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去世

2021-01-13 中科院之聲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更多閱讀:


于敏: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28載隱姓埋名,填補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實現了氫彈突破和武器化——于敏,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1926年,于敏生於一個天津小職員家庭,從小讀書愛問為什麼。進入北大理學院後,他的成績名列榜首。導師張宗遂說:沒見過物理像于敏這麼好的。

新中國成立兩年後,于敏在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任所長的近代物理所開始了科研生涯。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1961年,錢三強找他談話,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

于敏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轉行。從那時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連妻子都說: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為了儘快研製出中國自己的氫彈,于敏廢寢忘食。「百日會戰」令人難以忘懷。100多個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頭於堆積如山的計算機紙帶,然後做密集的報告,率領大家發現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路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

在他的組織和部署下,氫彈理論得以突破。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雲升騰而起,我國氫彈試驗取得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多,蘇聯用了4年,中國用了2年8個月。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于敏率領團隊又在二代核武器研製中突破關鍵技術,使我國核武器技術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極高的榮譽紛至沓來,于敏一如既往保持著謙遜。他婉拒「氫彈之父」的稱謂。於家客廳高懸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說。


來源:光明網、新華網


溫馨提示:近期,微信公眾號信息流改版。每個用戶可以設置 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錯過「中科院之聲」的文章,你一定要進行以下操作:進入「中科院之聲」公眾號 → 點擊右上角的 ··· 菜單 → 選擇「設為星標」



相關焦點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隱姓埋名28年
    中國網1月16日訊 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1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1980年,于敏當選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院士),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被譽為「氫彈之父」。與他一起獲獎的還有22名著名科學家。于敏去世後,目前僅剩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健在。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
    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于敏去世後,曾於1999年獲頒「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23名著名科學家,目前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曾28載隱姓埋名
    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 于敏去世,23位「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健在
    @光明日報官博1月16日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於天津市寧河縣。
  • 「兩彈一星」元勳于敏逝世,曾28年隱姓埋名
    來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中科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國家科技進步最高獎獲得者、改革先鋒于敏,
  • 于敏先生,一路走好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
  • 於無聲處驚天地 敏而好學報家國—偉大的科學家堅定的愛國者于敏
    1983年,他的堂弟於確到北京探望他,談及此,于敏動情地流了淚,愧疚地說:「真對不起叔父,沒能在他彌留之際見上一面,每念此事,總感不安。」2012年,于敏的夫人孫玉芹突發心臟病去世,這成了他心中最大的遺憾。他感覺將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中國核武器研究中,對家人很虧欠。妻子很喜歡旅遊,但因為不放心他的身體,一直留在家裡照顧他。
  • 于敏:學術成果幾乎沒有發表在公開的場合
    據@光明日報 1月16日消息,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于敏是新中國氫彈研究中的關鍵核心人物。他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1965年10月,在于敏的親自組織和部署下,氫彈理論得以突破。
  • 印象于敏
    原標題:印象于敏   最強大腦   32歲時,一位法國物理學家剛在報告中把實驗的準備、裝置及過程介紹完,于敏就對旁邊的何祚庥說出了結果。   這是一個較為稀有的核反應過程。   專家公布實驗結果,果然如于敏所料,何祚庥大為驚訝。
  • 【功勳】于敏:幹驚天動地事 做隱姓埋名人
    1961年,組織決定讓正在研究原子彈的于敏轉而投身到氫彈研究中。這讓已經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上初露頭角的于敏始料未及。「涉及的學科很多,並且搞氫彈不太符合我的興趣,但是愛國主義壓過興趣,所以當時我就答應了,說,好!我轉!國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于敏說。  原子彈和氫彈一個屬於核裂變,一個屬於核聚變,是完全不同的領域。
  • 科學不容戲謔:網友辱罵已故的中國氫彈之父于敏,被拘留15日!
    文/某凡科學不容戲謔:網友辱罵已故的中國氫彈之父于敏,被拘留15日!2019年1月16日,中國的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引發了國內上下一陣人民的悲痛。對於國家而言,中國損失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而對於普通百姓而言,人們損失了一個民族領袖、國之棟梁。
  • 懷念于敏先生
    在秋天的一個晚上,所裡開大會,錢三強所長向全所職工介紹所裡工作情況,談到人才培養時,就表揚了于敏,「于敏就是我們國內自己成長起來的優秀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希望剛到所裡工作的新大學生向于敏同志學習!」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于敏的名字,心中就產生了敬意。    1961年,于敏去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參加一個國際核物理的會議,我負責照料于敏在杜布納期間的生活,並在開會時當翻譯。
  • 「非著名科學家」于敏逝世 他從不以「中國氫彈之父」自居
    2019年1月16日13時35分,于敏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301醫院逝世,享年93歲。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發布這條訃告時,在于敏的名字前加了8個身份,每一個都熠熠生輝: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核武器事業重要奠基人、「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技獎、改革先鋒稱號、全國道德模範稱號獲得者。
  • 氫彈中的于敏構型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對氫彈研究如此重要?
    「于敏構型」是我國氫彈研製的重要構型,這一構型的提出,大大加快了我國氫彈研製的步法,相對於美國的「T-U構型」更具實戰優勢;有關于敏構型的詳細資料,都是國家最高級機密。據2014年科教頻道紀錄片《影響》記載:當時我國僅有的一臺電子計算機在上海,計算速度大約每秒幾萬次,一次于敏和蔡少輝晚飯後在計算機旁的小路散步,于敏提出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設想,這一設想成為我國氫彈研製的關鍵,解決了氫彈中一個有關能量的突破難點,成為後來被外媒稱作的「于敏構型」。
  • 于敏: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這是于敏在工作中(1980年攝)。今年1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歲。于敏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還是在2015年1月9日。那天,他從習近平總書記手中,接過了當年唯一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證書。這樣的「拋頭露面」,于敏只經歷過兩次。
  • 獵毒人:敏登的去世,跟敏登的性格有直接關係,看懂了嗎?
    像電視劇,獵毒人中,敏登就是因為做的錯事太多,所以這一生就得到報應了。大家都知道,楚門裡面到處是臥底,就連打掃衛生的端茶倒水的都不是一般的人。想在楚門活下來,真的非常不容易。敏登非常聰明,不然的話也坐不上楚天南兩大勢力之一。由此可見這個人,還是比較厲害的。在楚門裡面多疑,不相信人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楚門裡面的人都特別複雜。
  • 于敏院士逝世
    原標題:于敏院士逝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核武器事業重要奠基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于敏同志,於2019年1月16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于敏同志1926年8月16日出生於河北寧河。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先後在原子能研究所、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
  • 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僅3人健在
    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僅3人健在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19-01-16 16:04 來源:澎湃新聞
  • 于敏,到底多厲害?
    于敏又是只用筆和草稿紙就把這個方案直接擊碎,原因就是于敏證明了氘化鋰中的核外電子會把放光能量全部吃掉,能量無法被用作聚變。10 月29 日晚飯後,于敏和研究室副主任蔡少輝在住地附近田間小道上散步,以得到短暫的身心放鬆。當他倆談到應如何創造條件讓熱核材料充分燃燒時,于敏直截了當地談到加強型核裝置的構形不利於熱核材料的壓縮和燃燒。接著,于敏向蔡少輝詳細地談了他幾天幾夜以來苦苦思索出的想法。蔡少輝被于敏的嶄新思維所吸引,也被于敏所列舉的無可辯駁的論據所折服,並馬上說:「那我們就馬上動手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