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前的今天,設計原子彈氫彈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輻射致癌病逝

2020-12-05 萬象歷史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東西望)

31年前的今天,1986年7月29日,設計原子彈氫彈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輻射致癌病逝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懷寧人,理論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

他出自名門,與楊振寧是打小的朋友。留學美國名校普渡大學,不到兩年,拿到博士學位,年僅26歲,人稱娃娃博士。僅9天後,就決定回國效力,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核武器研究的秘密工作中。

在蘇聯專家撤出的極度困難下,他領導設計了原子彈和氫彈,獲得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到第一顆氫彈,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蘇聯用6年零3個月,法國是8年零6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中國只用了2年零8個月。

他生前共參與了32次核試驗,親自去羅布泊指揮試驗隊達15次。在一次試驗中,不慎受輻射影響,患上了直腸癌。病重後的要求是:在國慶節去看天安門。死後13年,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他是中國核武器事業最重要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被稱為「兩彈元勳」。

出自名門的好朋友

1924年6月25日,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的鄧家祖屋,也叫鐵硯山房的祖居內。家中為書香門第,是乾隆時期著名書法大師鄧石如的六世孫。父親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哲學系教授,與楊振寧的父親是多年之交。

鄧稼先出生8個月後,隨母親和兩個姐姐來到北京。1936年(12歲),考入北平崇德中學讀初二。1939年(15歲),讀到高一,學校因抗戰停辦。楊振寧也在崇德中學,高他兩個年級。

美國普渡大學的娃娃博士

1940年5月(16歲),鄧稼先為避戰亂,途徑上海、香港、越南,到達昆明。9月,入四川江津國立第九中學,讀高三至畢業。1941年,進入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三校合併而成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1945年(21歲),抗戰勝利同時大學畢業,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1947年(23歲),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第二年,進入美國普渡大學研究生院。1950年,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獲得了博士學位!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沒有家庭的秘密工作

他在獲得博士學位後,第9天就決定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期間與何祚庥等人合作,在《物理學報》上發表多篇論文。1956年(32歲),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8年(34歲),中央決定發展原子彈。6月21日,毛澤東在軍委擴大會議上說:「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飛彈。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不久,中國第一個原子反應堆啟動成功!鄧稼先被邀請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妻子表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

1958年8月,鄧稼先調到新籌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隨後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10月16日,以聶榮臻為主任的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越來越多的仁人志士,投入到這項秘密的工作中來。

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1959年6月(35歲),蘇聯拒絕提供原子彈數學模型和有關技術資料。不久,又單方面終止兩國籤訂的國防新技術協定,撤走全部專家。工作陷入困境,為了記住這個日子,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工程代號定名為「五九六」。

在中國荒涼的大西北,「五九六」的戰士們,硬是把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羅布泊建設成中國第一個核武器基地。1962年(38歲),鄧稼先和其同事拿出了原子彈理論設計方案,為中國核武器研究奠定了基石。此後,原子彈進入生產、試爆階段。

1963年9月,鄧稼先、于敏率領九院理論部研究原子彈的原班人馬,承擔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理論設計任務。1964年10月16日(40歲),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2年零8個月的第一顆氫彈

不久,鄧稼先、于敏拿出了氫彈的設計方案。1967年6月17日(43歲),330萬噸當量的氫彈試驗獲得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到第一顆氫彈,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蘇聯用6年零3個月,法國是8年零6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中國只用了2年零8個月。

在美國楊振寧曾寫信問鄧稼先說:「在美國聽人說,中國的原子彈是一個美國人幫助研製的。這是真的嗎?」鄧稼先請示了周恩來後,寫信告訴他:「無論是原子彈,還是氫彈,都是中國人自己研製的。」楊振寧看後激動不已。

因輻射得癌症的院士

1971年夏(47歲),楊振寧回中國訪問,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他開列了在北京要見的名單,第一個人就是鄧稼先。正在青海基地遭受文革批鬥的鄧稼先,在周恩來總理批示下回京,得到解救。但家人仍受到一定衝擊。

1972年,任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55歲),任第九研究院院長。此年,在一次試驗中,身體受輻射影響,患上了直腸癌。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原稱學部委員)。

1982年(58歲),獲全國自然科學一等獎。同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距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整整20年。鄧稼先高興地寫下:「紅雲沖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二十年來勇攀後,二代輕舟已過橋。」

想看天安門的兩彈元勳

1983年(59歲),他的癌細胞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5年7月30日,他因病住院。1986年7月16日,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3天後,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享年62歲。

他生前共參與了32次核試驗,親自去羅布泊指揮試驗隊的就達到15次。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事業重要的開拓者與奠基人,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被稱為「兩彈元勳」。

相關焦點

  • 「兩彈元勳」鄧稼先:核試驗失敗受輻射患癌,住院百天大出血去世
    中國獨立自主的兩彈研發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開始的。真理永遠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內,這是顛撲不破的道理,想要在談判桌上與別國平等對話,就必須擁有足夠的威懾力。對於當前的世界而言,核武器就是終極威懾武器。▲鄧稼先畫像理論計算是原子彈試爆的重中之重,鄧稼先負責的就是其核心。
  • 今天,鄧稼先逝世34周年。緬懷!致敬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鄧稼先和他的戰友們來不及慶功和休整,就投入到氫彈的研究中去。氫彈是利用原子彈作為扳機,由原子彈裂變釋放出來的極高溫、高壓對氫彈的熱核材料進行聚變反應,進而產生威力極大的能量。只有原子彈研究成功,氫彈「點火」起爆才有可能。
  • 兩彈元勳鄧稼先研製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得了多少錢呢
    鄧稼先,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和楊振寧博士是同學。鄧稼先於1948到1950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博士學位,畢業的當年回國。他是我國核武器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核武器製造第一線。在一次實驗中,飛機投下一顆鈽239,也稱髒彈,沒有爆炸。
  • 被楊振寧問到研發獎金,鄧稼先:一共20元,原子彈10塊,氫彈10塊
    鄧稼先和其他數位"兩彈元勳"一樣,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也為十四億中華兒女立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但是鄧稼先卻無暇顧及這些,他馬上和于敏等人開始了氫彈的研製工作,僅僅用時兩年8個月就將氫彈研製成功,要知道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所用的時間是7年多,法國用了8年6個月,相比之下一無所有的我們反而走在了最前列。
  • 「兩彈元勳」鄧稼先:假如生命可以再來,我仍選擇中國
    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知道:兩彈元勳,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然而,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在他62年的生命軌跡中,活得究竟有多偉大?走得到底有多壯烈?  為了記住那個撕毀合同的日子,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工程代號定名為"五九六"。  也是在這一年的六月,二機部部長劉傑向當時的九所組長以上人員交底,他對鄧稼先說:「你要有思想準備,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要自己幹。」
  • 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
    鄧稼先,1924年出生,漢族,安徽省懷寧縣人;我國傑出的科學家,中國的「兩彈」元勳;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及氫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核武器研製工作的奠基者和領導者之一。在中國一共進行的45次核試驗中,鄧稼先參加過32次,其中有15次都由他親自現場指揮。    28年的默默無聞,換來的是中國在世界上響噹噹的核大國地位。這一聲聲巨響的後面,隱藏著不為人知的艱辛?
  • 兩彈元勳——鄧稼先
    ,是整個原子彈計劃最重要的部分,只有理論設計成功了原子彈才能成功製造出來,而他帶領的團隊是28個剛畢業的大學生,而美國當時的團隊裡有14個諾貝爾得獎者。、流體力學和高溫高壓下的物理性質這三個方面作為原子彈理論的主攻方向,他帶著團隊進行了大量的演算,演算的紙張堆疊起來塞滿了整個屋子,從地下堆到天花板,密密麻麻,今天的我們只能看到這些數字,根本沒有辦法體會過程的艱辛。
  • 55年前的今天,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是怎麼引爆的?
    為什麼第一顆原子彈代號是596?↓↓↓「兩彈元勳」鄧稼先曾說過,核武器事業是成千上萬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的背後,既有我們現在熟知但在當時隱姓埋名的科學家,也有千萬普通科技工作者。在研究原子彈並將其成功引爆這個長長的鏈條上,他們是各個環節的「操刀者」、親歷者。
  • 《鄧稼先》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鄧稼先》是楊振寧寫的一篇傳記型文章,以中華幾千年文化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來民族情結、五十年朋友深情為基調,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介紹了「兩彈元勳」鄧稼先。 鄧稼先鄧稼先(1924—1986),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
  • 中國的鄧稼先,世界的楊振寧
    鄧稼先與楊振寧,一位是中國原子彈之父 「兩彈元勳」,一位是諾貝爾獎得主,被世界公認為還在世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們是安徽老鄉,是鄰居,是同學,是一起長大的密友,他們就讀的都是西南聯大,赴美留學主攻的方向同是理論物理。1950年,兩人的人生軌跡岔開了。
  • 鄧稼先去世前一年:因輻射患癌全身出血,最終在妻子懷中去世
    我國科防標誌性事件的事情人們不能夠遺忘,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1顆原子彈爆發。1967年,我國第1顆氫彈爆發。被稱之為是兩彈元勳的民族英雄,叫做鄧稼先。  在1958年時,鄧稼先也才35歲,當時組織上找到鄧稼先,想要邀請鄧稼先加入核武器研究。從35歲到61歲,鄧稼先一直忙於核彈實驗,成功的促進了我國兩彈準點爆發。鄧稼先的精神其實也反思出了那個時代,我國人民艱苦奮鬥的意志,也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中的一個主要內容。
  • 追憶紅色經典,成都石室雙楠實驗學校感悟「兩彈精神」
    中國網11月4日訊(宋得恩)進一步增強黨員凝聚力,豐富黨員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重溫「兩彈」發展歷史,學習兩彈功勳們無私奉獻的愛國精神。10月31日,成都石室雙楠實驗學校黨總支部書記楊佐明帶領全校黨員教師赴綿陽市梓潼縣「中國兩彈城」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 我國最厲害的科學家,一生培育了70多名院士,多半兩彈元勳專家
    大家好,今天要談談們國家的教育家,這位教育家培養了79名院士,是11個兩彈元勳的學生,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科學技術界有「三錢」,大家都知道中國人諾貝爾物理獎的獲獎者是楊振寧、李政道,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們的老師,是中國現代物理科學家宗師、清華大學第一任院長、物理系主任葉企孫。
  • 兩彈元勳鄧稼先獎金有多少?他曾在楊振寧面前微笑著豎起兩根手指
    其實這一天是我國著名科學家鄧稼先老先生的忌日,在34年前的7月29日,為我國科技行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的鄧稼先老先生因病去世了,終年62歲,在死前他經歷了太多痛苦,因為癌症導致的大出血使得他一直都是疼痛不已。
  • 中國首顆原子彈成功爆炸56周年,但面對這名字,我眼中滿含淚水
    這些名字彙成一個詞,那就是「兩彈元勳。」兩彈元勳,是指為祖國的核彈、飛彈的研究事業和國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群體。但他的老同學問他中國的原子彈到底是不是自己研究出來的時候,鄧稼先問過上級後,肯定的告訴楊。這讓楊振寧痛哭不已。為祖國的強大而哭泣,不丟人。而在後續的核試驗中,鄧稼先直接用手觸摸破碎的核彈進行檢查,卻因此遭受了嚴重的輻射。
  • 兩彈獎金多少?鄧稼先:十塊一顆。值麼?就是為它死都值得
    伍 |隱姓埋名「原子彈就是那麼大的東西,沒有那個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那麼好吧,我們就搞一點吧,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飛彈。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在大國的核武威懾下,上頭決定勒緊褲腰帶也要造原子彈,既然搞了,那就氫彈、洲際飛彈都搞起了給他們看看!1958年2月11日,具體領導中國核工業發展與核武器製造的二機部成立,錢三強先生任副部長。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
    在氫彈突破中,于敏組織攻克實現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形成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帶領科研隊伍完成了核裝置的理論設計,並定型為中國第一代核武器。  1966年12月28日,氫彈原理試驗取得圓滿成功。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和英國之後,第四個掌握氫彈原理和製造技術的國家。資料圖:1984年于敏(右)與鄧榢先在核試驗基地。
  • 認識鄧稼先、錢學森和于敏貢獻的不同
    此後鄧稼先臨危受命,瞞著家裡的妻子孩子,帶著自己的學識和忠丹報國的一腔熱血,來帶了荒無人煙的大西北。這一去就是十幾年,在華北某地參與並指導了核試驗前的轟炸模擬試驗,鄧稼先親自在核試驗場地找爆炸後產生的碎片,查看爆炸輻射地情況。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籤字確定的設計方案。。
  • 探訪中國兩彈城 感受中國核武器探索的崢嶸歲月
    鄧稼先帶領團隊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出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圖為研究人員在進行原子彈科研攻關。胥德勇 供圖「我願以身許國」20世紀60年代,一支神秘的隊伍抵達梓潼縣長卿山的密林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