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研究核武器,他隱姓埋名28年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等十幾項重大獎項的于敏,因工作內容較為特殊,在他為我國的核武器研究而「隱身」的28年時間裡,他的名字曾是絕密,直到1988年才解密。
創造世界紀錄的
「兩彈元勳」
「這次改變決定了我的一生。」從事氫彈的研究,是于敏一生中最重大的轉折。
國際上,真正意義上的戰略核武器都是指氫彈。從理論到技術,氫彈都要比原子彈複雜得多。為了加快氫彈的突破,1961年1月,于敏被國家選派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34歲年輕有為的于敏,帶領他的原子核理論研究小組,正處在重大成果突破的關鍵時刻。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于敏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
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一次次陷入困境,又一次次突出重圍,經歷了我國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會戰」之後,于敏帶領的科研隊伍終於實現了氫彈原理的重大突破。
朱光亞院士評價稱,在突破氫彈的技術途徑的過程中,「于敏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一作用被一同參與研究的同事們直接評價為氫彈的「首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軍委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他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並代表獲表彰科學家作了發言。他在發言中總結道,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3個月,前蘇聯用了6年3個月,英國用了4年7個月,法國用了8年6個月。而中國人只用了2年8個月的時間,創造了研製氫彈的世界紀錄。
開創歷史的
「國產土專家一號」
于敏在回憶自己的「轉行」心路歷程時說,「童年亡國奴的屈辱生活給我留下慘痛的記憶,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負,核武器是一種保障手段,這種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動力。」
于敏出生於1926年8月,他父親當時是天津的一名小職員。他在天津耀華中學念高中時,就以門門功課第一的成績聞名全校。1944年,于敏考進了北大工學院機電系。1946年,出於對理論研究的熱愛,于敏轉到理學院物理系,並將自己的專業方向定為理論物理。他在理論物理方面的天賦很快展現出來,並以驚人的記憶力和領悟力贏得教授們的欣賞。1951年于敏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不久,他被慧眼識才的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5歲的于敏開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後獲諾貝爾物理獎)為團長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場論方面的訪華代表團來華訪問,年輕的于敏參加了接待。于敏的才華給對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回國後,發表文章稱于敏為中國的「國產土專家一號」。諾貝爾獎得主、核物理學家玻爾訪華時,也稱讚于敏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
以我國當時的條件,想要快速突破氫彈著實困難重重。不過,「土專家」有他自己的辦法。此時,于敏「善於抓住主要矛盾」去解決問題的特質得以發揮,他領導下的工作組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地計算著,一篇又一篇論文交到了錢三強的手裡,一個又一個未知的領域被攻克。
在研製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于敏幾乎是唯一一個未曾留過學的人,但是這並沒有妨礙他站到世界科技的巔峰。彭桓武院士說:「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沒有老師,因為國內當時沒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論,他是開創性的。」錢三強稱,于敏的工作「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于敏說,自己是一個和平主義者。正是因為懷抱著對和平的強烈渴望,才讓本有可能走上科學巔峰的于敏,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默默無聞的核武器研發。
「我當然不願意打仗,我打心眼裡贊成核武器最好都徹底銷毀、完全禁止。可是,在上世紀50年代,核大國幾次威脅要使用核武器來打我們,你要想不受人家欺負的話,就不能沒有核武器。」 據新華社、人民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