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細胞研究》官網截圖 採訪對象供圖
青蒿素的發現、抗阿爾茨海默病原創新藥GV-971的作用機理……這些重大科學成果,最早都發表在我國的科技期刊上。前者因期刊國際影響力有限而造成「酒香」出不了「巷子」的局面;後者得益於中國期刊逐漸走向世界而得到迅速傳播。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能夠引領全球基礎創新和技術應用研究、產業發展方向,也是國家科技競爭力的重要標誌。繼去年科技部等七部門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後,記者獲悉,《上海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正在制定。
如何建設中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如何最大限度發揮科技期刊作用?由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的《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給出了自己的實踐——自2013年首次實現中國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過10的飛躍後,就在不久前,其影響因子提高至20.507,創下我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從2到20,《細胞研究》走出了一條可複製的「上海模式」,帶動申城乃至全國一批原創學術期刊的發展。昨天,在與科學家探討完投稿事宜後,《細胞研究》常務副主編李黨生與編輯部主任程磊接受了新民晚報專訪。他們說,影響因子是一個指標,但比肩最好才是編輯團隊所追求的「本」。
圖說:《細胞研究》封面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走上發展的「正循環」
「《細胞研究》從最初的『鮮為人知』成長為生命科學領域世界一流期刊,影響因子也突破了20大關,已經超過多個《自然》和《細胞》旗下本領域內的高端子刊。」李黨生興奮地表示,「這意味著華人科學家有了一個值得信賴、高顯示度的平臺,也提升了我國學術期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然而,時光倒退回15年前,卻是另外一副光景。2006年,時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裴剛接手了《細胞研究》,決心以此打破中國科技期刊停滯不前的局面。當時身為《細胞》雜誌科學編輯的李黨生恰好有回國工作的打算,便受邀擔任了《細胞研究》的常務副主編一職。「我原本回國想找一個PI(課題組長)的職位,沒想到國內能有期刊讓我『無縫銜接』。」李黨生坦言,「但我之前從未聽說過它。」
《細胞研究》的成長,也見證了中國基礎科研,尤其是生命科學的加速前行。在李黨生的印象裡,就生命科學領域而言,2006年那會兒,隨著中國國力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科研環境的吸引力愈來愈強,留學歸國人數的增多自然「水到渠成」,也逐漸有了不錯的科研成果。「不過,高水平研究不多。」李黨生嘆了口氣,「科技期刊的局面差不多,儘管《細胞研究》彼時已經在國內算是數一數二,但拿到國際上比較,也是無名之輩。」
「如果你是科學家,你會將自己頗為得意的原創成果投給起步晚、發展又比較慢的期刊嗎?」李黨生反問記者,這是所有科技期刊在「向上走」時必然要跨過的一道坎。與當時國內大多數編輯坐等論文不同,李黨生帶頭「走出去」:走進實驗室、參加學術會議,盡一切可能增加與科學家面對面的機會。「我們不是為自己辦期刊,而是為了『科學共同體』。」李黨生和編輯部同事們不厭其煩地告訴他們遇到的每一位科研人。
他們的誠意起效了!《細胞研究》開始收到不錯的投稿,又因為高質量論文的發表,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總算,我們走上了期刊發展的『正循環』!」李黨生感慨。
琢磨「基線」 開闢「通道」
「接手這本期刊時,我們就定下了朝國際一流期刊水平衝擊的目標。」李黨生堅定地說,「科研人員經常提及的《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細胞》(Cell),都在西半球。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給中國帶來一本能在世界範圍內領先的科技雜誌,是我們不懈努力的驅動力。」
在科學家的支持下,李黨生帶領編輯部,將《細胞研究》的學術質量一步步提升。促成期刊越辦越好的一大秘訣,是他們因時制宜地修改論文接收的「基線」。「這就和一所大學的錄取分數線一個道理。」李黨生打比方說。起初《細胞研究》就像是一所二本大學,定的分數線自然不能太高,可當它發展為一本院校甚至是「雙一流」高校時,再用原先的「分數線」當然也不合適了。
科技期刊「基線」的設定很有講究——定得太高會讓大部分投稿「石沉大海」,出現「斷糧」情況;定得太低,則會拉低期刊的學術質量。靠著編輯團隊日復一日與科研一線「親密接觸」,《細胞研究》的「基線」慢慢悟了出來。
《細胞研究》編輯部主任程磊介紹,當收到科學家的投稿後,會有科學編輯根據「基線」決定送審還是退稿,送審的部分需要聯繫同行評議專家予以審核。如根據審核意見修改好的論文達標,一篇科研論文才有機會在期刊上發表。「除了『科學共同體』,一支高素養的職業編輯隊伍也很重要。」程磊說。
對很多科研人員來說,成果的發表不僅重質量,也是一場競速賽:期刊審稿的快慢很大程度會決定勝負。深諳科研人員「痛點」的《細胞研究》開闢了「綠色通道」和「快速通道」。「如果在其他期刊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等情況,作者可以轉投《細胞研究》的『綠色通道』,編輯部會根據已有的審稿意見快速回復,決定接收、修改還是重新送審。而『快速通道』則給領域競爭激烈的科學家帶來便利,可以申請儘量縮短審稿時間,快速發表。」李黨生透露,「當然,這也給科學編輯對稿件的把握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李黨生看來,科學編輯不是簡單地聯繫專家進行同行評議,更要監督整個過程。「一般而言我們會找三個評審人,但出現一致通過或一致退稿的概率極低。」程磊補充說。科學編輯需要過自己的努力,保護作者在此過程中的權益。
不過,對於科學編輯做出決定的退稿,無論對方多麼權威,或是發表論文的心情多麼迫切,《細胞研究》也從來不講情面。李黨生掏出手機,給記者念起了一條簡訊。簡訊不長,卻讓編輯部感動:「豈止理解,支持你們這麼做。」這是一位青年才俊吃了「閉門羹」,李黨生告知結果,他這樣回復。「這說明《細胞研究》的口碑樹起來了,我們也已經和『科學共同體』形成了良性互動。」
「上海模式」廣泛複製
在中國生命科學領域發展愈發迅速的今天,中國生物學家的身影日益頻繁地出現在各大國際期刊中。對於中國科學家而言,《細胞研究》已不僅僅是一本期刊,而是一個他們能夠響亮「說話」的重要平臺。在《細胞研究》編輯部工作的歲月裡,李黨生和程磊印象最深刻的,是與南京大學教授張辰宇之間的故事。
「2008年,張辰宇教授課題組在血液中發現了microRNA,這是個顛覆性的發現。這樣的發現在國外知名刊物上投稿遭遇了非常大的阻力。」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程磊仍然難掩激動之情。在「關鍵時刻」,張辰宇將文章投給了《細胞研究》,編輯部在高標準審核後,讓論文快速通過評審程序並在線發表。「這篇文章僅在ISI/SCI核心資料庫收錄的期刊當中,就已被引用超過2800次了。這是《細胞研究》迄今發表的文章中單篇引用量最高的論文。」程磊表示,「對於一個中國科學家在我國本土刊物上發表的原創論文來說,這簡直是一個奇蹟!」
類似的故事還有不少。2014年,清華大學教授俞立觀察到一個新的細胞器,但當時尚無功能性數據支撐,因此被國際頂級期刊拒稿。《細胞研究》認為這是一個原始創新,大膽地予以刊發。五年後,該論文作者拿出了功能性數據,他所開拓的新的科研領域也逐漸獲得國際同行認可。
「《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突破20可以說是一個裡程碑,但我們的徵途並不會就此止步。我們瞄準的,是與最好的科技期刊並駕齊驅。」李黨生說。在他看來,《細胞研究》正處於攀登珠峰的衝刺階段,可這段路,也是最難走的。「實事求是地說,我們與『超一流』間還有差距,我們是『後來者』,只有不斷『向上』才能贏得全球科學家的認可。」令他欣慰的是,《細胞研究》已成為廣受國內外認可的高端學術平臺,海外科學家佔了投稿數量的一半。
李黨生告訴記者,《細胞研究》編輯部從來沒有把辦期刊當作是一件能夠盈利的事兒。「科學研究是公益性的,是為全人類服務的。我們會用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態度,既遵循『先行者』寶貴的經驗和既成的行業行規,也要努力走出有中國特色的期刊建設之路。」
《細胞研究》也是國內學術期刊建設的一塊「試驗田」,如今,以《細胞研究》為代表的上海原創科技期刊的辦刊模式,正為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術期刊所借鑑,也帶動了許多本土優秀學術期刊的發展。在2020期刊引徵報告中,我國共有9本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邁過10。「希望大家能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去辦一本期刊,避免浮躁,出現更多與我國科技水平相稱的學術期刊。」李黨生與同仁共勉。
在李黨生看來,伴隨本土科技期刊的興起,將會面對國際頂尖期刊駐中國機構的人才競爭。「這就需要我們晉升體系的制度創新。」他說,「我們也希望大家有科研文化自信,相信中國的本土品牌期刊。」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