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猜想過的「哥德巴赫猜想」

2020-11-28 澎湃新聞

那些年,我們一起猜想過的「哥德巴赫猜想」

2020-02-13 13: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本文作者Helen Zhao就讀於卡耐基梅隆大學數學系,她愛數學也愛散文,而且還是羅教授的小迷妹。今天,我們一起來聽聽這位女文青講「哥德巴赫猜想」。

作者 | Helen

編輯 | 羅數君

文 2100字 閱讀時間約 5分鐘

我們是聽著「哥德巴赫猜想」長大的一輩人。我們知道「哥德巴赫猜想」是數學界的一座高峰,幾世紀以來吸引著人們攀登。甚至知道是中國數學家陳景潤完成了「皇冠上的明珠1+2」的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是帶著我們回憶的一個有溫度的名詞。你可能不記得它到底是什麼,可能從來也不知道它到底在猜想什麼,但是總能記得小的時候特別羨慕那些數學成績好的小孩,每當大人講到夢想啊理想之類的話題,他們總是能特別理直氣壯地說以後要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坐在臺下的我們,只能感嘆「證明」是多麼高級的一個數學詞彙。但今天是我坐在這裡,把這個秘密講成故事:

那些年,我們一起猜想過的「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圖片來源:wikipedia

1742年的六月七號,哥德巴赫在給歐拉的一封信裡寫道,「任何一個大於2的整數都可以寫成三個素數之和」。同年六月三十號,歐拉在回信裡註明了這一命題的另一個版本「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也是我們今天熟知的定義。我們在書裡看到的行話「1+1」指的就是這個命題。歐拉對於這個命題的態度是十分積極的,但是他說「我現在還無法證明」。連歐拉小天才都「無法證明」的猜想,可見其難度。

緊接著這個問題陷入了將近一百六十年的沉寂。直到1900年,希爾伯特在第二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提出了二十三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才將「哥德巴赫猜想」重新帶回大家的視野。1920 年,哈代和利特爾伍德利用「圓法」解決了每一個充分大的奇數都可以寫成三個素數的和以及幾乎每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寫成了兩個素數的和。看起來這個問題似乎已經被解決了一大半。但是離開「幾乎」和「充分大」這兩個限制,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1919年,布朗使用「篩法」證明了:所有充分大的偶數都能寫成兩個數的和,這兩個數的素因數都不超過9個,行話叫做「9+9」。根據「算術基本定理」,每個自然數都能寫成數個質數的乘積,並且只有一種分解的方法。比如,30 只能寫成 2*3*5,有三個素因數,24隻能寫成2*2*2*3,有四個素因數。數學家們也一直在改進這個證明方法,幾百年來相繼證明了「7+7」,「6+6」,「5+5」,「4+4」,「1+c」…… 在這個問題的研究上,祖國的數學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可能大家都聽說過丘成桐的名字,小時候也常常聽說誰誰誰拿了丘成桐數學獎。1950年,華羅庚回國,在中科院數學研究所組織數論研究討論班,倡議他的一些學生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他曾對學生們說:「我並不是要你們在這個問題上作出成果來。我的著眼點是哥德巴赫猜想跟解析數論中所有的重要方法都有聯繫,以哥德巴赫猜想為主題來學習,將可以學會解析數論中所有的重要方法……哥德巴赫猜想真是美極了,現在還沒有一個方法可以解決它。」(《王元院士漫談哥德巴赫猜想》作者:王丹紅 來源:科學時報)後來的故事,可能大家都很熟悉了。

圖片來源:pexels.com

1956年,王元證明了「3+4」同年,蘇聯數學家阿·維諾格拉朵夫證明了「3+3」

1957年,王元證明了「2+3」

1962年,潘承洞證明了「1+5」

1963年,潘承洞、巴爾巴恩與王元又都證明了「1+4」

1966年,陳景潤在對篩法作了新的重要改進後,證明了「1+2」

「1+2」也被稱為「陳氏定理」,具體是說「每一充分大的偶數都是是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乘積之和」,是「篩法」運用的頂點。但這個故事還遠遠不到結束的時候,前面我們說的所有都有一個「充分大」的偶數的大前提,離開這個大前提,我們談的所有都是枉然。可能很多人以為「1+2」解決了,再走一步就是光明。但這最後一步,恰恰是一大步,離開「充分大」的一步。「篩法」已經被運用到了極限,接下來,我們又需要用什麼方法?

圖片來源:pexels.com

小時候的山盟海誓,凌雲壯志,可能早就遺落在柴米油鹽裡了,但是總有人一直走在通向童年理想的路上。近幾年來年輕的傑出的數學家,像陶哲軒教授,就在一步一個腳印地通向「哥德巴赫猜想」。近幾年來,格林-陶定理,陶哲軒不等式,都是他的成果。我們談起數學,所想到的第一個詞可能就是聰明。從小到大,我們覺得「數學好」和「智商高」就是同義詞。但是真的是這樣嗎?要我說,學數學的人,最重要的品質,是一腔孤勇。是黑暗裡探索的勇氣和開疆拓土的豪氣。還記得那些年我們一起做過的夢,羨慕過的人嗎?可能都模糊了,卻還閃著光。寫這篇文章,希望能點燃你心中的無上勇氣,向著一點點微光也能找到方向。

接下來的這些年,我們一起繼續猜想「哥德巴赫猜想」。

圖片來源:pexels.com

*本文內容屬羅博深數學及其母公司Expii, Inc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羅博深數學團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轉發本文與全世界的朋友分享數學、教育的樂趣。

原標題:《那些年,我們一起猜想過的「哥德巴赫猜想」》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數學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哥德巴赫猜想被證明了
    前幾天,知乎上突然搞出了個爆炸性新聞:一個高中生宣稱自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啥是哥德巴赫猜想?我們先從差不多是所有碰到數學系的人都會問的一個問題說起:你們學數學的為什麼要證明1+1=2?這不是吃飽了撐得麼?哭笑不得。事實上,哥德巴赫猜想作為最古老的懸而未決的數學猜想之一已經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了200多年。
  • 分析:為什麼龐加萊猜想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
    為什麼說這一工作「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中國科學家究竟做出了多大貢獻?「七大世紀數學難題」的進展情況如何?  作者是何方「神仙」?  從來沒有「接觸過媒體」的曹懷東,終於接受了記者的電話採訪。  46歲的曹懷東1977年考上清華大學,後來出國留學,師從丘成桐。1986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予的博士學位。
  • 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說起來,其實很簡單,就是證明任意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拆成兩個素數的和,簡稱1+1,沒有後面的等於2。這裡的1+1,是一個素數加另一個素數的意思。素數 prime number,就是那些只能被自己的1整數的整數。
  • 《哥德巴赫猜想》手稿背後的故事
    文/慕津鋒「我們高興地向大家推薦《哥德巴赫猜想》一文。老作家徐遲同志深入科研單位寫出的這篇激動人心的報告文學,熱情謳歌了數學家陳景潤在攀登科學高峰中的頑強意志和苦戰精神,展示了陳景潤對解決哥德巴赫猜想這一著名世界難題的卓越貢獻。
  • 哥德巴赫猜想:還要「猜」多久?
    「近二十年證明沒有本質進展」    「近20年來,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沒有本質進展。」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將在本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作45分鐘報告的陳木法說,「它的證明就差最後一步。如果研究取得本質進展,那猜想也就最終獲得了解決。」    據陳木法介紹,在2000年,國際上曾有機構列出了數學領域的7個千年難題,懸賞百萬美元求解,但並未將哥德巴赫猜想包括在內。
  • 再談哥德巴赫猜想
    承接上我的上一篇,《哥德巴赫猜想隱藏的秘密》。昨天很湊巧,我多久沒有上「知乎」了,無聊地才一登陸上去,就被推送「哥德巴赫猜想證明」。我認真地看完了前幾段,忍不住給作者留言:「對不起,我只看到您『基於統計』這四個字,以下種種精妙的推演與計算都不需要看了……」作者很快給我回復了,吧啦吧啦。
  • 王元院士漫談哥德巴赫猜想
    1978年2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徐遲的長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從此,陳景潤的名字和哥德巴赫猜想一起傳遍神州大地。 近日,在一項面向公眾的活動中,數論學家王元院士發表了題為《漫談哥德巴赫猜想》的演講,並向熱衷於證明這一猜想的數學愛好者提出建議和忠告。
  • 文學的啟蒙:由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說起
    1978年3月,在醞釀了8個月後,全國科學大會在京開幕。因寫作《哥德巴赫猜想》的作家徐遲和他的主人公陳景潤及來自全國各地的5500多名代表一起走進了人民大會堂。在這次大會上,鄧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思想。這次大會讓一直戴在陳景潤頭上的「白專」帽子終於摘下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理念開始在全國唱響。
  • 漫畫: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說起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其中一位是業餘數學家哥德巴赫,另一位是著名的大數學家歐拉。首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素數的含義:所謂素數,就是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無法被其他自然數所整除的數。比如 2,3,5,7,11,13,17,19......
  • 漫畫:什麼是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說起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其中一位是業餘數學家哥德巴赫,另一位是著名的大數學家歐拉比如 15=3×5,有2個素數因子,我們可以說整數15是素數因子數量不超過2的殆素數。再比如 45 = 3×3×5,有3個素數因子,我們可以說整數45是素數因子數量不超過3的殆素數。而真正的素數,本身就只有1個素數因子。想要一步到位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即「任何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恐怕並不太容易。
  • 知否| 哥德巴赫猜想何時能解?
    這樣的例子我們可以舉出更多,13=3+5+5或者3+3+7;大一些的,99=5+11+83,等等。歐拉在同年6月30日的回信中,卻說他相信此猜想,但並不能證明。此外他還總結道:「每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的和。例如4=2+2,6=3+3,48=29+19,100=97+3,等等。」
  • 那個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到底在猜什麼?
    但他提出的「哥德巴赫猜想」卻成為了世界三大數學猜想之一。另外兩個則是費馬大定理和四色猜想,並且這兩個猜想已經被數學家證明。然而「哥德巴赫猜想」卻仍是世界級未解之謎。 (收看全集請點擊文章末端「閱讀原文」)哥德巴赫其實專業學習的是法學,後來卻對數學研究產生興趣,做了一名中學教師。他對數學的研究純粹是出於興趣!
  • 數學史上的王冠——哥德巴赫猜想
    誰也沒有想到,甚至是哥德巴赫本人也沒想到,自己無意間提出的一個問題,竟然困擾整個科學界超過200年,迄今為止,都無人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正確性。1742年,哥德巴赫在給聲名顯赫的歐拉的信中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質數就是除了1與本身外,沒有其他的約數,如7的約數只有1和7。
  • 「民間數學家」北京趕場:我們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民間數學家」北京趕場:我們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2002年8月15日19:29  千龍新聞網   北京晚報  幾天之後將在北京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不僅是全球職業數學家的盛會,也將成為「民間數學家」的節日。
  • 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光明日報-光明網
    「我們高興地向大家推薦《哥德巴赫猜想》一文。老作家徐遲同志深入科研單位寫出的這篇激動人心的報告文學,熱情謳歌了數學家陳景潤在攀登科學高峰中的頑強意志和苦戰精神,展示了陳景潤對解決哥德巴赫猜想這一著名世界難題的卓越貢獻。」這段「編者按」,刊登在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
  • 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家
    這曾是一個舉世震驚的奇蹟:一位屈居於6平方米小屋的數學家,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
  • 摘取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
    因此,人們就把這個估計稱為「哥德巴赫猜想」。在1912年舉行的第五屆國際數學會上,數學家蘭道曾這樣說過,即使想證明如下較弱的命題——存在一個正整數C,使每一個大於等於2的整數都可以表示為不超過C個素數之和——也是現代數學家力不能及的。1921年,哈代在哥本哈根召開的數學會上說:「哥德巴赫猜想」的困難程度是可以和任何沒有解決的數學問題相比的。
  • 黎曼猜想比哥德巴赫猜想還重要:500年也難解決
    與費爾馬猜想時隔三個半世紀以上才被解決,哥德巴赫猜想歷經兩個半世紀以上屹立不倒相比,黎曼猜想只有一個半世紀的紀錄還差得很遠,但它在數學上的重要性要遠遠超過這兩個大眾知名度更高的猜想
  • 哥德巴赫猜想有什麼用
    上個世紀70年代末,由於徐遲的一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讓陳景潤成了中國家喻戶曉的科學家,也讓哥德巴赫猜想成了在中國最著名的數學難題,激發了無數民間人士夢想成為陳景潤第二。直到今天,在中文網際網路上幾乎每一個科學探索論壇都可以見到這些被戲稱為「哥德巴赫猜想家」的人幾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推銷其證明的盛況。
  • 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到底在猜什麼?
    自1742年提出至今,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s conjecture)已經困擾數學界長達三個世紀之久。作為數論領域存在時間最久的未解難題之一,哥德巴赫猜想儼然成為一面旗幟,激勵著無數數學家向著真理的彼岸前行。對不少人來說,知道哥德巴赫猜想,離不開兩個人,陳景潤和徐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