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根據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決定隆重表彰一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和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功勳模範人物。從今天(18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將推出特別節目:《功勳》,介紹此次獲得國家最高榮譽的功勳模範人物的先進事跡。「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今天(18日)的特別節目,讓我們走近「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兩彈一星」元勳于敏。
央廣網北京9月18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1967年6月17日,新疆羅布泊沙漠腹地。伴隨震耳欲聾的響聲,空中升騰起巨大的蘑菇雲,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那一刻,于敏並沒有在現場,而是在2500多公裡外的北京。他一直守在電話機旁。得知爆炸的威力和自己計算的結果完全一致,他長長地舒了口氣。他說:「我這人不大流淚,也沒有徹夜無眠,回去就睡覺了,睡得很踏實。」
1926年,于敏出生於天津。1949年,他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績從北京大學畢業,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大學畢業生。1951年研究生畢業後,他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選中,來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蘇聯等國相繼成功研製出原子彈和氫彈。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核競爭,我國的核科學事業也全面上馬。毛澤東強調,「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1961年,組織決定讓正在研究原子彈的于敏轉而投身到氫彈研究中。這讓已經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上初露頭角的于敏始料未及。「涉及的學科很多,並且搞氫彈不太符合我的興趣,但是愛國主義壓過興趣,所以當時我就答應了,說,好!我轉!國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于敏說。
原子彈和氫彈一個屬於核裂變,一個屬於核聚變,是完全不同的領域。當時的中國,研究者們對氫彈的了解幾乎一片空白,美國甚至公開表示,決不能讓中國搞氫彈!
于敏說:「杜魯門跟艾森豪都赤裸裸地講,他們絕不能讓中國搞氫彈,並且派軍艦,帶著核武器到我們近海來。是可忍孰不可忍。我過去學的東西都可以拋掉,我一定要全力以赴搞氫彈。」
接受了這份工作,于敏的名字和他從事的事業,從此一起成為了國家最高機密。面對技術封鎖,他們從零開始、四處奔波。1965年,于敏帶領團隊前往華東計算機所,開始了中國核武器發展史上著名的氫彈原理突破「百日會戰」。當時,原子彈和氫彈的研究,都要依靠研究所唯一的一臺電晶體計算機。計算機每周只有十個小時能留給氫彈計算,並且大多數是在深夜。與于敏共事多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至今都對于敏表現出的紮實的物理功底、敏銳的科學直覺印象深刻:「每一個時刻的計算結果列印一張紙,一會就是一大摞紙。我們就盯著這個紙,看這些物理量的變化。有一天于敏就很敏感地發現這個量不對了。他腦子裡面非常清晰地知道這些概念該增加了還是該減少了、該正的該負的。」
于敏是「兩彈一星」元勳裡少有的沒有出國留學經歷的「國產」科學家。談到他在氫彈研製中的貢獻,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將他比作「足球場上總能臨門一腳、應聲入網、起關鍵作用的人」。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多,蘇聯用了4年,中國僅僅用了2年8個月。「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大家團結協作,開拓創新,是可以創造出奇蹟出來。發達國家能做出來的,我們也能夠做出來,並且更快。」于敏說。
核武器的跨越式發展,為中國的和平建設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上世紀80年代中期,于敏敏銳地分析,美國核武器的設計已經接近理論極限。為了限制他國發展,美國很可能會促成國際社會全面禁止核武器試驗。因此,他和鄧稼先立即上書中央,建議我國應加快核試驗步伐。杜祥琬介紹:「我們還有哪幾次必須要做的實驗,否則我們的核武庫就停在一個半截的發展,他用了一個詞,叫『功虧一簣』,就是不要差這麼一點,將來後悔都來不及。」
此後,我國的核武器研究基本按照于敏、鄧稼先的建議書方向進行,成功研製了大幅度小型化、高比威力的戰略核武器,掌握了中子彈技術。1996年,我國籤署了全面禁核試驗條約。于敏、鄧稼先的戰略眼光,為我國的國防科技現代化建設,爭取了寶貴的十年時間。于敏說,核武器,不是用來殺人,而是要自衛。爭分奪秒研製核武器,對維護世界和平至關重要。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先覺說:「美國現在在做反導,一般的武器很難突破它的防禦。如果把對方的武器完全控制起來,它就能為所欲為。做那種控制的是不行的,我們的這種研究是對維護整個世界的和平有很重要的作用。」
「現在,請于敏同志領獎」……
這是20年前的今天、1999年9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表彰現場。這是于敏一生中僅有的兩次公開亮相之一。另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在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彎下腰,向坐在輪椅上的于敏頒發當年唯一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勵證書。半個世紀與「核」共舞,做著「驚天」的事業,于敏卻把自己隱藏在最普通的人群中。多年來,面對「氫彈之父」的讚譽,他一直婉拒,他說,「這不符合科學」。「這話不科學,當然我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最主要的是團結。」
于敏熱愛中國古典文化,家裡的客廳掛著諸葛亮《誡子書》中的名句「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諸葛亮,是他心目中的完人。
于敏: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于敏:我覺得作為一名科研人員,寧靜致遠,淡泊明志,就是自己完全遵守科學的規律、科學的態度,不為物慾所惑,不為權勢所屈,不為利害所移。
于敏:一個人總有思想,總有他的信仰。這個信仰應該是中華民族,學好真本事,給國家做點事,給民族做點事。
73歲那年,于敏曾以一首題為《抒懷》的詩總結自己,其中兩句,「親歷新舊兩時代,願將一生獻宏謀」,正是他沉默而又不凡的一生的寫照。
今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隨著他的逝世,「兩彈一星」獲得者目前僅3人健在。
在兒子於辛眼中,科研工作以外的父親,是位慈祥可敬的普通人。共和國即將迎來70歲生日之際,得知父親獲得首次頒發的「共和國勳章」,於辛最想替父親表達的一句話是,這不是父親一人的榮譽。他說:「我們為他所取得的偉大成績而感到驕傲,也為他獲得這一榮譽而自豪。但是我父親一定會認為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榮譽,也是參加這一事業的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因為他始終認為核武器是成千上萬人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