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是如何知道中國氫彈是獨特的「于敏構型」的?

2020-12-02 輝哥史話

二戰隨著美國投放的兩顆原子彈而拉下帷幕,不僅逼的日本投降,也讓全世界見到了核武器的威力,兩座城市瞬間灰飛煙滅,成為了兩片廢墟。核武器的威力讓我們看到了它的威脅,所以我國也是提出砸鍋賣鐵也要研製核武器的口號,如今世界上有核武器的國家也僅有5個,而中國便是其中之一,核武器是國家的機密,那麼世界是如何知道中國的氫彈是「于敏構型」呢?

于敏是中國「氫彈之父」,為了我們國家能夠順利研製氫彈,免受他國的威脅,于敏隱姓埋名刻苦鑽研氫彈爆炸理論,不要說什麼國外專家研究學術了,于敏在那段時間裡都沒有出過國,一篇論文也沒有發表過,我國的氫彈是于敏一手打造而成的,對我國的研製氫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那麼國際上是如何得知我們的氫彈是于敏構型呢?

國際知道這個訊息可能是通過這幾個途徑,美國的專家通過對我國氫彈爆炸時產生的煙塵規模、影片和載彈的機型推斷而來,分析認為我國是新型的氫彈結構。我國第一枚氫是百萬噸級的爆炸量,而美國的氫彈是用轟炸機運輸的,重量特別大,如果不是我們實現了小型化,也很難完成。

或者就是美國的偵察系統了,美國的高空偵察機對世界各國的高空都有偵察,很有可能是它拍攝到了氫彈的外形而推斷出來的。當時的美國間諜也是在各個國家均有潛伏,而氫彈的研製規模龐大,需要很多企業和部門的配合才能完成,最核心的地方間諜當然是無法進去的,但是在外圍一些不重要的部門中可能就是間諜滲透的方向,所以很可能就是從蛛絲馬跡上推測出來的。

于敏提出的氫彈構型,讓我國的核事業更上了一層樓,因為它的特點是體積小,易於保存,不像世界上其它國家的氫彈,不易於保存,很多已經銷毀,因此也震懾了很多國家,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要知道氫彈的研製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研製,于敏先生也沒有出國留學過,是靠著自己的勤奮和刻苦取得這樣的成就,所以我們應該對于敏先生的貢獻感到敬佩和感謝,正是因為他,我們才不懼世界上其他強國的威脅。

相關焦點

  • 氫彈于敏構型阻礙中國核武研發?揭示中子彈進展
    這兩天,論壇上圍繞著于敏獲獎這個話題,很多的網友在討論一些問題,更多是爭論一些技術上的話題。大家提出來說,目前國際上的氫彈有兩種構型,一種是TU構型,一種是于敏構型。  TU構型出自於美國,而于敏構型是我們國內于敏獨創的一種氫彈構型,正是這種氫彈構型使我們在氫彈研製上以世界第一的速度,僅僅不到三年的時間就完成了由原子彈到氫彈的過程。
  • 僅中國擁有30枚氫彈?世界氫彈構型僅兩種,于敏構型是其中之一
    氫彈是一種熱核武器,它的威力比原子彈還要具有殺傷力。技術也更加複雜,有關消息稱只有中國擁有世界僅存的30枚氫彈。因為氫彈被製造出來後,需要大量維護人員和設備進行定期的維護保養,所以造成了氫彈的維護和後期保養費用極高,而氫彈的壽命又非常短,漸漸很多核大國就開始不再研製型的氫彈。
  • 氫彈中的于敏構型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對氫彈研究如此重要?
    「于敏構型」是我國氫彈研製的重要構型,這一構型的提出,大大加快了我國氫彈研製的步法,相對於美國的「T-U構型」更具實戰優勢;有關于敏構型的詳細資料,都是國家最高級機密。氫彈研製的關鍵瓶頸,就是氫彈構型的設計,如何才能使熱核材料的利用更充分,然後發揮出巨大威力,我國氫彈研製就在這裡卡住了。
  • 世界氫彈僅兩種:美國T-U構型和中國于敏構型
    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傑出領軍人之一的于敏院士榮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也是此次唯一獲得該獎項的科學家。  于敏是新中國氫彈研究中的關鍵核心人物。他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1965年10月,在于敏的親自組織和部署下,氫彈理論得以突破。
  • 何祚庥憶于敏:當之無愧的氫彈構型最主要發明者
    但是我又很願意向社會公眾較詳細介紹于敏等人如何進行這一重大科學創新活動的比較細緻的經歷。從我來看,這畢竟是中國人,「第一次」從「第一原理」出發,也就是從核物理、原子物理等物理的基本知識和物理學的基本理論出發,獨立而完整地建立和開發了氫彈的理論、技術,直到建立和實現中國自己的核打擊力量。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被美稱為「超級武器」的科學家,曾埋名28年
    從1964年我國第一款原子彈是爆炸成功之後,我們記住了錢學森和錢三強的名字,三年後,也就是1967年氫彈再次爆炸成功,而我們卻不知道誰是總設計師,直到28年之後,通過解密軍事機密檔案,我們才知道,中國的氫彈之父原來叫于敏。
  • 美俄核彈頭數量達中國數十倍,卻無氫彈可用?于敏構型有多神秘?
    只有中國有氫彈的傳言當然是假的,中國雖然進步神速,但是核武器研製基礎和總體水平其實和美俄還有差距,說只有中國有氫彈,不是蠢就是壞。實際上全世界的戰略飛彈無一不是安裝的氫彈,而且美俄核彈頭核彈頭數量都在5000枚以上,是中國的數十倍。
  • 央視今天為他慶祝92歲生日 獨創"于敏構型"氫彈
    他用2年8個月的時間,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顆氫彈,用時比美蘇英法都更短;他隱姓埋名28年,默默為中國鑄造核武盾牌維護和平,淡漠名利不求聞達;他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技獎,但當外界稱讚他是中國「氫彈之父」時,他卻謙虛地婉拒。
  • 于敏與氫彈(四)壯志已酬 | 袁嵐峰
    讀者們可下載訊飛有聲APP,聽公眾號,查找「風雲之聲」,即可在線收聽~前兩篇請參見:于敏與氫彈(一)氫彈的科學原理 | 袁嵐峰于敏與氫彈(二)氫彈的科學原理 | 袁嵐峰 在上一期中,我們介紹了何祚庥和于敏等人的氫彈預研工作
  • 全世界僅存30枚氫彈都在中國?于敏構型不是萬能,美俄氫彈超千枚
    美俄英法都已經銷毀了氫彈,全世界只剩下中國擁有30枚僅剩的氫彈,這到底是謊言還是事實?今天吐槽君就帶大家一探究竟,首先我們得搞清楚核武器的分類和原理,核武器主要分為原子彈和氫彈,原子彈主要利用中子撞擊重原子產生鏈式核裂變釋放能量,它一般以高濃縮度的鈾235和鈽239作為爆炸材料。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曾28載隱姓埋名
    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他是誰,他就是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的于敏!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于敏: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28載隱姓埋名,填補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實現了氫彈突破和武器化——于敏,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 于敏構型更先進?其實聯合國五常都擁有氫彈
    現在只有東方大國還有30枚氫彈?假的,好多年的老謠言了,可竟然還有很多人信。其實,聯合國五常都有氫彈,而且地球上只有這5個國家才擁有氫彈。以美俄為代表的核大國,裝備的還是氫彈中的三相彈,只有印巴這種沒有能力製造氫彈的國家還在裝備原子彈。影響氫彈壽命的是製作工藝及所使用的核材料。氫聚變反應中使用氘和氚,其中氚有放射性,並且半衰期只有12年,所以才有氫彈不能長期儲存的說法。然而現在氫彈中普遍填充的是氘化鋰—6,這種材料很穩定。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隱姓埋名28年
    中國網1月16日訊 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1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圖片來源:@光明日報「氫彈之父」隱姓埋名28年于敏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
    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中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中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那段時間,他的夫人孫玉芹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工作,二十多年後才恍然,「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
  • 「非著名科學家」于敏逝世 他從不以「中國氫彈之父」自居
    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這裡面並沒有「中國氫彈之父」——儘管這一說法流傳甚廣,就在今天于敏去世時,它也是媒體引用、朋友圈傳播最多的詞之一。1961年,于敏在原子核理論領域的研究漸入佳境,但在與著名核物理學家錢三強的一次談話後,開始轉入氫彈原理研究和核武器研製。
  • 于敏:於無聲處聽驚雷 護衛和平的「氫彈之父」
    他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1月9日,他登上了人民大會堂的主席臺,接受了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就是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于敏。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老人逝世,他的功績與天齊高!
    而再仔細看,美國人搞出了「泰勒·烏拉姆」氫彈構型(T-U構型),英國人的氫彈技術來源於此,蘇聯通過間諜參透了美國的氫彈構型,而法國的則是通過英國核科學家的幫忙,實際上這四個國家的氫彈構型都是基於美國的「泰勒·烏拉姆」氫彈構型(T-U構型)。中國的氫彈則是另外一種構型——于敏構型。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 2020-09-05 15: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夢·踐行者】「氫彈之父」于敏逝世 科學家們追憶他的愛國與...
    「氫彈之父」于敏 @視覺中國大洋網訊 于敏家的客廳裡高懸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儘管人們稱他為中國的「氫彈之父」,但在他生前,老人家多次婉拒這一稱呼。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二機部九院)原黨委書記姜悅凱向記者回憶說,于敏在科研上非常嚴謹。對於每一個數據,于敏都要一個個檢驗,一個個覆核。于敏知道,一個微不足道的偏差,都可能帶來極為嚴重的後果,有時,為了驗證一個數據,他可以整晚待在計算機房,直到查出差錯究竟出在哪裡。在一次核試驗之前,于敏突然發現原設計中某一個理論假設可能有問題。這時試驗裝置已下了豎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