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勳】于敏:幹驚天動地事 做隱姓埋名人

2020-11-24 央廣網

  編者按: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根據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決定隆重表彰一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和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功勳模範人物。從今天(18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將推出特別節目:《功勳》,介紹此次獲得國家最高榮譽的功勳模範人物的先進事跡。「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今天(18日)的特別節目,讓我們走近「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兩彈一星」元勳于敏。

  央廣網北京9月18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1967年6月17日,新疆羅布泊沙漠腹地。伴隨震耳欲聾的響聲,空中升騰起巨大的蘑菇雲,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那一刻,于敏並沒有在現場,而是在2500多公裡外的北京。他一直守在電話機旁。得知爆炸的威力和自己計算的結果完全一致,他長長地舒了口氣。他說:「我這人不大流淚,也沒有徹夜無眠,回去就睡覺了,睡得很踏實。」

  1926年,于敏出生於天津。1949年,他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績從北京大學畢業,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大學畢業生。1951年研究生畢業後,他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選中,來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蘇聯等國相繼成功研製出原子彈和氫彈。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核競爭,我國的核科學事業也全面上馬。毛澤東強調,「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1961年,組織決定讓正在研究原子彈的于敏轉而投身到氫彈研究中。這讓已經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上初露頭角的于敏始料未及。「涉及的學科很多,並且搞氫彈不太符合我的興趣,但是愛國主義壓過興趣,所以當時我就答應了,說,好!我轉!國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于敏說。

  原子彈和氫彈一個屬於核裂變,一個屬於核聚變,是完全不同的領域。當時的中國,研究者們對氫彈的了解幾乎一片空白,美國甚至公開表示,決不能讓中國搞氫彈!

  于敏說:「杜魯門跟艾森豪都赤裸裸地講,他們絕不能讓中國搞氫彈,並且派軍艦,帶著核武器到我們近海來。是可忍孰不可忍。我過去學的東西都可以拋掉,我一定要全力以赴搞氫彈。」

  接受了這份工作,于敏的名字和他從事的事業,從此一起成為了國家最高機密。面對技術封鎖,他們從零開始、四處奔波。1965年,于敏帶領團隊前往華東計算機所,開始了中國核武器發展史上著名的氫彈原理突破「百日會戰」。當時,原子彈和氫彈的研究,都要依靠研究所唯一的一臺電晶體計算機。計算機每周只有十個小時能留給氫彈計算,並且大多數是在深夜。與于敏共事多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至今都對于敏表現出的紮實的物理功底、敏銳的科學直覺印象深刻:「每一個時刻的計算結果列印一張紙,一會就是一大摞紙。我們就盯著這個紙,看這些物理量的變化。有一天于敏就很敏感地發現這個量不對了。他腦子裡面非常清晰地知道這些概念該增加了還是該減少了、該正的該負的。」

  于敏是「兩彈一星」元勳裡少有的沒有出國留學經歷的「國產」科學家。談到他在氫彈研製中的貢獻,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將他比作「足球場上總能臨門一腳、應聲入網、起關鍵作用的人」。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多,蘇聯用了4年,中國僅僅用了2年8個月。「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大家團結協作,開拓創新,是可以創造出奇蹟出來。發達國家能做出來的,我們也能夠做出來,並且更快。」于敏說。

  核武器的跨越式發展,為中國的和平建設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上世紀80年代中期,于敏敏銳地分析,美國核武器的設計已經接近理論極限。為了限制他國發展,美國很可能會促成國際社會全面禁止核武器試驗。因此,他和鄧稼先立即上書中央,建議我國應加快核試驗步伐。杜祥琬介紹:「我們還有哪幾次必須要做的實驗,否則我們的核武庫就停在一個半截的發展,他用了一個詞,叫『功虧一簣』,就是不要差這麼一點,將來後悔都來不及。」

  此後,我國的核武器研究基本按照于敏、鄧稼先的建議書方向進行,成功研製了大幅度小型化、高比威力的戰略核武器,掌握了中子彈技術。1996年,我國籤署了全面禁核試驗條約。于敏、鄧稼先的戰略眼光,為我國的國防科技現代化建設,爭取了寶貴的十年時間。于敏說,核武器,不是用來殺人,而是要自衛。爭分奪秒研製核武器,對維護世界和平至關重要。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先覺說:「美國現在在做反導,一般的武器很難突破它的防禦。如果把對方的武器完全控制起來,它就能為所欲為。做那種控制的是不行的,我們的這種研究是對維護整個世界的和平有很重要的作用。」

  「現在,請于敏同志領獎」……

  這是20年前的今天、1999年9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表彰現場。這是于敏一生中僅有的兩次公開亮相之一。另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在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彎下腰,向坐在輪椅上的于敏頒發當年唯一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勵證書。半個世紀與「核」共舞,做著「驚天」的事業,于敏卻把自己隱藏在最普通的人群中。多年來,面對「氫彈之父」的讚譽,他一直婉拒,他說,「這不符合科學」。「這話不科學,當然我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最主要的是團結。」

  于敏熱愛中國古典文化,家裡的客廳掛著諸葛亮《誡子書》中的名句「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諸葛亮,是他心目中的完人。

  于敏: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于敏:我覺得作為一名科研人員,寧靜致遠,淡泊明志,就是自己完全遵守科學的規律、科學的態度,不為物慾所惑,不為權勢所屈,不為利害所移。

  于敏:一個人總有思想,總有他的信仰。這個信仰應該是中華民族,學好真本事,給國家做點事,給民族做點事。

  73歲那年,于敏曾以一首題為《抒懷》的詩總結自己,其中兩句,「親歷新舊兩時代,願將一生獻宏謀」,正是他沉默而又不凡的一生的寫照。

  今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隨著他的逝世,「兩彈一星」獲得者目前僅3人健在。

  在兒子於辛眼中,科研工作以外的父親,是位慈祥可敬的普通人。共和國即將迎來70歲生日之際,得知父親獲得首次頒發的「共和國勳章」,於辛最想替父親表達的一句話是,這不是父親一人的榮譽。他說:「我們為他所取得的偉大成績而感到驕傲,也為他獲得這一榮譽而自豪。但是我父親一定會認為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榮譽,也是參加這一事業的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因為他始終認為核武器是成千上萬人的事業。」

相關焦點

  •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以身許國的科學家們,歷史會記得
    這群隱姓埋名的科學家,才終於可以自豪的說一句,「我把青春和熱血獻給了我最愛的祖國」。「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高遠卻不能對方敏解釋任何一件事,他也不能讓自己即將消逝的生命成為方敏的負擔。面對深情的方敏,高遠卻只能絕情地轉身離開……看到這裡,淚如雨下,為方敏,也為高遠。
  • 「兩彈一星」元勳于敏逝世,曾28年隱姓埋名
    來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中科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國家科技進步最高獎獲得者、改革先鋒于敏,
  • 驚天動地:紀念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馬蘭精神,是一代代「馬蘭人」用心血和汗水鑄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核盾牌的精神動力。核爆後第一時間趕赴爆心的防化兵。取得如此令人驕傲的成績,與咱們的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是絕對分不開的。特別是有一個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他便是于敏!于敏院士是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23位兩彈一星元勳之一,我國第一顆氫彈的成功試爆,他起到了關鍵作用。
  • 于敏: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敬業奉獻模範」稱號。上一次是1999年,在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他被授予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並代表23位獲獎科學家發言。對於這樣的大場合,于敏並不習慣。因為此前幾十年裡,作為我國核武器事業重要奠基人之一的他,一直都隱姓埋名。「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這是于敏生前的一次自白。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隱姓埋名28年
    圖片來源:@光明日報「氫彈之父」隱姓埋名28年于敏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61年1月12日,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他談話,秘密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他毫不猶豫地轉行,服從分配。從那一天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連妻子孫玉芹都說:「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的。」氫彈設計遠比原子彈複雜,核大國對技術絕對保密。我國科研人員重擔千斤。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曾28載隱姓埋名
    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等十幾項重大獎項的于敏,曾經為了我國的核武器研究而「隱身」長達30年,其事跡一直鮮見於報端。諾貝爾獎得主、核物理學家玻爾稱于敏是「中國的氫彈之父」。
  • 于敏去世
    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 他是「國產土專家1號」,我國的「氫彈之父」,曾隱姓埋名28載
    是怎樣非凡的老人,建立了怎樣的蓋世功勳,能讓國家對他一再進行最高褒獎?他的名字——于敏,曾經對外消失28載;他的事業——驚天動地,他是我國氫彈理論研究的主要負責人,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于敏為主的一群年輕科技工作者,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從基礎研究轉向氫彈研究工作,對于敏來說,是很大的損失。但為了國家的強盛,于敏毅然放棄了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在1988年之前,于敏的名字和身份對外是嚴格保密的。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于敏: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28載隱姓埋名,填補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實現了氫彈突破和武器化——于敏,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 這個讓中國在世界上挺直腰杆的人,我們不能忘
    他,隱姓埋名28載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了卓越貢獻他,不為外物所惑不為權勢所屈機器24小時工作人也要在一旁睜大眼睛盯著紙帶上列印出來的計算結果于敏就在計算機房和宿舍裡埋頭於分析這些計算結果
  • 「兩彈一星」精神「花甲又青春」:做隱姓埋名人、幹驚天動地事
    青海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宇燕說,五六十年前,一大批頂尖科學家、建設者,來到青海省海北州金銀灘草原,以板房帳篷為家,以戈壁黃沙為伴,做隱姓埋名人、幹驚天動地事,用智慧、青春和熱血,創造了「兩彈一星」的偉業。「人們用精神的『原子彈』,創造出了物質的『原子彈』。」
  • 于敏先生,一路走好
    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餘3位在世。于敏:把微薄力量融入祖國強盛中(央視新聞)隱姓埋名28年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氫彈技術是各個核大國的最高機密,沒有參考借鑑,中國的氫彈研究是徹底白手起家。
  • 于敏,一個曾經絕密28年的名字
    他28載隱姓埋名,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  他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崇高榮譽,盛名之下保持一顆初心:「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他是于敏,「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
    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于敏去世後,曾於1999年獲頒「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23名著名科學家,目前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
  •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于敏——一個曾經絕密28年的名字
    他二十八載隱姓埋名,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他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崇高榮譽,盛名之下保持一顆初心:「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強國的事業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他是于敏,「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 于敏: 驚天事業,沉默人生
    他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于敏。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共和國榮譽  本報記者 陳 瑜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9月17日,于敏的榮譽簿上又添重要一筆——「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 隱姓埋名28年探索核武器理論並取得氫彈試驗成功曾獲得「兩彈一星...
    28載隱姓埋名,填補我國原子核理論空白,實現氫彈突破和武器化——1月16日,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得主、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歲。
  • 【中國夢·踐行者】「氫彈之父」于敏逝世 科學家們追憶他的愛國與...
    1月16日,我國「兩彈一星」元勳、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與世長辭,享年93歲。這位功勳卓著的科學家,為了我國的氫彈探索任務,在1961年開始了長達28年的隱姓埋名,並最終取得了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16日,記者採訪了多位和于敏有過交集的科學家以及于敏的堂弟於確。
  • 「兩彈元勳」為研究核武器 隱姓埋名28年
    為研究核武器,他隱姓埋名28年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等十幾項重大獎項的于敏,因工作內容較為特殊,在他為我國的核武器研究而「隱身」的28年時間裡,他的名字曾是絕密,直到1988年才解密。  創造世界紀錄的  「兩彈元勳」  「這次改變決定了我的一生。」從事氫彈的研究,是于敏一生中最重大的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