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元勳」鄧稼先:核試驗失敗受輻射患癌,住院百天大出血去世

2020-12-06 話花草

引言

古羅布泊,幾度風沙吹過,幾度馬革裹屍。李華在《弔古戰場文》中寫道:「浩浩乎,平沙無垠,夐不見人……」寒風蕭蕭,一片空寂。料當時沒人想到,這片蒼涼之地,千年之後將要見證一個文明古國的新生。

01

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成功爆炸當時大地捲起漫天煙塵,而天空升起一朵壯美的蘑菇雲。遠處有維吾爾族的老者望著天空喃喃低語:「天上升起兩個太陽了!」這一刻被載入了史冊,成為永恆。我國沉寂得實在太久了。晚明萬曆年間,我國與西方的流通有所加強,國內的資本主義也逐漸興盛,但是隨著薩爾滸的慘敗,國內的天災也接連而至,最終山河破碎,萌芽階段的新興商業和資本也隨之沉寂。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舊照

後來,滿清為鞏固統治,實行徹底的閉關鎖國,而列強看出了中國存在的最大弊病——滿族統治漢族,為了鞏固這個不穩固的政權,滿清甘願付出一切。所以堅船利炮叩開大門後,一個個條約籤訂,滿清皇室對賠出國家財富並不心疼,反正也不是他們自己的,只要江山還是在他們手裡就行。於是中國又被先覺醒的日本欺凌,日本借甲午海戰傾國之力奪得百年東亞霸權,中國也就被日本割了百年血肉,之後才在一次次亡國的危機中艱難奮起,終於在一片狼藉中重新收拾了山河,巨龍終於再次覺醒。

▲甲午海戰劇照

然而,這是西方勢力最不想看到的,因為中國太大、人口太多、文化自成一體,完全無法掌控,如同甲午時西方支持日本一樣,這次也想要聯手打壓我國。這之中甚至還包括蘇聯,雖然新中國那是還把蘇聯當大哥,但是沒有哪個老大希望看到手下的小弟坐大,所以不惜撕毀協議也要阻止中國的自強之路。中國獨立自主的兩彈研發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開始的。真理永遠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內,這是顛撲不破的道理,想要在談判桌上與別國平等對話,就必須擁有足夠的威懾力。對於當前的世界而言,核武器就是終極威懾武器。

02

1958年秋,當時主管核工業的二機部找到了鄧稼先,「國家需要放一個大炮仗」,這是一件高度機密的工作,一旦加入就要隔絕與所有親朋好友的往來。鄧稼先沒有猶豫,點頭同意了。當時鄧稼先不到35歲,與妻子許鹿希有一兒一女。鄧稼先臨行前只交代妻子照顧好兒女,對自己的工作隻字未提。

▲鄧稼先畫像

理論計算是原子彈試爆的重中之重,鄧稼先負責的就是其核心。當時他帶領22個大學生,用最簡易的手搖計算機和算盤開始複雜的理論計算工作。其中每個數值都要高度精確的計算,而那些存有數據的紙張也都成為了絕密文件,計算草稿全部由保密人員保管。除了吃飯睡覺,鄧稼先和他的團隊把所有時間都用在了理論計算上,稿紙疊成了小山,這被華羅庚稱為「集數學難題之大成」。

▲核彈舊照

1964年10月16日15時,原子彈在羅布泊準時準點爆炸成功,整個中國一片歡呼。但鄧稼先閒不下來,因為緊接著就是氫彈的理論計算工作。在原子彈試爆成功後僅兩年,氫彈就試爆成功,這速度超越了蘇聯和美國、法國,這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奇蹟,背後是無數科研人員的血汗,鄧稼先也因此成為「兩彈元勳」。

1979年,因為投彈的降落傘質量太差,核試驗宣告失敗,彈頭遺失在戈壁灘中,需要儘快找到。於是鄧稼先等人乘車尋找,並率先找到彈頭。實驗失敗的核彈有多大輻射這是誰都無法預料的,鄧稼先對身旁的年輕人說:你們還年輕,讓我來。於是鄧稼先用手觸摸核彈頭開始檢查。

▲鄧稼先磁畫

隨即鄧稼先果然因為核試驗失敗遭受了核輻射,肝臟細胞破裂,尿液也有放射性。鄧稼先當作沒事發生,回去後繼續工作,但他心裡明白自己已經時日無多。1985年,鄧稼先因為被輻射患上直腸癌住院治療,全身大面積溶血性出血,但依然在咬牙支撐著。住院百天後,鄧稼先的生命迎來了終點,手術時大出血,隨後疼痛難忍在妻子懷中去世,彌留之際他還心心念念著國家發展,叮囑道:「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結語

文天祥在《正氣歌》中寫道:「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中國的每一次崛起,每一次絕處逢生都離不開仁人志士的奉獻。鄧稼先本來可以逃避這個職責,或許到老後還能享受天倫之樂,但他放棄了這一切,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核工業。馬革裹屍,是沙場老兵最好的歸宿,同樣也是鄧稼先的歸宿,他的犧牲,中國人民永遠都不會忘記。

參考資料:

《弔古戰場文》《正氣歌》

相關焦點

  • 31年前的今天,設計原子彈氫彈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輻射致癌病逝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東西望)31年前的今天,1986年7月29日,設計原子彈氫彈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輻射致癌病逝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懷寧人,理論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他出自名門,與楊振寧是打小的朋友。
  • 外媒稱中國進行45次核試驗,鄧稼先夫人:鄧稼先受輻射那次沒算
    許鹿希稱:中國實際上進行了46次的核試驗,有一次沒有計算,那是因為這一次因為降落傘沒有打開的原因,失敗了,所以在外面,大家看到的都是45次成功的核試驗,許鹿希為什麼將這次失敗的核試驗記得尤其清楚呢?因為就是這一次的失敗核試驗,鄧稼先受到了輻射。鄧稼先是安徽懷寧人,少年時代,他結識了一位好友,那就是楊振寧,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與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都是清華大學教授,兩家同住清華西院宿舍,可以說,他們是世交。
  • 兩彈元勳鄧稼先研製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得了多少錢呢
    鄧稼先,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和楊振寧博士是同學。鄧稼先於1948到1950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博士學位,畢業的當年回國。他是我國核武器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核武器製造第一線。在一次實驗中,飛機投下一顆鈽239,也稱髒彈,沒有爆炸。
  • 被楊振寧問到研發獎金,鄧稼先:一共20元,原子彈10塊,氫彈10塊
    鄧稼先1986年,"兩彈元勳"鄧稼先住了近一年醫院,動了三次大手術後,因為一次大出血,在夫人許鹿希懷中永遠閉上了眼睛鄧稼先和其他數位"兩彈元勳"一樣,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也為十四億中華兒女立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 鄧稼先去世前一年:因輻射患癌全身出血,最終在妻子懷中去世
    被稱之為是兩彈元勳的民族英雄,叫做鄧稼先。  在1958年時,鄧稼先也才35歲,當時組織上找到鄧稼先,想要邀請鄧稼先加入核武器研究。從35歲到61歲,鄧稼先一直忙於核彈實驗,成功的促進了我國兩彈準點爆發。鄧稼先的精神其實也反思出了那個時代,我國人民艱苦奮鬥的意志,也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中的一個主要內容。
  • 「兩彈元勳」鄧稼先:假如生命可以再來,我仍選擇中國
    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知道:兩彈元勳,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然而,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在他62年的生命軌跡中,活得究竟有多偉大?走得到底有多壯烈?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祖國之志,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1948年進入美國普渡大學研究生院學習,並用不到兩年的時間拿到博士學位,在當時轟動全校,鄧稼先被稱為「娃娃博士」。鄧稼先的優異表現引起了美國的注意,美國許以優厚的生活、科研條件希望鄧稼先留在美國,他的老師也是極力挽留,但是鄧稼先沒有忘記出國求學的初衷,在拿到博士學位的第9天毅然回國。
  • 兩彈元勳鄧稼先獎金有多少?他曾在楊振寧面前微笑著豎起兩根手指
    其實這一天是我國著名科學家鄧稼先老先生的忌日,在34年前的7月29日,為我國科技行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的鄧稼先老先生因病去世了,終年62歲,在死前他經歷了太多痛苦,因為癌症導致的大出血使得他一直都是疼痛不已。
  • 兩彈元勳——鄧稼先
    在項目起步階段,赫魯雪夫表示願意提供援助,中國最早的原子反應堆、濃縮鈾工廠、核燃料棒工廠、鈾礦和核試驗基地都是蘇聯援助建設的。條件是要毛主席支持當時地位並不穩定的蘇共第一書記赫魯雪夫。這些援助確實是幫助中國縮短了研製時間,起碼不用從零做起,到1959年,蘇聯撤走所有在華專家後並帶走所有資料,還留下狠話。沒有蘇聯的幫助你們20年都造不出原子彈,所有東西都只能變成廢品。為什麼蘇聯人會這樣說?
  • 今天,鄧稼先逝世34周年。緬懷!致敬
    1979年,尋回未爆的核武器彈頭後,鄧稼先(左)與趙敬璞合影於新疆核試驗基地的戈壁灘。1985年鄧稼先回到了北京,被確診為直腸癌。在北京301醫院住院期間,他動了三次手術。由於癌細胞廣泛轉移,他疼痛不止,止痛的杜冷丁從每天一針發展到一小時一針,全身大面積溶血性出血。
  • 《鄧稼先》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鄧稼先》是楊振寧寫的一篇傳記型文章,以中華幾千年文化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來民族情結、五十年朋友深情為基調,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介紹了「兩彈元勳」鄧稼先。 鄧稼先鄧稼先(1924—1986),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
  •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 「為了保密,他20多年未公開發表一篇學術論文」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他1952年來到南京大學,先後任物理系教授和系副主任,1962年受命北上,開始了二十多年的核試驗工作。因為核試驗事業的保密性,他20餘年未公開發表一篇學術論文,為核試驗事業的奠基和發展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獲得了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說求學  他把能找到的數學習題都做了一遍  陳駿說,大學的青春時光,人生只有一次。
  • 探訪中國兩彈城 感受中國核武器探索的崢嶸歲月
    這裡就是中國兩彈城,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機關舊址。繼青海金銀灘原子城後,兩彈城成為我國第二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總部。1999年,23位為國家「兩彈一星」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其中,于敏、王淦昌、鄧稼先等8位獲獎者都曾在這裡留下足跡。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兩彈城」:穿越半個世紀的兩彈精神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兩彈城」:穿越半個世紀的兩彈精神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5月12日 19:49 A-A+   在四川綿陽梓潼縣,有一個叫「兩彈城」的地方。這裡曾經是我國最神秘的核武器研製基地之一。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9位先後在這裡工作生活。今天(5月12日)的《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系列報導,我們一起走進這座神秘的「兩彈城」,走近這群幹驚天動地事的隱姓埋名人。
  • 橫空出世電影原型,科學家鄧稼先,值得我們永遠尊敬
    電影中有許多感人至深的場面,其中印象最深的有兩處,一處是陸光達與妻子王茹慧別離多年後,在暴風雨下的戈壁灘再相逢;另一處是當時正逢困難時期,負責核試驗基地建設的將軍馮石通知大家說,就是戰士們吃樹皮吃草根也要保證科學家們的營養供給,這時候陸光達站出來說要跟大家同甘共苦,科學家跟戰士一樣待遇,不搞特殊。
  • 兩彈獎金多少?鄧稼先:十塊一顆。值麼?就是為它死都值得
    「稼先兄,中國天快要亮了,請你將來留在祖國!」臨行前,送別的好友這樣告訴他。「誰也別去,我去,你們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汙染。」執著的鄧稼先,不顧基地領導的阻撓,進入氫彈的投放區域。他果然,第一個找到了事故現場,獨自捧起了摔碎的彈片,仔細檢查後,才鬆了一口氣。「怎麼樣?」
  • 千人冒雨送別「兩彈元勳」王大珩
    當日,「兩彈一星」元勳、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院士的遺體送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社會各界千餘群眾前來送別。新華社記者 汪永基攝 據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光學科學家、教育家王大珩同志,因病於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 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
    這個人就是:鄧稼先。  作為同行,楊振寧無法想像,沒有外國人的幫助,年輕的新中國需要付出多大的艱辛才能讓中國原子彈、氫彈的巨響震撼全球。  鄧稼先,1924年出生,漢族,安徽省懷寧縣人;我國傑出的科學家,中國的「兩彈」元勳;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及氫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核武器研製工作的奠基者和領導者之一。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
    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于敏去世後,曾於1999年獲頒「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23名著名科學家,目前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