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彈于敏構型阻礙中國核武研發?揭示中子彈進展

2020-12-02 中國新聞網

   資料圖:1967年6月17日,中國在西部地區上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

資料圖:于敏

  陳虎點兵:「氫彈之父」于敏的中國夢

  不久前我們的氫彈之父,著名的核物理學家于敏獲得了2014年度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網友當中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於老一直潛心於我國核武器的研究,在鑄造我們核盾牌的過程當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這一次他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可以說是對他這種成就的一個肯定,同時也讓我們能夠更多的來看到我們核武器發展過程當中的艱辛和成就。

  這兩天,論壇上圍繞著于敏獲獎這個話題,很多的網友在討論一些問題,更多是爭論一些技術上的話題。大家提出來說,目前國際上的氫彈有兩種構型,一種是TU構型,一種是于敏構型。

  TU構型出自於美國,而于敏構型是我們國內于敏獨創的一種氫彈構型,正是這種氫彈構型使我們在氫彈研製上以世界第一的速度,僅僅不到三年的時間就完成了由原子彈到氫彈的過程。

  但是我們看到有一些網友從技術上在討論,說于敏構型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構型;同時也有一些網友認為,于敏構型這種特殊的構型,雖然使我們氫彈的研發很快完成,但是在我們後期的氫彈的小型化,乃至更新一代的效應剪裁的核武器研發當中反而滯後了,其實這些問題回答起來相當的簡單。

     首先,中國的氫彈的研發走的是一個完全自主創新之路。

  想一想,那個時候中國是處在西方高度的封鎖過程中,我們很難從外界獲得氫彈構型的相關資料,如果說我們原子彈的研發還有最初蘇聯向我們提供的一些相應的技術資料的話,那麼氫彈的研發完全沒有這樣的一個基礎,它完全是建立在我們自主創新的基礎上實現的。

  從我們研發氫彈,我們從原子彈到氫彈的這樣的過程當中,我們也可以斷定,中國的氫彈是一個完全自主的全新的東西。實際上從美國的第一顆氫彈和中國的第一顆氫彈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從技術上,中國的首枚氫彈比美國的首枚氫彈可以說大大前進了一步,美國的首枚氫彈完全是一個核爆炸裝置,幾十噸重的一個傢伙,根本不具備實際使用或者說不具備實戰價值。

  而中國的第一枚氫彈,應該說它的小型化已經做到了相當好的程度,第一枚氫彈就具備了實際投送、實戰的這樣的一個基礎水平。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中國的氫彈不可能是從國外的某種構型延伸出來的,所以說于敏構型我們可以當之無愧的講,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是中國人自己研發創造出來的這樣的一個氫彈構型。

  至於獨特的于敏構型是不是後來影響到了氫彈的進一步小型化乃至效應剪裁彈的研發,這個可能涉及到很多國家的核機密的東西,但是如果歲數大一點的朋友可能有印象,在1977年8月,當時負責國防科工委工作的張愛萍將軍曾經寫過一首詩:合金鋼不堅,中子彈何難,群英攻科技,敢破世上關。

  這四句話其中專門講到了中子彈,中子彈就是大家所說的效應剪裁型的核武器,它需要氫彈的高度的小型化。在當時是世界級別的難關,那個時候美國剛剛公布要裝備生產中子彈,而這個時候從張愛萍將軍的這首詩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中子彈研發在當時已經取得了一個相當可靠的進展,儘管沒有以官方公開的形式公布,但是張愛萍將軍的這首詩裡,實際上就已經告訴我們,在1977年8月之前,我們在這方面的研製,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到于敏院士在核領域科研所建立起來的這種對我們國家的貢獻,也可以感受到這個領域我們在整個的世界水平當中處在一個什麼樣的領先的位置。

  網友和朋友們更多的討論的是技術問題,其實我想大家從事的領域從事的專業不同,從于敏院士受獎和他的事跡上來看,我想說的更多的是要想實現中國夢我們需要于敏精神,于敏精神是一個什麼樣的精神?

  第一、他是一個探索自主創新之路的精神。

  中國發展到今天繼續發展下去,我們可以借鑑的東西或許會越來越少,那麼這個時候我們需要越來越多的自主創新。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黨的十八大報告,國防軍隊建設當中如何應對世界新軍事革命,當時講了三條,其中關於國防工業方面強調的就是要自主創新,要想實現中國夢,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面永遠都實現不了。要想實現中國夢我們必須要有自主創新。

  第二、于敏精神包含著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

  于敏院士多少年來一直是默默無聞,甚至可以說是隱姓埋名。在此之前有多少人知道于敏這個名字呢,但是他卻把自己的一生用在我們核武器、核技術的研發當中,沒有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的支撐,一個人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第三、于敏精神包括了一種淡薄名利,甘心奉獻的精神。

  我們看到在對于敏院士的訪談的電視畫面當中,于敏院士的家可以說簡樸到了讓人吃驚的狀態。以他的這種學術地位,以他的科研能力,可以說他想得到什麼沒有什麼得不到的,但是于敏院士在物質利益個人的東西上沒有做任何的追求,他把他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自己的科研,放在鑄造中國核盾牌的事業當中。這顯然和我們現在大道上的老虎和貪官們形成了一個極其鮮明的對照。

  不光是搞科研需要這種淡薄名利,甘心奉獻的精神,作為國家的各級管理者更需要這種淡薄名利,甘心奉獻的精神。可以說于敏院士給我們留下了一筆豐厚的財產,這筆豐厚的財產當中包括了物質的東西,包括了保證中國國家安全的重要的物質基礎,同時也包括了更多精神層面的東西。

  今天我們所有的中國人都在實現中國夢這樣的一個歷史過程當中,要想實現中國夢,我想不光我們要創造更多的物質的東西,要創造這些物質的東西,還必須好好的學習一下于敏精神。(陳虎)

相關焦點

  • 央視今天為他慶祝92歲生日 獨創"于敏構型"氫彈
    他用2年8個月的時間,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顆氫彈,用時比美蘇英法都更短;他隱姓埋名28年,默默為中國鑄造核武盾牌維護和平,淡漠名利不求聞達;他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技獎,但當外界稱讚他是中國「氫彈之父」時,他卻謙虛地婉拒。
  • 僅中國擁有30枚氫彈?世界氫彈構型僅兩種,于敏構型是其中之一
    氫彈是一種熱核武器,它的威力比原子彈還要具有殺傷力。技術也更加複雜,有關消息稱只有中國擁有世界僅存的30枚氫彈。因為氫彈被製造出來後,需要大量維護人員和設備進行定期的維護保養,所以造成了氫彈的維護和後期保養費用極高,而氫彈的壽命又非常短,漸漸很多核大國就開始不再研製型的氫彈。
  • 氫彈中的于敏構型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對氫彈研究如此重要?
    「于敏構型」是我國氫彈研製的重要構型,這一構型的提出,大大加快了我國氫彈研製的步法,相對於美國的「T-U構型」更具實戰優勢;有關于敏構型的詳細資料,都是國家最高級機密。于敏結構我國氫彈研製過程中,在氫彈構型設計上遇到很大困難,氫彈的熱核反應,需要用原子彈來引爆,相當於用一顆原子彈包圍著熱核材料,原子彈爆炸產生極高壓力和溫度,再點燃氫彈引發爆炸。
  • 國際上是如何知道中國氫彈是獨特的「于敏構型」的?
    核武器的威力讓我們看到了它的威脅,所以我國也是提出砸鍋賣鐵也要研製核武器的口號,如今世界上有核武器的國家也僅有5個,而中國便是其中之一,核武器是國家的機密,那麼世界是如何知道中國的氫彈是「于敏構型」呢?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老人逝世,他的功績與天齊高!
    如今,提到核武器,大家第一時間的反應是原子彈和氫彈。而世界上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一般在擁有了原子彈之後便努力研發基於熱核反應的氫彈,由於氫彈威力是原子彈的幾十上百倍,因此研發成功氫彈對於核武國家可謂意義重大。
  • 世界氫彈僅兩種:美國T-U構型和中國于敏構型
    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傑出領軍人之一的于敏院士榮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也是此次唯一獲得該獎項的科學家。  于敏是新中國氫彈研究中的關鍵核心人物。他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1965年10月,在于敏的親自組織和部署下,氫彈理論得以突破。
  • 于敏與氫彈(四)壯志已酬 | 袁嵐峰
    讀者們可下載訊飛有聲APP,聽公眾號,查找「風雲之聲」,即可在線收聽~前兩篇請參見:于敏與氫彈(一)氫彈的科學原理 | 袁嵐峰于敏與氫彈(二)氫彈的科學原理 | 袁嵐峰 在上一期中,我們介紹了何祚庥和于敏等人的氫彈預研工作
  • 研製氫彈有多難?中國獨有構型原理,保存世界僅存的30顆純正氫彈!
    專家表示,傳統的原子彈採用核裂變原理,通過裂變釋放能量,大部分的裂變核武是使用化學炸藥的爆炸能,把在臨界質量以下的鈾-235或鈽「擠壓」至超越臨界質量,使之產生不受控的連鎖反應,釋放大量能量。通常起爆的方式可分為槍式和內爆式,而增強型原子彈又稱為助爆型裂變武器,是一種添加少量熱核材料,以提高裂變裝料的利用效率、增加裂變威力的原子彈,又稱助爆型原子彈。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隱姓埋名28年
    中國網1月16日訊 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1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1961年1月12日,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他談話,秘密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他毫不猶豫地轉行,服從分配。從那一天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連妻子孫玉芹都說:「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的。」氫彈設計遠比原子彈複雜,核大國對技術絕對保密。我國科研人員重擔千斤。
  • 全球僅存30枚氫彈都在中國,美俄只有羨慕的份,爆炸威力遠超想像
    眾所周知,核武的威力極大,世界各國籤訂了無數限制研發和使用核武器的協議,就是想要儘可能地避免因為核武而造成大範圍傷亡。雖然有很多條約的限制,但世界上仍然有很多國家在秘密進行核武研製,且部分國家已經成功研製出核武,例如印度、朝鮮這樣的非法擁核國家,他們不被允許在戰爭中使用核武器,否則將面臨非常嚴重的後果。
  • 全世界僅存30枚氫彈都在中國?于敏構型不是萬能,美俄氫彈超千枚
    美俄英法都已經銷毀了氫彈,全世界只剩下中國擁有30枚僅剩的氫彈,這到底是謊言還是事實?今天吐槽君就帶大家一探究竟,首先我們得搞清楚核武器的分類和原理,核武器主要分為原子彈和氫彈,原子彈主要利用中子撞擊重原子產生鏈式核裂變釋放能量,它一般以高濃縮度的鈾235和鈽239作為爆炸材料。
  • 何祚庥憶于敏:當之無愧的氫彈構型最主要發明者
    2014年,於先生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何先生撰文回憶他們一起共同研究氫彈的全部經歷。如今,該文經何先生重新修改後授權《中國經濟周刊》編發,謹以文致敬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先生。於老,一路走好!于敏(左),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理論物理學家張宗燁(中),何祚庥。
  • 氫彈現在只有中國才有嗎?論核彈的原理及幾種氫彈的區別
    網上一直流傳著,我國氫彈因為用了于敏構型,所以維護費用很低,其它國家由於難以負擔氫彈的高額維護費用,都銷毀了,這其實是個謠言。俄羅斯和美國作為世界兩個核大國,核武庫裡現在都各自擁有數千枚核彈,說俄國的經濟總量負擔不起,還有點令人信服。
  • 美俄核彈頭數量達中國數十倍,卻無氫彈可用?于敏構型有多神秘?
    只有中國有氫彈的傳言當然是假的,中國雖然進步神速,但是核武器研製基礎和總體水平其實和美俄還有差距,說只有中國有氫彈,不是蠢就是壞。實際上全世界的戰略飛彈無一不是安裝的氫彈,而且美俄核彈頭核彈頭數量都在5000枚以上,是中國的數十倍。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
    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中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中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那段時間,他的夫人孫玉芹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工作,二十多年後才恍然,「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曾28載隱姓埋名
    先說國際上,從新中國建國起,西方列強一直封鎖中國,連買賣都沒得做,就不用說先進技術進口了。雪上加霜的是,研製氫彈時中蘇關係破裂,蘇方中斷一切對華援助!此時已經擁有氫彈技術的蘇美英三家,打算制定限制大氣中核試驗條約。中國必須搶時間,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被美稱為「超級武器」的科學家,曾埋名28年
    從1964年我國第一款原子彈是爆炸成功之後,我們記住了錢學森和錢三強的名字,三年後,也就是1967年氫彈再次爆炸成功,而我們卻不知道誰是總設計師,直到28年之後,通過解密軍事機密檔案,我們才知道,中國的氫彈之父原來叫于敏。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1961年,錢三強找他談話,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于敏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轉行。從那時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連妻子都說: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 【中國夢·踐行者】「氫彈之父」于敏逝世 科學家們追憶他的愛國與...
    「氫彈之父」于敏 @視覺中國大洋網訊 于敏家的客廳裡高懸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儘管人們稱他為中國的「氫彈之父」,但在他生前,老人家多次婉拒這一稱呼。核武專家追憶:他不拘小節、沒有架子曾與于敏共事多年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黨委書記姜悅凱以及核武專家魏世傑向記者追憶了于敏生前感人的事跡。姜悅凱表示,當年,為了祖國需要,于敏毫不猶豫地從原子核研究轉向氫彈研究,體現了一名科學家的崇高風範。
  • 于敏構型更先進?其實聯合國五常都擁有氫彈
    現在只有東方大國還有30枚氫彈?假的,好多年的老謠言了,可竟然還有很多人信。其實,聯合國五常都有氫彈,而且地球上只有這5個國家才擁有氫彈。以美俄為代表的核大國,裝備的還是氫彈中的三相彈,只有印巴這種沒有能力製造氫彈的國家還在裝備原子彈。影響氫彈壽命的是製作工藝及所使用的核材料。氫聚變反應中使用氘和氚,其中氚有放射性,並且半衰期只有12年,所以才有氫彈不能長期儲存的說法。然而現在氫彈中普遍填充的是氘化鋰—6,這種材料很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