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于敏先生

2020-11-24 光明數字報

    【科技隨筆】  

    2019年1月16日,驚悉于敏先生逝世,心中感到十分悲痛和惋惜,為中國失去了氫彈主要的一位研究者,為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失去了一位學術造詣很高的科學大家,為我失去了一位和藹可親、道德高尚的良師益友。

    于敏先生曾在原子能所(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前身)進行氫彈原理研究。在我的記憶裡,他是一位對祖國和人民做過卓越貢獻的科學家,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師長。

    記得1956年,我從北京大學畢業分配到原子能所工作。在秋天的一個晚上,所裡開大會,錢三強所長向全所職工介紹所裡工作情況,談到人才培養時,就表揚了于敏,「于敏就是我們國內自己成長起來的優秀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希望剛到所裡工作的新大學生向于敏同志學習!」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于敏的名字,心中就產生了敬意。

    1961年,于敏去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參加一個國際核物理的會議,我負責照料于敏在杜布納期間的生活,並在開會時當翻譯。這是我第一次接觸于敏。我發現于敏接受的能力很強,有一些我沒翻譯的地方,他也都聽懂了,這源於很深的業務功底。

    1982年,全國第一次慣性約束聚變研討會在北戴河舉行,于敏應邀在會上作了雷射核聚變的主旨報告,王淦昌先生等當時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學會的領導都參加了會議。會後原子能院從事粒子束慣性約束聚變的研究團隊和王淦昌先生一起合影照相,距離我們不遠的于敏先生聽到了,他也跑過來,主動參加我們的合影,大家拍手歡迎,可見他對原子能院的感情是很深的!

    于敏先生對我的工作幫助也很大。1965年,我從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回國後,被調往青海工作,從事核試驗中近區物理的測試工作。為了驗證武器理論設計的正確性,在熱試驗中要測量核武器設計中許多關鍵的物理量,要進行很多探測設備的設計和安排。這就需要我們弄清楚理論部對物理測試有什麼要求,物理測試的精度和量程要如何去滿足檢驗理論的要求。這時于敏就成了我們最好的老師和朋友。

    有時候,我們從青海、四川到北京來專門向他請教,回到青海和四川後有時有些還沒有徹底弄明白,或許還有些不放心的地方,就專門跑去找于敏討論、請教,每一次他都是那麼謙遜、耐心地和我們討論,直到我們把問題弄清楚。

    在氫彈研發突破的過程中,我們和于敏的接觸就更多了。在向領導和技術骨幹介紹突破氫彈的會議上,我們聽到了鄧稼先和于敏同志介紹的理論方案,當時心情都十分激動。我們近區物理測試的工作也按照理論的要求,準備了物理測試的方案。于敏提出了很多改進的意見,這些都對後來取得重要成果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氫彈原理性試驗取得了圓滿的成功,我們測量的結果完全證實了它不僅達到了原定的設計指標,而且還超過了原來設計的當量。

    于敏不僅精通理論,而且是一個非常重視實驗、理論聯繫實驗的典範。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我有幸和于敏等人在一個小組,當時有一個複雜的數學問題困擾了我半年多,它直接影響著我測量數據的修正效果,我想解決它,也看了好多書,請教過許多同志,都沒解決。有一天在會議休息的時間,我把問題告訴了于敏等人,他們說可以幫忙。在散會的那一天,他把寫了好幾張紙的推導給了我,我當時又感動又佩服。

    在國家高技術主題專家組中,于敏的真知灼見對我們選擇正確的技術路線、制定既積極又穩妥的工作規划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他有很好的理論物理基礎、淵博的知識,又熟悉許多具體的實驗技術。在小組會上,他總是非常認真地聽其他同志的發言,又在深思熟慮的基礎上,發表他的見解和分析。我們聽了後,總覺得他講得很有道理,分析得很透徹,他最擅長把一個複雜的問題進行剖析分解,找到各種矛盾的相互關係,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對立面,並加以解決。這可能是他多年從事科研工作的經驗總結,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個方面。

    我和于敏最後一次的交談是在一次人民大會堂春節茶話會上。當時已有很長時間沒見過他了。我在遠處看見了他,就急忙地往他的方向走去,我們高興地相互問候,並談了一些自己的情況,他還是像往常那樣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但講話的聲音已經不像以前那樣響亮。

    今年,這樣一位對祖國和人民有過卓越貢獻的科學家,這樣一位品德高尚、為人師表的師長和我們永別了!我們愛戴他,敬仰他,他將畢生的經歷都奉獻給我國核武器研製的事業,並作出了載入史冊的卓越貢獻。我們將永遠學習于敏的光輝榜樣,將他的愛國精神和崇高思想銘記心中,繼續前進!

    願于敏先生安息!

    (作者:王乃彥,系中國科學院院士)

相關焦點

  • 于敏先生,一路走好
    帶頭突破氫彈原理的,正是于敏,這個中國自主培養的「國產土專家一號」。因于敏的工作內容較為特殊,在28年時間裡,他的名字曾是絕密,直到1988年解密。連妻子孫玉芹都說:「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 閻錫蘊院士:懷念貝時璋先生
    在我的人生路上,得遇恩師貝時璋先生便是此生幸甚之事。貝先生是我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也是我走上科研道路的引路人。我是77級大學生,1983年從醫學院畢業後,有幸進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貝時璋實驗室,從事細胞生物學研究。
  • 文苑| 譚松林:懷念我的導師蕭艾先生
    (蕭艾先生) 懷念我的導師蕭艾先生 文:譚松林 1982年在三年的研究生學習生涯及畢業以後留校任教、陪伴先生十餘年的時間裡,先生對我教誨良多,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先生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人品。 先生的學識,可以用「淵博」二字來概括。 博,是指先生治學的範圍廣泛,涉及哲學、史學、文學、文字學、文獻學、音韻學、訓詁學、考據學、佛學、相術……幾乎無所不包。
  • 楊雄裡院士:懷念馮德培先生
    在我人生歷程眾多的導師中,中國現代生理學的奠基人之一馮德培先生無疑是影響最大的一位。在中國的科學、教育界,人們通常把學養深厚、德隆望重的資深學者尊稱為「先生」。我曾長期供職的單位(中國科學院原上海生理研究所)坐落在上海西區有「中國現代生命科學研究搖籃」之稱的嶽陽路320號大院,人才濟濟,「先生」眾多,但曾經長期擔任生理所所長的馮德培院士,無疑是「先生」中的「先生」。我自1960年作為一名學生與馮先生初次見面,至1995年作為生理所所長為他送行,前後35年,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這是一位真正的科學家。
  • 印象于敏
    原標題:印象于敏   最強大腦   32歲時,一位法國物理學家剛在報告中把實驗的準備、裝置及過程介紹完,于敏就對旁邊的何祚庥說出了結果。   這是一個較為稀有的核反應過程。   專家公布實驗結果,果然如于敏所料,何祚庥大為驚訝。
  • 丁夏畦院士撰文:深切懷念華羅庚先生
    我徵得華老的同意,從此就跟隨吳新謀先生從事偏微分方程的學習與研究工作,一直延續了幾十年。這段時間與華老在業務上直接聯繫較少,但華老還是不斷地關心我們的工作。例如,華老對我們從事的混合型方程和橢圓組的工作很感興趣。在混合型方程方面,他提出了一個新型的極為有趣的混合型方程(我們其實應該叫它華羅庚方程)。該方程在單位圓內為橢圓型方程,單位圓外為雙曲型方程。
  • 於無聲處驚天地 敏而好學報家國—偉大的科學家堅定的愛國者于敏
    一、道德于敏——拒絕接受「氫彈之父」稱呼于敏秘密從事核理論研究之初,家裡唯一的叔父年邁。當時于敏生活並不寬裕,但他和妻子口挪肚攢、省吃儉用,接濟叔父一家。無論多忙,他每月都要寄錢和糧票給叔父。每月十四五號匯款單準到,投遞員一進他叔父家大門洞就喊「於先生拿手戳」已成規律。歷經26年漫長歲月,年年加此,月月如此,從未間斷。
  • 國際上是如何知道中國氫彈是獨特的「于敏構型」的?
    核武器的威力讓我們看到了它的威脅,所以我國也是提出砸鍋賣鐵也要研製核武器的口號,如今世界上有核武器的國家也僅有5個,而中國便是其中之一,核武器是國家的機密,那麼世界是如何知道中國的氫彈是「于敏構型」呢?
  • 于敏和我國第一顆氫彈研製始末
    由於生長在抗日戰爭時期,于敏少年時代就崇拜嶽飛、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立志通過從事科學研究來報效祖國、振興中華。他勤奮好學,從小學到大學功課一直名列前茅,在北京大學讀了本科、研究生,1951年畢業後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前身)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工作。
  • 今天,我們仍格外懷念他
    ◎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今天,我們懷念顧先生,是懷念他『以身許國、終身為黨』的家國情懷,是懷念他『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研國家之所需』的責任感、使命感,是懷念他『為人民犧牲自我』的崇高精神。」9月19日,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舉行的「雲降水物理與中小尺度氣象學學術研討會暨顧震潮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周天軍深切緬懷了顧震潮先生。
  • 何祚庥憶于敏:當之無愧的氫彈構型最主要發明者
    【編者按】1月16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的于敏在京去世,享年93歲。中科院院士,粒子物理、理論物理學家何祚庥與於先生是多年的同事兼老朋友,他們共同參與了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
  • 科學不容戲謔:網友辱罵已故的中國氫彈之父于敏,被拘留15日!
    文/某凡科學不容戲謔:網友辱罵已故的中國氫彈之父于敏,被拘留15日!2019年1月16日,中國的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引發了國內上下一陣人民的悲痛。對於國家而言,中國損失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而對於普通百姓而言,人們損失了一個民族領袖、國之棟梁。
  • 認識鄧稼先、錢學森和于敏貢獻的不同
    認識鄧稼先、錢學森和于敏貢獻的不同在祖國的建設中出現了許多偉大的貢獻者,像鄧稼先 錢學森和于敏都是偉大的建造者。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到底在哪個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吧。原子彈爆炸產生的蘑菇雲首先來看一下鄧稼先先生的貢獻
  • 于敏去世
    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 繼氫彈之後,于敏又研究出了什麼,獲國家最高獎至今也不公開
    他是于敏!1950年韓戰爆發,當時美國擁有強大的武器和裝備,因此中國受到核武器的威脅。1951年的一天,于敏擔任北大的助理教授不到一年,然後突然轉移到新的中國第一個核科學技術研究基地--現代物理研究所。該部門擁有最好的中國核人才。
  • 于敏:一個人的名字早晚要消失 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在北大學習期間就養成了良好的研究習慣,遵從導師胡寧先生的教導,隨時關注國際上的最新研究進展。20世紀50年代梅爾和江森的一篇有關殼模型的論文使他認識到:從事理論物理研究,一定要非常重視物理實驗。後來與之共事的科研人員無不驚訝於他對相關物理實驗的了如指掌。
  • 于敏,到底多厲害?
    2020年1月16日是偉大的于敏先生逝世一周年……于敏又是只用筆和草稿紙就把這個方案直接擊碎,原因就是于敏證明了氘化鋰中的核外電子會把放光能量全部吃掉,能量無法被用作聚變。10 月29 日晚飯後,于敏和研究室副主任蔡少輝在住地附近田間小道上散步,以得到短暫的身心放鬆。當他倆談到應如何創造條件讓熱核材料充分燃燒時,于敏直截了當地談到加強型核裝置的構形不利於熱核材料的壓縮和燃燒。接著,于敏向蔡少輝詳細地談了他幾天幾夜以來苦苦思索出的想法。蔡少輝被于敏的嶄新思維所吸引,也被于敏所列舉的無可辯駁的論據所折服,並馬上說:「那我們就馬上動手幹吧!」
  • 陳燮君:百歲鑄魂 秋蘭高華——深切懷念陳佩秋先生
    然驚悉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6月26日凌晨3點,在上海中山醫院去世,享年99歲。連日來,佩秋先生的音容笑貌一直出現在眼前。謝稚柳、陳佩秋夫婦與上海博物館的關係太密切了!五代趙幹的《江行初雪圖卷》珂羅版印本當年對陳先生產生過積極影響,江天初行寒雪,漁人辛勤勞作,水紋漁網輝映,蘆葦孤寂默立,此畫的意境和精微曾打動陳先生,令她欣喜不已,臨摹三遍。鄭午昌先生為她帶來許多明清山水畫的印刷品和照片,陳先生一見就著迷,逐一臨摹。後又從清六家、明四家,溯源宋元,她說:「幾乎每個朝代都臨摹過。幾年裡,前後共臨摹了近百幅作品。」
  • 于敏院士逝世
    原標題:于敏院士逝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核武器事業重要奠基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于敏同志,於2019年1月16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于敏同志1926年8月16日出生於河北寧河。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先後在原子能研究所、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
  • 于敏: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這是于敏在工作中(1980年攝)。今年1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歲。于敏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還是在2015年1月9日。那天,他從習近平總書記手中,接過了當年唯一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證書。這樣的「拋頭露面」,于敏只經歷過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