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元勳」為研究核武器 隱姓埋名28年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為研究核武器,他隱姓埋名28年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等十幾項重大獎項的于敏,因工作內容較為特殊,在他為我國的核武器研究而「隱身」的28年時間裡,他的名字曾是絕密,直到1988年才解密。

  創造世界紀錄的

  「兩彈元勳」

  「這次改變決定了我的一生。」從事氫彈的研究,是于敏一生中最重大的轉折。

  國際上,真正意義上的戰略核武器都是指氫彈。從理論到技術,氫彈都要比原子彈複雜得多。為了加快氫彈的突破,1961年1月,于敏被國家選派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34歲年輕有為的于敏,帶領他的原子核理論研究小組,正處在重大成果突破的關鍵時刻。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于敏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

  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一次次陷入困境,又一次次突出重圍,經歷了我國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會戰」之後,于敏帶領的科研隊伍終於實現了氫彈原理的重大突破。

  朱光亞院士評價稱,在突破氫彈的技術途徑的過程中,「于敏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一作用被一同參與研究的同事們直接評價為氫彈的「首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軍委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他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並代表獲表彰科學家作了發言。他在發言中總結道,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3個月,前蘇聯用了6年3個月,英國用了4年7個月,法國用了8年6個月。而中國人只用了2年8個月的時間,創造了研製氫彈的世界紀錄。

  開創歷史的

  「國產土專家一號」

  于敏在回憶自己的「轉行」心路歷程時說,「童年亡國奴的屈辱生活給我留下慘痛的記憶,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負,核武器是一種保障手段,這種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動力。」

  于敏出生於1926年8月,他父親當時是天津的一名小職員。他在天津耀華中學念高中時,就以門門功課第一的成績聞名全校。1944年,于敏考進了北大工學院機電系。1946年,出於對理論研究的熱愛,于敏轉到理學院物理系,並將自己的專業方向定為理論物理。他在理論物理方面的天賦很快展現出來,並以驚人的記憶力和領悟力贏得教授們的欣賞。1951年于敏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不久,他被慧眼識才的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5歲的于敏開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後獲諾貝爾物理獎)為團長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場論方面的訪華代表團來華訪問,年輕的于敏參加了接待。于敏的才華給對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回國後,發表文章稱于敏為中國的「國產土專家一號」。諾貝爾獎得主、核物理學家玻爾訪華時,也稱讚于敏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

  以我國當時的條件,想要快速突破氫彈著實困難重重。不過,「土專家」有他自己的辦法。此時,于敏「善於抓住主要矛盾」去解決問題的特質得以發揮,他領導下的工作組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地計算著,一篇又一篇論文交到了錢三強的手裡,一個又一個未知的領域被攻克。

  在研製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于敏幾乎是唯一一個未曾留過學的人,但是這並沒有妨礙他站到世界科技的巔峰。彭桓武院士說:「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沒有老師,因為國內當時沒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論,他是開創性的。」錢三強稱,于敏的工作「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于敏說,自己是一個和平主義者。正是因為懷抱著對和平的強烈渴望,才讓本有可能走上科學巔峰的于敏,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默默無聞的核武器研發。

  「我當然不願意打仗,我打心眼裡贊成核武器最好都徹底銷毀、完全禁止。可是,在上世紀50年代,核大國幾次威脅要使用核武器來打我們,你要想不受人家欺負的話,就不能沒有核武器。」  據新華社、人民網等

相關焦點

  • 又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隱姓埋名20年完成壯舉,還剩幾位在世?
    據央視新聞11月17日報導,大家或許都知道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是在1964年10月16日,這一天絕對是轟動全球值得紀念,也會後世的強軍夢奠定了堅實基礎。而為此做出不懈努力的科學家們,隱姓埋名二十年請接受全體中華兒女的感恩與敬仰之情。
  • 「兩彈一星」元勳于敏逝世,曾28年隱姓埋名
    來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中科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國家科技進步最高獎獲得者
  • 隱姓埋名28年探索核武器理論並取得氫彈試驗成功曾獲得「兩彈一星...
    28年隱姓埋名  填補我國原子核理論空白  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中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中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那段時間,他的夫人孫玉芹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工作,二十多年後才恍然,「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兩彈城」:穿越半個世紀的兩彈精神
    在四川綿陽梓潼縣,有一個叫「兩彈城」的地方。這裡曾經是我國最神秘的核武器研製基地之一。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9位先後在這裡工作生活。今天(5月12日)的《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系列報導,我們一起走進這座神秘的「兩彈城」,走近這群幹驚天動地事的隱姓埋名人。
  • 探訪中國兩彈城 感受中國核武器探索的崢嶸歲月
    這裡就是中國兩彈城,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機關舊址。繼青海金銀灘原子城後,兩彈城成為我國第二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總部。1999年,23位為國家「兩彈一星」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其中,于敏、王淦昌、鄧稼先等8位獲獎者都曾在這裡留下足跡。
  • 90歲兩彈元勳,散步被自行車撞倒去世,肇事者至今仍在逃
    而在中國早期的科研項目中,核武器的研究無疑是重中之重,這代表著國家的實力巔峰,也代表著國家的安全。說起王淦昌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沒聽過,其實這也很正常,因為中國的核武器研究乃是機密中的機密,每一位研究人員幾乎都是隱姓埋名多年,從不向他人提及自己的工作內容。
  • 「兩彈元勳」鄧稼先:假如生命可以再來,我仍選擇中國
    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知道:兩彈元勳,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然而,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在他62年的生命軌跡中,活得究竟有多偉大?走得到底有多壯烈?捨棄小家為國家 隱姓埋名28年>  歸國後的鄧稼先進入中國科學物理研究所工作,當時新中國在原子核物理領域是一片空白,鄧稼先在學術上享受到了從未有過的鬥志和樂趣,一篇篇有分量的論文相繼發表,為我國原子核理論研究做了很多開拓性工作。
  • "兩彈元勳"王淦昌:90歲散步被撞去世,肇事者至今在逃
    "兩彈元勳"王淦昌:90歲散步被撞去世,肇事者至今在逃現在我們國家能夠快速的復興,能夠取得如今這樣的成就,離不開無數前輩們的艱苦奮鬥,在新中國的國防建設當中,核武器的研發一直都是我們國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核武器能夠研發成功,離不開
  • 「兩彈元勳」王淦昌:90歲散步被撞去世,肇事者至今在逃
    "兩彈元勳"王淦昌:90歲散步被撞去世,肇事者至今在逃現在我們國家能夠快速的復興,能夠取得如今樣的成就,離不開無數前輩們的艱苦奮鬥,在新中國的國防建設當中,核武器的研發一直都是我們國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核武器能夠研發成功
  • 31年前的今天,設計原子彈氫彈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輻射致癌病逝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東西望)31年前的今天,1986年7月29日,設計原子彈氫彈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輻射致癌病逝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懷寧人,理論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他出自名門,與楊振寧是打小的朋友。
  • 兩彈元勳王淦昌:90歲時被自行車撞致體弱身亡,兇手至今仍是個謎
    說到兩彈元勳,我們都會想到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孫家棟等,今天我們要說的是王淦昌,他的一生都在為核彈忙碌,被譽為「核彈之父」,這位科學家的經歷比較特殊,三次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在這種情況下,他堅持為中國的核彈事業奉獻著自己的一生,但在他年老的時候,發生了一次意外,兇手至今仍是個謎。
  • 千人冒雨送別「兩彈元勳」王大珩
    當日,「兩彈一星」元勳、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院士的遺體送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社會各界千餘群眾前來送別。新華社記者 汪永基攝 據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光學科學家、教育家王大珩同志,因病於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 中國氫彈之父—隱姓埋名28年的人生
    有些科學研究事關國之安危,因此從事這項科學研究的科學家,必須得保密,從此隱姓埋名。無論他們研究出的成果,有多麼巨大。為了國家安危,他們也只能被掩藏。直到,有一天他們可以出現,才能站在臺前。而于敏,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隱姓埋名28年
    圖片來源:@光明日報「氫彈之父」隱姓埋名28年于敏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61年1月12日,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他談話,秘密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他毫不猶豫地轉行,服從分配。從那一天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連妻子孫玉芹都說:「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的。」氫彈設計遠比原子彈複雜,核大國對技術絕對保密。我國科研人員重擔千斤。
  • 兩彈元勳鄧稼先研製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得了多少錢呢
    他是我國核武器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核武器製造第一線。在一次實驗中,飛機投下一顆鈽239,也稱髒彈,沒有爆炸。鄧稼先不可能不知道髒彈的輻射性,以及髒彈對人體的傷害。他毅然衝上前去,由於他離放射源太近,不久他就患上癌症。
  •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 「為了保密,他20多年未公開發表一篇學術論文」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現場,南大校長陳駿以「崇德修身 奉獻求真」為主題,與3000多名新生分享了科學家程開甲的故事。   通訊員 齊琦  現代快報記者 俞月花  談奉獻  為保密,他20多年沒公開發表論文  程開甲先生1918年出生於江蘇吳江盛澤鎮,1937年進入浙江大學物理系學習。昨天,南大校長陳駿向新生們介紹了程先生默默奉獻的故事。
  • 郭永懷:以烈士身份被追授的「兩彈元勳」
    【追尋科學家精神】1968年12月5日,一架飛機在距離北京西郊機場地面約400米處墜毀。救援人員發現了兩具緊緊抱在一起、已然燒焦的屍體,他們是「兩彈元勳」郭永懷和警衛員牟方。當人們費力地分開他們,一個保密公文包在兩人胸口處豁然出現,完好無損。公文包裡是二人至死也要護周全的、我國核事業的希望——郭永懷在青海核試驗基地發現的重要數據報告。
  • 氣憤,竟然這麼多人不知道「兩彈一星」,你知道兩彈一星元勳有幾個...
    確實令人心痛不已,這些老一輩科學家為了國家強大,為了我們的和平昌榮,隱姓埋名、嘔心瀝血、奉獻青春,甚至還有人獻上了健康、獻出了生命。而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只懂得明星網紅。「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氫彈和衛星,後來由於中子彈等研究成功,所以「兩彈一星」又變成了核彈、飛彈以及衛星。泛指為我國成立幾十年間在軍事及航天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為我國國防建設打下深厚的基礎。
  • 兩彈元勳郭永懷奉獻了生命,保住了數據!
    我國能擁有核武器,靠的是無數前輩的無私奉獻。那一代人面對國外的技術封鎖,靠著中國人的倔強,為中國的核事業接續斷路,點燃希望之光。在這期間湧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人物,誕生了無數默默無人的民族英雄。他們便是我們的精神圖騰,激勵著後人不斷前進,為中華民族的崛起不斷奮進。
  • 錢三強一句話他「消失」17年,鄧稼先是他學生,晚年被撞無人扶
    提及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我們能想到的總是錢學森、于敏等院士,那是因為全國人民都對「兩彈一星元勳」這一榮譽稱號十分熟悉,許多兩彈一星元勳被「感動中國節目組」評選為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王淦昌先生有強烈的家國情懷與責任心,他努力學習與核相關的專業知識,而他取得寶貴經驗為打開我國核武器領域的空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幫助。王淦昌在回國秘密研製核彈以前就是國際知名的學者。從清華大學畢業後,又到德國柏林大學繼續深造,這時的王淦昌對中子、原子核已有了不少的理解研究,後來他還去歐洲多國進行學術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