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傑出的中國科學家
錢學森、鄧稼先、楊振寧都是近代傑出的華人科學家,並且在各自的領域都有極其卓越的科學貢獻,以至於常常會有人拿他們來做比較高低。
我個人認為這種比較是沒有什麼意義的。錢學森研究的領域是空氣動力學,鄧稼先則是把一生奉獻給了國防事業,尤其是「兩彈一星」的研究。無論是錢學森還是鄧稼先的研究方向,都更偏向於實際應用,並且和國防軍工有密切的聯繫。
楊振寧主要從事的是理論物理學相關的研究,他在四個細分領域作出了10多個極具開創性的理論成就,並且在1957年與李政道一起拿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們其實沒有辦法去比較高低,因為分屬於不同的領域,並且都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做到了世界最頂尖的水平。這就好比體育比賽,我們一般只會比較某一個單項誰更優秀,但不會去比較跳高運動員和跳遠運動員誰更優秀。而錢學森、鄧稼先和楊振寧在科學這個大類中就像是不同單項中最優秀的選手,所以沒有比較的意義。
科學和科技的不同
雖然我們無法去比較三人的科學成就的高低,但是科學理論和科學技術,尤其是國防科技是完全兩碼事。科學理論具體來說是類似於牛頓力學、愛因斯坦相對論這樣的基礎理論。這些理論依靠的是全人類的共同努力來推薦,客觀地說這類知識是沒有辦法分國界的。
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牛頓(英國人)提出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但把這個理論逐漸完善的卻是法國的數學家們,尤其是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
我們不可能因為牛頓是英國人就不去用這個理論,更不能因為拉普拉斯是法國人就不去用他的理論。如果真的那樣去做,那如今的航天科技恐怕是沒有一個國家能做了,因為誰都繞不開牛頓和拉普拉斯,而這兩個人卻又來自於兩個國家。
楊振寧研究領域就屬於理論物理學,也就是基礎科學。他在統計力學、凝聚態物理學、粒子物理以及場論都有極其巨大的貢獻。
其中他因為宇稱不守恆獲得諾獎,但這個發現卻不是他最重要的理論,而且只能勉強擠進前三。他一生中最大的貢獻來自於他和他帶的研究生米爾斯一起做的楊米爾斯理論,這是規範場論的基礎。
楊米爾斯理論到底有多重要呢?
我們就舉個例子,曾經有5位科學家先後用這個理論去解釋四大作用力的「強相互作用」,然後他們分兩個批次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所以,楊振寧在理論物理學領域的貢獻是十分突出的。不過,客觀地說,他的科學貢獻是沒有國界的,而是屬於全人類的。與他不同的是,錢學森和鄧稼先的貢獻主要是促進中國近代科技的發展,尤其是國防科技,這類技術是有國界的,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無償地去分享這類技術,這也會嚴重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國土安全。因此,國防技術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是立身之本。要知道20世紀中後期是特殊時期,擁有核武器和先進的航天技術會讓任何一個國家在整個國際環境下都變得有底氣。
因此,那一代的科學家真的非常偉大,他們克服了重重困境,實現了核武器和航天技術的「從0到1」。因此,他們對於中國的貢獻是無人可以替代的。因此,在這個方面,錢學森和鄧稼先的貢獻是遠遠超過楊振寧的。
但這並不是說楊振寧對中國就一點貢獻都沒有。要知道無論是錢學森、鄧稼先還是楊振寧,他們對於中國的貢獻都不是任何一個常人能比較的。楊振寧的貢獻主要集中在中國科技人才的教育和培養上。他曾經多次向全球招募優秀的科學家來到中國做研究,其中清華有一個著名的「姚班」,培養了大量的中國的頂級計算機人才,而這裡的「姚」指的是姚期智,他是圖靈獎獲得者,他就是楊振寧招募來的,除了姚期智還有很多其他的科學家,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除此之外,楊振寧還創建了很多一流的實驗室和研究院。他提出科學家的生活都太勞苦,於是利用自己的聲望向世界上的許多企業家募資創立科學創新獎金,比如:求是獎等等。客觀地說,作為理論物理學家楊振寧已經做得夠多了,像牛頓、愛因斯坦這樣優秀的理論物理學家在晚年基本上就在享福了,像楊振寧這樣從70年代至今,50年來都還在為自己國家的科學和教育事業奔波的科學家能有幾個?
總結
錢學森、鄧稼先和楊振寧的科學貢獻是在不同的領域的,因此拿來比較並沒有任何意義。其次,錢學森和鄧稼先的貢獻對於我們國家至關重要,是無可替代的,這一點是楊振寧無法比擬的。楊振寧也並不是沒有對中國做出貢獻,這些貢獻主要集中在科學和教育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