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2020年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出爐,哈佛、斯坦福、劍橋三所名校繼續領跑全球前三。
中國內地多家知名高校排名提升,進步顯著。清華大學排名較去年前進14位,躋身全球第29名,北京大學也較去年上升4名,位列全球第49名。不過,在國內齊名、不相上下的大學「一哥」,在ARWU排行榜上卻拉開了20位的差距。
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排名上升,分別位列全球第58和第6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復旦大學首次躋身全球百強,分別位列第73名和第100名。
值得注意的是,既非985,也非211,還不是「雙一流」的深圳大學,今年竟然躋身全球前300名,上升勢頭強勁。
清華為何遙遙領先北大,中科大、復旦因何進入全球100強,深圳大學又是憑什麼壓過了一幹名校?
國外也搞院校合併,抬升排行榜名次
2020年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中,哈佛大學連續18年蟬聯全球第一,史丹福大學和劍橋大學分別位居第二和第三名。
前10名的高校之中,美國高校佔有8個席位,其中哥倫比亞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排名均上升1位,依次位列全球第七和第八。美國有30所高校進入全球前五十名,整體實力較強。
歐洲大陸的大學中,排名最高的是法國新近合併成立的巴黎薩克雷大學,「空降」全球前20強,高居全球第14名。
據了解,巴黎薩克雷大學是由多所高校和研究所合併成的綜合性大學,合併了3所大學、4所大學校與7個研究所,其中包含巴黎第十一大學、凡爾賽大學。
在近日公布的軟科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巴黎薩克雷大學綜合了數學強校巴黎第十一大學的實力,一舉超越普林斯頓大學獲得數學學科全球第1名。
除此之外,巴黎薩克雷大學的物理學科排名世界第9,歐洲第1,醫學和農業學科排名全球前25,學校的科研實力獲得認可。
法國名校排名的提升和政府的努力不無關係。由於法國名校世界排名長期低迷,為了提升大學排名,法國政府於2010年推出了「卓越大學計劃」(IDEX),牽頭合併學校以提升學校的科研實力和世界排名。
計劃推行10年以來,法國不少高校的排名提升。在今年的ARWU排行榜中,除了巴黎薩克雷大學以外,同樣入選「卓越大學計劃」的巴黎文理研究大學和巴黎大學分別位居36名和65名,索邦大學位列39名,提升5名,看來法國政府這一計劃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亞太地區方面,日本的東京大學表現最佳,位列第26名,清華大學位列29名,成為地區亞軍。大洋洲地區的大學中,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大學(第35名)位居第一。
國內高校排名提升,清華大學排名領先
中國內地高校學術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快速提升,共有144所內地高校榜上有名,較去年增加12所,其中71所高校入圍全球500強,較去年增加13所。
上榜高校中,86所高校排名名次或排名區間有所上升,51所高校排名區間保持穩定。
清華大學的表現優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較去年(43名)提升14名,排名突飛猛進,首次超過京都大學(第34名),而北京大學名列第49,較去年提升4名。
數據顯示,清華大學2020年總分38.1(去年為35.4),幾項指標得分有所上升,其中「高被引學者」得分從去年的37.4分大幅提升至45.4分,「N&S論文」得分也從39.2分提升到42.9分。
去年,清華有兩項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清華大學腦計算研究中心施路平教授團隊也憑藉「天機芯」成功登上了Nature封面,這是中國人工智慧晶片首次登上Nature,清華大學科研團隊的研究突破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
根據教育部數據, 清華大學2019年經費達297.21億元,同比增長24%,位居全國高校科研經費之首,大幅領先於第二名的浙江大學(191.77億元)和第三名的北京大學(190.07億元),2020年清華大學總經費更是高達310.72億元,同比增長13.51%。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科技大學,今年首次入圍全球百強名列第73名,去年則排名101-150名(100名後只標註位次區間)。
數據顯示,中國科技大學2020年總分為28.6分,其中「高被引學者」34.3分(去年為25.4分),「N&S論文」24.1分(去年為20.8分),「國際論文」67.2分(去年為64.2分),各項指標均有提升。
中國科技大學學術實力不容小覷。2020年公布的統計高質量自然科學期刊科研人員的自然指數排名中,中國科技大學更是超越北大、清華,蟬聯全國高校第一。
ARWU排行榜的分數由校友獲獎(10%)、教師獲獎(20%)、高被引科學家(20%)、發表的《自然》(Nature)或《科學》(Science)論文(20%)、國際論文(20%)和師均表現(10%)六個指標構成。
其中獲獎指的是獲得諾貝爾獎或菲爾茲獎,國際論文指的是被SCIE和SSCI收入的研究論文,評價標準相當嚴格。
雙一流大學優勢明顯,深圳大學突飛猛進
入圍全球500強的中國內地高校中,「雙一流」高校佔據絕對優勢,71所中60所為「雙一流」高校。
其中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南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排名均有所上升,與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共同排在全球第101-150名。
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西南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這7所「雙一流」高校首次入圍全球500強。
非「雙一流」高校也不乏擁有實力者,其中深圳大學首次入圍全球前300,廣東工業大學、山東科技大學、上海科技大學、華南農業大學首次入圍全球500強。
深圳大學可謂是近年來殺出來的「黑馬」,世界排名進步飛快,從2017年的601-700名迅速上升至2020年的201-300名,以每年進步100名的速度前進,甚至「跑」過了不少「雙一流」、985、211大學。
數據顯示,深圳大學「N&S論文」從去年的4.9分提升到9分,「國際論文」從43.9分提升至49.3分。論文發表數量和科研成果提升較快,展現出毫不遜色的科研實力。
既非211、985,又非「雙一流」的深圳大學,在學校建設上卻擁有非同尋常的膽識和魄力,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更是提出要在「2035年前讓深大進入世界一流名校行列」。
深大依託深圳市這一強大的「背景」和雄厚的財政實力,近年來在科研上投入「出手闊綽」,官網信息顯示,2019年,科研總經費超過11億元。
2019年,深圳大學SCI收錄論文3791篇,SSCI收錄論文381篇。獲科研獎勵2846項。獲專利授權425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229項。
港澳臺地區的大學排名則不夠理想。香港中文大學是港澳臺地區排名最高的大學,排在全球101-150名。香港大學甚至出現了退步,去年排在101-150名,而今年則跌至全球第151-200名。中國醫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臺灣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則位列201-3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