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國產土專家1號」,我國的「氫彈之父」,曾隱姓埋名28載

2020-08-16 鴻羽名人館

2015年1月,榮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2018年12月18日,榮獲黨中央、國務院授予的「改革先鋒」稱號,並獲評「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2019年9月17日,榮獲「共和國勳章」。

這是一位老人在生命的最後幾年獲得的殊榮。頒授「共和國勳章」時,他已去世8個月。

是怎樣非凡的老人,建立了怎樣的蓋世功勳,能讓國家對他一再進行最高褒獎?

他的名字——于敏,曾經對外消失28載;

他的事業——驚天動地,他是我國氫彈理論研究的主要負責人,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

今天,是他誕辰94周年紀念日。

于敏,1926年8月16日誕生於河北省寧河縣(今屬天津市)蘆臺鎮。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北大理學院院長張宗燧的研究生。

在一次代數考試中,數學系的平均成績只有20分,而于敏以一張100分的試卷轟動了整個北大校園。張宗燧感慨:

我教學了一輩子,從沒見過于敏這麼好的學生。

畢業後不久,于敏被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短短幾年間,他寫出了多篇重量級論文,讓我國的原子核研究上升到了全新高度。

與其他高科技研究者不同的是,于敏從未出國留學,也未受外國名師指導。他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朝永振一郎驚呼為「國產土專家1號」。

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于敏為主的一群年輕科技工作者,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

從基礎研究轉向氫彈研究工作,對于敏來說,是很大的損失。但為了國家的強盛,于敏毅然放棄了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在1988年之前,于敏的名字和身份對外是嚴格保密的。

面對美國的核訛詐,他說:

是可忍孰不可忍,我過去學過的東西都可以拋掉,一定要全力以赴研製出氫彈來!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也絕不能受旁人欺負!

在氫彈研究中,于敏幾乎從一張白紙開始,依靠自己的勤奮,舉一反三進行理論探索。當時研究現場僅有一臺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並且95%的時間要分配給有關原子彈的計算,只剩下5%的時間留給于敏負責的氫彈設計。

于敏領導工作組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地計算。四年中,工作組提出研究成果報告69篇,對氫彈的許多基本現象和規律有了深刻的認識。

于敏以超乎尋常的物理直覺,從繁雜的演算、雜亂無章的數據中逐漸理出頭緒,最終形成了一套從氫彈原理到構形的基本完整方案——于敏方案。

氫彈原理突破後,于敏趕赴大西北的核試驗場進行原理檢驗。在冰天雪地、風沙肆虐的戈壁,于敏、陳能寬兩位科學家曾在一次核試驗前背誦諸葛亮的《出師表》,讓現場所有人感動得淚流滿面: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投爆炸試驗成功。

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七年零三個月,蘇聯用了六年零三個月,英國用了四年零七個月,法國用了八年零六個月,而中國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並趕在法國前面,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

于敏在氫彈研究中,解決了熱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他是我國公認的「氫彈之父」。

此後,于敏長期領導並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關鍵性的理論問題。

為了研發二代核武器,于敏深藏大山之中,日夜操勞,在工作現場和病床上都出現過休克,曾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1986年初,于敏與生命進入倒計時的鄧稼先一起對世界核武器科學技術發展趨勢作了深刻分析,字斟句酌地寫下了《關於中國核武器發展的建議書》,向中央建議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試驗之前,加快中國的核試驗。

他們為我國爭取了十年寶貴的核試驗時間,讓中國趕在全面禁止核試驗之前,達到了實驗室模擬水平。

1988年,于敏與王淦昌、王大珩院士一起上書中央領導,建議加速發展慣性約束聚變研究,並將它列入中國高技術發展計劃,使中國的慣性聚變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

…………

國士無雙。于敏多年來拼了自己的性命為國鑄盾,中國強盛之時也沒有忘記這位與「核」共舞的人民功臣。

1982年,于敏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85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

1987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1994年,獲中國傑出科學家獎;

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15年2月,獲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

2015年4月,獲「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

功勳與榮譽等身。致敬,中國「氫彈之父」——于敏。

相關焦點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曾28載隱姓埋名
    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他是誰,他就是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的于敏!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隱姓埋名28年
    中國網1月16日訊 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1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圖片來源:@光明日報「氫彈之父」隱姓埋名28年于敏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
  • 隱姓埋名28年探索核武器理論並取得氫彈試驗成功曾獲得「兩彈一星...
    28載隱姓埋名,填補我國原子核理論空白,實現氫彈突破和武器化——1月16日,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得主、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歲。
  • 【中國夢實踐者】名字曾保密28年 他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
    【中國夢實踐者】名字曾保密28年 他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 央視網消息:
  • 「兩彈一星」元勳于敏逝世,曾28年隱姓埋名
    、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1961年,于敏開始了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 「兩彈元勳」為研究核武器 隱姓埋名28年
    為研究核武器,他隱姓埋名28年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等十幾項重大獎項的于敏,因工作內容較為特殊,在他為我國的核武器研究而「隱身」的28年時間裡,他的名字曾是絕密,直到1988年才解密。  創造世界紀錄的  「兩彈元勳」  「這次改變決定了我的一生。」從事氫彈的研究,是于敏一生中最重大的轉折。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被美稱為「超級武器」的科學家,曾埋名28年
    從1964年我國第一款原子彈是爆炸成功之後,我們記住了錢學森和錢三強的名字,三年後,也就是1967年氫彈再次爆炸成功,而我們卻不知道誰是總設計師,直到28年之後,通過解密軍事機密檔案,我們才知道,中國的氫彈之父原來叫于敏。
  • 【中國夢·踐行者】「氫彈之父」于敏逝世 科學家們追憶他的愛國與...
    「氫彈之父」于敏 @視覺中國大洋網訊 于敏家的客廳裡高懸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儘管人們稱他為中國的「氫彈之父」,但在他生前,老人家多次婉拒這一稱呼。1月16日,我國「兩彈一星」元勳、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與世長辭,享年93歲。這位功勳卓著的科學家,為了我國的氫彈探索任務,在1961年開始了長達28年的隱姓埋名,並最終取得了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16日,記者採訪了多位和于敏有過交集的科學家以及于敏的堂弟於確。
  • 中國氫彈之父—隱姓埋名28年的人生
    世界上只有兩種構造的氫彈:一種叫「于敏構造」,一種是美國構造。並且,于敏構造氫彈是唯一能儲存的氫彈。所以,即使于敏沒有諾貝爾獎的加持,但他的研究成果確是真正的國之重器。隱姓埋名的28年人生1951年出生於河北普通人家的于敏 ,以優異的成績研究生畢業,他主研的方向正是物理理論。
  • ...弘揚科學家精神丨中國「氫彈之父」于敏:他的名字曾絕密二十八年
    從那時起,于敏轉向研究氫彈原理,開始了隱姓埋名的28年。當時的核大國對氫彈研究絕對保密,造氫彈,我國完全從一張白紙起步。由於大型計算機機時非常緊張,為了加快研究,于敏和團隊幾乎時刻沉浸在堆積如山的數據計算中。1965年9月,上海的「百日會戰」最終打破僵局:于敏以超乎尋常的直覺,從大量密密麻麻、雜亂無章的數據中理出頭緒,抽絲剝繭,帶領團隊形成了基本完整的氫彈理論設計方案。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 2020-09-05 15: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
    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于敏去世後,曾於1999年獲頒「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23名著名科學家,目前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
  • 央視今天為他慶祝92歲生日 獨創"于敏構型"氫彈
    他用2年8個月的時間,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顆氫彈,用時比美蘇英法都更短;他隱姓埋名28年,默默為中國鑄造核武盾牌維護和平,淡漠名利不求聞達;他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技獎,但當外界稱讚他是中國「氫彈之父」時,他卻謙虛地婉拒。
  • 于敏:於無聲處聽驚雷 護衛和平的「氫彈之父」
    原標題:於無聲處聽驚雷   編者按   日前,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318項成果、8位科技專家和1個外國組織獲得表彰。創新,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秉性和發展進步的動力,獎勵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就是獎勵創新,就是表明我國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下要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決心。
  • 滿屏彈幕送別「中國氫彈之父」于敏 網友留言致敬國家功臣
    中國青年網北京1月23日電(記者 方瑞)「我一想到『臨危受命』四個字,我就想哭。」「您一路走好,國之重任吾輩扛得起!」1月22日,「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得主、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舉行,不能來現場的網友們通過網絡送別於老,寄託哀思,紛紛在于敏故事短片中以彈幕形式留言「國士無雙」「於老一路走好」。目前僅嗶哩嗶哩視頻網上就已出現給於老的一萬餘條彈幕留言,大家以特別的方式,一同送英雄最後一程。網友通過彈幕送別于敏。
  • 于敏,一個曾經絕密28年的名字
    他28載隱姓埋名,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  他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崇高榮譽,盛名之下保持一顆初心:「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他是于敏,「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 男子公然辱罵已故氫彈之父,究竟是無知還是無恥?該不該受到嚴懲
    2019年1月16日,這是一個悲痛的日子,于敏去世了,可能很多人並不熟悉于敏這個名字,因為他不是娛樂明星,不會經常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他是一名科學家,一名為了國防事業奮鬥終生的英雄,曾經為了我國能夠成功研發出屬於自己的氫彈,他隱姓埋名長達28年。
  •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于敏——一個曾經絕密28年的名字
    他二十八載隱姓埋名,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他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崇高榮譽,盛名之下保持一顆初心:「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強國的事業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他是于敏,「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 原子彈之父氫彈之父飛彈之父衛星之父他們都是誰?共和國永不會忘
    其中有四位科學家,他們分別被稱為原子彈之父、氫彈之父、飛彈之父、衛星之父。 氫彈之父:于敏 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進行氫彈原理試驗,當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