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科技事業,在短短數十年中由弱漸強,直至在世界舞臺上具有重要影響力,離不開一大批科學家的不懈探索。今天,人們敬仰老一輩科學家,不僅因為他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學成就,更因為他們願意放棄物質享受和安定的生活機會,把最美的青春投身於一條充滿艱險、前途未卜的奮鬥之路。他們的事跡照亮了中國科技創新的方向,激勵著許多後來者砥礪前行。
鄧稼先!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知道:兩彈元勳,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然而,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在他62年的生命軌跡中,活得究竟有多偉大?走得到底有多壯烈?
出身書香門第 年少立志科學報國
1924年,鄧稼先出生在安徽懷寧縣的一個書香門第,其六世祖鄧石如是清代書法金石學家和文壇泰鬥,祖父鄧藝孫曾任安徽教育司長,是安徽學界頗有名氣的人物,父親鄧以蟄被譽為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是與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共享"南宗北鄧"之美譽的「北鄧」;可誰也不會預料到這個出了書法家、篆刻家、美學家、哲學家的大家族卻有一位走上核彈研究之路成為科學家的後世子孫。
鄧稼先少年時光生活在國難深重的年代,七七事變以後,日本侵略軍進入了北平城。不久北大和清華都撤向南方,鄧稼先的父親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滯留下來。北京是大前方,鄧稼先深受愛國思想的影響,培養了強烈的愛國精神。1937年,北平淪陷後,鄧稼先無法忍受這種屈辱,曾當眾撕毀日本國旗並扔在地上踩了幾腳。這件事發生後,鄧以蟄的一個好友勸他說,此事早晚會被人告發,你還是儘早讓孩子離開北平吧。無奈之下,鄧以蟄讓鄧稼先的大姐帶著他南下昆明,那裡有南遷的清華和北大教授,還有眾多的老朋友。臨走前,父親對鄧稼先說"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科學對國家有用。"這句話在鄧稼先的腦海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1940年5月,鄧稼先途徑上海、香港和越南,到達昆明。1941年,鄧稼先遵從父親的意願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成立於抗戰極端困難時期,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三校合併而成,條件簡陋,生活清苦。儘管如此,聯大卻有非常良好的學術空氣,先後培養出了不少優秀人才,鄧稼先師從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在西南聯大讀書期間,他努力學習,很快表現出過人的物理天賦。1945年,鄧稼先以優異的成績從西南聯合大學畢業。次年,22歲的鄧稼先回到北京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
鄧稼先在北京大學教學時,想的是要到科學水平更高的美國去,學習更先進的知識,掌握更先進的知識後,報效祖國。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祖國之志,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1948年進入美國普渡大學研究生院學習,並用不到兩年的時間拿到博士學位,在當時轟動全校,鄧稼先被稱為「娃娃博士」。鄧稼先的優異表現引起了美國的注意,美國許以優厚的生活、科研條件希望鄧稼先留在美國,他的老師也是極力挽留,但是鄧稼先沒有忘記出國求學的初衷,在拿到博士學位的第9天毅然回國。
那時,剛剛建立的新中國正百廢待興,在很多領域都落後於世界先進國家,在這困頓之際,鄧稼先毅然決然返回祖國,一頭扎入了祖國的建設中。
捨棄小家為國家 隱姓埋名28年
歸國後的鄧稼先進入中國科學物理研究所工作,當時新中國在原子核物理領域是一片空白,鄧稼先在學術上享受到了從未有過的鬥志和樂趣,一篇篇有分量的論文相繼發表,為我國原子核理論研究做了很多開拓性工作。這期間他和許鹿希結了婚。鄧稼先和許鹿希兩人自幼交好,既是隔壁的鄰居,也是兩小無猜的青梅竹馬。長大後,兩人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鄧稼先是赴美博士,許鹿希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系,兩人可謂是天作之合。
婚後,鄧稼先與許鹿希夫妻恩愛、琴瑟和諧,兩人經常一起去聽音樂,聽京劇,過著神仙眷侶般的生活。不久後,鄧稼先和許鹿希便生出了一對可愛的兒女,生活平靜而幸福。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任務,打破了這樣簡單的幸福。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新中國極為敵視,動不動就對我們進行核訛詐和核威脅,在這種背景下,毛主席拍板開始了原子彈計劃的研究。
1958年的一天,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個『大炮仗』,想請你參加,這是國家絕密的事情,你看怎麼樣?」接著,他又嚴肅地說:「這可是光榮的任務啊!」鄧稼先1950年回國後在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於1954年起做數理化部的副學術秘書,而學術秘書就是時任二機部副部長和原子能研究所所長的錢三強先生。鄧稼先對錢先生很尊敬,彼此之間也十分熟悉,他深深懂得這次談話的分量。當晚,鄧稼先失眠了。因為他知道,只要接下了這個任務,他便將與這個世界隔離,隱姓埋名,父母和妻兒他都有可能不再相見。
妻子許鹿希見他神情有些異常,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沒有什麼,我在調動工作。」鄧稼先平靜地說。她問道:「你要調到哪裡工作?」鄧稼先回答:「這個我不能說,必須保密。」許鹿希又說:「你總能把那裡的信箱號碼告訴我吧,我可以給你寫信!」但鄧稼先卻說:「不行,我們不能通信。」臨走前,鄧稼先鄭重其事地對許鹿希說:「希希,往後家裡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生過得就很有意義,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之後,鄧稼先便離開了家,一心鑽進了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中。這一年鄧稼先34歲,妻子許鹿希30歲,兩個孩子大的4歲小的只有2歲。從此以後,鄧稼先的名字就從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了。許鹿希以為,也許幾個月,也許一年,丈夫就會回來了,可是她沒有想到,這一次的分別,整整就是28年的歲月!
從零起步 攻克核技術
和家人分別後鄧稼先帶著一腔熱血投身到新中國核武器研究的事業中,他被任命為核武器研究所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國處在嚴重的困難時期。對於中國的原子能事業來說,那是一個卡脖子的時代。1959年6月,蘇聯拒絕提供原子彈數學模型和有關技術資料,並隨後又單方面終止兩國籤訂的國防新技術協定,撤走全部專家,甚至連一張紙片都不留下,還譏諷說:"離開外界的幫助,中國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就守著這堆廢銅爛鐵吧。"
中國人只能靠自己的力量發展核武器,而這,相當於從零起步,談何容易!
為了記住那個撕毀合同的日子,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工程代號定名為"五九六"。
也是在這一年的六月,二機部部長劉傑向當時的九所組長以上人員交底,他對鄧稼先說:「你要有思想準備,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要自己幹。」
那時的新中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能夠提供給鄧稼先他們的研究設施,最先進的運算工具就是兩架每秒300次的「烏拉爾」計算機,許多數據還要靠手搖計算機、計算尺甚至是古老的算盤來計算。
北京城外一大片高粱地上剛剛蓋起的一座灰樓,成了中國核武器研製最早的陣地。鄧稼先在這裡帶著22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以手搖計算器和算盤為工具,夜以繼日地計算著一個又一個龐大的數值。計算的紙張從木板堆到房頂,然後用麻袋捆裝,堆滿了整整一房間。當所有的數據都計算出來後,他們還要找核物理學家核對,為了確保準確無誤,他們一連計算了十次,每一次的數據都一樣,才確定了這是正確數據。華羅庚把他們所計算的問題稱作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就這樣,整整三年時間鄧稼先帶著一群年輕人,大略勾畫出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輪廓。
1962年9月11日,二機部向中央打了一個:"兩年規劃"的報告,此報告提出爭取在1964年,最遲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
原子彈的爆發地選在了中國大西北的沙漠上,那裡,景象荒涼,連生存都是艱難的,可見搞科學研究時是多麼的困難,然而"五九六"的戰士們憑著愛國心和革命的豪情壯志,硬是把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羅布泊、馬革裹屍的古戰場建設成了中國第一個核武器基地。
經過艱苦不懈的努力,1964年10月16日,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終於爆炸成功。這一聲巨響,不僅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也讓所有的炎黃子孫揚眉吐氣。緊接著鄧稼先又同于敏等人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更為艱難的氫彈研究中。僅用了兩年多時間,就成功研製了氫彈。
從原子彈到氫彈法國用了8年,美國用了7年,前蘇聯用了4年,而中國只用了2年零8個月!中國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就研製成功了原子彈和氫彈,西方人感到不可思議。楊振寧來華探親時,問鄧稼先說:「聽人說,中國的原子彈是一個美國人幫助研製的,這是真的嗎?」鄧稼先請示了周總理後,寫信告訴他:「無論原子彈還是氫彈,都是中國人自己研製的。」 楊振寧看後激動得流出了淚水。中國正是有了這樣一批勇於奉獻的知識分子,才挺起了堅強的民族脊梁。
拳拳赤子心,殷殷愛國情
鄧稼先多次到羅布泊參與領導核試驗。誰也沒想到,一次突如其來的事故成了鄧稼先身體健康的巨大轉折點。在1979年的一次實驗中,由於降落傘故障,原子彈摔下來沒有爆炸,鄧稼先將眾人攔下,只身前往戈壁尋找摔下的原子彈。找到原子彈並檢查無恙後,鄧稼先才放下心來,出來後他對大家說的第一句話「沒事」。此次事件讓鄧稼先遭受了嚴重的核輻射。1985年,鄧稼先回到北京,卻已是一個患有直腸癌晚期的病人。
生病之後,鄧稼先住進了醫院。在進入醫院的363天中,他動了三次手術,止痛的針劑不間斷,到最後竟演變成一小時打一針的地步。大量的針劑給鄧稼先造成了嚴重的身體負擔。到了治療的後期,他全身出現了大面積的溶血症狀,因為溶血他身上不停的出血,其痛苦可想而知。
1986年6月,中央軍委做出決定,鄧稼先為了研製核武器隱姓埋名一輩子,做了一輩子的犧牲,不能讓他就這樣走了,國家決定對他解密,公開他的身份,宣傳他的光輝事跡。這時候人們才第一次知道了鄧稼先的名字,知道他是「兩彈元勳」,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理論方案的主要設計者,知道他是一個真正的英雄。
在鄧稼先病危的時候,他的老同學、好友楊振寧來看望他,當時看著病床上身上插滿管子的鄧稼先,楊振寧問了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國家給了你多少錢,值得你把命給搭上?面對這個問題,鄧稼先艱難的舉出了兩根手指,楊振寧猜的是「20萬」,鄧稼先搖了搖頭,「2萬」「2000」都被鄧稼先搖頭否認,之後說了「20元!」此時楊振寧自然是不敢相信,以鄧稼先的成就,放到美國至少在20萬美元以上,怎麼就20元?楊振寧確實有些不信,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看了看鄧稼先,笑著補充說道:「這是真的,原子彈10塊,氫彈10塊。」拳拳赤子心,殷殷愛國情,「20元」,對於鄧稼先而言,單純的只是一個數字,並不是他那一顆報效祖國的熱心。那個時代能回到祖國參加建設的人,誰是為錢回來的?國家需要,我就回來了,這不僅是鄧稼先的心聲,更是所有新中國建設者的心聲。
1986年,鄧稼先離開了人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對周圍的人說道:「不要讓別人把我們落得太遠……」
鄧稼先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家的科學事業,至死不悔,他曾告訴自己的妻子:「假如生命終結後可以再生,那麼,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
楊振寧在悼文中寫道:「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中國正是因為有一批鄧稼先這樣的科學家,才能在一窮二白之時,取得許多成就。他們是國之脊梁,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為國,為民族,俯首甘為孺子牛。他們在滿目瘡痍的土地上建設耕耘,為祖國的和平繁榮打下了基礎。未來,祖國的未來,還需要我們青年一代接好這一棒,繼續在這片土地上譜寫盛世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