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國家土壤侵蝕實驗室主任黃基華訪問水保所
8月23日至24日,美國國家土壤侵蝕實驗室主任黃基華教授訪問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在所期間,黃基華還與水保所所長劉國彬研究員、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佔斌研究員以及相關科研人員共同討論了實驗室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學科發展方向,並與研究生一起進行了相關問題討論,使學生們親身感受到黃教授平易近人的品格,活躍的科研思路,創新的科研精神,大家一致認為受益匪淺。
-
【懷念朱顯謨】(4)朱顯謨先生對區域和全國尺度土壤侵蝕研究的貢獻
建國後在第一次黃土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基礎上,系統研究了黃土地區土壤侵蝕類型、發生演變及其分布規律,最先擬定了黃土區土壤侵蝕分類系統,先後發表了《暫擬黃土區土壤侵蝕分類系統》《黃土區土壤侵蝕分類》《有關黃河中遊土壤侵蝕區劃問題》等論文,編制了黃土高原土壤侵蝕系列圖(1957年初稿),內容包括黃河中遊土壤片狀侵蝕圖、黃河中遊土壤溝狀侵蝕圖、黃河中遊風力侵蝕圖、黃河中遊土壤侵蝕區劃圖等,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全國土壤侵蝕分類體系
-
國家重點實驗室_中國高校之窗
1.計劃生育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2.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3.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原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4.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力學所5.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
三北工程建設30年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成效顯著
國家重點工程三北工程建設30年取得了多方面的建設成果,其中一個突出成果是,30年始終不懈地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取得了突出成效。共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3億多畝,每年減少輸入黃河泥沙3億噸。 三北工程自1978年上馬以來,將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作為一項主要任務。
-
重建土壤水庫是黃土高原治本之道
因此,黃土高原的整治已成為當今非常重大的協調人與自然關係的系統工程,它不僅關係著黃土高原本身的土地利用和農業生產持續發展,同時也與黃土高原西北邊緣地帶的土地沙化及其防治,黃土高原北部能源基地綜合開發、改善生產環境、復耕及根治黃河水患,調節增進西北地區的生態與環境建設等息息相關。
-
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西部地區重點
同時,西部地區又是國家重要資源的戰略接續地。加強西部地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對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西部地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先後啟動實施了一批重點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林草植被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水土流失減少,風沙危害減輕,重點工程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有效地促進了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
-
黃土高原的守望者——記土壤物理學家李玉山研究員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李玉山和唐克麗一生致力於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治理研究,為我國乃至世界水土保持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有這樣的一群科學家,他們始終堅守在黃土高原科學研究第一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為國家水土保持事業作出了貢獻,為黃土高原秀美山川立下了卓越功勳……83歲的我國著名土壤物理學家李玉山研究員就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
-
亟需加強黃土高原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種群演變的研究—新聞...
亟需加強黃土高原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種群演變的研究
-
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西部地區重點生態區綜合治理規劃綱要的通知...
同時,西部地區又是國家重要資源的戰略接續地。加強西部地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對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西部地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先後啟動實施了一批重點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林草植被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水土流失減少,風沙危害減輕,重點工程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有效地促進了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
-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逾45萬平方公裡
新華網銀川9月8日電(姜雪城 李雪)記者從正在銀川召開的黃河中遊水土保持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了解到,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已經達45.4萬平方公裡,佔總土地面積的70.9%。
-
陝北子洲特大暴雨引發小流域土壤侵蝕危害與思考—新聞—科學網
據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劉寶元教授等的推算,此次為該區500年一遇的暴雨。「7·26」特大暴雨引發了黃河中遊一級支流無定河及其支流大理河超歷史洪水,子洲縣受災人口達10.47萬人,城區電力、通訊、供氣、交通中斷,工農業及基礎設施等方面經濟損失嚴重。暴雨引起的嚴重水土流失,使城區街道洪水漫溢,路面淤泥幾釐米到幾十釐米不等,厚處達1米多,加重了災情。
-
中國科學家取得土壤物理基礎理論突破 有望改變黃土高原生態風貌
科學家邵明安 攝影:李晉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晉): 位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黃土分布區,常年乾旱,水土流失嚴重。為了攻克黃土高原的土壤物理難題,一位中國科學家紮根於此36年,最終取得了意義重大的基礎理論成果,有望將綠水青山帶給這片黃土地。在中國黃土高原腹地的神木侵蝕與環境試驗站外,科研人員正在修剪著鬱鬱蔥蔥的試驗田。多年以前,這裡是「黃沙漫天、滿目溝壑」的荒涼景象。現在,青山綠水悄然出現在了黃土高原,一位中國科學家付出的貢獻不可磨滅,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邵明安。
-
【論文精選】鐵桿蒿與白羊草枯落物防治土壤侵蝕分析
《農業工程學報》2018年第34卷第17期刊載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李兆松、王兵、汪建芳和王忠禹的論文——「鐵桿蒿與白羊草枯落物覆蓋量對黃土坡面流水動力特性的影響
-
從水土流失到綠色新生,黃土高原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出自風、水之作,流水侵蝕和風力侵蝕讓黃土層形成了豐富的地貌,數不清的塬、墚、峁相連成片,道不盡的溝壑縱橫交錯。曾經叢林密布、水草豐美的黃土高原,因為黃土的固有特性,農業生產要便利許多,被稱為農耕鼻祖的后稷善種穀物稼穡,傳說就在黃土高原上的漆水河畔教民耕種。
-
「黃土高原」的成因和「黃土地貌」的形成原因,分別是什麼?
黃土高原位置圖黃土高原的土層厚度達到50米至80米之間,最厚的地區可達250米之上,如此厚度黃土覆蓋的高原是怎樣形成的呢?一般來說,土壤是當地巖石在風力、流水、生物等外力作用下的產物,其厚度往往也就幾米而已,但是黃土高原的土層厚度已經大大超過了地球風化殼的厚度,因此,不是當地巖石風化後的產物。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及示範」啟動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及示範」啟動 來源: 水保所 科研院 作者: 王兵 王磊 發布日期: 2016-11-10
-
黃土高原土壤氮素循環理論與技術研究獲重大成果
本報訊 近日,由我國著名植物營養學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李生秀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科技項目「黃土高原旱地土壤氮素循環與氮肥合理施用理論和技術研究」成果,在陝西楊凌通過了陝西省科技廳組織的鑑定。
-
地環所針對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和規劃提出見解及建議
黃土高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因廣闊的黃土覆蓋和強烈的土壤侵蝕作用而聞名世界。黃土高原作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地,一直是國家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地區。自上世紀50年代至今,先後經歷了坡面治理、坡面和溝谷聯合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等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入黃泥沙顯著減少。
-
水保所在氮沉降對全球土壤碳庫存及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水保所在氮沉降對全球土壤碳庫存及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4-17 水土保持研究所 針對氮沉降這一全球性問題,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鄧蕾(第一作者)和教授彭長輝(通訊作者),基於多樣點實測數據,計算出陸地生態系統各土地利用類型的氮沉降對土壤碳庫和溫室氣體排放的誘導因子(
-
黃土高原竟然是大風颳來的,秦漢時期毀林開荒導致水土流失加劇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便形成了黃土高原。資料顯示,第四紀冰期始於距今約200~300萬年前,結束於約1~2萬年前,也就是說黃土高原的形成經歷了大約200~300萬年,但是造成黃土高原大面積水土流失卻始於秦漢,主要是由於這一歷史時期社會相對穩定,隨著人口的大幅增長和少數民族的內遷以及大興土木而出現的大面積的毀林開荒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