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曾寫道:橫眉冷眼,俯首甘為孺子牛。
現在,我們國家的發展越來越好,這與許多人的努力有關,但是對這些努力貢獻最大的應該是科學家們。經過戰爭的中國,已經是滿目瘡痍、百廢待興,與西方相比,中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遠遠落後。並由此湧現出許多熱血愛國的科研人員,他們遠道而來,到國外深造,學有所成,為祖國效力。並且將一生獻給自己國家的科學研究事業,讓自己的生命價值得到充分體現。
作為我國早期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鄧稼先對我國核武器的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在艱苦卓絕的鬥爭中最終取得了勝利,也獲得了「兩彈一星」的稱號,1958年在研究原子彈和氫彈方面,他進行了一系列基礎理論研究,著手完成了關於原子彈的方案論證。經過大量極專業的計算分析,得出原子彈的理論方案,讓中國踏出研究核武器設計的第一步。核彈成功試爆後。一九六七年又潛心研究氫彈,迅速組織力量,確定了研究目標,選擇了技術途徑,最後大獲成功。
回顧鄧稼先的一生,在童年時代,他比其他孩子聰明得多,上學時的學業並沒有給他太多的壓力。再者,鄧稼先出生於書香門第,良好的學風更有助於其成長。由於父親曾任清華、北大教授,因此鄧稼先也一直以父親為奮鬥目標,對知識也表現出更深的渴望。
自以為是,再加上家庭氣氛又好,鄧稼先的學習歷程過得很順利。終於在1947年,又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留學機會,順利地獲得了出國深造的機會,物理專業的學習也是專攻。研究得越深,難度就越大,當許多人陷入專業課題和論文的困境時,鄧稼先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順利地拿到了博士學位,這段時間只用了兩年。
畢業後,他正好趕上新中國的成立,面對著留洋的人才,祖國想要召回。那時在美國顯露出卓越才幹的鄧稼先,已經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許多國家都希望鄧稼先能出人頭地,答應給他優厚的待遇。假如硬要比誰給的錢多,中國肯定沒辦法比,因為當時太窮了,拿不出多少錢。
而且鄧稼先也深知自己的國家需要更好的建設,於是拋棄了國外給他的高薪,義無反顧地回到了那個時代一無所有的祖國。他回國後,立即接受了祖國派給他的重要任務,即從事核武器研究工作。儘管鄧稼先最終圓滿地完成了工作,但鄧稼先的身體卻因長期暴露於核輻射而變得支離破碎。
眾所周知,核輻射對人體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就在鄧稼先62歲那年,由於無法抑制體內癌細胞的擴散,不幸離世。鄧稼先這一生對祖國貢獻很大,此時許多人都會關心自己的孩子是否得到了很好的待遇。在他家裡有兩個孩子,一個兒子,一個女兒。時至今日,鄧稼先的一對兒女也是我們國家非常重要的科學工作者。由於鄧稼先從事這份工作的機密性和嚴謹性,家人只知道他工作忙,卻不知道他在忙什麼。
子女,女兒對於父親無法陪伴自己也表示了同情。和父親聚少離多的日子更能磨練他們獨立的性格。一九七八年以後,高考制度恢復,兒子和女兒順利考到同一所大學,成績優異的他們都得到了出國深造的機會。鄧稼先出國之前還特別叮囑他們,學有所成後千萬別忘了。
父親永遠是鄧志典和鄧志平的榜樣,對他們來說,父親是自己的大樹,既可仰望也可依賴。和父親一樣,鄧志典和鄧志平都沒有被欲望蒙蔽雙眼,仍然堅守著本分。二人回國後,兒子就成了和父親一樣的科研工作者,並在他所從事的機械領域裡發表了許多非常專業的論文。而且,她低調,在網上對她了解不多,至於她是做什麼工作的,也不知道從何而來。
鄧稼先雖然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多,但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了孩子的教育。就連臨終前也叮囑孩子要報效祖國,在他們擅長的領域裡發光發熱。所有功名都是身外之物,讓祖國強大起來,才是我們真正要努力的方向。今天,中國要取得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像鄧稼先這一代傑出的科學工作者。大部分的人都是普通人,也許做不到像他們那樣出色,但我們可以通過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實現個人價值,為社會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