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鄧稼先、錢學森和于敏貢獻的不同

2020-07-24 落花漂雪

認識鄧稼先、錢學森和于敏貢獻的不同

在祖國的建設中出現了許多偉大的貢獻者,像鄧稼先 錢學森和于敏都是偉大的建造者。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到底在哪個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吧。

鄧稼先照片

認識鄧稼先、錢學森和于敏貢獻的不同

原子彈爆炸產生的蘑菇雲

首先來看一下鄧稼先先生的貢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當時中央決定自己研製原子彈,來打破西方國家對中國技術的封鎖和武力的威脅。毛澤東在軍委擴大會議上說:原子彈就是那麼大的東西,沒有那個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那麼好吧,我們就搞一點吧,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飛彈。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此後鄧稼先臨危受命,瞞著家裡的妻子孩子,帶著自己的學識和忠丹報國的一腔熱血,來帶了荒無人煙的大西北。這一去就是十幾年,在華北某地參與並指導了核試驗前的轟炸模擬試驗,鄧稼先親自在核試驗場地找爆炸後產生的碎片,查看爆炸輻射地情況。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籤字確定的設計方案。。楊振寧來華探親返程之前,故意問還不暴露工作性質的鄧稼先說:&34;鄧稼先請示了周恩來後,寫信告訴他:"無論是原子彈,還是氫彈,都是中國人自己研製的。

鄧稼先是中國原子彈設計的領頭人,靠不屈的意志和愛國之心,在荒涼的大西北帶著中國的一批建設者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錢學森圖片

認識鄧稼先、錢學森和于敏貢獻的不同

大家都知道錢老在美國留學歸來之時曾遇種種阻力,經過周恩來總理交涉才得以順利歸國。當時美國海軍次長丹尼·金布爾(Dan A. Kimball)聲稱: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 個師的兵力。歸國後,他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同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根據他的建議,成立了飛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並任命他為委員。

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飛彈、中近程飛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飛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飛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

也就是說錢老用一生的精力研發了運載中國自製的原子彈和氫彈的火箭,讓它們能精準打擊到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從此中國再也不用怕西方國家的威脅!並完成了中國衛星的建設。

于敏圖片

認識鄧稼先、錢學森和于敏貢獻的不同

于敏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他也代表了曾經那些偉大的祖國貢獻者。于敏沒有出過國,在研製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他幾乎是惟一一個未曾留過學的人。

于敏老先生主要貢獻在氫彈。于敏幾乎從一張白紙開始,依靠自己的勤奮,舉一反三進行理論探索。從原子彈到氫彈,按照突破原理試驗的時間比較,美國人用了七年零三個月,英國四年零三個月,法國八年零六個月,前蘇聯四年零三個月。當時中國的設備無法跟西方國家比擬,當時僅有一臺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並且95%的時間分配給有關原子彈的計算,只剩下5%的時間留給于敏負責的氫彈設計。在氫彈原理研究中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解決了熱核武器大量關鍵性的理論問題。

在這樣的環境下,于敏靠堅強的毅力,完全自主設計了一種氫彈的氫彈構型--于敏結構。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氫彈,一種威力比原子彈更大的戰略性武器。

總結一下,鄧稼先和于敏老先生主要是中國兩彈建設的先驅者、領導者,而錢學森是中國一星的奠基者。他們雖然從事的工作研發領域不同,但是都是中國代表性的科學家。為了破除西方各國家對中國的封鎖威脅,用盡了一生心血。他們就是兩彈一星傑出的代表者。

相關焦點

  • 鄧稼先錢學森和袁隆平貢獻如此大,為什麼沒獲得諾貝爾獎?
    不管是鄧稼先,錢學森還是袁隆平研究的範圍都屬於應用科學,所以在這方面就比較吃虧! 不過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並不意味著不夠偉大,諾貝爾獎也不能與偉大劃等號,並不是說獲得諾貝爾獎就一定偉大,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就一定不偉大,甚至可以說衡量偉大的標準與諾貝爾獎並沒有直接關係,唯一的標準就是對人類社會的貢獻!
  • 錢學森和鄧稼先,他們誰的成就更高?
    錢學森和鄧稼先,無疑是寶貝中的寶貝。)我看見有人在問答區提問,錢學森和鄧稼先,他們哪一個成就更高?第一部分,就是看二人的科學成就,第二部分,則是看他們為國家做出的貢獻大小。綜合做比較的話,毫無疑問是錢學森的成就遠遠超過鄧稼先。先看科學成就。在學術地位上,錢學森很早就是世界聞名的技術專家,則鄧稼先直至20世紀80年代末才由於楊振寧的介紹逐漸被人所知。錢學森在40年代末期就秘密參加了世界上最早的噴氣式飛機的研製工作,早就有了一定的成就,而那時候鄧稼先還沒有出名。
  • 城市裡多多宣傳錢學森、于敏事跡
    對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永遠的堅持下去,做到朝思夜想,追趕超越的動力和理想不變,就有難度。 錢學森、鄧稼先、于敏等兩彈一星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是我們的寶貴財富,需要大力宣傳,在城市和農村的牆體上多出現他們的畫像和研究科學的圖片展覽,提高普通老百姓的印象,加深對科學家的崇拜。
  • 國內科學家中,誰的成就能和錢學森比?
    大學時期的錢學森學習的是鐵道工程專業,畢業後赴美留學。正是在這段時間,錢學森遇見了在他科研道路上重要的指路燈——馮·卡門。 後來他和導師完成的科研論題中還建立了「卡門-錢學森」公式,甚至在28歲時就已經成為了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
  • 為什麼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等偉大的科學家都拿不到諾貝爾獎?
    為什麼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等偉大的科學家都拿不到諾貝爾獎?如果在20年前讓一個人說幾個國內科學家的名字,很多人會想到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等。在當時他們的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因為教科書中經常會出現他們的名字。
  • 楊振寧、錢學森在物理技術方面誰更厲害?他們對中國有哪些貢獻?
    錢學森研究的領域是空氣動力學,鄧稼先則是把一生奉獻給了國防事業,尤其是「兩彈一星」的研究。無論是錢學森還是鄧稼先的研究方向,都更偏向於實際應用,並且和國防軍工有密切的聯繫。這就好比體育比賽,我們一般只會比較某一個單項誰更優秀,但不會去比較跳高運動員和跳遠運動員誰更優秀。而錢學森、鄧稼先和楊振寧在科學這個大類中就像是不同單項中最優秀的選手,所以沒有比較的意義。 科學和科技的不同 雖然我們無法去比較三人的科學成就的高低,但是科學理論和科學技術,尤其是國防科技是完全兩碼事。
  • 于敏:學術成果幾乎沒有發表在公開的場合
    據@光明日報 1月16日消息,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于敏是新中國氫彈研究中的關鍵核心人物。他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1965年10月,在于敏的親自組織和部署下,氫彈理論得以突破。
  • 錢學森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鄧稼先畢業於美國普渡大學,袁老呢
    錢學森,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鄧稼先,畢業於美國普渡大學李四光,畢業於伯明罕大學蘇步青,畢業於日本東北帝國大學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發現了沒有,袁隆平是少見的土生土長的中國科學家,畢業於西南農學院之後,並未出國深造,而是一直在國內研究水稻
  • 錢學森鮮為人知的貢獻
    今天發帖《錢學森談中醫》。有網友評論說「錢學森在空氣動力學的巨大成就,誰也無法否定。他能把衛星送上天,那也是事實。但他來評論氣功和中醫,大家就不能因為他是空氣動力學專家而盲信。學有專攻,一旦有人什麼都懂,那就值得懷疑。」我在才意識到,絕大多數國人對錢學森的貢獻的認識,恐怕都限於空氣動力學、火箭和彈道飛彈吧。所以,我想再說幾點,希望更多的人知道。第一,90%的國人對錢先生貢獻的了解是很片面的,以為他的主要貢獻是在他的空氣動力學上。
  • 被楊振寧問到研發獎金,鄧稼先:一共20元,原子彈10塊,氫彈10塊
    毅然回國投身建設,28年如一日鄧稼先和錢學森一樣,也是從美國留學歸來投入到祖國建設中來的,而且他的回國之旅同樣遭到了美方的阻撓,但是等下先和很多愛國科學家一樣,"身在美國心在華",最終突破重重阻礙回到祖國。
  • 于敏:於無聲處聽驚雷 護衛和平的「氫彈之父」
    從本期起,本報將從多個角度對今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中的創新和智慧財產權故事進行梳理,以饗讀者。   他是我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之一,也是我國自主培養的傑出核物理學家,更是我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傑出領軍人物之一。他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 科學菌:楊振寧、錢學森在物理技術方面誰更厲害?他們對中國有哪些...
    錢學森研究的領域是空氣動力學,鄧稼先則是把一生奉獻給了國防事業,尤其是「兩彈一星」的研究。無論是錢學森還是鄧稼先的研究方向,都更偏向於實際應用,並且和國防軍工有密切的聯繫。這就好比體育比賽,我們一般只會比較某一個單項誰更優秀,但不會去比較跳高運動員和跳遠運動員誰更優秀。而錢學森、鄧稼先和楊振寧在科學這個大類中就像是不同單項中最優秀的選手,所以沒有比較的意義。
  • 王大珩、黃昆、于敏、陳景潤,4位科學家登上「國家名片」
    于敏,核物理學家。解決了我國氫彈原理突破中一系列的基礎問題,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和設計,對我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陳景潤,數學家。主要從事解析數論方面的研究,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國際領先的成果。
  • 【中國夢·踐行者】「氫彈之父」于敏逝世 科學家們追憶他的愛國與...
    1月16日,我國「兩彈一星」元勳、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與世長辭,享年93歲。這位功勳卓著的科學家,為了我國的氫彈探索任務,在1961年開始了長達28年的隱姓埋名,並最終取得了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16日,記者採訪了多位和于敏有過交集的科學家以及于敏的堂弟於確。
  • 世界氫彈僅兩種:美國T-U構型和中國于敏構型
    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傑出領軍人之一的于敏院士榮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也是此次唯一獲得該獎項的科學家。  于敏是新中國氫彈研究中的關鍵核心人物。他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1965年10月,在于敏的親自組織和部署下,氫彈理論得以突破。
  • 此人為兩彈一星做出巨大貢獻,身價比錢學森還高,卻一直鮮為人知
    像錢學森,兩彈一星鄧稼先這些偉大的科學家們,無不對新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年錢學森回家的時候,美國方面試圖阻攔,而且還宣稱他可以抵美國軍隊的五個師,足以見得美國對錢學森有多麼的重視了。但是有一個人,很少提到,但是他的身價更是讓美國都琢磨不透。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
    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于敏去世後,曾於1999年獲頒「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23名著名科學家,目前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
  • 科學巨匠楊振寧對中國有大貢獻,除科學理論,還有一份救人名單
    楊振寧不僅對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等方面有貢獻。但他的貢獻不僅僅限於物理學方面的,更有一份為祖國發展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救命的名單。相信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這份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名單,今天我就帶大家認識一下這位人。
  • 今天,鄧稼先逝世34周年。緬懷!致敬
    同仁:于敏,趙敬璞,陳能寬,徐建銘,何祚庥。貢獻: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試驗,均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即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之一,也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