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憶朱顯謨】(5)朱顯謨教授對黃土區土壤研究的貢獻
當年,先選定黃河中遊黃土區主要泥沙來源的兩條支流——涇河與無定河兩流域侵蝕殘源與茆狀起伏黃土丘陵,調查研究侵蝕規律與泥沙供應情況。朱顯謨等參加了黃委會組織的涇河流域的水土流失考察,我參加了無定河流域的水土流失考察。
-
【追憶朱顯謨】(2)淺談朱顯謨院士學術成就
朱顯謨院士一生從事土壤科學與水土保持科學研究,始終秉持勤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態度,為拓寬、發展土壤科學、水土保持科學做出了卓越貢獻。在先生老年時期,由於工作關係,我與先生接觸頗多。
-
科學網—朱顯謨:立志做一名「科學農民」
1915年12月4日生於上海崇明,1940年畢業於中央大學農業化學系。曾任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名譽所長等職。 長期從事土壤、土壤侵蝕、水土保持和國土整治研究。 在校期間,朱顯謨是一個「努力讀書,不問政治」的學生,與學生中的黨派之爭保持距離,也很少參加學生活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學習和實驗上。 令他記憶深刻的課程是羅宗洛先生教授的植物生理學課程。羅先生從不照本宣科,而是列舉各家所長,一一加以評比,有時也結合自身實踐加以論證,這大大激發了朱顯謨的深度思考,也讓他形成了對突然發生、演變現象和分布規律等問題的反覆思考。
-
追憶朱顯謨|畢生心血為河清
編者按 :朱顯謨院士是水土保持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畢生致力於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研究與實踐,為了祖國的科學事業和大西北的青山綠水不懈奮鬥了一生,著作等身、成績卓著。今年12月4日是朱顯謨院士誕辰105周年,為紀念朱顯謨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將舉行朱顯謨院士雕像落成儀式,並舉辦水保學科發展研討會。
-
追憶朱顯謨 | 畢生心血為河清
編者按 :朱顯謨院士是水土保持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畢生致力於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研究與實踐,為了祖國的科學事業和大西北的青山綠水不懈奮鬥了一生,著作等身、成績卓著。今年12月4日是朱顯謨院士誕辰105周年,為紀念朱顯謨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將舉行朱顯謨院士雕像落成儀式,並舉辦水保學科發展研討會。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網站開設了「追憶朱顯謨」專欄,通過朱顯謨院士的老同事及學生撰寫的回憶錄,感受他一生愛黨愛國、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和嚴謹治學、誨人不倦的大師風範。即日起,楊凌融媒體中心將予以刊發,敬請關注。
-
「黃河流碧水」功臣——朱顯謨
可那個「唯願黃河流碧水」的人卻走了,他就是我國著名土壤學與水土保持專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朱顯謨。治理黃河,減少黃河的含沙量,一直是朱顯謨的心願。在黃土高原幾十年的工作中,朱顯謨實地考察了黃土高原的溝溝坎坎。「黃土高原嚴重水土流失造成了長期以來『廣種薄收,薄收更廣種』,下遊河堤『越加越高,越高越險,越險越加』,『河床愈高,斷流上溯愈快,歷時更長』的惡性循環。」
-
紀念朱顯謨院士誕辰105周年 | 唯願黃河流碧水
為弘揚朱顯謨院士的科學家精神,追憶朱顯謨院士為我國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作出的巨大貢獻,楊凌融媒體中心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開設「紀念朱顯謨院士誕辰105周年」專欄,與大家共同緬懷院士畢生為推動科學事業所付出的心血,感受他一生愛黨愛國、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和嚴謹治學、誨人不倦的大師風範,激勵每一位楊凌農科人傳承弘揚老一輩農業科學家的可貴精神和寶貴品質,凝心聚力推進區校融合一體發展,為楊凌示範區更好履行國家使命
-
天山北坡阜康市土壤侵蝕區域分異特徵及防治重點
天山北坡是新疆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的重心,是新疆最具發展潛力和前景的區域[1],在 《全國水土保持規劃( 2015 - 2030 年) 》中,天山北坡屬"天山北坡人居環境農田防護區" 和" 天山北坡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2]。
-
水保所在氮沉降對全球土壤碳庫存及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許多陸地生態系統生長由於受氮限制,導致生產力及穩定性下降,而氮沉降通常促進植物生產力的提高,進而提高土壤碳儲量,但是,也有研究認為氮沉降不能促進碳固定或者對土壤碳固定影響不大。這種不確定性與研究區域的氣候、生態系統類型、研究時空尺度均有關係。所以,科學界關於氮沉降能否增加陸地生態系統土壤碳庫仍沒有明確的定論。
-
大氣沉降對土壤和作物中重金屬富集的影響及其研究進展
未來的研究應將傳統分析方法與空間和地統計技術、多元同位素示蹤技術、數學模型模擬等多種技術手段相結合,在區域尺度和田間自然條件下開展土壤-作物-大氣系統重金屬循環過程的研究,為區域農田重金屬汙染防控和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支撐。
-
新的研究表明,北美被殖民後,土壤侵蝕和衝積的速度加快了10倍
為了耕作而清除原生森林加速了土壤侵蝕,並導致衝積平原的快速沉積。來自中國、比利時和美國的科學家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在歐洲人殖民北美大陸之後,土壤侵蝕和「衝積」的速度加快了10倍。昨天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展示了人類是如何以遠遠超過自然本身所能達到的速度改變北美地貌的。
-
ArcGIS計算土壤侵蝕模數(三)土壤可蝕性因子K計算
本次採用中國土壤流失方程CSLE計算土壤侵蝕模數,計算公式為: A=RKLSBET 式中,式中:A—土壤侵蝕模數。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3)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共存機制。主要包括土壤空間環境下的物質運動規律與生命活動規律是什麼?當代環境條件和歷史進化因素對土壤微生物空間分布的貢獻在不同空間尺度、生態系統類型下有何異同?是否存在統一的理論能夠定量/定性準確描述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共存與維持機制?
-
中國大氣物理學界紀念一代宗師顧震潮先生誕辰百年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9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9月19日是中國現代氣象事業開拓者之一、大氣物理領域一代宗師顧震潮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當天舉行「雲降水物理與中小尺度氣象學學術研討會暨顧震潮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來自全國科研機構、高校等學界代表相聚一堂,研討傳承顧震潮先生卓越的學術成就與貢獻、崇高的人格品德和家國情懷。
-
中國大氣物理學界紀念一代宗師顧震潮先生誕辰百年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9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9月19日是中國現代氣象事業開拓者之一、大氣物理領域一代宗師顧震潮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當天舉行「雲降水物理與中小尺度氣象學學術研討會暨顧震潮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來自全國科研機構、高校等學界代表相聚一堂,研討傳承顧震潮先生卓越的學術成就與貢獻、崇高的人格品德和家國情懷。
-
閻錫蘊院士:懷念貝時璋先生
在推進生命科學研究的過程中,貝老的一個重要理念,是「科學研究要為國家建設服務」。他所開創的我國的放射生物學和宇宙生物學研究,就是為適應我國的原子能和平利用的需要,以及為我國「兩彈」實驗服務的。但由於種種原因,當時這方面的研究未能繼續開展下去。新中國成立後,貝老以國家任務為重,參與籌建中國科學院和國家重要科學規劃制定,任務繁重。他一有空就思考細胞重建工作。20世紀70年代,他年屆古稀,重新開始了系統研究,逐漸完善了這一學說。「細胞重建可能是細胞起源的縮影」,這是貝老對細胞重建研究的科學意義的精妙概括。
-
心中的山水深情——青海三江源區土壤侵蝕強度及面積均呈下降趨勢
,通過造林、種草、封育、谷坊等一大批小流域綜合治理及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整治項目的持續實施,三江源區土壤侵蝕強度及面積均呈下降趨勢,生態保護與修復初見成效。 水保中心監測部副部長劉偉偉告訴記者,經遙感監測,2019年度三江源區土壤侵蝕總面積為130605.60km2,佔該區土地總面積的33.49%,其中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凍融侵蝕和工程侵蝕分別佔該區域土壤侵蝕面積的24.22%、12.27%、63.49%和0.02%。土壤侵蝕以輕度凍融侵蝕與輕度水力侵蝕為主。
-
懷念于敏先生
于敏先生曾在原子能所(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前身)進行氫彈原理研究。在我的記憶裡,他是一位對祖國和人民做過卓越貢獻的科學家,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師長。 記得1956年,我從北京大學畢業分配到原子能所工作。
-
【論文精選】鐵桿蒿與白羊草枯落物防治土壤侵蝕分析
該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項目號:41530858)等資助。黃土高原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強烈的水土流失直接威脅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自退耕還林(草)工程實施以來,植被得以恢復,其中草地面積顯著增加,約佔黃土高原總面積的41.7%,近地表枯落物大量蓄積。
-
重建土壤水庫是黃土高原治本之道
只有這樣的「土壤水庫」才能就地分散接受全部降水,並防止土體充水時引起的崩散溼陷和洞穴、暗淘等現象發生,為土層不斷加積增厚創造條件。 土壤本身即是巨大的蓄水水庫。這一點可以通過現實狀況的反例證明。在土壤侵蝕過程中,土層日漸變薄,其蓄水量日趨減少,徑流量相應增多。根據土壤持水量和產流量計算,土壤持水量隨著侵蝕程度的增大土壤層變薄而減少,徑流量則隨著侵蝕程度的增加而相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