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燒雲》(蕭紅)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課文裡面描寫的火燒雲,可能在很多人兒時的記憶中是很習以為常的。可是最近卻很難撿到火燒雲,不僅火燒雲變得罕見,傍晚那種金色的陽光仿佛也不常見了。火燒雲到底罕見到什麼程度了呢?研究表明:現在,出現火燒雲,大家都會拍照發到朋友圈刷屏。
-
橫空出世電影原型,科學家鄧稼先,值得我們永遠尊敬
看看電影中的情節,很容易就會想到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電影中陸光達的原型 ,鄧稼先院士。學過歷史課本的人都知道,鄧稼先院士是兩彈元勳,是功勳卓絕的科學家,但是這些年,對他的宣傳似乎有些弱了。
-
中國的鄧稼先,世界的楊振寧
鄧稼先與楊振寧,一位是中國原子彈之父 「兩彈元勳」,一位是諾貝爾獎得主,被世界公認為還在世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們是安徽老鄉,是鄰居,是同學,是一起長大的密友,他們就讀的都是西南聯大,赴美留學主攻的方向同是理論物理。1950年,兩人的人生軌跡岔開了。
-
1986年,楊振寧去看癌症晚期的鄧稼先,鄧的一句話讓楊痛心
鄧稼先的父親和楊振寧的父親是同鄉也是同事,而且志趣相投,因此私交甚篤,兩人之間的友誼,自然也延續到了孩子的身上。兩人也是從小一起長大,同時立下要報效祖國的志向。不過,造化弄人,兩人在1950年之後,天各一方,楊振寧留在了美國,而鄧稼先則回到了國內。
-
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
同時,這個人,也和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以至於中國整個從無到有的核武器的發展,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直到1986年6月的一天,他的名字突然同時出現在全國各大媒體的報導中。一個埋藏了28年的秘密,也隨之浮出水面。這個人就是:鄧稼先。 作為同行,楊振寧無法想像,沒有外國人的幫助,年輕的新中國需要付出多大的艱辛才能讓中國原子彈、氫彈的巨響震撼全球。
-
鄧稼先默默無聞,但功績永垂不朽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的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鄧稼先從此以後隱姓埋名,不發表學術論文,不公開做報告,不出國,不隨便交朋友。他還不能告訴妻子,自己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現在的我們也許不能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因為現在我們的國家不用刻意偷偷摸摸地去做一件事情,我們的條件與當初相比,已經天翻地覆。但鄧稼先無怨無悔,不為名不為利,只為國家的科技能夠進步。
-
「兩彈一星」鄧稼先離世已過去34年,他留下的2個子女,現狀如何
我們的國家現在發展得越來越好,與很多人的努力都有關係,但其中貢獻最大的應當屬那些科學家們。經歷過戰爭的中國已經滿目瘡痍,百廢待興,與西方國家比較起來,我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都遠遠落後。而這時就湧現出了很多熱血愛國的科研人員,他們遠赴海外進行深造,學有所成後為國效力。並為自己國家的科研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生,讓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
認識鄧稼先、錢學森和于敏貢獻的不同
認識鄧稼先、錢學森和于敏貢獻的不同在祖國的建設中出現了許多偉大的貢獻者,像鄧稼先 錢學森和于敏都是偉大的建造者。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到底在哪個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吧。原子彈爆炸產生的蘑菇雲首先來看一下鄧稼先先生的貢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
-
鄧稼先為大家舍小家,妻子苦等28年,93歲高齡仍住60平老房子
1958年鄧稼先接到絕密任務,他需要離開家人,隱姓埋名,到另一個地方研究核武器,當時的他並不知道這項任務會持續多久。 他只知道他離開了,就很難再與家人相見,可能十年二十年,但他必須扛起這個責任,因為他是一個中國人,他愛這個國家,他想通過自己的智慧與知識去研究核武器,為國家奉獻自己的力量。
-
今天,鄧稼先逝世34周年。緬懷!致敬
1941年,17歲的鄧稼先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在這所後來被譽為中國高等教育精神豐碑的大學裡,鄧稼先潛心求學。1946年夏天,從西南聯大畢業的鄧稼先,回到了闊別六年的北平。在北京大學當助教期間,他認識了兩位與他一生有著重大關係的人。一位是日後成為妻子的北京大學醫學院的學生許鹿希;另一個位是20年後一起為中國的氫彈研製立下汗馬功勞的北大物理系學生于敏。
-
那些年,我們一起猜想過的「哥德巴赫猜想」
那些年,我們一起猜想過的「哥德巴赫猜想」 2020-02-13 13: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外媒稱中國進行45次核試驗,鄧稼先夫人:鄧稼先受輻射那次沒算
1996年7月30日,中國在新疆羅布泊進行了最後一次成功的地下核試驗,當天晚上,政府表示:中國從1996年7月30日起,將暫停核試驗,這代表著從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得爆炸,至1996年的32年間,中國完全結束了核試驗的歷史,外國媒體對此宣稱,在這30多年的時間裡,中國一共已經進行了45次核試驗。
-
一個諾貝爾,一個造原子彈,朋友五十年鄧稼先與楊振寧,誰更偉大
1986年,鄧稼先與楊振寧1945年,楊振寧考入美國芝加哥大學在楊振寧的建議和幫助之下,鄧稼先選擇普渡大學物理學留學,1948年,鄧稼先赴美學習,兩人在美國相會。1950年,「娃娃博士」鄧稼先回到了祖國,受到錢偉長邀請,秘密加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究當中。之後,鄧稼先就消失在人們的視線當中,隱姓埋名在大西北吃沙子,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
-
楊振寧:救過鄧稼先三次命,科學成就最高的中國人,卻被國人誤解
一位科學家的存在需要數十年的培養,一如他們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十年、數十年的沉澱與積累。這一周期是漫長的,但是對於人類發展而言亦是值得的。對於中國而言同樣如此,我們的科學家亦是如此卻也並非如此。那些大肆抨擊的人真的了解楊振寧先生嗎?對於任何人的評價是通過綜合其一生功過事跡之後,才能有所定論的。無論出於身為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不知者不論」「謠言止於智者」抑或者是現代唯物主義之下的就事論事,這些流言蜚語的盛行都是不應該的。
-
兩彈元勳——鄧稼先
鄧稼先對妻子說道 1958年8月的一天,二機部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長錢三強,將鄧稼先叫到辦公室,進行了一次「幽默」的秘密談話: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丈,調你去做這個工作怎麼樣?鄧稼先明白了,我們要造原子彈了。回家對妻子許鹿希說:「我要調動工作了,這個家以後就靠你了」妻子問道:「什麼工作?在去哪裡?」
-
【全國科普日系列活動】「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鄧稼先有哪些鮮...
1946年,鄧稼先回到離別數年北平,在北京大學物理系任助教。 他的博士論文《氘核的光致蛻變》,於1950年8月20日獲得博士學位 。從1960年開始的3年自然災害,有很多人被餓死了,更多人因飢餓而浮腫。鄧稼先領導的理論部那些每天需要工作10幾個小時的青年技術人員經常被飢餓困擾。
-
「兩彈一星」鄧稼先死後,留下2個子女,已過34年,如今怎樣?
作為我國早期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鄧稼先對我國核武器的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在艱苦卓絕的鬥爭中最終取得了勝利,也獲得了「兩彈一星」的稱號,1958年在研究原子彈和氫彈方面,他進行了一系列基礎理論研究,著手完成了關於原子彈的方案論證。經過大量極專業的計算分析,得出原子彈的理論方案,讓中國踏出研究核武器設計的第一步。核彈成功試爆後。
-
「兩彈元勳」鄧稼先:假如生命可以再來,我仍選擇中國
鄧稼先和許鹿希兩人自幼交好,既是隔壁的鄰居,也是兩小無猜的青梅竹馬。長大後,兩人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鄧稼先是赴美博士,許鹿希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系,兩人可謂是天作之合。 婚後,鄧稼先與許鹿希夫妻恩愛、琴瑟和諧,兩人經常一起去聽音樂,聽京劇,過著神仙眷侶般的生活。不久後,鄧稼先和許鹿希便生出了一對可愛的兒女,生活平靜而幸福。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任務,打破了這樣簡單的幸福。
-
鄧稼先和楊振寧:一個學成歸國啃饅頭 一個呆在美國住別墅
今天是「兩彈一星」獲獎者鄧稼先去世34周年,我們懷著悲壯的心情,祭奠這位年僅62歲的偉大革命烈士。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和鄧稼先居然是多年的同學。原來兩人老家都是安徽,兩人父親都是北大教授。從初中到大學,楊振寧和鄧稼先一直都是同學。楊振寧比鄧稼先大兩歲,小時候鄧稼先個子不高,經常受到同學欺負,每到這個時候年長2歲的楊振寧就會挺身而出。
-
課文《衛星比武》帶我們認識衛星的世界,衛星為我們帶來什麼作用
2、理解內容,知道課文介紹了哪幾種人造地球衛星,它們各有什麼特點和功能。3、朗讀課文,分角色表演衛星比武的情景。4、教育學生從小愛科學、學科學。教學重點: 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了解幾種人造衛星的特點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