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輩子就活得很值得,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鄧稼先對妻子說道
1958年8月的一天,二機部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長錢三強,將鄧稼先叫到辦公室,進行了一次「幽默」的秘密談話: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丈,調你去做這個工作怎麼樣?鄧稼先明白了,我們要造原子彈了。回家對妻子許鹿希說:「我要調動工作了,這個家以後就靠你了」妻子問道:「什麼工作?在去哪裡?」「不知道,也不能說,如果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輩子就活得很值得,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鄧稼先對妻子說道。
鄧稼先於1924年6月25日生於安徽懷寧縣,1937年7月29日,北平淪陷,侵略者召「慶功會」,年僅13歲的鄧稼先當眾撕碎了一面日本旗,扔到地上踩了幾腳。鄧父擔心兒子會招來殺身之禍,安排了大女兒帶著鄧稼先南下到昆明去。臨走前對兒子說:「稼兒,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學,科學對國家有用。」鄧家祖上6代都是文人,直到鄧稼先轉學理科,成了科學家。
將來祖國建設需要人,我學成後一定歸來。
鄧稼先1941年入讀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時期由清華、北大、南開大學合併而來)物理系,畢業後在北京大學教學,後來他認為,要想有更高水平的科學知識就要出國進修,並許下諾言:將來祖國建設需要人,我學成後一定歸來。1948年考入美國普渡大學,留學期間生活艱苦困難,但這並沒難倒鄧稼先,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拿滿學分取得博士學位。年僅26歲的他被人稱為「娃娃博士」。他的畢業論文《氘核的光致蛻變》以及他優異的成績引起了美國政府的關注,並且想用優越的條件將他留住。如果留在美國發展,必將成為人類科學史上的一位巨人,但是他在畢業後的第九天就兌現了當初的承諾,放棄最為優越的生活,回國效力。
國後與老師王淦昌等人進入中國物理研究所工作。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與于敏、何祚庥、徐建銘等合作相繼發表了《β衰變的角關聯》、《輻射損失對加速器中自由振動的影響》、《輕原子核的變形》等論文。
1958年,投入原子彈研究工作後,便開始了長達28年的離鄉別井,隱姓埋名的生活。
中國的原子彈研究究竟有多困難?在項目起步階段,赫魯雪夫表示願意提供援助,中國最早的原子反應堆、濃縮鈾工廠、核燃料棒工廠、鈾礦和核試驗基地都是蘇聯援助建設的。條件是要毛主席支持當時地位並不穩定的蘇共第一書記赫魯雪夫。這些援助確實是幫助中國縮短了研製時間,起碼不用從零做起,到1959年,蘇聯撤走所有在華專家後並帶走所有資料,還留下狠話。沒有蘇聯的幫助你們20年都造不出原子彈,所有東西都只能變成廢品。為什麼蘇聯人會這樣說?我們來看一些數據做一下對比,美國造原子彈的時候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科技水平極高,參與原子彈項目的科學家有14個諾貝爾得獎者,擁有超級豪華的科學團隊。中國當時的條件大家都知道有多麼差,不光說設備差,甚至連參與研究的科研人員都吃不飽,聶帥還要以個人名義向各軍區單位務捐食物,後來陳帥也加入務捐。連吃都成問題,其它方面就可想而知了。
從來不會請假
鄧稼先負責原子彈的理論設計,是整個原子彈計劃最重要的部分,只有理論設計成功了原子彈才能成功製造出來,而他帶領的團隊是28個剛畢業的大學生,而美國當時的團隊裡有14個諾貝爾得獎者。對比之下,鄧稼先身上的責任大到不可想像。鄧稼先邊學邊教,資料也少,都是外文,並且都是只有一份,於是鄧稼先就組織大家一起,一個人閱讀,其他人就翻譯出來然後連夜印刷出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需要進行大量的計算,當時條件困難,這些偉大的科學人員就用手搖式計算機和算盤去計算,為了一個數據的演算,他們要三班倒不停工作,需要一個多月才能算好,而鄧稼先作為團隊負責人,常常要跟進指導到天亮,累得實在不行了才稍作休息。每當過度疲勞支撐不住的時候,他感嘆說道:「一個太陽不夠用啊!」據鄧稼先的警衛員說:鄧稼先從來不會請假。
蘇聯專家留下錯誤參數
1959年,鄧稼先選定了中子物理、流體力學和高溫高壓下的物理性質這三個方面作為原子彈理論的主攻方向,他帶著團隊進行了大量的演算,演算的紙張堆疊起來塞滿了整個屋子,從地下堆到天花板,密密麻麻,今天的我們只能看到這些數字,根本沒有辦法體會過程的艱辛。原子彈的設計需要找到一個關鍵參數,之前的蘇聯專家留下過一個參數,但是鄧稼先帶領的團隊算出來的參數,與之相比相差甚遠。就這樣,大家陷入了困難。為了論證數值,大家又反覆進行演算,始終跟蘇聯專家的參數不同。通過大家對每個數據的細緻分析,理論物理、料子物理學家周光召,用熱力學的基本原理論證了鄧稼先團隊的參數是準確無誤的,蘇聯專家留下的參數有誤。數學家華羅庚說: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
歷時3年多,鄧稼先帶領團隊攻克了原子彈的理論難關,叩開了原子彈理論設計的大門。在完成原子彈理論設計後,鄧稼先和于敏又擔任了氫彈理論設計的負責人。氫彈所採用的就是「鄧—於」方案。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成為第五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搶在法國之前,成為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從原子彈到氫彈,法國用了8年零6個月,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蘇聯用了近4年,中國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取得這樣的成就,全世界都不敢相信。
1984年,在一次第二代核武器的試驗後(這也是他指揮的最後一次核試驗),鄧稼先高興地寫道:「紅雲沖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二十年來勇攀後,二代輕舟已過橋。」在此之前,中國一共進行了32次核試驗,有15次是由鄧稼先親臨現場指揮的。在1979年的一次試驗中發生了意外,試驗彈從空中摔下來了。為了查明原因,鄧稼先首次用領導的語氣說道:「你們誰也別去,去了也找不到,你們去了白受汙染。我做的我知道。」就是這次意外事故,鄧稼先受到了核輻射,但是他依然堅持工作,直到最後撐不住。1985年,分離二十多年,妻子許鹿希終於等到了丈夫回來了,但是,等來的不是高興的重逢,而是臥病在床的丈夫,鄧稼先因為受到核輻射患上直腸癌,此時已經是晚期了。
接下來的363天,鄧稼先的身體每況愈下,進行了3次大手術,每天疼痛不止,止痛針從每天一針到後來的每小時一針,最後全身溶血性出血,1986年7月29日,永遠離開了我們。終年62歲。鄧稼先在最後的時光裡回憶自己的一生,他表示如果生命可以重來,他依然會選擇同樣的道路。為國家民族奉獻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自明朝開始,中國器不如人的局面已經有近500年了,直到「兩彈」成功爆炸,中國終於有了世界一流的武器來守衛國土和人民。
--------------------------
我們的歲月靜好,全賴你們負重前行。致敬偉大的先輩們、偉大的前輩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