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羅布泊,幾度風沙吹過,幾度馬革裹屍。李華在《弔古戰場文》中寫道:「浩浩乎,平沙無垠,夐不見人……」寒風蕭蕭,一片空寂。料當時沒人想到,這片蒼涼之地,千年之後將要見證一個文明古國的新生。
01
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成功爆炸,當時大地捲起漫天煙塵,而天空升起一朵壯美的蘑菇雲。遠處有維吾爾族的老者望著天空喃喃低語:「天上升起兩個太陽了!」這一刻被載入了史冊,成為永恆。我國沉寂得實在太久了。晚明萬曆年間,我國與西方的流通有所加強,國內的資本主義也逐漸興盛,但是隨著薩爾滸的慘敗,國內的天災也接連而至,最終山河破碎,萌芽階段的新興商業和資本也隨之沉寂。

後來,滿清為鞏固統治,實行徹底的閉關鎖國,而列強看出了中國存在的最大弊病——滿族統治漢族,為了鞏固這個不穩固的政權,滿清甘願付出一切。所以堅船利炮叩開大門後,一個個條約籤訂,滿清皇室對賠出國家財富並不心疼,反正也不是他們自己的,只要江山還是在他們手裡就行。於是中國又被先覺醒的日本欺凌,日本借甲午海戰傾國之力奪得百年東亞霸權,中國也就被日本割了百年血肉,之後才在一次次亡國的危機中艱難奮起,終於在一片狼藉中重新收拾了山河,巨龍終於再次覺醒。

然而,這是西方勢力最不想看到的,因為中國太大、人口太多、文化自成一體,完全無法掌控,如同甲午時西方支持日本一樣,這次也想要聯手打壓我國。這之中甚至還包括蘇聯,雖然新中國那是還把蘇聯當大哥,但是沒有哪個老大希望看到手下的小弟坐大,所以不惜撕毀協議也要阻止中國的自強之路。中國獨立自主的兩彈研發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開始的。真理永遠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內,這是顛撲不破的道理,想要在談判桌上與別國平等對話,就必須擁有足夠的威懾力。對於當前的世界而言,核武器就是終極威懾武器。
02
1958年秋,當時主管核工業的二機部找到了鄧稼先,「國家需要放一個大炮仗」,這是一件高度機密的工作,一旦加入就要隔絕與所有親朋好友的往來。鄧稼先沒有猶豫,點頭同意了。當時鄧稼先不到35歲,與妻子許鹿希有一兒一女。鄧稼先臨行前只交代妻子照顧好兒女,對自己的工作隻字未提。

理論計算是原子彈試爆的重中之重,鄧稼先負責的就是其核心。當時他帶領22個大學生,用最簡易的手搖計算機和算盤開始複雜的理論計算工作。其中每個數值都要高度精確的計算,而那些存有數據的紙張也都成為了絕密文件,計算草稿全部由保密人員保管。除了吃飯睡覺,鄧稼先和他的團隊把所有時間都用在了理論計算上,稿紙疊成了小山,這被華羅庚稱為「集數學難題之大成」。

1964年10月16日15時,原子彈在羅布泊準時準點爆炸成功,整個中國一片歡呼。但鄧稼先閒不下來,因為緊接著就是氫彈的理論計算工作。在原子彈試爆成功後僅兩年,氫彈就試爆成功,這速度超越了蘇聯和美國、法國,這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奇蹟,背後是無數科研人員的血汗,鄧稼先也因此成為「兩彈元勳」。
1979年,因為投彈的降落傘質量太差,核試驗宣告失敗,彈頭遺失在戈壁灘中,需要儘快找到。於是鄧稼先等人乘車尋找,並率先找到彈頭。實驗失敗的核彈有多大輻射這是誰都無法預料的,鄧稼先對身旁的年輕人說:你們還年輕,讓我來。於是鄧稼先用手觸摸核彈頭開始檢查。

隨即鄧稼先果然因為核試驗失敗遭受了核輻射,肝臟細胞破裂,尿液也有放射性。鄧稼先當作沒事發生,回去後繼續工作,但他心裡明白自己已經時日無多。1985年,鄧稼先因為被輻射患上直腸癌住院治療,全身大面積溶血性出血,但依然在咬牙支撐著。住院百天後,鄧稼先的生命迎來了終點,手術時大出血,隨後疼痛難忍在妻子懷中去世,彌留之際他還心心念念著國家發展,叮囑道:「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結語
文天祥在《正氣歌》中寫道:「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中國的每一次崛起,每一次絕處逢生都離不開仁人志士的奉獻。鄧稼先本來可以逃避這個職責,或許到老後還能享受天倫之樂,但他放棄了這一切,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核工業。馬革裹屍,是沙場老兵最好的歸宿,同樣也是鄧稼先的歸宿,他的犧牲,中國人民永遠都不會忘記。
參考資料:
《弔古戰場文》《正氣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