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學術成果幾乎沒有發表在公開的場合

2020-12-02 觀察者網

據@光明日報 1月16日消息,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于敏是新中國氫彈研究中的關鍵核心人物。他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1965年10月,在于敏的親自組織和部署下,氫彈理論得以突破。目前全世界只有兩種氫彈構型,美國的T-U構型和中國的于敏構型。于敏此後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

于敏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從20世紀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若干高科技項目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4年獲求是基金傑出科學家獎。1999年被國 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1985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1987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于敏

由於核武器的保密原因,于敏的一切長期以來都處於高度保密中。從1976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是保密的,直到1988年以後,于敏才獲得出國進行學術交流的機會。由於工作的關係,于敏首次出國是以某大學教授的身份去美國訪問的。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儘管去了許多地方,但他始終像個「啞巴」:要問也不方便問,要說也不方便說,很不好受。

于敏2015年獲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時,觀察者網曾刊登文章《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學術成果幾乎沒有發表在公開的場合》,文章提到「于敏這個名字對於大部分普通的中國人來說,不如鄧稼先、錢學森等與他同時代的科學偉人那麼著名,他的學術成果,幾乎沒有發表在公開的場合;連他的名字,在1988年前都不為人知。至於他的成就,網上一位朋友的評價我覺得是恰如其分的:『最高科學獎能頒給于敏,是這個獎項的榮幸!』」

在現實技術條件下真正行得通的氫彈構型目前廣為人知的就只有T-U構型一種,但「于敏構型」或者叫「於-鄧構型」(于敏-鄧稼先)則很可能與T-U構型不同,是世界上僅有的兩種可行氫彈構型之一。

一向喜歡指責中國竊取其軍事機密的美國在搜集到中國氫彈爆炸的相關數據後,就一直沒有指責中國在這個問題上竊取過美國的秘密,並且這個「于敏構型」的說法也是他們提出來的。

考慮到中國研製氫彈時的國力水平,不可能如美國50年代研製「超級炸彈」投入那麼多人力物力,「于敏構型」就更是不容易。

目前,關於T-U構型和于敏構型的猜測很多,也有一些公開資料,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其中充滿了如同「氘化鋰管子」這樣的誤導,因為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想要搞明白氫彈是怎麼回事。

「圍繞著于敏,還有太多的未解之謎,我們不可能知道他在90年代以後到底做了什麼研究,也不知道為何在上世紀80-90年代反覆多次在「兩彈一星」功臣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等等獎項之後,今天(指2015年向于敏頒發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突然又要為於老再頒發一次最高科學獎。 」只能推測,某些於老參與的項目,在2014年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們知道於老多年前曾提出慣性約束可控核聚變方面的重要建議。如果真的是這方面的突破,那將是不亞於「于敏構型」的第二個巨大成就,一個人一生中能取得兩個這樣分量的成就,就連歷史上的科學巨匠也很難做到。

文章最後稱「能擁有于敏,這是中國的榮幸!」

相關焦點

  • 三峽大學一院長被舉報學術不端 8篇論文重複發表
    「一位領導私下和我說,陳院長的『學術問題』,如果說沒有,也說不通;如果說嚴重,可在全國,這樣的問題蠻普遍,沒必要老糾纏。」參與舉報的藝術學院教師葉偉稱。  自2011年年底有學者公開撰文批評,到2012年、2013年年底的多次不同場合的舉報,這些教師沒有得到公開的答覆。  伴隨著這些舉報,陳宇京從副院長晉升到代理院長、院長。
  • 南昌大學高水平學術成果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
    南昌大學高水平學術成果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 2020-04-21 20: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學和學術:好作品都應當被發表,發表之前要努力傳播
    真正的文學和學術成果都要通過一定的渠道公開發表,與世人見面——也就是問世——才能真正成為作品。哥白尼創作日心說著作之後,長期猶豫不敢發表。但是不發表就意味著沒有真正地存在,因此朋友們勸說他發表。在重重顧慮和膽怯之下,哥白尼選擇在晚年的最後時光發表作品,以期逃避可能遭受的迫害。只要是真正的作品最終都應該與世人見面。見面的方式就是公開發表自己的成果。託爾斯泰創作批判現實主義傑作《復活》的時候,擔心完成之後被當局禁止發表,因此在情節和文字上都進行了妥協性處理。作品最終得以發表,卻仍然有一部分文字被砍削。
  • 于敏,到底多厲害?
    若要論資排輩,于敏恐怕要排最末,而且只有他一人沒有留過洋。如果必須用幾個定語來形容于敏所做的工作,那只能是貫穿始終、攻堅克難、引導方向、決定作用!並且一直到未來的2040年,都是在于敏規劃的道路上艱難地前進著。考慮到科學研究很大程度上不能夠線性疊加,或許有不盡準確之處,我所說的也僅限於核武器科技這一個方面,絲毫沒有貶低其他科學家的意思。王淦昌、程開甲在實驗物理領域,彭桓武、周光召在理論物理領域都是幾乎獲得諾貝爾獎的世界級科學家。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曾28載隱姓埋名
    于敏,就是那個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的人。1961年,35歲的于敏在原子核理論領域的研究漸入佳境,正處在重大成果突破的關鍵時刻。但1月12日,于敏被叫到了所長錢三強的辦公室。當時國內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論,在研製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于敏又是唯一沒有留過學的人,但是這並沒有妨礙他後來站到世界核科學的高峰。彭桓武院士說:「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沒有老師,因為國內當時沒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論,他是開創性的。」錢三強稱,于敏的工作「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 于敏: 驚天事業,沉默人生
    生前面對榮譽,于敏始終淡然處之,他說:「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他,半個世紀與核共舞,幹著驚天的事業,名字卻「隱形」長達28年。于敏對此頗多感觸。「在我國自己培養的專家中,我是比較早成熟起來的,但『土』字並不好,有局限性。」于敏說,科學研究需要各種思想碰撞,在大的學術氣氛中,更有利於成長。  由於保密和歷史的原因,于敏直接帶的學生不多。  培養的唯一博士藍可畢業時,于敏親自寫推薦信,讓她出國工作兩年,開闊眼界,同時不忘囑咐:「不要等老了才回來,落葉歸根只能起點肥料作用,應該開花結果的時候回來。」
  • 懷念于敏先生
    【科技隨筆】      2019年1月16日,驚悉于敏先生逝世,心中感到十分悲痛和惋惜,為中國失去了氫彈主要的一位研究者,為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失去了一位學術造詣很高的科學大家,為我失去了一位和藹可親、道德高尚的良師益友。
  • 王東嶽是真正的掃地僧,還是學術騙子?為何沒有一位專家公開反對
    此人的哲學理論引起很大的熱議,一部分人稱他為隱藏的掃地僧,一部分人稱他為不入流的民哲,但至今沒有一位主流學者公開站出來反對他的言論,這是為何?01王東嶽是何人要想明白王東嶽是掃地僧還是不入流的民哲,我們需要先來了解下這個人。
  • 於無聲處驚天地 敏而好學報家國—偉大的科學家堅定的愛國者于敏
    于敏是老一輩科學家才識與德行兼備的傑出代表,展現了非凡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1961年初,錢三強找于敏談話,讓他參加氫彈原理研究。這對于敏個人而言是很大的損失,因為他做基礎研究已經很有成績,而核武器研究不僅任務重、集體性強,且必須放棄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長年奔波。于敏表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國家沒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獨立。
  • 于敏:於無聲處聽驚雷 護衛和平的「氫彈之父」
    原標題:於無聲處聽驚雷   編者按   日前,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318項成果、8位科技專家和1個外國組織獲得表彰。創新,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秉性和發展進步的動力,獎勵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就是獎勵創新,就是表明我國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下要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決心。
  • 這所雙一流大學新政:發表於OA期刊的學術成果不予認可
    不少人覺得,發 OA 期刊,是要交錢的,那不就等於是買文章嘛~更狠的是,已經有高校朝 OA 期刊開炮了,對發表於 OA 期刊的學術成果不予認可!近日,成都理工大學一份兩年前的文件在知乎上引發熱議。隨著 OA 出版的發展,出現了一大批只以斂財為目的 OA 期刊,這些期刊根本沒有同行評審的過程,只要給錢就能發表論文。這類期刊被稱為掠奪性期刊,是 OA 期刊的阿喀琉斯之踵。
  • 氫彈之父于敏:500萬獎金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由於保密的原因,這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著述多未公開發表,連他的妻子都說:「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的。」不過他的傑出貢獻仍有蛛絲馬跡可循,原中顧委常委、國務委員張勁夫在《請歷史記住他們――關於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中提到,「研製氫彈工作主要是于敏他們做的,方案是于敏提的,也得過大獎」。
  • 掠奪中國學者成果的德國科學家涉嫌學術不端行為—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海德堡大學   海德堡大學委員會日前宣布,調查發現該校醫院婦科門診主任Christof Sohn存在「嚴重且大規模的學術不端行為」。此外,該研究還有剽竊前同事、中國學者楊蓉西科研成果的嫌疑。   該醫院幾周以來深陷此次醜聞,目前已經進入刑事訴訟環節。
  • 和病毒賽跑:學術期刊如何做到「快速發表」
    「和病毒賽跑」,不僅是科技界面臨的重大課題,也對學術期刊快速發表高質量的科研成果提出了挑戰。近日,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日漸成為常態的形勢下,中華醫學會雜誌社社長、總編輯魏均民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介紹本土學術期刊如何「快速發表」科研文章。
  • 學術生產不應異化為論文發表錦標賽
    無論在什麼時候,也無論在什麼國家,對於以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增進人類福祉為根本目標的學術生產活動來說,都不能以數量多寡為標準來評價其價值大小,因為這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內在邏輯一致性。根據國外相關媒體報導,中國在2018年已成為世界上論文發表最多的國家,在大量論文發表的同時,國家科技原始創新能力依然不足,卡中國發展脖子的關鍵技術依然還廣泛存在。
  • 于敏與氫彈(四)壯志已酬 | 袁嵐峰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當然可以說世界上存在泰勒-烏拉姆構型和于敏構型。不過,于敏構型與泰勒-烏拉姆構型有沒有區別呢?有沒有可能兩者根本就是一回事?從前面提到的所有信息中,——再次強調一下,這些全都是公開信息,不見得真實,——可以感覺到兩種構型的基本思路似乎差不多。那麼,兩者有沒有真正意義的區別呢?
  • 對話龐加萊猜想破解者朱熹平:曾5年幾乎無學術成果
    然而,龐加萊可能沒有料到,這個一句話就能講完的猜想日後成為了七大數學世紀難題之一。百餘年之後,謎底終於被揭開。2006年6月3日,哈佛大學教授、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在北京宣布:在美、俄等國科學家的工作基礎上,朱熹平和旅美數學家、清華大學講席教授曹懷東徹底證明了龐加萊猜想。一時間,朱熹平、曹懷東等人開始為中外所矚目。
  • 花錢發表論文已成公開秘密
    本該嚴肅的學術論文刊發工作,如今普遍存在不交版面費難以發表論文的問題。這股風氣愈演愈烈,導致一些學術論文質量下降。教科界人士指出,簡單以論文發表數量多少,作為職稱晉升和考評的重要條件,促使越來越多的人花錢撰寫和發表論文。
  • 頂級學術期刊PNAS發表本源量子與中科大合作成果
    相關研究成果以Coherent phonon dynamics in spatially separated graphene mechanical resonators為題,發表在3月2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河北科大決定對韓春雨成果啟動學術評議,最壞結果會是什麼?
    河北科大決定對韓春雨成果啟動學術評議,最壞結果會是什麼?《自然-生物技術》宣布撤回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團隊於2016年5月2日發表在該期刊的論文。同日早間,河北科技大學官網刊發《韓春雨團隊發布聲明》,其中提到:「鑑於該論文已撤稿,學校決定啟動對韓春雨該項研究成果的學術評議及相關程序。」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研究成果將要面臨的學術評議究竟是什麼?多名學術界人士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學術評議大同小異,但各個學校組織過程中也會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