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兩彈元勳"鄧稼先住了近一年醫院,動了三次大手術後,因為一次大出血,在夫人許鹿希懷中永遠閉上了眼睛,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句話是"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一代大師永遠地離開了,為中國留下了兩個"大傢伙",成功地將我國的國際地位抬高了幾個階梯。鄧稼先和其他數位"兩彈元勳"一樣,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也為十四億中華兒女立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毅然回國投身建設,28年如一日
鄧稼先和錢學森一樣,也是從美國留學歸來投入到祖國建設中來的,而且他的回國之旅同樣遭到了美方的阻撓,但是等下先和很多愛國科學家一樣,"身在美國心在華",最終突破重重阻礙回到祖國。
當時的新中國百廢待興,特別是在科研方面,最開始還有蘇聯老大哥的支援,但是後來中蘇關係惡化,蘇聯撤走了所有專家,連一張圖紙都不留給我們,還落下一句話:"沒有我們的幫助,你們中國20年也造不出原子彈。"
這樣的話語深深打擊了我國一眾科學家的信心,但是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個輕易服輸的民族。1958年,時任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了鄧稼先,表示國家要進行一項意義重大的科研任務,要放一個大炮仗,詢問鄧稼先的意見,鄧稼先聽後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
其實鄧稼先早都有預料這個大炮仗就是原子彈,因為鄧稼先自從回國以後就一直從事著有關原子核物理方面的工作,這種工作專業性極強,如果不是相關的核工程,是不會請他們參與的。
當時的鄧稼先已經和許鹿希成婚,並且生育有一兒一女,但鑑於工作的特殊性,鄧稼先不能與任何人說起,他將要做的科研任務是什麼,哪怕是妻子也不例外。在離去那天,鄧稼先對著許鹿希深情的說道:"以後這個家就交給你了。"
此後28年內,鄧稼先的生活沒有了往日兒女的嬉笑,也沒有了妻子的寒暄,有的只是密密麻麻的稿紙和一片荒蕪的戈壁灘。
嘔心瀝血,為國研製出"兩彈"
在原子彈的研製過程中,鄧稼先負責的是最重要的理論工作,需要大量的計算工作,但是由於國內當時沒有計算機,鄧稼先便帶著20餘名大學生,用最簡單的手搖計算器和鍵盤,硬是在稿紙上用驚人的毅力演算結果。
經過長達數年的艱苦研究,1964年10月16日下午15:00,我國首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個消息無疑相當於一針強心劑,為國民帶來了一次振奮人心的鼓舞。一時間國際社會為之鼎沸,我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但是鄧稼先卻無暇顧及這些,他馬上和于敏等人開始了氫彈的研製工作,僅僅用時兩年8個月就將氫彈研製成功,要知道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所用的時間是7年多,法國用了8年6個月,相比之下一無所有的我們反而走在了最前列。
這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世界科研史上的奇蹟,而創造這些奇蹟的正是鄧稼先這樣的無數為之揮灑汗水的科研人員。在我國一共45次核試驗中,鄧稼先參加過32次,其中有15次都是他親臨現場指揮,在那響徹世界的巨響背後,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艱辛,或許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但是做出如此巨大貢獻的鄧稼先,依然沒能逃過那場10年浩劫,1971年鄧稼先47歲時,因時代背景的衝擊而被集中到青海基地,接受批鬥,一同接受批鬥的,還有後來的氫彈之父于敏等人。
但幸運的是,那一年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回國探親,而楊振寧和鄧稼先是自交,在楊振寧回北京要見人名單之中,第1個人便是鄧稼先,後來在周總理的指示下,鄧稼先回到了北京,周總理的這次行動不僅僅救了鄧稼先等科學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是拯救了中國。
後來在1979年的一次核試驗中,核彈頭沒有成功起爆,遺失在了戈壁灘中,鄧稼先和同事分頭行動,最後找到彈頭時,鄧稼先說道:"你們還年輕,讓我來。"要知道核彈頭會有很大的核輻射,對人體危害十分巨大,但鄧稼先仍然不顧危險,將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但也正是由於多次近距離接觸和輻射,使得鄧稼先的體內細胞發生了癌變,後來在醫院檢查時,發現他體內的肝臟細胞都已經破裂了,而且在尿液中也檢測到了放射性。
但是鄧稼先為了不讓同事擔心,也為了不影響工作的進展,便對外謊稱一切都正常,便馬不停蹄地又投入到了工作中。但是病魔是不會騙人的,他在鄧稼先的身體裡肆無忌憚地破壞著,到了1985年7月份,鄧稼先終于堅持不住了。
這一年7月,鄧稼先先是因為直腸癌住院治療,後來又被檢查出因為核輻射而引起的體內大面積溶血性出血,每當病情發作,更加先別疼痛難忍,此前用來止痛的杜冷丁,從每天一針到後來的每小時一針,但也仍然阻止不了病魔的肆虐。
雖然許鹿希是北京醫科大學的博士生導師,但是面對這種程度的病魔,她也無能為力,只能默默地陪伴在丈夫的身邊。許鹿希沒有想到,當年與丈夫一別,再次相見時居然會是這般情景。
在鄧稼先住院的363天中,曾經動過三次大規模的手術,但是核輻射造成的大面積淤血是手術無法根治的,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住院治療,一年後因一次大出血而與世長辭,在妻子的懷裡永遠地閉上了眼睛,為新中國操勞了半生的傳奇英雄,就這樣隕落了。
鄧稼先的一生一不為名,二不為利,把所有的心血和熱情都投入到了對祖國的建設中,有一次楊振寧回國看望他時,問起他你研製出兩彈,國家給你多少獎金,鄧稼先伸出兩個指頭說:"20塊,原子彈10塊,氫彈10塊。"楊振寧聽後,心疼得不知如何形容。
鄧稼先在28年裡默默無聞,直到1986年6月鄧稼先的名字才出現在祖國人民視野中,然後鄧稼先還沒有來得及享受這種名利時,便與世長辭了。
1986年8月4日,人民日報刊登了國務委員張愛萍給鄧稼先的悼詞,悼詞中寫道:"鄧稼先同志真正做到了他講一不為名,二不為利,但工作目標。
要奔向世界領先水平,他的名字雖然鮮為人知,他對祖國的貢獻將永載史冊,他不愧是中華民族的好兒子,不愧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不愧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和楷模。"
其實鄧稼先的成就不僅僅在於原子彈和氫彈上,他還帶領中國跨過了中子彈、核禁試驗這兩個裡程碑,為我國國防構建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盾牌,讓中華民族從此挺直了脊梁,我們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應該忘記這樣的締造者,正如那句話所說,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默默替你負重前行。
鄧稼先,于敏,王淦昌,王大珩……這樣的名字我們不該忘記,正是他們的存在支撐起了中國的今天,可以說生活在擁有他們的社會裡,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福分,他們用自身為所有中華兒女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鄧稼先的事跡遠遠不止這些,為祖國奉獻半生,豈能是聊聊幾千文字能夠寫的完道的明,這本《鄧稼先:溫文爾雅的堅守》詳細記述了鄧稼先的生平事跡,想深入了解鄧稼先的讀者不妨買來讀一讀,感受功勳科學家的精神和傳奇。
原價98元,現在購買還能享受優惠價58元,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