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先生身上有太多標籤,但很多普通人認識他卻是在2004年,也就是他82歲時和28歲的翁帆正式成為夫妻關係時。而這段忘年戀並沒有得到太多人的祝福,儘管他們這麼些年並沒有追求世俗眼中的豪華生活,但一夫一妻、明媒正娶依然沒能讓兩位有自由選擇權利的自然人躲過一些噴子的口誅筆伐。
毫不誇張的說,老夫少妻成為了楊振寧先生繼「國籍變更」這件事之後引發的最大爭議,那麼,楊振寧先生到底對中國有什麼貢獻?而科學本身又是否有國界之別?
楊振寧先生現在是哪國人?
眾所周知,楊振寧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而中國科學院院士這個頭銜則是在他放棄美國國籍之後獲得,準確來說,楊振寧先生在2015年的時候正式再次成為中國公民,並於2019年9月21日獲得「求是終身成就獎」。然而,不明真相的一些人卻將這位老人的歸國之心視為只為安度晚年,關於為什麼會數次變更國籍,其實楊振寧先生本人早以說明。
楊振寧早在自己的書中提過,他的父親直到去世都沒有原諒自己在1964年的時候加入美國國籍,而這個決定對於他本人來說也十分痛苦,正如他之後放棄美國國籍也同樣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因為,楊振寧先生對美國這個給自己提供很多研究機會的國家充滿感激,自己在那裡生活多年結交的朋友們也並不贊成他的選擇,其實大家完全不用質疑如果楊振寧老先生繼續留在美國同樣可以安度晚年。
楊振寧先生曾直言,儘管自己多年來一直為中美關係的友好發展努力,也成為了當時第一個訪問新中國的美籍知名學者。事實上,從2003年年底開始,楊振寧先生就已經回國定居,並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請回了姚期智(計算機領域最高獎圖靈獎的唯一華裔計算機科學家獲得者),但是,他終究還是因為自己身體裡流淌的是父親和中華文化的血液,從而最終選擇了回到祖國懷抱。
楊振寧先生對中國至少有以下幾個重大貢獻:
要說到楊振寧先生對中國的重要貢獻,我認為至少涵蓋了科學研究、中外友誼、國內支教和無償捐贈幾個方面。宇稱不守恆理論的提出讓楊振寧先生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當年他的獲獎致辭內容時表示自己既專心致力於現代科學,同時也以自己的中國傳統為驕傲。早在1971年的時候,楊振寧先生就公開在聽證會上作證,從地理、歷史等多個角度來講訴為什麼釣魚島就是中國的領土。
在楊振寧先生加入美籍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以後,陸續在美國的多個城市進行演講,目的只是為了讓他所生活的國度對中國有更正確的認識,正是這位美籍知名學者的行為讓更多美籍華人學者再次回到祖國探訪。在當時那個社會背景尤為複雜的年代,楊振寧先生的一系列舉措都讓不少外國人開始以更友好的態度和我們親近。
楊振寧先生不只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更是一名專業稱職的老師,在1970年的時候就開始赴港講學,並於1975年提出我國應該加強科普工作,中科大創建首期少年班也是因為楊振寧先生等人的倡導。在1981年的時候,楊振寧先生就設立專門的獎學金來支持中國學者,並於1983年創立了專門資助高等學術研究的非牟利性基金會。
從楊振寧先生定居國內之後,他在各個大學開展的演講也不少,還為清華大學的本科生上物理課,並為學校捐款近200萬美元。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裡,楊振寧先生對香港中文大學的學術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為他長期都在為該校的物理系學生講課。 毫不誇張地說,楊振寧先生為中國做出了哪些貢獻很難用幾百上千字說清,而我也僅僅將自己知道的一些分享給大家。
科學本身又是否有國界之別?
如果把時間放得足夠長遠,或許科學真的沒有國界,比如第一個發明燈泡的人點亮了全世界的夜晚。我們常說科學無國界,但是,為什麼美國五十多年前就實現了載人登月,但至今也沒見將核心技術分享給哪個國家,而他們也成為了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唯一踏上月球的國家。一些科學成果固然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逐步讓更多人受惠,但並不是所有科研成果都會拿出來分享,至於其中的原因相信不用我多說。
事實上,不管是科學家,還是科學本身,其實都有國界之別,正如楊振寧先生會放棄美籍再次成為一個真正的中國公民。一個國家變得越來越強,科學發展是根本,尤其是地球環境變差、不少現有資源日趨稀缺之後,畢竟尋找第二個地球有可能還要至少上百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儘管生活在當代的人們可以正常工作生活,但人類要長此以往的繁衍生息下去,卻並不是力所能及的保護地球就可以。
簡單點說,人類想要不像其他在地球上滅絕的動物一樣走向滅亡,唯一的辦法只有自己有技術創造一個棲息基地,或者在地球之外的世界找到另一個適合生命居住的星球。正因為這是一項充滿困難的挑戰,所以才需要歷代科學家們共同努力。試想一想,任何一項科研成果,最先可以享受到的人無一不是其所在國度的人們,為什麼國家要花重金培養科研人才,其實就是「計深遠」的真實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