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著名科學家」于敏逝世 他從不以「中國氫彈之父」自居

2020-12-05 中國江蘇網

那位「腦袋永遠20歲」、名字長達28年都是絕密的「非著名科學家」老於同志,還是走了。

2019年1月16日13時35分,于敏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301醫院逝世,享年93歲。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發布這條訃告時,在于敏的名字前加了8個身份,每一個都熠熠生輝: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核武器事業重要奠基人、「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技獎、改革先鋒稱號、全國道德模範稱號獲得者。

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這裡面並沒有「中國氫彈之父」——儘管這一說法流傳甚廣,就在今天于敏去世時,它也是媒體引用、朋友圈傳播最多的詞之一。

1961年,于敏在原子核理論領域的研究漸入佳境,但在與著名核物理學家錢三強的一次談話後,開始轉入氫彈原理研究和核武器研製。

當時的研製起點是:一張桌子、一把計算尺、一塊黑板、一臺簡易的104型電子管計算機,還有年輕的于敏和30多位同樣年輕的科研人員,以及他眼中自強不息的信念。

這一幹,就是40多年。

1967年6月17日,我國使用圖16轟炸機空投完成首顆氫彈的爆炸,轟鳴聲響徹地球。那一年,于敏不過41歲。

41歲的年輕人,並沒有立即收到來自全中國的鮮花或掌聲。相反,外界並不知曉誰是中國氫彈背後的英雄,更不知道于敏是何許人也。

時隔多年,于敏華發稀疏,當他再回憶起這段往事時說:「我們國家沒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獨立。面對這樣龐大的題目,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這樣的肺腑之言至今仍擲地有聲。

上世紀80年代,于敏獲得全國勞模稱號時,他的名字才算真正解密。

2015年1月9日,當89歲高齡的于敏從國家主席習近平手中接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時,不少人第一次聽說他這個人,還有他的名字。

老於,是同事和晚輩們私下的叫法。

那一年,老於和同事創造出的價值,終於能和中國氫彈一樣,在爆炸瞬間讓所有人都記住了:就是他們,僅僅花費兩年零8個月的時間,就讓中國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

老於,和他同時代的老科學家們,用屬於他們那個時代的「深藏功與名」,以及強大的科研實力,護佑著祖國的和平和安寧。

老於被推到了「首功」的位置,民間也流傳著「于敏構型」的故事,說五大擁核國家的氫彈理論模型只能分兩類,中國的和外國的。中國能夠以最快速度實現從核裂變到核聚變的飛躍,關鍵是于敏的物理貢獻,他因此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

今天,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在訃告後附了一篇于敏的生平,其中也寫道:于敏以他超乎尋常的物理直覺,能在複雜紛亂的現象和數據中理出頭緒找到關鍵,在氫彈研製許多關鍵性問題上,于敏都作出最主要的貢獻,是我國當之無愧的「氫彈之父」。

老於過去總說,「沒有一個人可以獨自完成全部的工作」。

他認為核武器是成千上萬人的事業,一個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你少不了我,我缺不了你,必須精誠團結,密切合作。這是從事核武器研製的科學工作者所必須具備的品格。」

在學生藍可眼中,他似乎永遠都是那個讓人驚嘆「腦袋瓜靈」的老於,「腦子永遠只有20多歲」。

一年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藍可。那幾天,正趕上老於身體不好,一度處於半昏迷狀態。藍可去醫院看老於,從書包裡掏出一摞材料,準備講講最近所做的物理實驗。

老於的眼皮一抬,射出一道銳利的目光,但同時警報也響了——監控儀顯示,老於的血壓從140忽然飆升到208。

10分鐘後,老於的血壓才恢復。

這段故事後來被記錄在《中國面壁者》一文,引發不少讀者共鳴。

藍可說,老於就是為了科研而生的。

至於「中國氫彈之父」那些虛名,老於則輕輕一揮手,從不以此自居。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堵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9年01月17日 01 版

相關焦點

  • 【中國夢·踐行者】「氫彈之父」于敏逝世 科學家們追憶他的愛國與...
    「氫彈之父」于敏 @視覺中國大洋網訊 于敏家的客廳裡高懸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儘管人們稱他為中國的「氫彈之父」,但在他生前,老人家多次婉拒這一稱呼。1月16日,我國「兩彈一星」元勳、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與世長辭,享年93歲。這位功勳卓著的科學家,為了我國的氫彈探索任務,在1961年開始了長達28年的隱姓埋名,並最終取得了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16日,記者採訪了多位和于敏有過交集的科學家以及于敏的堂弟於確。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1926年,于敏生於一個天津小職員家庭,從小讀書愛問為什麼。進入北大理學院後,他的成績名列榜首。導師張宗遂說:沒見過物理像于敏這麼好的。新中國成立兩年後,于敏在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任所長的近代物理所開始了科研生涯。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隱姓埋名28年
    中國網1月16日訊 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1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圖片來源:@光明日報「氫彈之父」隱姓埋名28年于敏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
  • 江西一男子侮辱中國「氫彈之父」于敏被判賠禮道歉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南昌3月26日電(記者賴星)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逝世當天,江西上饒男子彭某竟出言辱罵逝者。3月25日,江西省上饒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被告彭某應在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在全國公開發行的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消除影響。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
    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于敏去世後,曾於1999年獲頒「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23名著名科學家,目前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曾28載隱姓埋名
    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 ...弘揚科學家精神丨中國「氫彈之父」于敏:他的名字曾絕密二十八年
    為繼承這份彌足珍貴的財富,中國科協與人民日報合作,開設「傳承·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專欄,刊登科學家的故事。其中,既有為祖國作出重要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家,也有優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期待在全社會營造熱愛科學的氛圍,匯聚建設科技強國的精神力量。在1988年被媒體報導以前,很少有人知道于敏是誰,更少有人了解他在做什麼,連他的妻子孫玉芹都說:「沒想到老於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
  • 網友辱罵氫彈之父是怎麼回事 網友辱罵氫彈之父結果如何
    網友辱罵氫彈之父是怎麼回事?氫彈之父可是我國的驕傲,竟然還有網友辱罵他,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網友辱罵氫彈之父結果如何?一起來看看。」在微博跟帖辱罵已故科學家于敏,言論骯髒不堪,引起公憤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 于敏:於無聲處聽驚雷 護衛和平的「氫彈之父」
    他是我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之一,也是我國自主培養的傑出核物理學家,更是我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傑出領軍人物之一。他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 滿屏彈幕送別「中國氫彈之父」于敏 網友留言致敬國家功臣
    1月22日,「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得主、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舉行,不能來現場的網友們通過網絡送別於老,寄託哀思,紛紛在于敏故事短片中以彈幕形式留言「國士無雙」「於老一路走好」。目前僅嗶哩嗶哩視頻網上就已出現給於老的一萬餘條彈幕留言,大家以特別的方式,一同送英雄最後一程。網友通過彈幕送別于敏。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老人逝世,他的功績與天齊高!
    而再仔細看,美國人搞出了「泰勒·烏拉姆」氫彈構型(T-U構型),英國人的氫彈技術來源於此,蘇聯通過間諜參透了美國的氫彈構型,而法國的則是通過英國核科學家的幫忙,實際上這四個國家的氫彈構型都是基於美國的「泰勒·烏拉姆」氫彈構型(T-U構型)。中國的氫彈則是另外一種構型——于敏構型。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 2020-09-05 15: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網友辱罵氫彈之父是怎麼回事 言論骯髒不堪被刑拘15天
    網友辱罵氫彈之父是怎麼回事 言論骯髒不堪被刑拘15天 近日,江西一網友辱罵已故中國氫彈之父于敏的事件引發網友關注。
  • 原子彈之父氫彈之父飛彈之父衛星之父他們都是誰?共和國永不會忘
    鄧小平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沒有兩彈一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 所謂兩彈一星,指是是核彈(原子彈和氫彈)、飛彈和衛星。在兩彈一星的研發過程中,新中國一代科學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于敏與氫彈(四)壯志已酬 | 袁嵐峰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一個問題,也就是本系列文章一開始就提出的問題:世界上是不是存在兩種氫彈構型,即泰勒-烏拉姆構型和于敏構型,而且于敏構型優於泰勒-烏拉姆構型?合理的回答是:不知道。何祚庥的文章說明了一點,于敏是對中國突破氫彈原理功勞最大的人,因此把中國的氫彈構型稱為于敏構型是合理的。
  • 男子辱罵已故「氫彈之父」于敏被網友罵慘了!不堪壓力發文道歉
    以前我經常聽到有人說,有些人真的很腦殘,我一直不太相信,但是最近一件事讓我覺得,確實是有些人很腦殘,比如說,最近就有一個男子在微博上跟帖辱罵已故的「中國氫彈之父」于敏,看到這個消息我是非常震驚的,也有些不敢相信。
  • 中國十大科學家及榮譽稱號,他們是不朽的豐碑,是中國的脊梁
    中國10大科學家,他們都是歷史的豐碑,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中有中國飛彈之父、中國核潛艇之父、中國氫彈之父、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核潛艇之父等等。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他們,不忘人民英雄?1、錢學森(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是世界著名科學家,中國飛彈和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錢學森於1911年12月11日,出生於上海。解放前,錢學森在美國擔任教授,他回國效力願望,可謂是一波三折,最終於1955年在國家領導人的爭取下才回到中國。
  • 于敏院士逝世
    原標題:于敏院士逝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核武器事業重要奠基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于敏同志,於2019年1月16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于敏同志1926年8月16日出生於河北寧河。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先後在原子能研究所、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
  • 他是「國產土專家1號」,我國的「氫彈之父」,曾隱姓埋名28載
    他的名字——于敏,曾經對外消失28載;他的事業——驚天動地,他是我國氫彈理論研究的主要負責人,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在冰天雪地、風沙肆虐的戈壁,于敏、陳能寬兩位科學家曾在一次核試驗前背誦諸葛亮的《出師表》,讓現場所有人感動得淚流滿面:「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投爆炸試驗成功。
  • 氫彈于敏構型阻礙中國核武研發?揭示中子彈進展
    資料圖:于敏  陳虎點兵:「氫彈之父」于敏的中國夢  不久前我們的氫彈之父,著名的核物理學家于敏獲得了2014年度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網友當中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於老一直潛心於我國核武器的研究,在鑄造我們核盾牌的過程當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這一次他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可以說是對他這種成就的一個肯定,同時也讓我們能夠更多的來看到我們核武器發展過程當中的艱辛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