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 驚天事業,沉默人生

2020-11-24 中國新聞網

  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礪就鋒鍔。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囑託,許下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世界;一個名字,隱形近30載。

  不為物慾所惑,不為權勢所屈,不為利害所移,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終成一番大業。他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于敏。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共和國榮譽

  本報記者 陳 瑜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9月17日,于敏的榮譽簿上又添重要一筆——「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生前面對榮譽,于敏始終淡然處之,他說:「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他,半個世紀與核共舞,幹著驚天的事業,名字卻「隱形」長達28年。

  肩負重任,祖國的需要高於一切

  「55年前,我從莫斯科留學回來後進入核武器研究院理論部接觸到于敏,從核武器到雷射研究,我和他一直密切配合,並在他的指導下工作。」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告訴記者,于敏比自己大12歲,理論部有一個傳統,都不稱官銜,當時大家叫于敏「老於」。

  杜祥琬說,非寧靜無以致遠,是老於生前特別喜歡的格言,也是他事業和人生的寫照。

  1961年1月,于敏迎來人生中一次重要轉型——作為副組長領導和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工作。

  在杜祥琬看來,對一個剛剛嶄露頭角的青年科學家來說,這次轉型意味著巨大犧牲,核武器研製集體性強,需要隱姓埋名常年奔波。

  儘管如此,于敏不假思索接受了任務,從此名字「隱形」長達28年。

  在研製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只有于敏未曾留過學。一個日本代表團訪華時,稱他是「土專家一號」。于敏對此頗多感觸。「在我國自己培養的專家中,我是比較早成熟起來的,但『土』字並不好,有局限性。」于敏說,科學研究需要各種思想碰撞,在大的學術氣氛中,更有利於成長。

  由於保密和歷史的原因,于敏直接帶的學生不多。

  培養的唯一博士藍可畢業時,于敏親自寫推薦信,讓她出國工作兩年,開闊眼界,同時不忘囑咐:「不要等老了才回來,落葉歸根只能起點肥料作用,應該開花結果的時候回來。」

  百日會戰,形成氫彈設計方案

  在國際上,氫彈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略核武器,氫彈研究被核大國列為涉及國家安全的最高機密。

  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鑑。于敏雖然基礎理論雄厚、知識面寬,但對系統複雜的氫彈仍然陌生。

  1965年9月底,于敏帶領理論部幾十位同志一起去上海華東計算所做計算物理實驗,計算哪一個氫彈原理是可行的,創造歷史的「百日會戰」開始了。

  當時計算機性能不穩定,機時又很寶貴,不到40歲的于敏在計算機房值大夜班(連續12小時),一摞摞黑色的紙帶出來後,他趴在地上看,仔細分析結果。

  核武器的結構有很多層,各種材料爆炸以後,每一個時間點、空間點上,都有它的溫度、速度、壓力、加速度等物理量。于敏突然發現,某個量從某個點開始突然不正常了。大家馬上去查原因。杜祥琬去查方程、參數,沒有發現錯誤;做計算數學、編程序的人去查原因,也沒發現錯誤。最後檢查發現,原來一個加法器的原件壞了,換掉這個電晶體,物理量馬上就正常了。「這件事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于敏高人一籌的地方,就是對物理規律理解得非常透徹。他總是那個能踢出臨門一腳的人。」杜祥琬說,「儘管老於不願稱呼自己為『氫彈之父』,但在氫彈研製過程中,他的確起到了關鍵作用。」

  最終,于敏挑出了3個用不同核材料設計的模型,並且剝繭抽絲,讓氫彈構型方向越來越清晰,和團隊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

  爆炸成功,創下最短研究周期紀錄

  于敏從事的是武器理論設計,但他對實驗相當重視。為了研製第一代核武器,于敏八上高原,六到戈壁,拖著疲弱的身子來回奔波。

  1966年12月28日,我國首次氫彈原理試驗,為確保能拿到測試結果,試驗前于敏頂著戈壁灘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刺骨嚴寒,半夜爬上102米的鐵塔頂端,檢查和校正測試項目屏蔽體的擺置。

  西北核武器研製基地地處青海高原,于敏高原反應非常強烈。他每餐只能吃下一二兩米飯。食無味、覺無眠,從宿舍到辦公室只有百米,有時要歇好幾次,吐好幾次。即便如此,他仍堅持到技術問題解決後才離開基地。

  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沙漠腹地,一朵巨大無比的蘑菇狀紫色煙雲產生的強烈衝擊波捲起沙塵,以雷霆萬鈞之勢橫掃戈壁灘。

  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了。那一刻,于敏並沒有在現場,而是在2500多公裡外的北京。一直守在電話機旁的他得知爆炸的威力和自己計算的結果完全一致,長長地舒了口氣。

  從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到氫彈爆炸成功,我國僅用時26個月,創下了全世界最短的研究周期紀錄。這對超級大國的核訛詐、核威脅是一記漂亮的反擊。

  敏銳嚴謹,讓核武器科研少走彎路

  20世紀60年代以來,于敏承擔的全是體現國家意志的科研任務,不能有絲毫的疏漏和馬虎。

  「他多次說,要防止『落入懸崖(指風險區)』,防止功虧一簣。」杜祥琬說,老於的治學作風極為嚴謹,這不僅是科學家的一個基本素質,也源於他對事業的高度負責精神。

  第一顆氫彈只是試驗裝置,尺寸重量較大,還不能用作飛彈運載的核彈頭,屬於第一代核武器。要與運載裝置飛彈適配,核裝置還必須提高威力並小型化,發展第二代核武器,難度大大增加。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因為種種原因,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科技骨幹相繼調離,于敏被任命為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兼核武器理論研究所所長,全面負責領導突破二代核武器初級和次級原理,發揮兩個至關重要的作用:決策、把關。

  幹著第一代,看著第二代,想著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于敏對核武器發展有著獨到的眼光和敏銳的判斷。

  相比美蘇上千次、法國200多次的核試驗次數,我國的核試驗次數僅為45次,不及美國的1/25。

  「我國僅用45次試驗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很大功勞應歸於老於。」與于敏共事過的鄭紹唐老人說,核試驗用的材料比金子還貴,每次核試驗耗資巨大,萬一失敗,團隊要好幾年才能緩過勁來。老於選擇的是既有發展前途,又踏實穩妥的途徑,大多時間是在計算機上做模擬試驗,集思廣益,保證了技術路線幾乎沒有走過彎路。

  杜祥琬至今保留著1992年的一份談話記錄。「當時我起草了一份事關重大的『決策建議』初稿,送老於閱改,他對其中幾個不確切的提法,一一作了修改,並說明了修改的道理。」在杜祥琬看來,對這種科學性很強、責任又很重的工作,嚴格和謹慎是絕對必要的。「近年來,我國學術界越來越意識到抑制學術浮躁的重要性,我沒有問過于敏,但我想,他也許根本不知道『學術浮躁』為何物。搞學術怎麼可以浮躁呢,浮躁怎麼可能作出真正的學術成果呢?」

相關焦點

  • 于敏: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于敏,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8月出生,天津寧河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其實,于敏自己也沒想到這輩子會與氫彈結緣,更沒想過個人與國家的命運會緊緊聯繫在一起。當時,正在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他,原本以為會在鍾愛的原子核理論研究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然而,一次與時任二機部副部長、原子能研究所所長錢三強的談話,讓他的人生發生了重大轉變。1961年1月的一天,雪花飄舞,于敏應邀來到錢三強的辦公室。
  • 於無聲處驚天地 敏而好學報家國—偉大的科學家堅定的愛國者于敏
    1999年,73歲的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核武器事業重要莫基人于敏寫下這首題為《抒懷》的詩,總結了自己沉默而又不凡的大半生。20年後——2019年1月,于敏院士以93歲高齡在京辭世,八寶山告別大廳輓聯「於家為國鑄重器 寧靜致遠宏謀動天地;敏思篤行創偉業 科學求實精神炳千秋」高度概括和評價了他光榮而輝煌的一生。
  • 【功勳】于敏:幹驚天動地事 做隱姓埋名人
    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核競爭,我國的核科學事業也全面上馬。毛澤東強調,「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1961年,組織決定讓正在研究原子彈的于敏轉而投身到氫彈研究中。這讓已經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上初露頭角的于敏始料未及。「涉及的學科很多,並且搞氫彈不太符合我的興趣,但是愛國主義壓過興趣,所以當時我就答應了,說,好!我轉!國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于敏說。
  • 于敏去世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 于敏和我國第一顆氫彈研製始末
    由於生長在抗日戰爭時期,于敏少年時代就崇拜嶽飛、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立志通過從事科學研究來報效祖國、振興中華。他勤奮好學,從小學到大學功課一直名列前茅,在北京大學讀了本科、研究生,1951年畢業後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前身)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工作。
  • 于敏,一個曾經絕密28年的名字
    即日起,本報推出系列報導,重溫英模們獻身國家建設的豐功偉績和可歌可泣的人生故事,更好地激勵全國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開拓進取,奮發有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他28載隱姓埋名,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
  • 于敏,到底多厲害?
    于敏幼時差點被日軍的卡車撞死,高中畢業因家境困窘瀕臨失學,是一個同學的父親不忍心這樣的天才被埋沒才資助他上了北大,在大學時又生重病生命垂危,是物理系同學們集體獻血才挽救回來,一次又一次的偶然或許造就了某種程度的必然,兩彈一星的事業也成就了天才施展拳腳的舞臺,這也是我強調「誕生」和「發揮作用」的原因。
  • 于敏院士逝世
    原標題:于敏院士逝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核武器事業重要奠基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于敏同志,於2019年1月16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于敏同志1926年8月16日出生於河北寧河。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先後在原子能研究所、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 于敏先生,一路走好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
    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于敏去世後,曾於1999年獲頒「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23名著名科學家,目前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
  • 懷念于敏先生
    在秋天的一個晚上,所裡開大會,錢三強所長向全所職工介紹所裡工作情況,談到人才培養時,就表揚了于敏,「于敏就是我們國內自己成長起來的優秀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希望剛到所裡工作的新大學生向于敏同志學習!」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于敏的名字,心中就產生了敬意。    1961年,于敏去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參加一個國際核物理的會議,我負責照料于敏在杜布納期間的生活,並在開會時當翻譯。
  • 社會心理學:符合這3種特徵,越沉默的人,人生格局越高
    格局高的人往往會比較沉默,而這種沉默往往會有這3種特徵。一個格局高的人,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會表現得很沉默,只不過這種沉默不是無作為,而是他的冷靜。你可以從他的眼神裡看到魄力,看到睿智。他的沉默更多的是整理自己的思緒,保持頭腦的清醒,以分析問題的關鍵所在。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隱姓埋名28年
    中國網1月16日訊 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1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1980年,于敏當選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院士),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被譽為「氫彈之父」。與他一起獲獎的還有22名著名科學家。于敏去世後,目前僅剩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健在。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曾28載隱姓埋名
    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 「兩彈一星」元勳于敏逝世,曾28年隱姓埋名
    來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中科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國家科技進步最高獎獲得者
  • 中國氫彈之父—隱姓埋名28年的人生
    而于敏,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世界上只有兩種構造的氫彈:一種叫「于敏構造」,一種是美國構造。並且,于敏構造氫彈是唯一能儲存的氫彈。所以,即使于敏沒有諾貝爾獎的加持,但他的研究成果確是真正的國之重器。
  • 聰明幽默的雙子座,沉默起來很可怕,要麼認命,要麼爆發
    雙子座的人生中有"認命"二字嗎? 其實雙子座在絕望的時候是這樣的,但是他們一旦走出了情感的陰霾,又會堅強起來。在他們的世界裡,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克服的,低谷和任命都是短暫的,而爆發和勇敢是永遠的。 雙子座平時聰明又幽默,可是不太懂得與心機深的人相處,甚至會被騙,這樣的雙子座,即使身邊有很多朋友,雙子座也難以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