構破壞可分為兩個階段,首先,大孔結構破壞為中孔和小孔,直至孔隙結構接近天然黃土的自然結構;隨後,中孔破壞,變成小孔。低壓實度下壓實黃土的結構變化趨向於接近天然黃土風積狀態下的顆粒排列。此外,定量對比發現,與天然黃土三維孔隙結構最相似的壓實黃土,其幹密度遠大於天然黃土的幹密度。該結果進一步證實了前人觀點,即儘管幹密度相同,室內固結黃土與天然固結黃土的孔隙分布不同。這意味著,因樣品不足、變量控制等需製備室內壓實黃土以代替天然黃土的相關實驗室研究中,不應使用幹密度相同的壓實黃土代替天然黃土開展試驗,而應適當增大壓實黃土幹密度;同時在實際壓實工程中,為實現穩定性,現場壓實黃土幹密度應大於與天然黃土三維孔隙結構最相似的壓實黃土的幹密度。

本研究首次獲取壓實黃土高解析度無損狀態下的三維微觀結構,有助於進一步了解壓實黃土同天然黃土的結構差異性,為進一步研究壓實黃土的特殊性質及其力學機制提供了新思路,同時也為室內黃土試驗研究及實際工程建設中壓實黃土幹密度取值提供了依據。

研究成果發表於Scientific Reports上。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黃土高原重大工程災變機理與防控重大項目」等項目資助。

圖1 (a)微米CT設備;(b)1μm解析度二維灰度圖;(c)重建後的三維結構體

圖2 基於微米CT掃描的天然黃土及四種壓實黃土的孔隙孔徑分布圖

來源: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Scientific Reports:從三維孔隙結構特徵揭示壓實黃土同天然黃土的性質差異
    張琳鑫等-Scientific Reports:從三維孔隙結構特徵揭示壓實黃土同天然黃土的性質差異此外,學者雖然發現壓實黃土的性質與天然黃土存在一定差異,並在宏觀力學性質的對比以及二維微觀圖像的定性描述取得進展,但是在高解析度三維幾何孔隙微觀結構方面的定量對比研究,特別是基於無損CT掃描技術的對比研究,仍然十分有限。
  • Scientific Reports:從三維孔隙結構特徵揭示壓實黃土同天然黃土的...
    張琳鑫等-Scientific Reports:從三維孔隙結構特徵揭示壓實黃土同天然黃土的性質差異黃土作為一種特殊土,佔我國國土面積的6%以上,在未受水浸溼時,一般強度較高,壓縮性較小;在一定壓力下受水浸溼時,其結構會迅速破壞
  • 黃土高原黃土並非來自中亞沙漠
    黃土高原的黃土來自哪裡?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聶軍勝教授等人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黃土高原的黃土主要來自黃河,而非中亞沙漠;黃土高原儲存了黃河從青藏高原東北部搬運來的細顆粒物質。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因此,理解黃河的演化及其泥沙來源具有重要價值。但是地學界對這些問題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 路基工程知識:黃土高路堤及高路塹的穩定與變形性態研究
    1、黃土的基本性質研究  為全面了解國道312線沿線黃土的基本性質,先後在會寧縣雞兒嘴(K105+150)和青江驛(K54+740)取代表性黃土土樣,在界石鋪到青江驛段K54+680的U形黃土衝溝內取飽和軟黃土土樣,及在國道309線王源峴子及雷家峴子內取夯填黃土土樣,現場測定了含水量和容重
  •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磁性特徵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磁性特徵 2015-02-02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特提斯研究中心博士生胡鵬翔及其導師劉青松研究員同其他合作者首次對同時期黃土高原中部和青藏高原東部川西黃土沉積進行了多領域交叉研究和對比研究
  • 巖土知識:溼陷性黃土的性質
    3.天然含水量較少時,結構強度高,溼陷性強烈;隨含水量增大,結構強度降低,溼陷性降低。4.塑性較弱,塑性指數在8~13之間。當溼陷性黃土的液限小於30%時,溼陷性較強;當液限大於30%以後,溼陷性減弱。5.溼陷性黃土的壓縮性與天然含水量和地質年代有關,天然狀態下,壓縮性中等,抗剪強度較大。隨含水量增加,黃土的壓縮性急劇增大,抗剪強度顯著降低。
  • 北天山山麓黃土來源研究獲進展
    儘管國內外學者在中亞黃土的年代學與古氣候重建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但該區黃土的來源仍存在較大爭議,有待進一步探索。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中亞黃土研究組聯合福建師範大學、伊朗荷姆茲甘大學、德國馬普化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定量恢復中亞北天山黃土的物質來源,明確山麓衝洪積物、沙漠與黃土三者之間的成因聯繫,剖析黃土物源研究在中亞地區古氣候演化指標解譯方面的科學意義。
  • 研究釐定阿根廷黃土和土壤磁化率變化機制
    、阿拉斯加和阿根廷黃土。前人研究發現,在這些寒冷地區,土壤化過程中形成的納米級磁性礦物很少,然而由於在暖期的搬運動力明顯降低,物源來的磁鐵礦的粒徑也顯著降低,從而使得古土壤的磁化率也整體降低。 對於阿根廷的黃土及相關的土壤,其磁化率的變化更複雜。尤其在低溫(<100K),會出現特有的頻率磁化率現象(圖1)。
  • 研究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在全新世亞軌道(指多千年)尺度上,來自中亞石筍、湖泊、黃土等載體的乾濕變化結果,有的顯示與亞洲季風區同步,也有的呈反向變化,制約對其動力學機制上的理解。近年來,基於湖泊、黃土等記錄的結果,大體支持中亞核心區全新世以來持續變溼。相比湖泊而言,黃土記錄有限,具有高精度年代標尺的全新世黃土記錄仍有待補充。
  • 研究揭示中亞黃土中蝸牛化石的古氣候研究意義
    基於不同地質載體,已有多種不同的氣候代用指標被用於中亞地區的古氣候研究。然而,相對物理指標和化學指標,該地區除了孢粉記錄研究較多外,生物指標的研究相對匱乏。陸生軟體動物——蝸牛是第四紀黃土沉積中最為常見的無脊椎動物化石, 因其對氣候、環境變化反應敏感,被認為是黃土古環境研究中典型的「指示性動物」,其記載了地質歷史時期古氣候、古環境變化的大量信息。
  • 生態中心揭示黃土高原草本年輪材料的氣候學價值
    生態中心揭示黃土高原草本年輪材料的氣候學價值 2016-06-23 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字體:大 中 小】 ,揭示了該地區多年生草本年輪材料的氣候學價值。
  • 劉東生:黃土與環境
    黃土是一種風成沉積,主要由粒徑為0.01—0.05毫米的粉砂級顆粒組成,成分包括石英約佔60%、長石、雲母等和少量重礦物,富含碳酸鈣7%—30%。黃土多大孔隙、鬆軟且具有溼陷性。 以近代沙塵暴作為黃土形成過程的參照來研究,黃土高原是一個巨大的天然實驗室。
  • 黃土的妙用
    黃土是土壤的一種,在全球分布相當廣泛。我國的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黃土分布區之一。我國黃土的分布,西起甘肅祁連山脈的東端,東至山西、河南、河北交接處的太行山脈,南抵陝西秦嶺,北到長城,跨越陝西、山西、寧夏、甘肅、青海等五個省區的200多個縣市。
  • 特殊黃土地基的處理與加固技術
    特殊土地基帶有地區性的特點,它包括軟土、溼陷性黃土、膨脹土、紅粘土和凍土等地基。   一、地基改善措施  地基處理就是按照上部結構對地基的要求,對地基進行必要的加固或改良,提高地基土的承載力,改變其變形或滲透性質,而採取的人工處理地基的方法。
  • 陝北窯洞,黃土高原的精靈
    行走在溝壑縱橫、墚峁交織的黃土高原上,視野中經常會出現與黃土渾然一色的窯洞,這種千百年來延續下來的民居景觀,是依託黃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築。今天,我們來欣賞我國傳統民居——黃土高原的窯洞。什麼是窯洞?+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 黃土可以告訴我們什麼
    後來他與朱顯謨先生同在山西離石考察黃土,就此疑問請教,朱先生回答,這應當是楊鍾健先生所言「紅色土」沉積物,含有地質時期的土壤殘留。隨後經兩位先生研究證實,紅色土即古土壤,較為黏重的紅色土層之間即為黃土沉積。以此故,後來劉先生一直尊稱朱先生為「老師」。
  • 黃土高原的黃土從哪裡來?
    雄偉壯麗的黃土高原綿亙千裡的景象蔚為壯觀,幾千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吟詩作畫。一代偉人毛澤東曾在此發出「江山如此多嬌」的感嘆。人們在讚嘆之餘,不禁要問: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到底來自何處呢?
  • 溼陷性黃土地區海綿城市建設雨水滲蓄風險防控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導讀:針對溼陷性黃土地區海綿城市建設雨水滲蓄引發環境地質災害風險等問題,系統梳理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經驗,結合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提出開展溼陷性黃土地區海綿城市設計預評估的建議與方法,探討構建包括主動消除溼陷性、設置安全防護距離、貫穿溼陷性黃土層、防滲漏處理、強化疏排水
  •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科研人員在中亞伊犁盆地半乾旱區選取塔勒德(TLD)、肖爾布拉克(XEB)和昭蘇(ZS)三個全新世黃土剖面,開展高密度(10cm間距)石英OSL測年和古氣候替代性指標磁化率、粒度和色度測試(5cm間距),揭示全新世伊犁盆地半乾旱區溼度(有效水分)變化,並探討其可能的動力學機制。
  • 地球環境所揭示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東亞冬季風強度變化及其與夏季風...
    對過去多時間尺度冬季風強度變化的研究有助於理解當今和預測未來冬季風變化。主要基於中國黃土,已對全新世之前構造、軌道和千年尺度上東亞冬季風變化有了清晰認識。但關於全新世其多時間尺度變化及其與東亞夏季風之間的關係存在爭議,不同載體(如黃土、海洋、湖泊、模擬等)的重建結果差異較大,動力學解釋也呈現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