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科學家的奉獻。有些科學研究事關國之安危,因此從事這項科學研究的科學家,必須得保密,從此隱姓埋名。無論他們研究出的成果,有多麼巨大。為了國家安危,他們也只能被掩藏。直到,有一天他們可以出現,才能站在臺前。
而于敏,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世界上只有兩種構造的氫彈:一種叫「于敏構造」,一種是美國構造。並且,于敏構造氫彈是唯一能儲存的氫彈。
所以,即使于敏沒有諾貝爾獎的加持,但他的研究成果確是真正的國之重器。
隱姓埋名的28年人生
1951年出生於河北普通人家的于敏 ,以優異的成績研究生畢業,他主研的方向正是物理理論。隨後,他被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
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于敏等為主的一群年輕研究員,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
核武器事關國家機密,更何況是氫彈這種級別的核武器。從事這一項研究的包括于敏在內的年輕研究生們,必須放棄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長年奔波。
從此他們,開始了長達將近30年的隱姓埋名保密研究之路。
于敏沒有出過國,在研製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他是惟一一個沒有留過學的人。很多東西,對於他來說都是一張白紙,必須從頭開始。
但是于敏依靠敏捷的思維和驚人的記憶力,領導工作組,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進行繁瑣的計算。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1967年,中國完成了氫彈核爆實驗。從原子彈到氫彈,中國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氫彈研製過程中,于敏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成為中國氫彈研製中的關鍵人物。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于敏等人就能公開身份,活在榮耀中。相反,他們不僅不能公開身份,還必須更加嚴格保密,繼續過著隱姓埋名的生活。
直至1988年,于敏的身份都是嚴格保密的。
2019年1月16日,這位偉大的國家氫彈事業,核能物理事業的奠定者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
同年9月29日,新中國最高榮譽勳章「共和國勳章」,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頒授典禮,第一批授予者共八個人:于敏、申紀蘭、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
於老,是八人當中,唯一一個不在人世的!
新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像於老一樣的科學家無私的奉獻。沒有他們的默默無聞,就沒有新中國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