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中國進行45次核試驗,鄧稼先夫人:鄧稼先受輻射那次沒算

2020-11-10 歷史門前小生

1996年7月30日,中國在新疆羅布泊進行了最後一次成功的地下核試驗,當天晚上,政府表示:中國從1996年7月30日起,將暫停核試驗,這代表著從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得爆炸,至1996年的32年間,中國完全結束了核試驗的歷史,外國媒體對此宣稱,在這30多年的時間裡,中國一共已經進行了45次核試驗。

實際上這並不是一個準確的數字,我國核物理專家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稱:中國實際上進行了46次的核試驗,有一次沒有計算,那是因為這一次因為降落傘沒有打開的原因,失敗了,所以在外面,大家看到的都是45次成功的核試驗,許鹿希為什麼將這次失敗的核試驗記得尤其清楚呢?因為就是這一次的失敗核試驗,鄧稼先受到了輻射。

鄧稼先是安徽懷寧人,少年時代,他結識了一位好友,那就是楊振寧,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與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都是清華大學教授,兩家同住清華西院宿舍,可以說,他們是世交。

在中學期間,比鄧稼先大2歲的楊振寧,對他很是照顧,1947年,鄧稼先考上了赴美公費研究生,在楊振寧的幫助下,他來到了美國普渡大學,1949年,當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出後,鄧稼先十分激動,一年後,他完成了博士學位的攻讀,隨後,他返回了祖國,決定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

那一代人,如果在美國生活,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生活,他們都可以比在中國生活很好,但是,他們選擇了回國,因為他們追求的,是另外一種東西。

1953年,鄧稼先與許鹿希結為夫妻,許鹿希的父親許德珩,早些年間是學生運動的領導人之一,五四運動時,他曾參與起草了《北京學生界宣言》,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務。

鄧稼先與許鹿希兩人結婚後,十分恩愛,可是到了1958年,許鹿希發現了丈夫的異常,有一天晚上,鄧稼先和許鹿希說「我要調動工作了」許鹿希問去哪,由於保密原因,他不能說,鄧稼先委婉地表示「就是為了它死了也值得,家裡的事情我管不了了,一切都託付給你了」

就此,鄧稼先開始了自己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科研工作,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那個時候,許鹿希大概猜到了丈夫的工作到底是什麼, 但是她一直沒有點破,當作自己不知道。

1971年楊振寧訪華時,在受到周總理接見時,提到了鄧稼先,當時由於特殊時期,鄧稼先受到了迫害,因為楊振寧的提名,鄧稼先被解放出來,周總理將他召來北京,見到了多年好友楊振寧。

在離開中國前,楊振寧問鄧稼先:據說中國搞原子彈有美國人參加?鄧稼先沒有回答,他說,你快走吧,以後再告訴你,隨後,鄧稼先將此事匯報給周總理,周總理明確地指示他,可以告訴楊振寧,中國的原子彈,氫彈都沒有外國人參加。

鄧稼先連夜給楊振寧寫了信,拿到信後,楊振寧流下了眼淚。

有一次氫彈的空投試驗,降落傘沒有打開,直接掉在地上,幸好沒有爆炸,但是核彈引起的輻射會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工作人員必須將核彈找回來,100多個防化兵去找都沒有找到,鄧稼先去了,他找到了。

找到核彈時,平時根本不拍工作照的鄧稼先,卻是提議要和二機部副部長趙敬璞拍一張照片留念,後來許鹿希才知道,原來,當時鄧稼先已經知道,自己被核彈輻射了。

鄧稼先的死因是直腸癌,但是在當時的醫療水平看,直腸癌並不是絕症,如果動的好手術,完全可以多活二三十年,可是鄧稼先和別人不一樣,因為他長期從事這份工作,骨髓裡就有了放射線,所以一做化療,白血球和血小板馬上跌到零,全身大出血。

由於這個原因,鄧稼先的直腸癌沒法治療,身為醫學博士的許鹿希,面對丈夫的痛苦,什麼也做不了,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病去世,享年62歲,臨終前,鄧稼先還在嘴裡念叨著「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相關焦點

  • 「兩彈元勳」鄧稼先:核試驗失敗受輻射患癌,住院百天大出血去世
    於是中國又被先覺醒的日本欺凌,日本借甲午海戰傾國之力奪得百年東亞霸權,中國也就被日本割了百年血肉,之後才在一次次亡國的危機中艱難奮起,終於在一片狼藉中重新收拾了山河,巨龍終於再次覺醒。這之中甚至還包括蘇聯,雖然新中國那是還把蘇聯當大哥,但是沒有哪個老大希望看到手下的小弟坐大,所以不惜撕毀協議也要阻止中國的自強之路。中國獨立自主的兩彈研發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開始的。真理永遠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內,這是顛撲不破的道理,想要在談判桌上與別國平等對話,就必須擁有足夠的威懾力。對於當前的世界而言,核武器就是終極威懾武器。
  • 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
    鄧稼先,1924年出生,漢族,安徽省懷寧縣人;我國傑出的科學家,中國的「兩彈」元勳;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及氫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核武器研製工作的奠基者和領導者之一。在中國一共進行的45次核試驗中,鄧稼先參加過32次,其中有15次都由他親自現場指揮。    28年的默默無聞,換來的是中國在世界上響噹噹的核大國地位。這一聲聲巨響的後面,隱藏著不為人知的艱辛?
  • 31年前的今天,設計原子彈氫彈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輻射致癌病逝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東西望)31年前的今天,1986年7月29日,設計原子彈氫彈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輻射致癌病逝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懷寧人,理論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他出自名門,與楊振寧是打小的朋友。
  • 今天,鄧稼先逝世34周年。緬懷!致敬
    1947年,鄧稼先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並於1948年10月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物理系攻讀理論物理。他是一位學霸級留學生,僅用22個月的時間就修滿了學分。1950年8月20日,鄧稼先獲得博士學位。
  • 被楊振寧問到研發獎金,鄧稼先:一共20元,原子彈10塊,氫彈10塊
    鄧稼先1986年,"兩彈元勳"鄧稼先住了近一年醫院,動了三次大手術後,因為一次大出血,在夫人許鹿希懷中永遠閉上了眼睛在我國一共45次核試驗中,鄧稼先參加過32次,其中有15次都是他親臨現場指揮,在那響徹世界的巨響背後,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艱辛,或許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 兩彈元勳——鄧稼先
    中國的原子彈研究究竟有多困難?在項目起步階段,赫魯雪夫表示願意提供援助,中國最早的原子反應堆、濃縮鈾工廠、核燃料棒工廠、鈾礦和核試驗基地都是蘇聯援助建設的。條件是要毛主席支持當時地位並不穩定的蘇共第一書記赫魯雪夫。這些援助確實是幫助中國縮短了研製時間,起碼不用從零做起,到1959年,蘇聯撤走所有在華專家後並帶走所有資料,還留下狠話。
  • 橫空出世電影原型,科學家鄧稼先,值得我們永遠尊敬
    電影中有許多感人至深的場面,其中印象最深的有兩處,一處是陸光達與妻子王茹慧別離多年後,在暴風雨下的戈壁灘再相逢;另一處是當時正逢困難時期,負責核試驗基地建設的將軍馮石通知大家說,就是戰士們吃樹皮吃草根也要保證科學家們的營養供給,這時候陸光達站出來說要跟大家同甘共苦,科學家跟戰士一樣待遇,不搞特殊。
  • 楊振寧:救過鄧稼先三次命,科學成就最高的中國人,卻被國人誤解
    鄧稼先先生的一生功過自不必多說,「兩彈一星」功勳也是為所有中國人銘記感恩不容忘卻的。他的存在註定是中國歷史當中永不衰落的裡程碑。然而楊振寧卻是三度施以援手,令鄧稼先倖免於難,其中一次更是從彼時盲目無知的中國自己人手中救出的。鄧稼先曾經有過一段北平求學的經歷,而在此期間北平淪陷在日本軍的鐵蹄之下。
  • 認識鄧稼先、錢學森和于敏貢獻的不同
    認識鄧稼先、錢學森和于敏貢獻的不同在祖國的建設中出現了許多偉大的貢獻者,像鄧稼先 錢學森和于敏都是偉大的建造者。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到底在哪個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吧。此後鄧稼先臨危受命,瞞著家裡的妻子孩子,帶著自己的學識和忠丹報國的一腔熱血,來帶了荒無人煙的大西北。這一去就是十幾年,在華北某地參與並指導了核試驗前的轟炸模擬試驗,鄧稼先親自在核試驗場地找爆炸後產生的碎片,查看爆炸輻射地情況。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籤字確定的設計方案。。
  • 「兩彈元勳」鄧稼先:假如生命可以再來,我仍選擇中國
    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新中國極為敵視,動不動就對我們進行核訛詐和核威脅,在這種背景下,毛主席拍板開始了原子彈計劃的研究。從零起步 攻克核技術  和家人分別後鄧稼先帶著一腔熱血投身到新中國核武器研究的事業中,他被任命為核武器研究所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國處在嚴重的困難時期。對於中國的原子能事業來說,那是一個卡脖子的時代。
  • 中國的鄧稼先,世界的楊振寧
    鄧稼先為中國研製原子彈隱姓埋名,楊振寧則因獲得諾貝爾獎名震世界。為什麼兩人會走上兩條完全不一樣的道路呢,我們來看看兩人的成長經歷,或許可以窺探出一二。1950年,鄧稼先提前拿到博士學位,便立刻啟程回國。1958年,毛澤東下令要研製出自己的原子彈,氫彈,洲際飛彈。中國啟動了第一個原子反應堆,鄧稼先被任命核武器研究總負責人。1964年鄧稼先作為總工程師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震驚世界。1966年氫彈試驗成功。
  • 鄧稼先和楊振寧:一個學成歸國啃饅頭 一個呆在美國住別墅
    娃娃博士 博士畢業毅然歸國1948年鄧稼先在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物理系讀研究生,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和鄧稼先居然是多年的同學。原來兩人老家都是安徽,兩人父親都是北大教授。從初中到大學,楊振寧和鄧稼先一直都是同學。楊振寧比鄧稼先大兩歲,小時候鄧稼先個子不高,經常受到同學欺負,每到這個時候年長2歲的楊振寧就會挺身而出。
  • 我親身經歷了氫爆和三次地下核試驗
    當時院裡的總負責人是鄧稼先,我負責近區物理測量。鄧稼先明確告訴我說:「老王,如果能成功,你要說出來為什麼成功。如果失敗,那是更艱巨的任務,你要說明失敗的原因可能是什麼。」這次氫彈試驗採取地面實驗,因為所有的測量設備都在地面,聚焦對準爆心,有利於安排更多的物理診斷測試項目,然後才能分析成功或失敗的原因,這是一次非常關鍵的實驗。
  • 【全國科普日系列活動】「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鄧稼先有哪些鮮...
    講述人簡介  許進,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鄧稼先的妻侄。    有一次進行模型計算時,鄧稼先睡不著覺,凌晨3點來到機房檢查計算結果。為了核實一組數據,他把已經睡覺的孫清河等青年同事叫起來詢問。問題搞清楚了,天已經亮了。鄧稼先問大家,昨晚你們吃夜宵了嗎?你們餓不餓?
  • 《鄧稼先》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鄧稼先》是楊振寧寫的一篇傳記型文章,以中華幾千年文化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來民族情結、五十年朋友深情為基調,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介紹了「兩彈元勳」鄧稼先。 鄧稼先鄧稼先(1924—1986),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
  • 鄧稼先對楊振寧的評價,認為其「規範場理論」價值超牛頓萬有引力
    相對於霍金,人們對楊振寧的爭議比較大,因為他在獲得諾貝爾獎後沒有回國發展建設,反而是在年老的時候回到了中國,許多人對他表示不滿。鄧稼先和他身為同時代的物理學家,人們對他的印象遠遠高於對楊振寧的印象。有些人在抨擊楊振寧的時候,卻從不知道鄧稼先是如何評價他的。
  • 中科院院士王乃彥:我親身經歷氫爆和三次地下核試驗
    當時院裡的總負責人是鄧稼先,我負責近區物理測量。鄧稼先明確告訴我說:「老王,如果能成功,你要說出來為什麼成功。如果失敗,那是更艱巨的任務,你要說明失敗的原因可能是什麼。」這次氫彈試驗採取地面實驗,因為所有的測量設備都在地面,聚焦對準爆心,有利於安排更多的物理診斷測試項目,然後才能分析成功或失敗的原因,這是一次非常關鍵的實驗。
  • 他是鄧稼先的嶽父,是《五四宣言》起草者,官至副國級,活100歲
    許鹿希的丈夫是「兩彈元勳」鄧稼先。鄧稼先是著名核物理學家,是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奠基者和開創者,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耗盡了畢生的心血。1986年7月29日,因輻射患了直腸癌的鄧稼先,在妻子的懷中安靜離世,享年62歲。
  • 鄧稼先:十塊一顆。值麼?就是為它死都值得
    時任中國第一任核司令的張蘊鈺將軍還曾安慰聽說同學得獎,略感失落的鄧先生:「你如果沒回來,你也能得諾貝爾獎!」這個物品決不能讓彼時的日軍發現,否則會被製作成殺傷性極大的化學武器,而趙教授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它帶到西南聯合大學——中國頂尖學子們最後的希望地,而那也是鄧先生要去的地方。
  • 兩彈元勳鄧稼先研製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得了多少錢呢
    鄧稼先,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和楊振寧博士是同學。鄧稼先於1948到1950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博士學位,畢業的當年回國。他是我國核武器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核武器製造第一線。在一次實驗中,飛機投下一顆鈽239,也稱髒彈,沒有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