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鄧稼先死後,留下2個子女,已過34年,如今怎樣?

2020-12-04 大大大紅袍子

魯迅曾寫道:橫眉冷眼,俯首甘為孺子牛。

現在,我們國家的發展越來越好,這與許多人的努力有關,但是對這些努力貢獻最大的應該是科學家們。經過戰爭的中國,已經是滿目瘡痍、百廢待興,與西方相比,中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遠遠落後。並由此湧現出許多熱血愛國的科研人員,他們遠道而來,到國外深造,學有所成,為祖國效力。並且將一生獻給自己國家的科學研究事業,讓自己的生命價值得到充分體現。

作為我國早期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鄧稼先對我國核武器的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在艱苦卓絕的鬥爭中最終取得了勝利,也獲得了「兩彈一星」的稱號,1958年在研究原子彈和氫彈方面,他進行了一系列基礎理論研究,著手完成了關於原子彈的方案論證。經過大量極專業的計算分析,得出原子彈的理論方案,讓中國踏出研究核武器設計的第一步。核彈成功試爆後。一九六七年又潛心研究氫彈,迅速組織力量,確定了研究目標,選擇了技術途徑,最後大獲成功。

回顧鄧稼先的一生,在童年時代,他比其他孩子聰明得多,上學時的學業並沒有給他太多的壓力。再者,鄧稼先出生於書香門第,良好的學風更有助於其成長。由於父親曾任清華、北大教授,因此鄧稼先也一直以父親為奮鬥目標,對知識也表現出更深的渴望。

自以為是,再加上家庭氣氛又好,鄧稼先的學習歷程過得很順利。終於在1947年,又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留學機會,順利地獲得了出國深造的機會,物理專業的學習也是專攻。研究得越深,難度就越大,當許多人陷入專業課題和論文的困境時,鄧稼先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順利地拿到了博士學位,這段時間只用了兩年。

畢業後,他正好趕上新中國的成立,面對著留洋的人才,祖國想要召回。那時在美國顯露出卓越才幹的鄧稼先,已經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許多國家都希望鄧稼先能出人頭地,答應給他優厚的待遇。假如硬要比誰給的錢多,中國肯定沒辦法比,因為當時太窮了,拿不出多少錢。

而且鄧稼先也深知自己的國家需要更好的建設,於是拋棄了國外給他的高薪,義無反顧地回到了那個時代一無所有的祖國。他回國後,立即接受了祖國派給他的重要任務,即從事核武器研究工作。儘管鄧稼先最終圓滿地完成了工作,但鄧稼先的身體卻因長期暴露於核輻射而變得支離破碎。

眾所周知,核輻射對人體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就在鄧稼先62歲那年,由於無法抑制體內癌細胞的擴散,不幸離世。鄧稼先這一生對祖國貢獻很大,此時許多人都會關心自己的孩子是否得到了很好的待遇。在他家裡有兩個孩子,一個兒子,一個女兒。時至今日,鄧稼先的一對兒女也是我們國家非常重要的科學工作者。由於鄧稼先從事這份工作的機密性和嚴謹性,家人只知道他工作忙,卻不知道他在忙什麼。

子女,女兒對於父親無法陪伴自己也表示了同情。和父親聚少離多的日子更能磨練他們獨立的性格。一九七八年以後,高考制度恢復,兒子和女兒順利考到同一所大學,成績優異的他們都得到了出國深造的機會。鄧稼先出國之前還特別叮囑他們,學有所成後千萬別忘了。

父親永遠是鄧志典和鄧志平的榜樣,對他們來說,父親是自己的大樹,既可仰望也可依賴。和父親一樣,鄧志典和鄧志平都沒有被欲望蒙蔽雙眼,仍然堅守著本分。二人回國後,兒子就成了和父親一樣的科研工作者,並在他所從事的機械領域裡發表了許多非常專業的論文。而且,她低調,在網上對她了解不多,至於她是做什麼工作的,也不知道從何而來。

鄧稼先雖然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多,但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了孩子的教育。就連臨終前也叮囑孩子要報效祖國,在他們擅長的領域裡發光發熱。所有功名都是身外之物,讓祖國強大起來,才是我們真正要努力的方向。今天,中國要取得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像鄧稼先這一代傑出的科學工作者。大部分的人都是普通人,也許做不到像他們那樣出色,但我們可以通過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實現個人價值,為社會作出貢獻。

相關焦點

  • 「兩彈一星」鄧稼先離世已過去34年,他留下的2個子女,現狀如何
    鄧稼先是我國早期科研建設中的重要人物,為我國核武器研究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艱苦奮鬥歷經磨難後終於取得成功,也獲得了「兩彈一星」稱號,1958年在研究原子彈和氫彈的過程中,鄧稼先先後開展了多項基礎理論研究,並著手完成了原子彈的討論方案。
  • 鄧稼先病逝後,留下2個子女,如今34年過去,他們過得怎麼樣?
    28年堅守,打造我國第一顆原子彈鄧稼先的出色學識,也讓高傲的美國人驚為天人,所以他畢業後,就收到了十幾個高科技公司的高薪誠聘在一九五零年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臨危受命,一力承擔起了研發原子的重任。因為工作的機密性和國內技術條件不成熟,所以鄧稼先只能夠籤署保密協議,在明知艱險困苦的前提下,依然義無反顧的帶隊深入荒漠高原,而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能與家人見面。終於在一九六四年,一朵巨大的蘑菇雲在荒漠上升起,二十八年的堅守,一朝得勝,班師凱旋。
  •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致敬「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致敬「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26歲,在拿到美國博士學位的第九天,他回到了一窮二白的中國;34歲,他用3個「不能說」告訴妻子工作的變動,從此,消失整整28年,回來的時候,已是一個直腸癌晚期的病人;去世前曾說「要是有來世,我還是選擇中國」。今天是著名科學家鄧稼先逝世34周年。轉發矢志不忘報效祖國!
  • 今天,鄧稼先逝世34周年。緬懷!致敬
    鄧稼先的六世祖鄧石如,是清代書法、金石學家和文壇泰鬥;祖父鄧藝孫,曾任安徽教育司長,是安徽學界頗有名氣的人物;父親鄧以蟄,就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哲學教授,被譽為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是與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共享「南宗北鄧」之美譽的「北鄧」。鄧以蟄有四個子女,鄧稼先排行第三。鄧稼先出生8個月以後,隨母親和兩個姐姐來到北平(即北京)。
  • 拒絕諾貝爾獎,隱姓埋名30年,「兩彈一星」功臣少有人知
    她,曾經轟動世界,不屑於「諾貝爾獎」;她,是鄧稼先、楊振寧的同事。她,為祖國事業「拋夫棄子」,隱姓埋名30多年,成為「兩彈一星」功臣,而她的名字卻少有人知道。她是誰?如果同意了,就要隱姓埋名參加我國核武研究,就要與丈夫和子女分離,遠離城市。而且不是一年兩年,可能要幾十年。為了祖國利益,不怕犧牲個人利益。1962年,王承書告別丈夫和年幼的孩子,獨自來到了某工廠,開始秘密的科研工作。當時,整個廠只有她一個女科學家。生活條件極其艱苦和工作任務的巨大壓力,不到50歲的王承書已是滿頭白髮。自從進入這個工廠,王承書便「查無此人」。
  • 拒絕諾貝爾獎,隱姓埋名30年,「兩彈一星」功臣少有人知
    她,曾經轟動世界,不屑於「諾貝爾獎」;她,是鄧稼先、楊振寧的同事。她,為祖國事業「拋夫棄子」,隱姓埋名30多年,成為「兩彈一星」功臣,而她的名字卻少有人知道。她是誰?如果同意了,就要隱姓埋名參加我國核武研究,就要與丈夫和子女分離,遠離城市。而且不是一年兩年,可能要幾十年。為了祖國利益,不怕犧牲個人利益。1962年,王承書告別丈夫和年幼的孩子,獨自來到了某工廠,開始秘密的科研工作。當時,整個廠只有她一個女科學家。生活條件極其艱苦和工作任務的巨大壓力,不到50歲的王承書已是滿頭白髮。
  • 鄧稼先的妻子,獨自撐起家庭28年,如今仍守著60平米的老房子
    可鮮少有人能想起來,他並不只是一個公職人員,在生活和家庭中,他也只是個普普通通的丈夫和父親的身份,但這個身份的他,卻並不能稱得上是稱職。他從1958年離開自己的家庭,從事核武器科研工作,一直到他1986年不幸病逝,整整28年的時間,他的妻子許鹿希一直以來都是獨自一人撐起家庭的重擔。直到今天許鹿希也依舊健在,如今她仍守著他們曾經的那個60平米的老房子。
  • 31年前的今天,設計原子彈氫彈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輻射致癌病逝
    從第一顆原子彈到第一顆氫彈,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蘇聯用6年零3個月,法國是8年零6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中國只用了2年零8個月。他生前共參與了32次核試驗,親自去羅布泊指揮試驗隊達15次。在一次試驗中,不慎受輻射影響,患上了直腸癌。病重後的要求是:在國慶節去看天安門。死後13年,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全國科普日系列活動】「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鄧稼先有哪些鮮...
    講述人簡介  許進,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鄧稼先的妻侄。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 1986年,楊振寧去看癌症晚期的鄧稼先,鄧的一句話讓楊痛心
    這一切,離不開眾多為祖國兢兢業業奉獻一生的科學家,要說到貢獻巨大的科學家,就不得不提兩彈一星的元勳鄧稼先。鄧稼先為我國的兩彈一星事業,放棄了國外的高薪工作,放棄了與家人的相處,一心撲在研究上,晚年卻深受癌症的折磨。
  • 兩彈元勳鄧稼先研製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得了多少錢呢
    鄧稼先,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和楊振寧博士是同學。鄧稼先於1948到1950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博士學位,畢業的當年回國。他是我國核武器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核武器製造第一線。在一次實驗中,飛機投下一顆鈽239,也稱髒彈,沒有爆炸。
  • 「兩彈城」:見證偉大功勳,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如今這裡被命名為「兩彈城」,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簡稱「中物院」)院部舊址,是我國繼青海之後第二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的總部。在我國總共進行的45次核試驗中,這裡指揮完成了其中22次,「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于敏、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陳能寬等傑出科學家都在此留下了足跡。
  • 從「兩彈一星」到「863」計劃,科學精神一以貫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1964年,我國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1966年,首次飛彈核試驗成功;1967年,首次氫彈試驗成功;1970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作為曾先後參與「兩彈一星」和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這兩項事業的一名科技工作者,談及過往的那段歲月
  • 認識鄧稼先、錢學森和于敏貢獻的不同
    原子彈爆炸產生的蘑菇雲首先來看一下鄧稼先先生的貢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此後鄧稼先臨危受命,瞞著家裡的妻子孩子,帶著自己的學識和忠丹報國的一腔熱血,來帶了荒無人煙的大西北。這一去就是十幾年,在華北某地參與並指導了核試驗前的轟炸模擬試驗,鄧稼先親自在核試驗場地找爆炸後產生的碎片,查看爆炸輻射地情況。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籤字確定的設計方案。。
  • 此人同鄧稼先是同窗,卻選擇留在了美國,如今希望可以回國養老
    鄧稼先後來,也正是在他們的帶領之下,剛剛成立後不久的新中國,實現了「兩彈一星」的偉大夢想,讓中國再一次刷新了世界人的眼界。然而,當年也並非所有人都像錢學森和鄧稼先一樣,還有一些人選擇了放棄國籍,繼續留在了美國。
  • 《鄧稼先》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鄧稼先》是楊振寧寫的一篇傳記型文章,以中華幾千年文化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來民族情結、五十年朋友深情為基調,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介紹了「兩彈元勳」鄧稼先。 楊振寧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裡程碑性的貢獻。
  • 23位「兩彈一星」都畢業於哪所學校,其中5所高校如今不復存在!
    「兩彈一星」是指核彈、飛彈、人造衛星,1999年我國對23位在研製「兩彈一星」上面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進行了表彰。「兩彈一星」這23位大牛也奠定了我國建國以來的科技水平,可以說這23個大家為我國都做出了重大貢獻,為共和國和中國民族能夠立於世界之林做出了關鍵的貢獻!
  • 鄧稼先和楊振寧:一個學成歸國啃饅頭 一個呆在美國住別墅
    今天是「兩彈一星」獲獎者鄧稼先去世34周年,我們懷著悲壯的心情,祭奠這位年僅62歲的偉大革命烈士。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和鄧稼先居然是多年的同學。原來兩人老家都是安徽,兩人父親都是北大教授。從初中到大學,楊振寧和鄧稼先一直都是同學。楊振寧比鄧稼先大兩歲,小時候鄧稼先個子不高,經常受到同學欺負,每到這個時候年長2歲的楊振寧就會挺身而出。
  • 「兩彈一星」精神的深厚意蘊
    據統計,在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19位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後從國外歸來的。錢學森、鄧稼先、王承書是他們中的典型代表。為了回國,錢學森隱忍負重5年,歷盡波折,最終於1955年踏上回國的旅途。他曾滿懷深情地說:「科學沒有國界,可是,科學家有祖國。」錢學森的歸來讓中國「兩彈一星」研究進程顯著提速。  「兩彈一星」事業是輝煌的,又是神秘的。
  • 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