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踐行者】「氫彈之父」于敏逝世 科學家們追憶他的愛國與...

2020-12-06 大洋網

「氫彈之父」于敏 @視覺中國

大洋網訊 于敏家的客廳裡高懸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儘管人們稱他為中國的「氫彈之父」,但在他生前,老人家多次婉拒這一稱呼。

1月16日,我國「兩彈一星」元勳、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與世長辭,享年93歲。這位功勳卓著的科學家,為了我國的氫彈探索任務,在1961年開始了長達28年的隱姓埋名,並最終取得了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16日,記者採訪了多位和于敏有過交集的科學家以及于敏的堂弟於確。

核武專家追憶:

他不拘小節、沒有架子

曾與于敏共事多年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黨委書記姜悅凱以及核武專家魏世傑向記者追憶了于敏生前感人的事跡。姜悅凱表示,當年,為了祖國需要,于敏毫不猶豫地從原子核研究轉向氫彈研究,體現了一名科學家的崇高風範。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二機部九院)原黨委書記姜悅凱向記者回憶說,于敏在科研上非常嚴謹。對於每一個數據,于敏都要一個個檢驗,一個個覆核。

于敏知道,一個微不足道的偏差,都可能帶來極為嚴重的後果,有時,為了驗證一個數據,他可以整晚待在計算機房,直到查出差錯究竟出在哪裡。

在一次核試驗之前,于敏突然發現原設計中某一個理論假設可能有問題。這時試驗裝置已下了豎井。他明知自己將要承擔的責任,卻立即報告上級,要求暫停試驗準備。

于敏工作了一天一夜,終於弄清了這個不利因素並不影響試驗進行,才向上級報告可以繼續試驗準備。上級領導問他:「如果再發現問題怎麼辦?」于敏一臉嚴肅地表示:「再發現問題,我再如實報告,科學上的事情來不得半點馬虎。」

于敏在青海221基地隱姓埋名28載。見證過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爆炸成功的核武專家魏世傑多次和他在工作場合碰頭。「我和他第一次見面時,我心想,這個眯著眼睛悶頭想問題的老頭是誰啊,後來周圍的人悄悄告訴我,他是于敏。我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家于敏。我們那個年代,對於科學家非常崇拜,像錢學森、鄧稼先、于敏、王淦昌這樣的大科學家,都是年輕人的偶像。」

魏世傑說,于敏是一名卓越的科學家,但在生活上,他卻向來不拘小節,穿著也非常樸素,和一名普通的老者沒什麼兩樣。魏世傑記得,當時鄧稼先和于敏分別是二機部九院理論部的主任和副主任,上世紀60年代的一天,鄧稼先到新疆做一次靶場試驗取得了成功。回到北京後,九院所有的人都出去迎接,唯獨不見于敏。眾人四處尋找,原來于敏那時正躲在宿舍看《紅樓夢》,樓下吵吵嚷嚷的,但他卻好像什麼事情都沒發生似的,一個人看得津津有味。

魏世傑回憶說,于敏雖然是大科學家,但從來沒有架子。于敏在九院理論部工作時就給工作團隊下達了關於學術自由的幾個準則:發言不論資排輩,什麼話都能講;討論問題時不要怕得罪人,絕對不給「小鞋」穿。「那時,你經常能看到一個情形,一個年輕的後生,對于于敏的觀點不認同或者提出不同意見,于敏都很耐心地和他討論。」

拒絕推卸責任

魏世傑說,于敏作為一名科學家,他的為人也讓人敬佩。有一次,九院試驗部的一個試驗前前後後做了很多次都沒有成功。當時,有關部門下來調查,他們找到于敏詢問失敗原因,並讓他寫一個報告,認定試驗失敗的責任在試驗部。「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如果于敏把責任推給試驗部,那對那裡的科研人員來說可能就是一場災難。但于敏拒絕這樣表態,他一再向調查組表示,試驗失敗的責任不在試驗組身上。他的這一做法也保住了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從那以後,不僅理論部的人服他,試驗部的人都對他刮目相看。」

1965年,于敏研製氫彈還是秘密任務,不能對外公布,經過一百多天的奮戰,他終於找到突破氫彈的技術路徑。興奮不已的于敏在上海給鄧稼先發去電報「我今天打到了一隻松鼠。」收到這封電報的鄧稼先欣喜萬分,他當然知道,于敏所說的「打到一隻松鼠」指的就是氫彈在理論設計上已經完全成型,只差後續的試驗了。

得知于敏「打到一隻松鼠」,鄧稼先欣喜萬分,第二天便趕到上海,向他表示祝賀。當時,普通研究人員每個月的工資不過四五十元,于敏是副研究員,工資高一些,但也不過100多元。當時大家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誰的工資高,就誰請客。正當于敏準備請客時,鄧稼先站了出來,他說,自己的工資有230元,比于敏多50元,所以應該他請客。最終,大家美滋滋地吃了一頓。

于敏學生、清華大學教授李彬:他是個溫和且聰明的人

李彬最初是于敏招錄進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博士生。他第一次見到「于敏」這兩個字,是在1988年,當時剛從北大技術物理系碩士畢業後,李彬選擇了報考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軍備控制(科學技術方向)博士生,指導教師便是于敏。

「實話說,當時不知道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哪裡、軍備控制是幹什麼,也不知道于敏是誰。」直到1990年入學之後,李彬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的博士生,學習軍備控制,並在杜祥琬的介紹下,與于敏產生了交集。

直到後來,李彬才了解到,原來「軍備控制」這個專業是在「外行」于敏的影響下才催生的。李彬介紹,1984年,鄧稼先和于敏曾聯合署名向中央提出報告,認為《全面禁止核試驗》等軍備控制即將到來,建議加快我國核試驗步伐,並重視軍控研究。「我的入學得益於這個背景,而歷史的進程完全符合于敏的預計,這讓我不得不佩服他當時的觀察能力和責任心。」李彬說。

在李彬的印象中,于敏是一個「話不多、溫和且聰明的人」。李彬透露,在于敏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之前,業內曾對氫彈的發明者產生過大範圍的討論,「但是于敏當時就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集體智慧,水到渠成』,這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于敏堂弟:「哥哥是個忠孝兩全的人」

1月16日晚6時,記者撥通了于敏堂弟於確的電話,他正在從天津趕往北京的路上——今年67歲的於確剛從一場疾病中走出,身體還在恢復階段。

於確說自己的身體「還算可以」;但在提及「于敏」之後,於確的聲音卻開始明顯顫抖。「我現在實在有些難受。」於確有些哽咽。

於確與于敏雖相差26歲,但兩人一直兄弟情深。據於確的好友、《中老年時報》記者劉長海透露,早在1951年,于敏在進入近代物理研究所開始工作之後,每月15日都會給全家9口人寄去匯款單。直到1978年,於確的父親去世,在於確家人的堅持下,于敏才停止匯款。

于敏的祖父育有兩男三女,大女兒和二女兒因病早亡,而長子于振宵(即于敏的父親),曾當過寧河蘆臺二村的村長;次子于振遠(即於確的父親),曾在寧河蘆臺十村當老師,因此家中向來「重學」。「我的學雜費,都是用哥哥寄來的錢付的。」於確稱。

在於確的記憶裡,他大多只能在春節期間見到于敏,但不在家的日子裡,于敏時常會給家中寄去書信,斷斷續續竟累計200多封。每一次書信送達,於確便會和家人一同湊在父親身邊,聽父親念信。

於確說,于敏的信裡從不談工作,全部是關心老人身體健康、關注孩子健康成長的內容。

而自于振霄和于振遠先後離世後,於確與于敏見面的次數便少了許多,但雙方卻時常會通過電話的方式互通兄弟之間的惦念之情。每次在電視上看到于敏的身影,於確也都會激動萬分,倍感自豪。

但隨著年歲漸長,于敏的身體也逐漸成為於確心中的牽掛。據知情人透露,2018年底于敏入選「改革開放100人」前夕,於確就曾雙目含淚地表示:「哥哥的身體不好。」

「(他)為了國家強盛,兢兢業業,是為國家盡了忠;27年匯款供養我們全家,是盡了孝。哥哥是這世上忠孝兩全的人!」於確稱。

不朽功勳「百日會戰」突破氫彈技術路徑 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1965年9月,輕核理論部決定由于敏率領13研究室的一部分研究人員到上海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出差,利用該所的J501計算機,完成加強型核航彈的優化設計任務。

9月27日,隊伍抵達上海。創造歷史的「百日會戰」開始了。那時的計算機性能不穩定,機時又很寶貴,一碰到機器跳動,算出來的結果就不對,就會前功盡棄。

100多個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頭於堆積如山的計算機紙帶,然後做密集的報告,率領大家發現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路徑,最終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雲升騰而起,我國氫彈試驗取得成功。

于敏功勳卓著,但在研製氫彈的過程中,他曾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1969年初,常年奔波於北京和大西南的于敏胃病日益加重。當時我國正在進行氫彈的地下核試驗和大型空爆熱實驗,在熱試驗前,于敏忽然臉色蒼白,氣喘籲籲,在工作現場幾至休克。

1971年10月,考慮到于敏的貢獻和身體狀況,組織特許他的妻子孫玉芹回京照顧。一天深夜,於敏感到身體很難受,突然便休克過去,經醫生搶救方轉危為安。

出院後,于敏顧不上身體又奔赴西北。由於連年都處在極度疲勞之中,他回到北京後被立即送進醫院檢查。在急診室輸液時,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說起當年研究氫彈放棄理論物理研究、隱姓埋名、甚至付出生命,于敏在去年接受央視採訪時卻是這樣說的:「當時,杜魯門和艾森豪都赤裸裸地講,他們絕不能讓中國搞氫彈,並且派軍艦帶著核武器到我們近海來,是可忍孰不可忍?我過去學的東西都可以拋掉,但一定要全力以赴(把氫彈)搞出來。」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 程依倫 武威

相關焦點

  • 「非著名科學家」于敏逝世 他從不以「中國氫彈之父」自居
    那位「腦袋永遠20歲」、名字長達28年都是絕密的「非著名科學家」老於同志,還是走了。2019年1月16日13時35分,于敏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301醫院逝世,享年93歲。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這裡面並沒有「中國氫彈之父」——儘管這一說法流傳甚廣,就在今天于敏去世時,它也是媒體引用、朋友圈傳播最多的詞之一。1961年,于敏在原子核理論領域的研究漸入佳境,但在與著名核物理學家錢三強的一次談話後,開始轉入氫彈原理研究和核武器研製。
  • 滿屏彈幕送別「中國氫彈之父」于敏 網友留言致敬國家功臣
    1月22日,「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得主、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舉行,不能來現場的網友們通過網絡送別於老,寄託哀思,紛紛在于敏故事短片中以彈幕形式留言「國士無雙」「於老一路走好」。目前僅嗶哩嗶哩視頻網上就已出現給於老的一萬餘條彈幕留言,大家以特別的方式,一同送英雄最後一程。網友通過彈幕送別于敏。
  • ...弘揚科學家精神丨中國「氫彈之父」于敏:他的名字曾絕密二十八年
    編者按科學家精神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為繼承這份彌足珍貴的財富,中國科協與人民日報合作,開設「傳承·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專欄,刊登科學家的故事。其中,既有為祖國作出重要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家,也有優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期待在全社會營造熱愛科學的氛圍,匯聚建設科技強國的精神力量。在1988年被媒體報導以前,很少有人知道于敏是誰,更少有人了解他在做什麼,連他的妻子孫玉芹都說:「沒想到老於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
  • 江西一男子侮辱中國「氫彈之父」于敏被判賠禮道歉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南昌3月26日電(記者賴星)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逝世當天,江西上饒男子彭某竟出言辱罵逝者。3月25日,江西省上饒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被告彭某應在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在全國公開發行的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消除影響。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1961年,錢三強找他談話,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于敏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轉行。從那時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連妻子都說: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曾28載隱姓埋名
    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他是誰,他就是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的于敏!
  • 網友辱罵氫彈之父是怎麼回事 網友辱罵氫彈之父結果如何
    網友辱罵氫彈之父是怎麼回事?氫彈之父可是我國的驕傲,竟然還有網友辱罵他,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網友辱罵氫彈之父結果如何?一起來看看。」在微博跟帖辱罵已故科學家于敏,言論骯髒不堪,引起公憤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隱姓埋名28年
    中國網1月16日訊 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1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圖片來源:@光明日報「氫彈之父」隱姓埋名28年于敏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
  • 男子辱罵已故「氫彈之父」于敏被網友罵慘了!不堪壓力發文道歉
    以前我經常聽到有人說,有些人真的很腦殘,我一直不太相信,但是最近一件事讓我覺得,確實是有些人很腦殘,比如說,最近就有一個男子在微博上跟帖辱罵已故的「中國氫彈之父」于敏,看到這個消息我是非常震驚的,也有些不敢相信。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
    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于敏去世後,曾於1999年獲頒「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23名著名科學家,目前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
  • 【中國夢實踐者】名字曾保密28年 他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
    【中國夢實踐者】名字曾保密28年 他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 央視網消息:
  • 男子公然辱罵已故氫彈之父,究竟是無知還是無恥?該不該受到嚴懲
    2019年1月16日,這是一個悲痛的日子,于敏去世了,可能很多人並不熟悉于敏這個名字,因為他不是娛樂明星,不會經常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他是一名科學家,一名為了國防事業奮鬥終生的英雄,曾經為了我國能夠成功研發出屬於自己的氫彈,他隱姓埋名長達28年。
  • 于敏:於無聲處聽驚雷 護衛和平的「氫彈之父」
    他是我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之一,也是我國自主培養的傑出核物理學家,更是我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傑出領軍人物之一。他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 氫彈于敏構型阻礙中國核武研發?揭示中子彈進展
    資料圖:于敏  陳虎點兵:「氫彈之父」于敏的中國夢  不久前我們的氫彈之父  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到于敏院士在核領域科研所建立起來的這種對我們國家的貢獻,也可以感受到這個領域我們在整個的世界水平當中處在一個什麼樣的領先的位置。  網友和朋友們更多的討論的是技術問題,其實我想大家從事的領域從事的專業不同,從于敏院士受獎和他的事跡上來看,我想說的更多的是要想實現中國夢我們需要于敏精神,于敏精神是一個什麼樣的精神?
  • 原子彈之父氫彈之父飛彈之父衛星之父他們都是誰?共和國永不會忘
    鄧小平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沒有兩彈一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 所謂兩彈一星,指是是核彈(原子彈和氫彈)、飛彈和衛星。在兩彈一星的研發過程中,新中國一代科學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 2020-09-05 15: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網友辱罵氫彈之父是怎麼回事 言論骯髒不堪被刑拘15天
    網友辱罵氫彈之父是怎麼回事 言論骯髒不堪被刑拘15天 近日,江西一網友辱罵已故中國氫彈之父于敏的事件引發網友關注。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老人逝世,他的功績與天齊高!
    而再仔細看,美國人搞出了「泰勒·烏拉姆」氫彈構型(T-U構型),英國人的氫彈技術來源於此,蘇聯通過間諜參透了美國的氫彈構型,而法國的則是通過英國核科學家的幫忙,實際上這四個國家的氫彈構型都是基於美國的「泰勒·烏拉姆」氫彈構型(T-U構型)。中國的氫彈則是另外一種構型——于敏構型。
  • 于敏與氫彈(四)壯志已酬 | 袁嵐峰
    我們現在可以自由地研究各種科學,研習各種藝術,追求各種樂趣,都離不開于敏和他的同事們提供的保護,無聲而強大的保護。如果用四個字來形容于敏的一生,就是:壯志已酬。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于敏的一生,就是:無憾。註:風雲之聲內容可以通過語音播放啦!
  • 致敬于敏:與死神三次擦肩而過的氫彈之父,一生都在為國家奮鬥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裡,想要取得一席之地,軍事實力直接決定了國家地位,核武器是很多國家追求的,擁有核武器,對其他國家也會形成震懾力,可是當今世界,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少之又少,中國算是其中一個,中國核武器的發展歷程可謂是非常艱難,研究的科學家——于敏,曾經與死神三次擦肩而過,他的一生都在為國家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