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鄧稼先,世界的楊振寧

2020-09-03 linjiaxi2013


——不同的選擇,不一樣的人生。

鄧稼先與楊振寧,一位是中國原子彈之父 「兩彈元勳」,一位是諾貝爾獎得主,被世界公認為還在世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們是安徽老鄉,是鄰居,是同學,是一起長大的密友,他們就讀的都是西南聯大,赴美留學主攻的方向同是理論物理。

1950年,兩人的人生軌跡岔開了。鄧稼先為中國研製原子彈隱姓埋名,楊振寧則因獲得諾貝爾獎名震世界。為什麼兩人會走上兩條完全不一樣的道路呢,我們來看看兩人的成長經歷,或許可以窺探出一二。


楊振寧1922年出生,父親楊武之,是數學家和教育家,楊武之先後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廈門大學等頂尖學府。南開大學校長陳省身,數學家華羅庚都是楊武之的學生。楊武之也是芝加哥大學歷史上第一位華人博士。楊家可以說是一個理科世家,在那樣一個動蕩的年代,楊振寧跟隨父親,先後輾轉於廈門,北平,安徽,1937年日本發動77事變,全家逃難到了昆明,在這樣的家庭氛圍和歷史背景下,楊振寧從小就展露出非凡的才華,1938年,年僅16歲的楊振寧便被西南聯大物理系錄取,1945年23歲的楊振寧得到庚子賠款獎學金,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師從當時美國物理學家「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1948年拿到博士學位,後任芝加哥大學講師、1949年,楊振寧與原子能之父恩利克·費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個複合模型。1955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理論》一舉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消息傳來,舉國震驚。



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的那年,鄧稼先正在青海基地和一群剛畢業的大學生組建研究中心,研究原子彈。


鄧稼先1924 年生人,是清代書法家,篆刻家鄧石如的六世孫,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是北大,清華,北京醫科大學的哲學系教授, 鄧家是一個文藝世家,年幼的鄧稼先跟隨父親定居北平,日本發動七七事變後,由於鄧父重病,鄧稼先一家沒有逃離北平,1940年鄧稼先因為當街撕碎踩踏日本國旗,被人舉報,全家逃難前往昆明,1941年鄧稼先被西南聯大錄取,抗日勝利後,鄧稼先也畢業了,他成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在學生運動中擔任要職。1946年聞一多因為發起學生愛國運動,被國民黨特務暗殺,給鄧稼先帶來了很大的衝擊,鄧稼先與楊振寧不一樣的人生經歷,也決定了後來的鄧稼先做出了與楊振寧完全不一樣的人生選擇。

1947年,鄧稼先考上赴美研究生,需要自己聯繫學校,楊振寧幫忙聯繫芝加哥大學附近的普渡大學。在美期間,兩人經常在一起探討學術問題,這對鄧稼先後面的核物理研究幫助很大。

1950年,鄧稼先提前拿到博士學位,便立刻啟程回國。

1958年,毛澤東下令要研製出自己的原子彈,氫彈,洲際飛彈。中國啟動了第一個原子反應堆,鄧稼先被任命核武器研究總負責人。

1964年鄧稼先作為總工程師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震驚世界。

1966年氫彈試驗成功。



現在的中國國富民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我們今天的年輕人可能意識不到,鄧稼先對於中國和中國人的意義,當年如果沒有鄧稼先和他的原子彈,全體中國人的命運都將被改寫。

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的廣島投下一顆原子彈,8月9日,又在日本長崎投下另一顆原子彈,兩座城市化為廢墟,全世界被原子彈的毀滅性的威力震驚了。

2002年,美國解密的41份絕密文件顯示,美國政府曾經多次企圖對中國進行核突襲,韓戰期間,核飛彈一度運到日本衝繩島,美國揚言要將核武器當成普通炸彈來使用,國際普遍認為,新中國是離核威脅最近的國家,居裡夫人的女婿,一位一生致力於和平而戰的法國物理學家約裡奧居裡,通過自己的學生轉告毛澤東,要保衛世界和平,就要反對原子彈,而要反對原子彈,必須自己擁有原子彈。

1958年,在緊張的國際局勢下,毛澤東任命鄧稼先出任核研究理論部負責人,要知道,當時我國的核研究人才幾乎沒有,而美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究隊伍中光諾貝爾獎得主就有14位,鄧稼先找來幾個剛畢業的大學生組建了研究隊伍,從零開始,自主研製出了中國自己的第一顆原子彈。1964年10月16日下午3點,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了,一朵巨大的蘑菇雲升起來,幾乎同時,美國總統被人從被窩中叫醒,但是第二天,詹森發表廣播講話,說中國爆炸的原子彈是一個非常差勁的東西,然而,當美國人取樣分析大氣雲層,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引爆的這顆原子彈當量遠超美國在日本投放的兩顆原子彈。

當天晚上,北京城區滿街都是慶祝的人群,全中國人都慶祝這一民族復興的時刻。


楊振寧在凝聚態物理、統計力學、場論、粒子物理四個領域中都有世界級的突出貢獻,世界物理界將楊振寧稱為現在世界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和愛因斯坦,牛頓齊名。楊振寧的物理學貢獻是屬於全人類的。


楊振寧與鄧稼先,兩人的人生軌跡是有很多重疊的,1950年鄧稼先毅然回國,楊振寧卻選擇留在美國,可以想見的是,從小到大的學術薰陶,讓楊振寧對數字產生深深的迷戀,導致楊對自己的物理學成就要求苛刻, 12歲的楊振寧就曾放出豪言要拿諾貝爾獎。而鄧稼先則更加關注時政,組織參加各種學生運動,風雨飄搖的祖國時刻喚起他的家國情懷。

今天,我們緬懷歌頌「兩彈元勳」鄧稼先,也同樣為楊振寧這樣為人類物理學做出卓越貢獻的物理學家鼓掌。

相關焦點

  • 鄧稼先對楊振寧的評價,認為其「規範場理論」價值超牛頓萬有引力
    霍金的離世令世人悲嘆,畢竟世界上再沒有第二個霍金了。人們在談論霍金的離世時,另一個物理界的人物也被聯繫起來,他就是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人們談論的比較多的是二人誰的成就更高一點,我個人認為將兩位先驅做比較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兩人都為世界的發展進步做出了貢獻。
  • 一個諾貝爾,一個造原子彈,朋友五十年鄧稼先與楊振寧,誰更偉大
    在現在,楊振寧同樣被認為還活著的物理學學家中最偉大的一個。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震驚了整個世界,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在1971年夏天,20多年沒有回國的楊振寧也非常關心整個問題。當時鄧稼先並沒有回覆,在請示完周總理之後。在楊振寧告別晚宴中,鄧稼先將自己的一封信塞到了楊振寧的口袋。信中寫道:「無論是原子彈,還是氫彈,都是中國人自己研製的。」兩人都是物理學家,楊振寧的名字能夠鐫刻在物理學史上,流芳百世。楊振寧的研究是人類在物理學上跨出的一步,讓我們能夠探索未知的物理世界。
  • 楊振寧:救過鄧稼先三次命,科學成就最高的中國人,卻被國人誤解
    鄧稼先先生的一生功過自不必多說,「兩彈一星」功勳也是為所有中國人銘記感恩不容忘卻的。他的存在註定是中國歷史當中永不衰落的裡程碑。然而楊振寧卻是三度施以援手,令鄧稼先倖免於難,其中一次更是從彼時盲目無知的中國自己人手中救出的。鄧稼先曾經有過一段北平求學的經歷,而在此期間北平淪陷在日本軍的鐵蹄之下。
  • 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
    同時,這個人,也和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以至於中國整個從無到有的核武器的發展,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直到1986年6月的一天,他的名字突然同時出現在全國各大媒體的報導中。一個埋藏了28年的秘密,也隨之浮出水面。這個人就是:鄧稼先。  作為同行,楊振寧無法想像,沒有外國人的幫助,年輕的新中國需要付出多大的艱辛才能讓中國原子彈、氫彈的巨響震撼全球。
  • 鄧稼先和楊振寧:一個學成歸國啃饅頭 一個呆在美國住別墅
    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和鄧稼先居然是多年的同學。原來兩人老家都是安徽,兩人父親都是北大教授。從初中到大學,楊振寧和鄧稼先一直都是同學。楊振寧比鄧稼先大兩歲,小時候鄧稼先個子不高,經常受到同學欺負,每到這個時候年長2歲的楊振寧就會挺身而出。
  • 外媒稱中國進行45次核試驗,鄧稼先夫人:鄧稼先受輻射那次沒算
    因為就是這一次的失敗核試驗,鄧稼先受到了輻射。鄧稼先是安徽懷寧人,少年時代,他結識了一位好友,那就是楊振寧,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與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都是清華大學教授,兩家同住清華西院宿舍,可以說,他們是世交。
  • 1986年,楊振寧去看癌症晚期的鄧稼先,鄧的一句話讓楊痛心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終於在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我國的國際地位也不斷提高。這一切,離不開眾多為祖國兢兢業業奉獻一生的科學家,要說到貢獻巨大的科學家,就不得不提兩彈一星的元勳鄧稼先。鄧稼先為我國的兩彈一星事業,放棄了國外的高薪工作,放棄了與家人的相處,一心撲在研究上,晚年卻深受癌症的折磨。
  • 被楊振寧問到研發獎金,鄧稼先:一共20元,原子彈10塊,氫彈10塊
    ,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句話是"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在我國一共45次核試驗中,鄧稼先參加過32次,其中有15次都是他親臨現場指揮,在那響徹世界的巨響背後,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艱辛,或許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 兩彈元勳鄧稼先獎金有多少?他曾在楊振寧面前微笑著豎起兩根手指
    時間回到1950年,當時成績優異的鄧稼先留學於美國,還獲得了博士學位,無論是人品還是能力他都得到了導師們的器重,美國政府想盡辦法讓他留下來,但鄧稼先依舊不為所動,毅然決然的與200多位中國留學生,共同衝破重重阻撓,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祖國當時條件有多艱辛,鄧稼先是知道的,但他依舊是義無反顧,因為他深知祖國需要他。
  • 《鄧稼先》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鄧稼先》是楊振寧寫的一篇傳記型文章,以中華幾千年文化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來民族情結、五十年朋友深情為基調,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介紹了「兩彈元勳」鄧稼先。 楊振寧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裡程碑性的貢獻。
  • 「兩彈元勳」鄧稼先:假如生命可以再來,我仍選擇中國
    那時,剛剛建立的新中國正百廢待興,在很多領域都落後於世界先進國家,在這困頓之際,鄧稼先毅然決然返回祖國,一頭扎入了祖國的建設中。這一聲巨響,不僅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也讓所有的炎黃子孫揚眉吐氣。緊接著鄧稼先又同于敏等人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更為艱難的氫彈研究中。僅用了兩年多時間,就成功研製了氫彈。  從原子彈到氫彈法國用了8年,美國用了7年,前蘇聯用了4年,而中國只用了2年零8個月!中國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就研製成功了原子彈和氫彈,西方人感到不可思議。
  • 楊振寧被罵「滾出中國」:中國人,你真的不了解楊振寧
    鄧稼先犧牲青春、事業,鄧稼先為國家人民奉獻值得尊重,可楊振寧為全人類做出成就也同樣應該支持。 而只要人類文明還存在,他的名字就會被印在課本上值得萬世瞻仰,相比研製武器實在是另一個維度的貢獻。
  • 楊振寧、錢學森在物理技術方面誰更厲害?他們對中國有哪些貢獻?
    近代傑出的中國科學家 錢學森、鄧稼先、楊振寧都是近代傑出的華人科學家,並且在各自的領域都有極其卓越的科學貢獻,以至於常常會有人拿他們來做比較高低。
  • 科學菌:楊振寧、錢學森在物理技術方面誰更厲害?他們對中國有哪些...
    近代傑出的中國科學家 錢學森、鄧稼先、楊振寧都是近代傑出的華人科學家,並且在各自的領域都有極其卓越的科學貢獻,以至於常常會有人拿他們來做比較高低。
  • 鄧稼先默默無聞,但功績永垂不朽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的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看著鄧稼先解密以後獲得的各項獎章和榮譽,在國際上我可能不清楚是個什麼地位,但在中國絕對可以稱得上「偉人」二字了。韓戰之後,我國深深感到現代化武器的重要性,在綜合考慮之後,決定研發核武器。為了對接蘇聯提供的原子彈模型,學習他們的理論知識,經過錢三強的推薦,1958年8月鄧稼先調動工作了。
  • 如何正確評價楊振寧的貢獻?
    ,這是世界的偉人,也是中國的驕傲。回國後,楊振寧毫無保留的為鄧稼先介紹了量子理論和大量的西方先進物理理論,一邊講還一邊拿筆推算。楊振寧曾為病重的鄧稼先帶來了當時國外最先進但還沒有上市的藥物,此前楊振寧還無意間救過鄧稼先:當時的四人幫企圖以核爆炸未達到預期為由批鬥他,楊振寧回國後請求見鄧稼先,周總理就把鄧稼先調回北京,避免了悲劇的發生。
  • 楊振寧對中國有什麼貢獻?你是如何評價他的?
    在國內有很多人討厭楊振寧,討厭楊振寧的一個重要理由是認為他對中國沒有什麼貢獻,並且還會拿出錢學森、鄧稼先等人的事跡去和楊振寧進行對比。錢學森、鄧稼先等人的名字之所以耳熟能詳,是因為他們的事跡被刻意宣傳過。而楊振寧,他是民國時期的公費留學生,1957年獲諾貝爾獎時手裡拿著的還是中華民國的護照。
  • 楊振寧對中國、對世界到底有何貢獻?絕對超乎想像
    不僅如此,楊振寧在美國,穿梭美國各個高校演講,將在新中國的所見所聞告訴留學生,感染了一批熱血青年立下報國之志。可以說在中國被外界無視的時候,楊振寧向全世界發出了強有力的聲音。當時正當特殊時期(大家都懂的),國內的許多科學家都命運多舛,而這份名單就起到了「救命」的作用,其中就包括鄧稼先。除了鄧稼先,這份名單還挽救了許許多多的科學家,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後來都回到了科學研究的崗位上,為中國科學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被誤解的楊振寧!當代活著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8月鄧稼先啟程返航與100多名留學生一起歷經艱辛回到了祖國的環抱,參加到了建設祖國的隊伍裡。老學長楊振寧則留在了美國繼續他的科研工作。也正因為這一點,不管楊振寧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鄧稼先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無可取代。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裔科學家。在當時的世界上,引起了極大的震動,中國人不比誰差!
  • 致敬楊振寧先生
    事實上,根據權威渠道提供的材料顯示,楊振寧先生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一直都有一顆中國心,始終在為中國物理學做奉獻。楊振寧和錢學森關係很好,並且和兩彈元勳鄧稼先先生也是親密摯友。他們不僅在學術上有諸多交流,且楊振寧還在生活和工作上對鄧稼先有諸多幫助。在鄧稼先遭到困難的時候,楊振寧老先生還積極發聲堅決支持鄧老。對此,鄧老的夫人許鹿希也曾經說過:「他們之間的情義堪比戰友和親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