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氫彈之父—隱姓埋名28年的人生

2020-09-03 慕然呆

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科學家的奉獻。有些科學研究事關國之安危,因此從事這項科學研究的科學家,必須得保密,從此隱姓埋名。無論他們研究出的成果,有多麼巨大。為了國家安危,他們也只能被掩藏。直到,有一天他們可以出現,才能站在臺前。

于敏,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世界上只有兩種構造的氫彈:一種叫「于敏構造」,一種是美國構造。並且,于敏構造氫彈是唯一能儲存的氫彈。

所以,即使于敏沒有諾貝爾獎的加持,但他的研究成果確是真正的國之重器。

隱姓埋名的28年人生

1951年出生於河北普通人家的于敏 ,以優異的成績研究生畢業,他主研的方向正是物理理論。隨後,他被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

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于敏等為主的一群年輕研究員,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

核武器事關國家機密,更何況是氫彈這種級別的核武器。從事這一項研究的包括于敏在內的年輕研究生們,必須放棄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長年奔波。

從此他們,開始了長達將近30年的隱姓埋名保密研究之路。

于敏沒有出過國,在研製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他是惟一一個沒有留過學的人。很多東西,對於他來說都是一張白紙,必須從頭開始。

但是于敏依靠敏捷的思維和驚人的記憶力,領導工作組,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進行繁瑣的計算。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1967年,中國完成了氫彈核爆實驗。從原子彈到氫彈,中國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氫彈研製過程中,于敏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成為中國氫彈研製中的關鍵人物。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于敏等人就能公開身份,活在榮耀中。相反,他們不僅不能公開身份,還必須更加嚴格保密,繼續過著隱姓埋名的生活。

直至1988年,于敏的身份都是嚴格保密的。

2019年1月16日,這位偉大的國家氫彈事業,核能物理事業的奠定者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

同年9月29日,新中國最高榮譽勳章「共和國勳章」,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頒授典禮,第一批授予者共八個人:于敏、申紀蘭、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

於老,是八人當中,唯一一個不在人世的!

新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像於老一樣的科學家無私的奉獻。沒有他們的默默無聞,就沒有新中國的今天。

相關焦點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 2020-09-05 15: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隱姓埋名28年
    中國網1月16日訊 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1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圖片來源:@光明日報「氫彈之父」隱姓埋名28年于敏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被美稱為「超級武器」的科學家,曾埋名28年
    從1964年我國第一款原子彈是爆炸成功之後,我們記住了錢學森和錢三強的名字,三年後,也就是1967年氫彈再次爆炸成功,而我們卻不知道誰是總設計師,直到28年之後,通過解密軍事機密檔案,我們才知道,中國的氫彈之父原來叫于敏。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曾28載隱姓埋名
    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他是誰,他就是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的于敏!
  • 隱姓埋名28年探索核武器理論並取得氫彈試驗成功曾獲得「兩彈一星...
    28載隱姓埋名,填補我國原子核理論空白,實現氫彈突破和武器化——1月16日,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得主、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歲。
  • 「兩彈一星」元勳于敏逝世,曾28年隱姓埋名
    來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中科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國家科技進步最高獎獲得者
  • 【中國夢實踐者】名字曾保密28年 他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
    【中國夢實踐者】名字曾保密28年 他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 央視網消息:
  • 他是「國產土專家1號」,我國的「氫彈之父」,曾隱姓埋名28載
    他的名字——于敏,曾經對外消失28載;他的事業——驚天動地,他是我國氫彈理論研究的主要負責人,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于敏為主的一群年輕科技工作者,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從基礎研究轉向氫彈研究工作,對于敏來說,是很大的損失。但為了國家的強盛,于敏毅然放棄了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在1988年之前,于敏的名字和身份對外是嚴格保密的。
  • 「兩彈元勳」為研究核武器 隱姓埋名28年
    為研究核武器,他隱姓埋名28年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等十幾項重大獎項的于敏,因工作內容較為特殊,在他為我國的核武器研究而「隱身」的28年時間裡,他的名字曾是絕密,直到1988年才解密。  創造世界紀錄的  「兩彈元勳」  「這次改變決定了我的一生。」從事氫彈的研究,是于敏一生中最重大的轉折。
  • 驚天動地:紀念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20分,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羅布泊上空同時升起了兩顆「太陽」,其中一顆「太陽」迸發出比一千個太陽還要亮的光芒。當天深夜,這條消息從北京傳出。一時間,舉國沸騰,舉世震驚。人民日報發喜報慶祝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 滿屏彈幕送別「中國氫彈之父」于敏 網友留言致敬國家功臣
    中國青年網北京1月23日電(記者 方瑞)「我一想到『臨危受命』四個字,我就想哭。」「您一路走好,國之重任吾輩扛得起!」1月22日,「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得主、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舉行,不能來現場的網友們通過網絡送別於老,寄託哀思,紛紛在于敏故事短片中以彈幕形式留言「國士無雙」「於老一路走好」。目前僅嗶哩嗶哩視頻網上就已出現給於老的一萬餘條彈幕留言,大家以特別的方式,一同送英雄最後一程。網友通過彈幕送別于敏。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于敏: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28載隱姓埋名,填補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實現了氫彈突破和武器化——于敏,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 科學不容戲謔:網友辱罵已故的中國氫彈之父于敏,被拘留15日!
    文/某凡科學不容戲謔:網友辱罵已故的中國氫彈之父于敏,被拘留15日!2019年1月16日,中國的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引發了國內上下一陣人民的悲痛。對於國家而言,中國損失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而對於普通百姓而言,人們損失了一個民族領袖、國之棟梁。
  • 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僅3人健在
    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僅3人健在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19-01-16 16:04 來源:澎湃新聞
  • 僅中國擁有30枚氫彈?世界氫彈構型僅兩種,于敏構型是其中之一
    氫彈是一種熱核武器,它的威力比原子彈還要具有殺傷力。技術也更加複雜,有關消息稱只有中國擁有世界僅存的30枚氫彈。因為氫彈被製造出來後,需要大量維護人員和設備進行定期的維護保養,所以造成了氫彈的維護和後期保養費用極高,而氫彈的壽命又非常短,漸漸很多核大國就開始不再研製型的氫彈。
  • 于敏,一個曾經絕密28年的名字
    即日起,本報推出系列報導,重溫英模們獻身國家建設的豐功偉績和可歌可泣的人生故事,更好地激勵全國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開拓進取,奮發有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他28載隱姓埋名,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
  • 男子公然辱罵已故氫彈之父,究竟是無知還是無恥?該不該受到嚴懲
    2019年1月16日,這是一個悲痛的日子,于敏去世了,可能很多人並不熟悉于敏這個名字,因為他不是娛樂明星,不會經常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他是一名科學家,一名為了國防事業奮鬥終生的英雄,曾經為了我國能夠成功研發出屬於自己的氫彈,他隱姓埋名長達28年。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官方微博  28年隱姓埋名  「願將一生獻宏謀」  從北京大學畢業後,于敏被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 氫彈之父于敏:500萬獎金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這一殊榮在連續7年授予兩位科學家之後,今年僅授予一位具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於2000年設立,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評選極其嚴格,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獎金為500萬元。習近平向于敏頒發獎勵證書于敏是一個神秘人物,曾經「隱身」三十年之久,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從絕密到解禁
    他便是中國的「氫彈之父」于敏。10多年前,連于敏這個名字都是絕密,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但由於當時的解密程度有限,許多史實還沒有公開。15年過去了,許多不可以說的也可以說了。  由于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的進展,1955 年,他被授予「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的稱號。1956年晉升為副研究員。1957年,以朝永振一朗(後獲諾貝爾物理獎)為團長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場論方面的訪華代表團來華訪問,年輕的于敏參加了接待。于敏的才華給對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回國後,發表文章稱于敏為中國的「國產土專家一號」。「國產土專家」的稱號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