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世紀數學難題」之一的龐加萊猜想,近日被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數學家、清華大學講席教授曹懷東完全破解。
這引起人們的廣泛興趣:作者是何方「神仙」?中國科學家究竟做出了多大貢獻?「七大世紀數學難題」的進展情況如何?
曹懷東:
從來沒有「接觸過媒體」
從來沒有「接觸過媒體」的曹懷東,昨日終於接受了記者的電話採訪。
46歲的曹懷東1977年考上清華大學,後來出國留學,師從數學家丘成桐。1986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予的博士學位。現在美國一所大學任教的他,同時兼任清華大學講席教授,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
曹懷東特別指出,是丘成桐的關注和洞察,使他和其他幾位「師兄弟」從20多年前就開始關注龐加萊猜想。「丘先生30多年前就創立了幾何分析學派,在丘先生的指導下,從2003年五六月份起,我和朱熹平開始集中來做這件事情,一起做了兩年多,直到2005年的夏天基本上完成,後面有一些小的修改。」曹懷東說,「我們的收穫是很大的,對今後的研究也會有用。」
「我開始動員北京的專家做(龐加萊猜想),但是沒有人做。1997年開始動員朱熹平做,他一直堅持到現在。」
朱熹平:
中山大學的「風雲人物」
現年44歲的朱熹平是中山大學的「風雲人物」。早在2001年,年僅39歲的他已成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而在2004年第三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上,朱熹平又因成就突出而榮獲大會最高獎——晨興數學獎。其實回顧8年前,世界著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就曾經談到,「中國幾何分析不能進步,是由於年輕學者不能夠自由發展思想的緣故。但廣州的朱熹平卻鍥而不捨,他的工作已經遠超國內外成名的中國學者。」
紮根數學王國20多年,朱熹平獲獎無數。然而時至今日,這位年輕數學家依然努力工作在教學第一線,並且始終堅持上本科生課程。很多上過朱熹平課的中大學生如此評價:「朱教授是一位低調的數學天才。」有人認為,繼「華羅庚、陳景潤、蘇步青、陳省身」等人之後,在朱熹平身上看到了一個延續中國人攀登「世界數學之巔」的希望。
對話
朱熹平:走到這一步用了10年
獲悉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破解世界七大數學難題之一「龐加萊猜想」的消息後,記者4日電話專訪了此時正在外地出差的朱熹平教授。
記者:朱教授,恭喜您破解了「龐加萊猜想」。
朱熹平:謝謝。我現在外地出差呢,你們不用專門報導我,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
記:您走到這一步用了多少年?
朱:大概是1996年開始做這個課題,快10年了。原來不是很專心,但後來運用美國數學家漢密爾頓和俄羅斯數學家佩雷爾曼的理論方法後,就把課題定為重點攻關目標。
記:「龐加萊猜想」開解,未來可具體應用在哪些領域?
朱:這很難闡述,這是一個基礎學科的研究成果。或許可以這樣理解,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本身是沒有應用價值的,但元素周期表對物質的分類,卻推動了化學科學的研究。「龐加萊猜想」破解,也會對物理學和工程學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記:很多人認為做基礎研究非常枯燥、乏味,您為什麼能堅持下來?
朱:其實在我看來,做基礎研究比應用研究更容易獲得認同。因為前者非常純粹,後者還需要市場的認可。我覺得在廣東做基礎研究的環境特別好。畢竟經濟富足了,生活無憂了,才能騰出心思,投入經費做基礎性研究,政府和中大一直很支持。
記:您科研任務繁重,為什麼還堅持帶本科生?
朱:我所在的中山大學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有很濃厚的學術氣氛和很多優秀的老師。這是學院前輩培養出現的優良傳統,要代代相傳,每一位老師都有責任,而且數學是基礎科目,很講究根基,從本科生開始就要打好基礎。(羊城晚報)
七大世紀數學難題的進展如何?
2000年5月,美國的克萊數學研究所篩選出了七大世紀數學難題,並為每道題懸賞百萬美元求解。這些題目包括龐加萊猜想、黎曼假設、霍奇猜想、楊-米爾理論、P與NP問題、波奇和斯溫納頓-戴雅猜想、納威厄-斯託克斯方程。
在丘成桐眼中,龐加萊猜想和黎曼假設是兩個最大的猜想。他一一分析指出,剩餘下的六大難題中,很多人攻關的黎曼假設還沒有看到破解的希望;引起很多著名數學家興趣的霍奇猜想「進展不大」;和流體有關的納威厄-斯託克斯方程「離解決也相差很遠」;P與NP問題「沒什麼進展」;楊-米爾理論「太難,幾乎沒人做」。
丘成桐認為,和數論有關的「波奇和斯溫納頓-戴雅猜想」是最有希望破解的一個,「國際上很多人在做這個猜想。國內做的人不多,頂多兩三個。」他透露,在這一領域,原本在國外取得一些進展的數論專家田野教授,最近已經回國到晨興數學研究中心工作。「他做得不錯,希望他能回來帶動一下國內在這方面的工作。」
(責任編輯:龔倫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