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雲沖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兩彈元勳——鄧稼先

2020-11-26 騰訊網

「如果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輩子就活得很值得,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鄧稼先對妻子說道

1958年8月的一天,二機部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長錢三強,將鄧稼先叫到辦公室,進行了一次「幽默」的秘密談話: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丈,調你去做這個工作怎麼樣?鄧稼先明白了,我們要造原子彈了。回家對妻子許鹿希說:「我要調動工作了,這個家以後就靠你了」妻子問道:「什麼工作?在去哪裡?」「不知道,也不能說,如果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輩子就活得很值得,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鄧稼先對妻子說道。

鄧稼先於1924年6月25日生於安徽懷寧縣,1937年7月29日,北平淪陷,侵略者召「慶功會」,年僅13歲的鄧稼先當眾撕碎了一面日本旗,扔到地上踩了幾腳。鄧父擔心兒子會招來殺身之禍,安排了大女兒帶著鄧稼先南下到昆明去。臨走前對兒子說:「稼兒,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學,科學對國家有用。」鄧家祖上6代都是文人,直到鄧稼先轉學理科,成了科學家。

將來祖國建設需要人,我學成後一定歸來。

鄧稼先1941年入讀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時期由清華、北大、南開大學合併而來)物理系,畢業後在北京大學教學,後來他認為,要想有更高水平的科學知識就要出國進修,並許下諾言:將來祖國建設需要人,我學成後一定歸來。1948年考入美國普渡大學,留學期間生活艱苦困難,但這並沒難倒鄧稼先,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拿滿學分取得博士學位。年僅26歲的他被人稱為「娃娃博士」。他的畢業論文《氘核的光致蛻變》以及他優異的成績引起了美國政府的關注,並且想用優越的條件將他留住。如果留在美國發展,必將成為人類科學史上的一位巨人,但是他在畢業後的第九天就兌現了當初的承諾,放棄最為優越的生活,回國效力。

國後與老師王淦昌等人進入中國物理研究所工作。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與于敏、何祚庥、徐建銘等合作相繼發表了《β衰變的角關聯》、《輻射損失對加速器中自由振動的影響》、《輕原子核的變形》等論文。

1958年,投入原子彈研究工作後,便開始了長達28年的離鄉別井,隱姓埋名的生活。

中國的原子彈研究究竟有多困難?在項目起步階段,赫魯雪夫表示願意提供援助,中國最早的原子反應堆、濃縮鈾工廠、核燃料棒工廠、鈾礦和核試驗基地都是蘇聯援助建設的。條件是要毛主席支持當時地位並不穩定的蘇共第一書記赫魯雪夫。這些援助確實是幫助中國縮短了研製時間,起碼不用從零做起,到1959年,蘇聯撤走所有在華專家後並帶走所有資料,還留下狠話。沒有蘇聯的幫助你們20年都造不出原子彈,所有東西都只能變成廢品。為什麼蘇聯人會這樣說?我們來看一些數據做一下對比,美國造原子彈的時候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科技水平極高,參與原子彈項目的科學家有14個諾貝爾得獎者,擁有超級豪華的科學團隊。中國當時的條件大家都知道有多麼差,不光說設備差,甚至連參與研究的科研人員都吃不飽,聶帥還要以個人名義向各軍區單位務捐食物,後來陳帥也加入務捐。連吃都成問題,其它方面就可想而知了。

從來不會請假

鄧稼先負責原子彈的理論設計,是整個原子彈計劃最重要的部分,只有理論設計成功了原子彈才能成功製造出來,而他帶領的團隊是28個剛畢業的大學生,而美國當時的團隊裡有14個諾貝爾得獎者。對比之下,鄧稼先身上的責任大到不可想像。鄧稼先邊學邊教,資料也少,都是外文,並且都是只有一份,於是鄧稼先就組織大家一起,一個人閱讀,其他人就翻譯出來然後連夜印刷出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需要進行大量的計算,當時條件困難,這些偉大的科學人員就用手搖式計算機和算盤去計算,為了一個數據的演算,他們要三班倒不停工作,需要一個多月才能算好,而鄧稼先作為團隊負責人,常常要跟進指導到天亮,累得實在不行了才稍作休息。每當過度疲勞支撐不住的時候,他感嘆說道:「一個太陽不夠用啊!」據鄧稼先的警衛員說:鄧稼先從來不會請假。

蘇聯專家留下錯誤參數

1959年,鄧稼先選定了中子物理、流體力學和高溫高壓下的物理性質這三個方面作為原子彈理論的主攻方向,他帶著團隊進行了大量的演算,演算的紙張堆疊起來塞滿了整個屋子,從地下堆到天花板,密密麻麻,今天的我們只能看到這些數字,根本沒有辦法體會過程的艱辛。原子彈的設計需要找到一個關鍵參數,之前的蘇聯專家留下過一個參數,但是鄧稼先帶領的團隊算出來的參數,與之相比相差甚遠。就這樣,大家陷入了困難。為了論證數值,大家又反覆進行演算,始終跟蘇聯專家的參數不同。通過大家對每個數據的細緻分析,理論物理、料子物理學家周光召,用熱力學的基本原理論證了鄧稼先團隊的參數是準確無誤的,蘇聯專家留下的參數有誤。數學家華羅庚說: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

歷時3年多,鄧稼先帶領團隊攻克了原子彈的理論難關,叩開了原子彈理論設計的大門。在完成原子彈理論設計後,鄧稼先和于敏又擔任了氫彈理論設計的負責人。氫彈所採用的就是「鄧—於」方案。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成為第五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搶在法國之前,成為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從原子彈到氫彈,法國用了8年零6個月,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蘇聯用了近4年,中國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取得這樣的成就,全世界都不敢相信。

1984年,在一次第二代核武器的試驗後(這也是他指揮的最後一次核試驗),鄧稼先高興地寫道:「紅雲沖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二十年來勇攀後,二代輕舟已過橋。」在此之前,中國一共進行了32次核試驗,有15次是由鄧稼先親臨現場指揮的。在1979年的一次試驗中發生了意外,試驗彈從空中摔下來了。為了查明原因,鄧稼先首次用領導的語氣說道:「你們誰也別去,去了也找不到,你們去了白受汙染。我做的我知道。」就是這次意外事故,鄧稼先受到了核輻射,但是他依然堅持工作,直到最後撐不住。1985年,分離二十多年,妻子許鹿希終於等到了丈夫回來了,但是,等來的不是高興的重逢,而是臥病在床的丈夫,鄧稼先因為受到核輻射患上直腸癌,此時已經是晚期了。

接下來的363天,鄧稼先的身體每況愈下,進行了3次大手術,每天疼痛不止,止痛針從每天一針到後來的每小時一針,最後全身溶血性出血,1986年7月29日,永遠離開了我們。終年62歲。鄧稼先在最後的時光裡回憶自己的一生,他表示如果生命可以重來,他依然會選擇同樣的道路。為國家民族奉獻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自明朝開始,中國器不如人的局面已經有近500年了,直到「兩彈」成功爆炸,中國終於有了世界一流的武器來守衛國土和人民。

--------------------------

我們的歲月靜好,全賴你們負重前行。致敬偉大的先輩們、偉大的前輩們!

相關焦點

  • 31年前的今天,設計原子彈氫彈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輻射致癌病逝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東西望)31年前的今天,1986年7月29日,設計原子彈氫彈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輻射致癌病逝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懷寧人,理論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他出自名門,與楊振寧是打小的朋友。
  • 兩彈元勳鄧稼先研製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得了多少錢呢
    鄧稼先,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和楊振寧博士是同學。鄧稼先於1948到1950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博士學位,畢業的當年回國。他是我國核武器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核武器製造第一線。在一次實驗中,飛機投下一顆鈽239,也稱髒彈,沒有爆炸。
  • 探訪中國兩彈城 感受中國核武器探索的崢嶸歲月
    這裡就是中國兩彈城,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機關舊址。繼青海金銀灘原子城後,兩彈城成為我國第二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總部。1999年,23位為國家「兩彈一星」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其中,于敏、王淦昌、鄧稼先等8位獲獎者都曾在這裡留下足跡。
  • 「兩彈元勳」鄧稼先:假如生命可以再來,我仍選擇中國
    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知道:兩彈元勳,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然而,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在他62年的生命軌跡中,活得究竟有多偉大?走得到底有多壯烈?鄧稼先和許鹿希兩人自幼交好,既是隔壁的鄰居,也是兩小無猜的青梅竹馬。長大後,兩人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鄧稼先是赴美博士,許鹿希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系,兩人可謂是天作之合。  婚後,鄧稼先與許鹿希夫妻恩愛、琴瑟和諧,兩人經常一起去聽音樂,聽京劇,過著神仙眷侶般的生活。不久後,鄧稼先和許鹿希便生出了一對可愛的兒女,生活平靜而幸福。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任務,打破了這樣簡單的幸福。
  • 「兩彈元勳」鄧稼先:核試驗失敗受輻射患癌,住院百天大出血去世
    料當時沒人想到,這片蒼涼之地,千年之後將要見證一個文明古國的新生。01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成功爆炸,當時大地捲起漫天煙塵,而天空升起一朵壯美的蘑菇雲。遠處有維吾爾族的老者望著天空喃喃低語:「天上升起兩個太陽了!」
  • 《鄧稼先》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鄧稼先》是楊振寧寫的一篇傳記型文章,以中華幾千年文化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來民族情結、五十年朋友深情為基調,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介紹了「兩彈元勳」鄧稼先。 鄧稼先鄧稼先(1924—1986),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
  • 今天,鄧稼先逝世34周年。緬懷!致敬
    關鍵詞:鄧稼先,兩彈元勳,核武器,共和國脊梁隱姓埋名28年,鄧稼先帶領中國跨過原子彈、氫彈、中子彈、核禁試這四個裡程碑,為中國築牢了國防盾牌,讓中國人挺直了脊梁。1986年6月,國家決定對他解密,公開他的身份,宣傳他的事跡。這時候,人們才知道鄧稼先的名字和身世,知道他是「兩彈元勳」。
  • 千人冒雨送別「兩彈元勳」王大珩
    當日,「兩彈一星」元勳、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院士的遺體送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社會各界千餘群眾前來送別。新華社記者 汪永基攝 據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光學科學家、教育家王大珩同志,因病於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 我國最厲害的科學家,一生培育了70多名院士,多半兩彈元勳專家
    大家好,今天要談談們國家的教育家,這位教育家培養了79名院士,是11個兩彈元勳的學生,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科學技術界有「三錢」,大家都知道中國人諾貝爾物理獎的獲獎者是楊振寧、李政道,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們的老師,是中國現代物理科學家宗師、清華大學第一任院長、物理系主任葉企孫。
  • 追憶紅色經典,成都石室雙楠實驗學校感悟「兩彈精神」
    中國網11月4日訊(宋得恩)進一步增強黨員凝聚力,豐富黨員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重溫「兩彈」發展歷史,學習兩彈功勳們無私奉獻的愛國精神。10月31日,成都石室雙楠實驗學校黨總支部書記楊佐明帶領全校黨員教師赴綿陽市梓潼縣「中國兩彈城」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 中國的鄧稼先,世界的楊振寧
    鄧稼先與楊振寧,一位是中國原子彈之父 「兩彈元勳」,一位是諾貝爾獎得主,被世界公認為還在世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們是安徽老鄉,是鄰居,是同學,是一起長大的密友,他們就讀的都是西南聯大,赴美留學主攻的方向同是理論物理。1950年,兩人的人生軌跡岔開了。
  •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 「為了保密,他20多年未公開發表一篇學術論文」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兩彈城」:穿越半個世紀的兩彈精神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兩彈城」:穿越半個世紀的兩彈精神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5月12日 19:49 A-A+   在四川綿陽梓潼縣,有一個叫「兩彈城」的地方。這裡曾經是我國最神秘的核武器研製基地之一。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9位先後在這裡工作生活。今天(5月12日)的《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系列報導,我們一起走進這座神秘的「兩彈城」,走近這群幹驚天動地事的隱姓埋名人。
  • 被楊振寧問到研發獎金,鄧稼先:一共20元,原子彈10塊,氫彈10塊
    鄧稼先1986年,"兩彈元勳"鄧稼先住了近一年醫院,動了三次大手術後,因為一次大出血,在夫人許鹿希懷中永遠閉上了眼睛一代大師永遠地離開了,為中國留下了兩個"大傢伙",成功地將我國的國際地位抬高了幾個階梯。鄧稼先和其他數位"兩彈元勳"一樣,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也為十四億中華兒女立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 兩彈元勳王淦昌:90歲時被自行車撞致體弱身亡,兇手至今仍是個謎
    說到兩彈元勳,我們都會想到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孫家棟等,今天我們要說的是王淦昌,他的一生都在為核彈忙碌,被譽為「核彈之父」,這位科學家的經歷比較特殊,三次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在這種情況下,他堅持為中國的核彈事業奉獻著自己的一生,但在他年老的時候,發生了一次意外,兇手至今仍是個謎。
  • 致敬「兩彈一星」 | 這位87歲的老院士專程拜訪闊別30餘年的「兩彈城」!
    他曾師從「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王淦昌;1980年,他與鄧稼先等一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曾參與了亞洲最大的「閃光-I」強流脈衝電子束加速器的研製;——他就是中國「太赫茲之父」。「閃光一號」的建設得益於「兩彈元勳」王淦昌的堅持,「因為核武器的結構壞不壞完全要X光來診斷。王淦昌對X光非常重視,一定要造出大X光機來,要用加速器作X光源,當時在北京就做了一臺1兆伏加速器。」王淦昌看得更遠,他提出要搞大閃光,能夠模擬百萬噸當量氫彈,搞抗核加固。
  • 兩彈元勳郭永懷:我國科學家堅守核武數據,堅持到生命最後
    大概我們都知道兩彈元勳錢學森院士,但是,和他同稱為兩彈元勳的郭永懷。又有幾個人能知道呢?說實話,對這位科學家,我可能並不是很熟悉,但是,聽了他的事跡過後,令我肅然起敬。因為他為祖國科研事業的發展,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 錢三強一句話他「消失」17年,鄧稼先是他學生,晚年被撞無人扶
    提及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我們能想到的總是錢學森、于敏等院士,那是因為全國人民都對「兩彈一星元勳」這一榮譽稱號十分熟悉,許多兩彈一星元勳被「感動中國節目組」評選為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國家共授予23人兩彈一星元勳獎章,而其中有七位先生在獲得此榮耀之前已與世長辭,他們兢兢業業、隱姓埋名,在國家最需要他們的時候挺身而出,又在實現自我價值後繼續勤懇鑽研,深藏功與名。
  •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致敬「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致敬「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26歲,在拿到美國博士學位的第九天,他回到了一窮二白的中國;34歲,他用3個「不能說」告訴妻子工作的變動,從此,消失整整28年,回來的時候,已是一個直腸癌晚期的病人;去世前曾說「要是有來世,我還是選擇中國」。今天是著名科學家鄧稼先逝世34周年。轉發矢志不忘報效祖國!
  • 又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隱姓埋名20年完成壯舉,還剩幾位在世?
    已故的兩彈一星元勳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趙九章等十八位英雄,在此讓我們祝願先生們一路走好,中國定將實現偉大復興。現在,又有一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讓我們一起緬懷這位英烈,歌頌他的功績。我國元勳程開甲院士於17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101歲,稱得上是福壽綿長。程老先生一輩子都在為中國軍工事業而努力,哪怕是退休都一直擔任中科院與總裝備部的常任委員、專家顧問,為東風飛彈的產生同樣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