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平,現年44歲,1984年在中山大學數學系取得碩士學位,1989年在中國科學院武漢數學物理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現任中山大學數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院長。
對話提示
任何一個封閉的三維空間,只要它裡面所有的封閉曲線都可以收縮成一點,這個空間就一定是一個三維圓球———這就是法國數學家龐加萊於1904年提出的猜想。
然而,龐加萊可能沒有料到,這個一句話就能講完的猜想日後成為了七大數學世紀難題之一。
百餘年之後,謎底終於被揭開。2006年6月3日,哈佛大學教授、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在北京宣布:在美、俄等國科學家的工作基礎上,朱熹平和旅美數學家、清華大學講席教授曹懷東徹底證明了龐加萊猜想。
一時間,朱熹平、曹懷東等人開始為中外所矚目。
對話人物
「我從未給自己定下任何目標」
記者(以下簡稱記):第一次有挑戰世界數學難題的衝動,是在什麼時候?
朱熹平(以下簡稱朱):(哈哈大笑)其實,我第一次對數學難題的挑戰就以「失敗」告終。在中山大學讀大三時,我就不知「天高地厚」,嘗試論證「連續統假設」。這在當時是一個已經破解的世界難題,但我完全不知道。當我自信滿滿地把證明過程拿給指導老師看時,老師拒絕了我,只丟下一句話:如果你錯了,我不用看;如果你對了,我也看不懂。從那以後,我意識到做學問要靜下心,不要先想到要攻克什麼難題,而是要潛心積累。
記:破解龐加萊猜想的過程中,對你觸動最大的是什麼?
朱:這是一個希望與失望不斷反覆的過程。因為我經歷了太多的失敗,所以凡事順其自然,不強求結果。我現在的心態是,已經把失敗看成常態,把成功當做偶然。在破解龐加萊猜想的過程中,我從未給自己定下任何目標,只是沿著這條路,一步一個腳印地走。
「數學家已經不是『孤獨的思考者』」
記:你從1997年開始研究猜想,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壓力是什麼?
朱:是5年裡幾乎沒有什麼學術成果。這個過程,很痛苦。有時也懷疑自己的轉型是不是錯了。
記:在猜想的整個論證過程中,團隊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朱:現在的數學家已經不是「孤獨的思考者」。我們的團隊有5個人,包括曹懷東、陳兵龍等。他們每個人都非常出色。我們也會在學術問題上有爭執,但研究氣氛非常好,非常和諧。在論證過程中遇到難題想放棄時,是團隊的力量,使我堅持下去。
「為了一次對話,我足足等了5年」
記:在你的學術歷程中,誰對你的影響和幫助最大?
朱:在我看來,幾何分析的開創者———丘成桐先生是我最敬仰的前輩之一。可以說,是他給了我燈塔般的指引。1997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我第一次與丘先生對話。為了這次對話,我足足等了5年。可出乎意料的是,這次對話一談就是20天。這20天是扎紮實實的20天,上下午連軸轉,沒有停頓。丘先生的學術熱情是常人沒有辦法想像的。我對丘成桐「傾其所有」地講述了在這5年裡所掌握的一切,這強烈吸引了丘先生的注意,他鼓勵我研究美國數學家漢密爾頓開創的Ricci流。我想,與高手交流,對學者來講,是快速成長、少走彎路的重要途徑。
「我只想安靜地生活和做學問」
記:從1992年轉型到2006年完成龐加萊猜想的完全證明,你用了14年時間。怎麼看這14年?
朱:積累的過程。好的學者有好的眼光,他可以告訴你有些問題是到了歷史上該解決的時候了。如果你正好有機會參與其中,就是你的幸運。在這個歷史時刻到來之前,所有的工作都是積累。這就是所謂的厚積薄發。
記:國內外科學家對你的學術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朱:曹懷東介入這個領域的時間比較早,研究時間有20多年,經驗豐富。漢密爾頓是個有胸懷的學者,他的每一次發現都會以論文發表的形式與同行分享,對學科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記:你下一步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朱:作為學者,我最喜歡安靜。我只想安安靜靜地生活和做學問,同時把自己的研究拓展到其他數學流派或領域。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