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還要「猜」多久?

2020-11-30 中國科學院

    新華社北京8月20日電(記者 李斌 張景勇 鄒聲文) 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曾喚起許多中國人的科學意識,也使這一「猜想」成為當代中國最出名的一道數學題。從頂尖數學家到普通的數學愛好者,摘取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成為成千上萬中國人的夢想。
    那麼,近年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有何進展?到什麼時候才會有結果?記者就此採訪了參加國際數學家大會的許多數學家。
    「近二十年證明沒有本質進展」
    「近20年來,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沒有本質進展。」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將在本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作45分鐘報告的陳木法說,「它的證明就差最後一步。如果研究取得本質進展,那猜想也就最終獲得了解決。」
    據陳木法介紹,在2000年,國際上曾有機構列出了數學領域的7個千年難題,懸賞百萬美元求解,但並未將哥德巴赫猜想包括在內。
    「在最近幾年甚至十幾年內,哥德巴赫猜想還難以獲得證明。」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鞏馥洲這樣分析,現在猜想已成為一個孤立的問題,同其他數學學科的聯繫不太密切。同時,研究者也缺少有效的思想、方法來最終解決這一著名猜想。「陳景潤先生生前已將現有的方法用到了極至。」
    劍橋大學教授、菲爾茨獎得主貝克爾也表示,陳景潤在這項工作上取得的進展是迄今為止最好的求證結果,目前還沒有更大的突破。
    「在解決這類數學難題時,可能一二百年內都難有進展,也可能短期內就有重大進展。」在鞏馥洲看來,數學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也許可以讓人們提前在猜想證明上獲得進展。
    猜想求證呼喚全新思路
    為求解「核心數學中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成立了專門的國際研究團隊。研究院負責人、研究員李福安介紹說:「我們期望在黎曼猜想等領域取得突破。這一研究團隊並沒有將哥德巴赫猜想作為努力的方向。」
    陳景潤,這位距「皇冠上的明珠」最近的數學家在1996年離我們而去。他的成就曾一度喚起人們「衝擊」哥德巴赫猜想的「激情」。2000年3月,英國和美國兩家出版公司曾懸賞百萬美元,徵求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終解決方案,再次使之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兩年過去了,直到最後的截止日期,也沒有人前來領取這筆獎金。
    據估計,全世界約有二三十人有能力從事猜想的求證。對於這一著名猜想的最終解決,潘承洞曾撰文指出:現在看不出沿著人們所設想的途徑有可能去解決這一猜想。我們必須對有關方法作出重大改進,或提出新的方法,才可能對猜想取得進一步的研究成果。王元的判斷與此基本相似:「對哥德巴赫猜想的進一步研究,必須有一個全新的思路。」作為我國當代著名的數學家,王元和潘承洞都在猜想證明過程中做出過重大貢獻。
    「數學研究不只是做難題,我不贊成片面炒作這些難題。在我看來,研究這些數學難題的人不到世界數學家的1%。」陳木法覺得,「數學研究不必非得去解答別人提出的問題,我們要多做些原創性的研究,注重整體研究力量的提高。」
    「民間數學家」 距離「明珠」有多遠?
    國際數學家大會開幕前夕,一些「民間數學家」紛紛來到北京,聲稱自己「已完全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引起社會的關注。
    實際上,近年來我國不斷有人拿著猜想的「最終證明結果」輪流拜訪多位數學家,也不時傳出「農民成功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拖拉機手摘得『皇冠上的明珠』」等「爆炸性新聞」。
    「隨著大會的臨近,數學研究院收到的關於猜想研究成果的稿件也越來越多。」中科院研究員李福安說,「20多年有成千上萬的業餘愛好者,我就收到了200多封信。他們的選題主要集中在哥德巴赫猜想上。由於猜想表述非常簡潔,大多數的人都能懂,所以很多人都想來破解這個難題。」
    「民間人士熱愛科學的熱情應該保護,但我們不提倡民間人士去攻世界數學難題。他們可以用這種熱情去做更合適的事情。」李福安說,「從來稿中可以看出,不少作者既缺乏基本的數學素養,又不去閱讀別人的數學論文,結果都是錯的。」
    「國外也有這種現象。比如在柏林國際數學家大會期間,就有人在會場張貼論文,宣稱自己證明了(1+1)。」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本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主席吳文俊說:「一些業餘愛好者會一點兒數學,有一點兒算術基礎,就去求證(1+1),並把所謂的證明論文寄給我。其實像哥德巴赫猜想這樣的難題,應該讓『專門家』去搞,不應該成為一場『群眾運動』。」
    為此,許多數學家對數學愛好者提出忠告:「如果真想在哥德巴赫猜想證明上做出成績,最好先系統掌握相應的數學知識,以免走不必要的彎路。」

相關焦點

  • 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到底在猜什麼?
    後者那篇著名的報告文學,讓很多人知道了有位中國數學家,用了幾大麻袋演算紙,將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往前推進了一步。但陳景潤究竟在這個領域取得了多大的進展呢?讓我們從哥德巴赫猜想本身說起。這也是現在哥德巴赫猜想的通常表述方式,其亦稱為"強哥德巴赫猜想"或"關於偶數的哥德巴赫猜想"。歐拉認為可以將這一猜想視為定理,只可惜他也無法給出猜想的證明。
  • 那個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到底在猜什麼?
    但他提出的「哥德巴赫猜想」卻成為了世界三大數學猜想之一。另外兩個則是費馬大定理和四色猜想,並且這兩個猜想已經被數學家證明。然而「哥德巴赫猜想」卻仍是世界級未解之謎。 (收看全集請點擊文章末端「閱讀原文」)哥德巴赫其實專業學習的是法學,後來卻對數學研究產生興趣,做了一名中學教師。他對數學的研究純粹是出於興趣!
  • 再談哥德巴赫猜想
    承接上我的上一篇,《哥德巴赫猜想隱藏的秘密》。昨天很湊巧,我多久沒有上「知乎」了,無聊地才一登陸上去,就被推送「哥德巴赫猜想證明」。我認真地看完了前幾段,忍不住給作者留言:「對不起,我只看到您『基於統計』這四個字,以下種種精妙的推演與計算都不需要看了……」作者很快給我回復了,吧啦吧啦。
  • 希爾伯特第八問題有望終結: 哥德巴赫猜想獲證!
    由於此引理獲證,可多米諾骨牌式地解決哥德巴赫猜想、齋藤猜想、孿生素數猜想、波利尼亞克猜想、莫德爾猜想、比爾猜想、ABC猜想、奧波曼猜想和黎曼假設等系列相關問題。而一旦有了所有奇素數q的2倍為互異型可表偶數定理,再使用自然數相鄰互素定理就能很容易證明互素型哥德巴赫猜想了。互素型哥猜獲證比歐拉型哥猜獲證意義更深遠。在黎曼猜想中就有平凡0點解和非平凡0點解之分,其中平凡0點解就來自歐拉型哥猜,用一維實數表達即可,非平凡0點解就來自互異型哥猜,須用二維複數來表達。因此證明互異型哥猜成立非常重要。
  • 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家
    這曾是一個舉世震驚的奇蹟:一位屈居於6平方米小屋的數學家,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
  • 王元院士漫談哥德巴赫猜想
    1978年2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徐遲的長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從此,陳景潤的名字和哥德巴赫猜想一起傳遍神州大地。 近日,在一項面向公眾的活動中,數論學家王元院士發表了題為《漫談哥德巴赫猜想》的演講,並向熱衷於證明這一猜想的數學愛好者提出建議和忠告。
  • 哥德巴赫猜想被證明了
    前幾天,知乎上突然搞出了個爆炸性新聞:一個高中生宣稱自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啥是哥德巴赫猜想?我們先從差不多是所有碰到數學系的人都會問的一個問題說起:你們學數學的為什麼要證明1+1=2?這不是吃飽了撐得麼?哭笑不得。事實上,哥德巴赫猜想作為最古老的懸而未決的數學猜想之一已經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了200多年。
  • 知否| 哥德巴赫猜想何時能解?
    但他提出的「哥德巴赫猜想」卻成為了世界三大數學猜想其一,另外兩個則是費馬大定理(整數n >2時,關於x, y, z的方程x^n + y^n = z^n沒有正整數解)和四色猜想(每個無外飛地的地圖都可以用不多於四種顏色來染色,而且不會有兩個鄰接的區域顏色相同),並且這兩個猜想已經被數學家證明完成。「哥德巴赫猜想」卻仍是世界級未解之謎。
  • 我若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能否保送清華北大?一名高中生的猜想
    高中生的預告為什麼會引起軒然大波,第一點是因為哥德巴赫猜想,一個被譽為是數學皇冠上一顆明珠的問題猜想,另外一個是高中生這個特殊的身份,人們都很好奇,困擾了300多年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批大數學家(比方說歐拉,高斯,還有我國的陳景潤等
  • 摘取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
    因此,人們就把這個估計稱為「哥德巴赫猜想」。1921年,哈代在哥本哈根召開的數學會上說:「哥德巴赫猜想」的困難程度是可以和任何沒有解決的數學問題相比的。「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薰陶的新中國年輕數學家陳景潤,在深入鑽研了當代很多著名數論論文後,奮然向「哥德巴赫猜想」頂峰攀登。
  • 數學史上的王冠——哥德巴赫猜想
    誰也沒有想到,甚至是哥德巴赫本人也沒想到,自己無意間提出的一個問題,竟然困擾整個科學界超過200年,迄今為止,都無人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正確性。哥德巴赫提出的猜想舉例:10=1+2+7, 101=3+7+91。然而,歐拉經過反覆的思考,即不能給出證明,也不能舉出反例,只能在給哥德巴赫的回信中說明自己無法證明,但相信哥德巴赫提出的命題是正確的。同時,歐拉對哥德巴赫猜想給出了另一種等價陳述: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如10=3+7,100=3+97。此即為歐拉版本的哥德巴赫猜想。
  • 漫畫: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說起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其中一位是業餘數學家哥德巴赫,另一位是著名的大數學家歐拉。首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素數的含義:所謂素數,就是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無法被其他自然數所整除的數。比如 2,3,5,7,11,13,17,19......
  • 漫畫:什麼是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說起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其中一位是業餘數學家哥德巴赫,另一位是著名的大數學家歐拉這樣一個等價版本的命題,就成為了後世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的未來既然陳景潤先生已經成功證明了 「1+2」,那麼最終證明 「1+1」 豈不是手到擒來了?很遺憾,一直到50多年後的今天,哥德巴赫猜想的終點 「1+1」 還是沒有得到成功證明。
  • 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
    從今天開始講講數學界的幾個未解難題,首先從哥德巴赫猜想開始。哥德巴赫猜想首先我要強調一下,哥德巴赫猜想想證明的,不是1+1=2。哥德巴赫猜想是一個叫哥德巴赫的18世紀的中學老師發現的,他當時給歐拉寫信,提出了這麼個猜想,幾百年過去了,一直沒有被證明,但是驗證下來,都是正確的。
  • 分析:為什麼龐加萊猜想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
    破解龐加萊猜想:為什麼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  新華網北京6月4日電 「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關於百年數學難題的四問  新華社記者李斌  「七大世紀數學難題」之一的龐加萊猜想,近日被科學家完全破解,而且是中國科學家完成「最後封頂」工作——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數學家
  • 那些年,我們一起猜想過的「哥德巴赫猜想」
    今天,我們一起來聽聽這位女文青講「哥德巴赫猜想」。作者 | Helen編輯 | 羅數君文 2100字 閱讀時間約 5分鐘我們是聽著「哥德巴赫猜想」長大的一輩人。我們知道「哥德巴赫猜想」是數學界的一座高峰,幾世紀以來吸引著人們攀登。
  • 昨天,哥德巴赫猜想被一位中國高中生證明了
    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另兩大猜想,歷盡數百年的千辛萬苦,才專業人士證明。   《費馬猜想》,17世紀提出,1994年被英國人安德魯·懷爾斯證明。其人在94年之前先後歷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牛津大學皇家學會研究教授。
  • 前兩天,哥德巴赫猜想被一位中國高中生證明了
    12月24日,知乎用戶@證明 在知乎發帖,表示自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並表示自己會在2019年1月1日放出具體證明過程。原文標題:《如果高中生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會被清華北大數學系保送嗎?》,該問題截至本文出稿時,已被瀏覽15000000+次。
  • 《哥德巴赫猜想》手稿背後的故事
    文/慕津鋒「我們高興地向大家推薦《哥德巴赫猜想》一文。老作家徐遲同志深入科研單位寫出的這篇激動人心的報告文學,熱情謳歌了數學家陳景潤在攀登科學高峰中的頑強意志和苦戰精神,展示了陳景潤對解決哥德巴赫猜想這一著名世界難題的卓越貢獻。
  • 陶哲軒接近證明哥德巴赫猜想
    新聞來源:solidot五月一期的《科學美國人》雜誌上刊登了一篇文章稱,菲爾茨獎金得主、UCLA數學家陶哲軒正接近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是指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表示成兩個素數之和,如8 = 3 + 5。 它有一個弱版本「弱哥德巴赫猜想」,指大於5的奇數都可以表示成三個質數之和,如35 = 19 + 13 + 3。弱版本是哥德巴赫提出的,而強版本也就是我們所知的那個猜想,其實是歐拉給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