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核武器,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愛因斯坦的那句名言:「第三次世界大戰用什麼武器我不知道,但第四次世界大戰一定是用石頭」核武器毀天滅地的威力,我們在廣島和長崎早已見識過。但是即便核武器的危害這麼大,我們依舊不能沒有核武器,這是因為,作為一個大國我們只有有核武器才有話語權,才不會受到某些國家的霸凌。
從1964年我國第一款原子彈是爆炸成功之後,我們記住了錢學森和錢三強的名字,三年後,也就是1967年氫彈再次爆炸成功,而我們卻不知道誰是總設計師,直到28年之後,通過解密軍事機密檔案,我們才知道,中國的氫彈之父原來叫于敏。
在1964年的時候,于敏這個名字的含義就是沒有含義,因為他只是我國核物理學家錢三強手下的一個年輕人而已。于敏出生於1926年天津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1944年于敏考入北京大學工學院,兩年之後,于敏愛上了理論物理,隨即他又轉到理學院去學習理論物理學,大學畢業之後,于敏留校繼續上了研究生,隨後留校做了一個普通助教。
1951年,國家成立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此時錢三強是這家研究所的所佔,他需要大量物理方面人才加入研究所,這時候錢三強發現了于敏,於是于敏正式加入到錢三強的研究所中,成了一名研究員。
1960年,國家開始氫彈的秘密研究,研究小組牽頭人正是錢三強,而于敏此時是錢三強的得力幹將,因為氫彈研究的隱秘性,于敏不得不隱姓埋名長達28年之久。這也是1967年氫彈爆炸成功之後,為什麼人們不知道于敏的原因。
如果只是參與研發氫彈,那于敏不過只是一個普通科研人員,也沒有必要讓美國人如此重視,而美國人之所以重視于敏,還因為于敏在研發氫彈的同時,完成了我國氫彈的基本構型設計,在國際上被稱之為「于敏構型」。
許多人對「于敏構型」的重要意義並不清楚,在這裡我只說一點,當今世界上只有兩種氫彈構型,一種叫T-U構型,另一種就是于敏構型,這兩種構型的氫彈可以長時間保存,除了這兩種構型的氫彈之外, 其他氫彈的保存時間都不會太長。而在氫彈小型化方面,于敏構型顯然是更好一些。而我們都知道,氫彈的威力比原子彈要大不少,如果氫彈能完成小型化實驗,那小型化氫彈就能讓我國的核武器領先其他國家。
然而正如知乎上一位網友所說,于敏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尊敬,除了他的于敏構型之外,更重要的是,于敏是完全一個人在沒有任何外界幫助下完成氫彈研究。而且他也是我國所有核物理學家當中,唯一沒有出國留學的一位。很多人都親切地稱于敏為「國產土專家」在這裡土病是不是歧義,恰恰相反,一個土字道出了人們對于敏的感激,和對他貢獻的認可。
這樣的人才是我們國家的國士,他們理應被更多人銘記和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