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榮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2018年12月18日,榮獲黨中央、國務院授予的「改革先鋒」稱號,並獲評「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2019年9月17日,榮獲「共和國勳章」。
這是一位老人在生命的最後幾年獲得的殊榮。頒授「共和國勳章」時,他已去世8個月。
是怎樣非凡的老人,建立了怎樣的蓋世功勳,能讓國家對他一再進行最高褒獎?
他的名字——于敏,曾經對外消失28載;
他的事業——驚天動地,他是我國氫彈理論研究的主要負責人,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
今天,是他誕辰94周年紀念日。
于敏,1926年8月16日誕生於河北省寧河縣(今屬天津市)蘆臺鎮。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北大理學院院長張宗燧的研究生。
在一次代數考試中,數學系的平均成績只有20分,而于敏以一張100分的試卷轟動了整個北大校園。張宗燧感慨:
我教學了一輩子,從沒見過于敏這麼好的學生。
畢業後不久,于敏被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短短幾年間,他寫出了多篇重量級論文,讓我國的原子核研究上升到了全新高度。
與其他高科技研究者不同的是,于敏從未出國留學,也未受外國名師指導。他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朝永振一郎驚呼為「國產土專家1號」。
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于敏為主的一群年輕科技工作者,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
從基礎研究轉向氫彈研究工作,對于敏來說,是很大的損失。但為了國家的強盛,于敏毅然放棄了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在1988年之前,于敏的名字和身份對外是嚴格保密的。
面對美國的核訛詐,他說:
是可忍孰不可忍,我過去學過的東西都可以拋掉,一定要全力以赴研製出氫彈來!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也絕不能受旁人欺負!
在氫彈研究中,于敏幾乎從一張白紙開始,依靠自己的勤奮,舉一反三進行理論探索。當時研究現場僅有一臺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並且95%的時間要分配給有關原子彈的計算,只剩下5%的時間留給于敏負責的氫彈設計。
于敏領導工作組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地計算。四年中,工作組提出研究成果報告69篇,對氫彈的許多基本現象和規律有了深刻的認識。
于敏以超乎尋常的物理直覺,從繁雜的演算、雜亂無章的數據中逐漸理出頭緒,最終形成了一套從氫彈原理到構形的基本完整方案——于敏方案。
氫彈原理突破後,于敏趕赴大西北的核試驗場進行原理檢驗。在冰天雪地、風沙肆虐的戈壁,于敏、陳能寬兩位科學家曾在一次核試驗前背誦諸葛亮的《出師表》,讓現場所有人感動得淚流滿面: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投爆炸試驗成功。
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七年零三個月,蘇聯用了六年零三個月,英國用了四年零七個月,法國用了八年零六個月,而中國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並趕在法國前面,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
于敏在氫彈研究中,解決了熱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他是我國公認的「氫彈之父」。
此後,于敏長期領導並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關鍵性的理論問題。
為了研發二代核武器,于敏深藏大山之中,日夜操勞,在工作現場和病床上都出現過休克,曾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1986年初,于敏與生命進入倒計時的鄧稼先一起對世界核武器科學技術發展趨勢作了深刻分析,字斟句酌地寫下了《關於中國核武器發展的建議書》,向中央建議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試驗之前,加快中國的核試驗。
他們為我國爭取了十年寶貴的核試驗時間,讓中國趕在全面禁止核試驗之前,達到了實驗室模擬水平。
1988年,于敏與王淦昌、王大珩院士一起上書中央領導,建議加速發展慣性約束聚變研究,並將它列入中國高技術發展計劃,使中國的慣性聚變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
…………
國士無雙。于敏多年來拼了自己的性命為國鑄盾,中國強盛之時也沒有忘記這位與「核」共舞的人民功臣。
1982年,于敏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85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
1987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1994年,獲中國傑出科學家獎;
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15年2月,獲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
2015年4月,獲「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
功勳與榮譽等身。致敬,中國「氫彈之父」——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