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環境所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2020-11-27 中國科學院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2020-09-09 地球環境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中亞地區全新世乾濕變化是古氣候學具有爭議性的前沿科學問題。在全新世亞軌道(指多千年)尺度上,來自中亞石筍、湖泊、黃土等載體的乾濕變化結果,有的顯示與亞洲季風區同步,也有的呈反向變化,制約對其動力學機制上的理解。近年來,基於湖泊、黃土等記錄的結果,大體支持中亞核心區全新世以來持續變溼。相比湖泊而言,黃土記錄有限,具有高精度年代標尺的全新世黃土記錄仍有待補充。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科研人員在中亞伊犁盆地半乾旱區選取塔勒德(TLD)、肖爾布拉克(XEB)和昭蘇(ZS)三個全新世黃土剖面,開展高密度(10cm間距)石英OSL測年和古氣候替代性指標磁化率、粒度和色度測試(5cm間距),揭示全新世伊犁盆地半乾旱區溼度(有效水分)變化,並探討其可能的動力學機制。高解析度石英OSL年代指示三個剖面全新世黃土沉積在千年尺度上基本連續和平均沉積速率的一致性,所有剖面地層、磁化率、色度和平均粒徑均表現出一致的變化趨勢(圖1)。地層巖性變化揭示全新世以來逐漸增強的成壤作用,並得到磁化率和色度數據的進一步證實,即磁化率均表現增強趨勢,亮度呈現減小趨勢。全新世以來,平均粒徑則逐漸減小,研究人員認為其反映了源區(盆地西部沙漠和伊犁河谷)溼度的逐漸增加,進而導致植被蓋度增加和粉塵活躍度降低。三個剖面多指標系統指示伊犁盆地半乾旱區全新世以來溼度逐漸增大的趨勢(圖2),支持了在中亞核心區乾旱/半乾旱區全新世以來持續變溼的觀點。進一步動力學機制分析認為,雖然來自印度季風或北半球西風等的降雨或是中亞地區乾濕變化的基礎,但是由於中亞地區乾旱/半乾旱區蒸發與降水作用的差別,全新世以來持續降低的夏季太陽輻射和溫度帶來的蒸發作用的減弱可能對伊犁盆地半乾旱區的溼度變化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圖2)。

  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重點研發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項,以及黃土與第四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助,該研究是地球環境所「一帶一路」計劃的系列研究成果。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副研究員康樹剛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

  論文連結 

圖1.中亞伊犁盆地塔勒德(TLD)、肖爾布拉克(XEB)和昭蘇(ZS)全新世黃土的石英OSL年代、磁化率、平均粒徑、色度和粒度頻率分布

圖2.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溼度(有效水分)變化與鄰區其他結果及動力學記錄的對比


  中亞地區全新世乾濕變化是古氣候學具有爭議性的前沿科學問題。在全新世亞軌道(指多千年)尺度上,來自中亞石筍、湖泊、黃土等載體的乾濕變化結果,有的顯示與亞洲季風區同步,也有的呈反向變化,制約對其動力學機制上的理解。近年來,基於湖泊、黃土等記錄的結果,大體支持中亞核心區全新世以來持續變溼。相比湖泊而言,黃土記錄有限,具有高精度年代標尺的全新世黃土記錄仍有待補充。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科研人員在中亞伊犁盆地半乾旱區選取塔勒德(TLD)、肖爾布拉克(XEB)和昭蘇(ZS)三個全新世黃土剖面,開展高密度(10cm間距)石英OSL測年和古氣候替代性指標磁化率、粒度和色度測試(5cm間距),揭示全新世伊犁盆地半乾旱區溼度(有效水分)變化,並探討其可能的動力學機制。高解析度石英OSL年代指示三個剖面全新世黃土沉積在千年尺度上基本連續和平均沉積速率的一致性,所有剖面地層、磁化率、色度和平均粒徑均表現出一致的變化趨勢(圖1)。地層巖性變化揭示全新世以來逐漸增強的成壤作用,並得到磁化率和色度數據的進一步證實,即磁化率均表現增強趨勢,亮度呈現減小趨勢。全新世以來,平均粒徑則逐漸減小,研究人員認為其反映了源區(盆地西部沙漠和伊犁河谷)溼度的逐漸增加,進而導致植被蓋度增加和粉塵活躍度降低。三個剖面多指標系統指示伊犁盆地半乾旱區全新世以來溼度逐漸增大的趨勢(圖2),支持了在中亞核心區乾旱/半乾旱區全新世以來持續變溼的觀點。進一步動力學機制分析認為,雖然來自印度季風或北半球西風等的降雨或是中亞地區乾濕變化的基礎,但是由於中亞地區乾旱/半乾旱區蒸發與降水作用的差別,全新世以來持續降低的夏季太陽輻射和溫度帶來的蒸發作用的減弱可能對伊犁盆地半乾旱區的溼度變化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圖2)。
  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重點研發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項,以及黃土與第四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助,該研究是地球環境所「一帶一路」計劃的系列研究成果。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副研究員康樹剛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
  論文連結 
  圖1.中亞伊犁盆地塔勒德(TLD)、肖爾布拉克(XEB)和昭蘇(ZS)全新世黃土的石英OSL年代、磁化率、平均粒徑、色度和粒度頻率分布
  圖2.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溼度(有效水分)變化與鄰區其他結果及動力學記錄的對比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中亞地區全新世乾濕變化是古氣候學具有爭議性的前沿科學問題。在全新世亞軌道(指多千年)尺度上,來自中亞石筍、湖泊、黃土等載體的乾濕變化結果,有的顯示與亞洲季風區同步,也有的呈反向變化,制約對其動力學機制上的理解。近年來,基於湖泊、黃土等記錄的結果,大體支持中亞核心區全新世以來持續變溼。相比湖泊而言,黃土記錄有限,具有高精度年代標尺的全新世黃土記錄仍有待補充。
  • 研究揭示中亞黃土中蝸牛化石的古氣候研究意義
    基於不同地質載體,已有多種不同的氣候代用指標被用於中亞地區的古氣候研究。然而,相對物理指標和化學指標,該地區除了孢粉記錄研究較多外,生物指標的研究相對匱乏。陸生軟體動物——蝸牛是第四紀黃土沉積中最為常見的無脊椎動物化石, 因其對氣候、環境變化反應敏感,被認為是黃土古環境研究中典型的「指示性動物」,其記載了地質歷史時期古氣候、古環境變化的大量信息。
  • 中亞第四紀黃土中蝸牛化石的古氣候研究意義
    奇異螺(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基於不同地質載體,已有多種不同的氣候代用指標被用於中亞地區的古氣候研究。然而,相對與物理指標和化學指標,該地區除了孢粉記錄研究較多外,生物指標的研究相對匱乏。
  • 地球環境所揭示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東亞冬季風強度變化及其與夏季風...
    對過去多時間尺度冬季風強度變化的研究有助於理解當今和預測未來冬季風變化。主要基於中國黃土,已對全新世之前構造、軌道和千年尺度上東亞冬季風變化有了清晰認識。但關於全新世其多時間尺度變化及其與東亞夏季風之間的關係存在爭議,不同載體(如黃土、海洋、湖泊、模擬等)的重建結果差異較大,動力學解釋也呈現多樣化。
  • 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湖沼實驗室、「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藍江湖聯合天津大學教授徐海和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博士Sakonvan Chawchai等研究人員,近日在《第四紀科學評論》上發表了題為《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及其對中緯西風環流和太陽活動響應》的文章。
  • 提出塔吉克斯坦黃土以近源堆積為主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
    (原標題: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
  • 黃土高原西部全新世季風變化及突變事件精細結構研究獲進展
    全新世的氣候變化是研究現代氣候變暖的背景,這期間,地球氣候系統經歷了一系列千年-百年尺度的氣候突變,如2.8 ka、4.2 ka、5.5 ka、8.2 ka、9.3 ka等,這些氣候突變事件的發生速度快、變化幅度大,足以造成災難性後果,甚至危及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未來是否有可能再次發生該類似的突變事件?
  • 北天山山麓黃土來源研究獲進展
    儘管國內外學者在中亞黃土的年代學與古氣候重建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但該區黃土的來源仍存在較大爭議,有待進一步探索。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中亞黃土研究組聯合福建師範大學、伊朗荷姆茲甘大學、德國馬普化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定量恢復中亞北天山黃土的物質來源,明確山麓衝洪積物、沙漠與黃土三者之間的成因聯繫,剖析黃土物源研究在中亞地區古氣候演化指標解譯方面的科學意義。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特提斯研究中心古地磁與年代學學科組博士後蔡書慧和該所合作導師朱日祥、鄧成龍、秦華峰、潘永信及山東大學合作導師靳桂雲、美國合作導師Lisa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全新世東亞季風與人類活動存在500年周期的同步變化
    但對於從全新世早期(農業開始的1萬年前後)到晚期,在這段漫長的人類發展過程中,由於缺少精確定年的、高解析度氣候記錄,缺少精確定年的人類活動和文化變遷的定量指標,一直是影響研究長期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關係的瓶頸。
  • 地球環境所發現冰期-間冰期流域侵蝕風化與印度夏季風同步變化
    地表巖石/礦物風化被認為是維持地球宜居性和不同尺度碳循環平衡的重要因子,是系統地球科學和地表地球動力學領域研究的基礎理論前沿之一。但是,巖石風化與高原隆升、氣候變化之間的內在聯繫存在較多爭論,特別是季風盛行的青藏高原周邊。
  • Geology:古近紀晚期北美黃土的成因
    其形成過程涉及粉塵源區的產生、大氣環流的搬運、粉塵的幹、溼沉降、堆積以後的成壤作用以及後期可能的侵蝕等諸多地質過程,涉及到地球各大圈層的相互作用及內在聯繫。關於黃土的形成過程,已有諸多研究。但是,全球氣候變化和構造活動對形成風成沉積物的控制作用一直存在爭論,最著名的就是中國黃土。
  • 地球環境所發現全新世最強的千年尺度亞洲季風減弱突變事件
    早期的研究表明,即使是在氣候相對溫暖且穩定的全新世,仍然存在一系列千年-百年尺度的快速氣候變化事件。這些快速氣候變化事件在格陵蘭冰芯溫度記錄、北大西洋冰筏沉積、中低緯熱帶-副熱帶季風等眾多古氣候檔案中均有檢出。
  • 地球環境所在塔克拉瑪幹永久沙漠形成與中更新世氣候轉型研究中...
    通過中國科學院院士安芷生主持的大陸環境鑽探項目獲取的塔裡木盆地1000米的巖芯,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香港大學、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大學相關研究人員開展合作研究。
  • 堅守初心,雕刻歷史 |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全球變化研究團隊
    目前已經形成了利用多種記錄載體開展多尺度環境變化過程與動力學研究,理解人類尺度環境變化規律,服務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多樣化研究格局。研究載體多樣化黃土就像一本無字天書,忠實記錄了氣候變化的歷史,它和冰芯、深海沉積一起被譽為古環境變化的三大支柱。團隊自組建以來從未間斷過對黃土記錄的研究。
  • 堅守初心,雕刻歷史|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全球變化研究團隊
    目前已經形成了利用多種記錄載體開展多尺度環境變化過程與動力學研究,理解人類尺度環境變化規律,服務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多樣化研究格局。研究載體多樣化黃土就像一本無字天書,忠實記錄了氣候變化的歷史,它和冰芯、深海沉積一起被譽為古環境變化的三大支柱。團隊自組建以來從未間斷過對黃土記錄的研究。
  • 安芷生:從中國黃土出發,破解地球環境變化奧秘
    「有良好的學術環境和氛圍,有明確的研究對象,再加上持之以恆的信念,才能幹些事情!」在2019年度陝西省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地環所)研究員安芷生看來,所有成績是地環所和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多年努力的結果。
  • 高解析度石筍研究揭示黃土高原西部最溼潤時期
    本報訊(記者張行勇)近日,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一帶一路」氣候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譚亮成及其合作者,利用黃土高原西南緣烏鴉洞的5根石筍中的穩定碳、氧同位素,重建了目前黃土高原地區最高解析度的全新世季風氣候變化序列,對全新世季風氣候及主要突變事件的起迄時間、內部結構及驅動機制進行詳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