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物學霸;作者:SOOF
開放獲取(Open Access,OA)已成為學術界一股勢不可擋的潮流。
但說到 OA 期刊,在很多人眼中,依然是水刊的代名詞。不少人覺得,發 OA 期刊,是要交錢的,那不就等於是買文章嘛~
更狠的是,已經有高校朝 OA 期刊開炮了,對發表於 OA 期刊的學術成果不予認可!
近日,成都理工大學一份兩年前的文件在知乎上引發熱議。
圖片來源:知乎
成都理工大學在 2018 年 10 月 30 日印發的《成都理工大學科研項目、成果及社會服務分級認定方案(試行)》中,明確規定:2019 年 1 月 1 日後發表在 OA(Open Access,OA)期刊上的論文不再予以認可。
圖片來源:成都理工大學
雖然是以備註的形式出現,但備註對象卻是包括 SCI 一區和中科院 TOP 期刊在內的所有自然科學期刊。
圖片來源:知乎
無獨有偶,網上盛傳北京理工大學某些學院也禁止發表開源 SCI 論文。
很多 OA 期刊確實比較差
對 OA 期刊的認定與否,說到底還是關乎科研績效的計算。
無論這條規定是否合適,敢寫進文件裡,校方肯定是在現實操作層面發現了 OA 期刊的某些弊端。
在研究生獎學金評定中,一個很重要的量化指標是已發表的期刊論文。OA 期刊因為相對審稿較快,所以在研究生階段僅有幾年時長的短期科研評比中很容易佔據數量優勢。
效用上,有些 OA 期刊還具有極高的「性價比」。據說在不少高校的研究生評獎中,出現了 IEEE Access 的 OA 期刊論文 PK 掉老牌期刊論文的現象,前者雖然影響因子不算特別高,但屬於中科院二區,JCR 一區。
圖片來源:IEEE Access
不得不承認,很多 OA 期刊也確實比較差。
2013 年,Science曾發文討論 OA 期刊中的同行評議問題。
圖片來源:Science
生物學家 Bohannon 用「釣魚」的方式把 OA 期刊不嚴格的審稿機制公諸於眾。他將一篇乍一看有道理但實則錯誤連篇的假論文署上假名字捏造假單位後投給了 304 家 OA 出版的期刊,結果竟然拿到其中 157 家的接收函!
隨著 OA 出版的發展,出現了一大批只以斂財為目的 OA 期刊,這些期刊根本沒有同行評審的過程,只要給錢就能發表論文。
這類期刊被稱為掠奪性期刊,是 OA 期刊的阿喀琉斯之踵。
OA 期刊收取的高額版面費也是反對者一直詬病的問題。
最極端的例子大概是埃及出版集團Hindawi。這家 1997 年才成立的出版集團本來是一家傳統出版機構,2004 年開始做 OA 期刊,三年時間就轉型為徹底的 OA 期刊出版商。
目前該集團旗下有 400 多份 OA 期刊,最近十年保持每年超過 1 萬篇的論文出版體量。按照最低 195 美元,最高 6995 美元的版面費計算,Hindawi 利潤相當可觀。
有學者曾撰文指出,保守估計我國研究者每年向國外出版商繳納的論文版面費高達數十億。
OA 期刊自身問題多多,遭人白眼甚至不予認可也實屬正常了。
OA 期刊也有佼佼者
但是,客觀地說,還是有很多還是相當不錯的 OA 雜誌。
Nature和Science的兩本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和Science Advances是 OA 期刊的兩面旗幟,在 JCR 分區中穩居 Q1 區。
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圖片來源:Science Advances
2018 年,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大類分區時曾把這兩本期刊劃分到二區,立即便遭到學術界的 piapia 打臉。
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直接發文表示,學校在學科建設、職稱評審、科技獎勵、授予學位成果要求等方面統一採用科睿唯安 SCI 期刊分區標準,不再使用中科院的 SCI 期刊分區標準。
隨後的中科院分區中,這兩本雜誌在大類學科和小類學科,都屬於綜合性期刊 1 區。
除 JCR 的影響因子外,谷歌的 H5 指數也是評價期刊的指標。在 H5 排名中,Nature Communications常年位居前 10,PLOS One也進入前 30。
即便參照不同指標,OA 期刊也不乏佼佼者。
Nature Index 雖然是用於評價學術科研機構的指標,但依據的也是科研機構在 82 種期刊上的文章發表情況。在這份精心挑選的期刊名單中,除Nature Communications和Science Advances外,還有PLOS Biology和PLOS Genetics,以及eLife。
可見,OA 期刊已經取得幾乎所有權威資料庫的認可。
中國的 OA 期刊,表現也不錯。今年重新拿到影響因子 11.5 的 Bone Research 就以 OA 模式出版,影響因子超過 13 的後起之秀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也是 OA 期刊。
圖片來源: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國家目前正在大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期刊,OA 出版很可能是我們彎道超車的機會。
我們需要正視 OA 期刊
一個不得不正視的現實是,OA 期刊已經成為學術出版的潮流。
首先,不能因為片面地認為 OA 期刊一定審稿不嚴格質量不高。
是傳統出版也好,是 OA 出版也罷,其目的都是讓知識得以傳播。前者根植於前網際網路時代的紙媒體傳播,後者則更多依託於當下網絡數位化傳播。OA 這種出版模式,關注點在於信息獲取的途徑,本身並不涉及任何內容質控。
掠奪期刊確實存在,我們必須堅決抵制,但高質量的 OA 期刊審稿也十分嚴格。也正因如此,Nature Communications和Science Advances的影響因子都是穩中有升。
其次,OA 期刊收取版面費,並不等價於斂財。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是,OA 期刊的論文作者並不只有中國研究者。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都在 OA 期刊發表論文,只是因為中國的 OA 期刊還太少,缺乏影響力,所以版面費都交給了國外的 OA 期刊。
而且直至今天,中國的科研機構每年還是要花大筆的費用來購買傳統學術出版的期刊瀏覽權限。這些花費,都是學術研究的必要投入。
另外,很多 SCI 收錄的 OA 期刊也並不收取版面費,比如瀋陽藥科大主辦,Elsevier 出版的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如果把國內期刊也考慮進來,作者不但發論文要交版面費,讀者想要閱讀論文還需要向 CNKI 等資料庫支付費用。花費更多,得到更少。
圖片來源: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第三,非 OA 期刊,甚至非 OA 的 SCI 期刊也一樣有水刊。
每年 JCR 都會剔除一部分期刊,並不全都是 OA 期刊。我國期刊資料庫也在剔除一些國內期刊,新聞出版總署甚至會查處關停一些期刊,也並不全是 OA 期刊。
現在,越來越多的期刊以 OA 模式出版。合併後的 Springer Nature 旗下已經有大約 600 本 OA 期刊,他們仍在加大 OA 期刊的出版力度。最近,全新的 Discover 系列 OA 期刊正式上線了第一本 Discover Sustainability。
不少傳統期刊也在積極擁抱 OA 模式,向混合型期刊轉變。OA 出版極有可能成為今後學術出版的主流。
期刊質量的優劣,不在於是否收取版面費,更不在於是否 OA,而是看刊物主辦方和出版機構。如果本著認真嚴謹的態度,不管是做傳統期刊還是 OA 期刊,質量都有保障。
我們在批評水刊的時候,批評的是糟糕的審稿和低劣的論文,而不是出版模式。
無論如何,一刀切地對 OA 期刊不予承認,都是一種非常外行的懶政。況且,如果要以這樣苛責的眼光對待 OA 期刊的話,那將置國產中文期刊於何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