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於無聲處聽驚雷
編者按
日前,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318項成果、8位科技專家和1個外國組織獲得表彰。創新,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秉性和發展進步的動力,獎勵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就是獎勵創新,就是表明我國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下要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決心。而作為與創新驅動一脈相承的重要工作,智慧財產權在歷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獲獎人和獲獎項目中均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從本期起,本報將從多個角度對今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中的創新和智慧財產權故事進行梳理,以饗讀者。
他是我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之一,也是我國自主培養的傑出核物理學家,更是我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傑出領軍人物之一。他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1月9日,他登上了人民大會堂的主席臺,接受了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就是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于敏。
自主創新的「國產專家」
對于于敏這個名字,或許很多人並不熟悉,但是,說到上世紀60年代中,我國成功爆炸氫彈,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在我國氫彈原理的探索中,正是于敏組織領導的攻關組,首先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途徑,提出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基本完整的氫彈設計方案。他也是和鄧稼先、錢學森等共同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人。
于敏生於河北省寧河縣(今屬天津市)一個普通職員的家庭,年幼時憑藉聰慧勤奮,考進了北京大學。像所有有抱負的莘莘學子一樣,于敏在大學裡像海洋一樣吸收知識,也從此踏上了他人生的物理之路。和氫彈結緣是在1961年,當時于敏和他的原子核理論研究小組正處於有可能取得重大成果的關鍵階段,組織卻決定讓于敏轉而投身到氫彈研究中。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一方面原子彈和氫彈在技術原理上並不相同,另一方面國際上核大國對氫彈的研究絕對保密,沒有任何公開資料。但是于敏沒有猶豫,懷揣著自主創新的精神,在那樣一個技術封鎖、信息封閉的年代,毅然挑起這一重任。當年,以朝永振一郎(後獲諾貝爾物理獎)為團長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場論方面的訪華代表團來訪期間,年輕的于敏的才華給對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回國後,發表文章稱于敏為中國的「國產土專家一號」,「國產土專家」的稱號也由此而來。
護衛和平的「氫彈之父」
因為懷抱著對和平的強烈渴望,讓本有可能走上科學巔峰的于敏,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核武器研發。「我不願意打仗,我打心眼裡認為核武器最好被徹底銷毀、完全禁止。可是,在50年代,核大國幾次威脅要使用核武器來打我們,你要想不受人家欺負的話,就不能沒有核武器。」于敏說,我國的核武器是屬於戰略防禦性質,完全是為了自衛。因此,技術路線也和國外不同,我國只是運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先進技術打破國外核技術壟斷,在核武器多樣化上並沒有過多追求。
在我國氫彈原理突破中的一系列基礎問題上,于敏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于敏對原子核理論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他把原子核理論分為三個層次,即實驗現象和規律、唯象理論和理論基礎。
在此之後,于敏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對我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從原子彈試驗成功到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中國人只用了兩年零8個月時間,正是依靠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和封鎖的理念和魄力,于敏與諸多科學家共同創造了這樣的奇蹟。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創始人錢三強在談到于敏時說:「于敏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留學英國、被選為皇家愛爾蘭科學院院士的彭桓武則認為:「原子核理論是于敏自己在國內搞的,他是開創性的,是出類拔萃的人,是國際一流的科學家。」
于敏堅信,當全球戰略多極化發展,只有依靠不斷的技術創新,在核心領域有所突破,掌握自主的核心技術,才能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中堅力量。(智慧財產權報 記者 崔靜思 實習記者 李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