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 哥德巴赫猜想何時能解?

2020-11-28 網易科技

陳景潤發表的論文《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作者 | 孟倩

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

今天是著名數學家哥德巴赫的誕辰。

哥德巴赫,C.(Goldbach,Christian)1690年3月18日生於普魯士柯尼斯堡(今俄羅斯加裡寧格勒)。作為數學家,哥德巴赫其實是一位業餘玩家。但他提出的「哥德巴赫猜想」卻成為了世界三大數學猜想其一,另外兩個則是費馬大定理(整數n >2時,關於x, y, z的方程x^n + y^n = z^n沒有正整數解)和四色猜想(每個無外飛地的地圖都可以用不多於四種顏色來染色,而且不會有兩個鄰接的區域顏色相同),並且這兩個猜想已經被數學家證明完成。「哥德巴赫猜想」卻仍是世界級未解之謎。


「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

歌德巴赫學習的是法學,後對數學研究產生興趣,做了一名中學教師。他對數學的研究純粹是出於興趣,1742年6月17日,他在給好友歐拉的一封信裡陳述了他著名的猜想——哥德巴赫猜想:「隨便取某一個奇數,比如77,可以把它寫成三個素數之和,即77=53+17+7;再任取一個奇數,比如461,可以表示成461=449+7+5,也是三個素數之和,461還可以寫成257+199+5,仍然是三個素數之和。例子多了,即發現「任何大於5的奇數都是三個素數之和。」

這樣的例子我們可以舉出更多,

13=3+5+5或者3+3+7;

大一些的,

99=5+11+83,等等。

歐拉在同年6月30日的回信中,卻說他相信此猜想,但並不能證明。此外他還總結道:「每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的和。例如4=2+2,6=3+3,48=29+19,100=97+3,等等。」一直到死,大數學家歐拉竟然都不能證明哥德巴赫這一猜想。

現在,人們一般把歌德巴赫信中提到的猜想稱為弱哥德巴赫猜想,歐拉回信的稱為強哥德巴赫猜想。只要強猜想能成立,弱猜想就一定能成立。世人所稱的哥德巴赫猜想,一般都是指歐拉提出的強猜想。

1770年,英國數學家愛德華·華林(Waring Edward)將它第一次公之於眾  ,加上「每一個奇數或者是素數或者是三個素數的和」的命題。稍加改變的提法是「每一個大於或等於9的奇數都是三個奇素數的和」,這是哥德巴赫猜想的推論。這引發了一場關於數學的革命。

「哥德巴赫猜想」證明歷程

1900年,德國著名數學家D.希爾伯特(Hilbert)在巴黎數學家大會上提出來對本世紀數學發展有重大影響的23個問題,哥德巴赫猜想被列為第8個問題。

研究偶數的哥德巴赫猜想的四個途徑分別是殆素數,例外集合,小變量的三素數定理以及幾乎哥德巴赫問題。歷代數學家都曾經在這四種途徑上攀爬。

殆素數

殆素數就是素因子個數不多的正整數。

比如45,它的質因數只有3和5兩個。

4807,它的質因數只有11、17和29三個。

如果以數字來標記「所含質因數的數量」的話,3和5就可以用2表示,11、17、29就可以用3來表示。大於4的偶數就用「2」來比喻。

所以哥德巴赫猜想就形容為每一個「2」都可以表示成兩個「1」之和。

2是代表大偶數,1是代表質數。

其實也可以表述為,假設N是偶數,雖不能證明N是兩個素數之和,但足以證明它能夠寫成兩個殆素數的和,即N=A+B,其中A和B的素因子個數都不太多。

用「a+b」來表示如下命題:每個大偶數N都可表為A+B,其中A和B的素因子個數分別不超過a和b。顯然,哥德巴赫猜想就可以寫成"1+1"。

於是,數學家們開始了經久不息的奮戰,一直「a + b」問題上推進。

1920年,挪威數學家布朗證明了「9 + 9」。

1924年,德國數學家拉特馬赫證明了「7 + 7」。

1932年,英國數學家埃斯特曼證明了「6 + 6」。

1937年,義大利數學家蕾西先後證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蘇聯數學家布赫夕太勃證明了「5 + 5」。

1940年,蘇聯數學家布赫夕太勃證明了「4 + 4」。

1956年,中國數學家王元證明了「3 + 4」。稍後證明了 「3 + 3」和「2 + 3」。

1948年,匈牙利數學家瑞尼證明了「1+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數。

1962年,中國的潘承洞和蘇聯的巴爾巴恩證明了「1 + 5」, 中國的王元證明了「1 + 4」。

1965年,蘇聯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維諾格拉多夫,及義大利的朋比利證明了「1 + 3 」。

1966年,中國的陳景潤證明了 「1 + 2 」。

也就是說每一個大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質數和另一個質因數不超過2個的數之和。陳景潤發表的論文《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而另外三個研究方向三素數定理、例外集合、幾乎哥德巴赫問題仍然未能解決這一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何時才能解出?

300多年過去了,直到陳景潤「移動了群山」。哥德巴赫猜想至今未有實質性的進展,哥德巴赫猜想證明的困難在於,任何能找到的素數,在以下式中都是不成立的。2*3*5*7*。。。。。。*PN*P=PN+(2*3*5*7*。。。。。。*P-1)*PN前面的偶數減去任何一個素數PN的差必是合數.

如果說數學是科學的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冠上的明珠。在今年年初有一位高中生聲稱自己解出了哥德巴赫猜想,並問能不能保送清華,事實上短短四頁紙被網友指出了諸多邏輯錯誤。在數學的世界,遠遠不是寫寫公式做一下證明就能夠解開世界之迷題。

陳景潤早就說過:「根據多年來的經驗,數論中的不少世界著名難題,例如哥德巴赫猜想,費爾馬大定理等,具有初中畢業程度的同志們,經過自學都能明白其意思,但是對於它們的困難程度卻了解得很少,甚至沒有了解。

以至於許多同志,特別是許多青年同志,盲目的將許多精力浪費在用一些初等數論的辦法去證明這些世界著名難題,而不知道要想解決這些世界著名難題,首先需要學習許多非常高深的數論論文,還要經過多年刻苦研究,然後才有可能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

所以希望青年同志們不要走入歧途,不要浪費時間和精力。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好奇世界,與你一起探索未知。

關注網易科技微信號(ID:tech_163),發送「知否」,即可查看所有知否稿件。

本文來源:知否 責任編輯:喬俊婧_NBJ11279

相關焦點

  • 哥德巴赫猜想何時能證明出來?
    但是這個命題他也沒能給予證明。不難看出,哥德巴赫的命題是歐拉命題的推論。事實上,任何一個大於5的奇數都可以寫成如下形式:2N+1=3+2(N-1),其中2(N-1)≥4.若歐拉的命題成立,則偶數2(N-1)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於是奇數2N+1可以寫成三個素數之和,從而,對於大於5的奇數,哥德巴赫的猜想成立。但是哥德巴赫的命題成立並不能保證歐拉命題的成立。因而歐拉的命題比哥德巴赫的命題要求更高。
  • 哥德巴赫猜想被證明了
    它的老大哥費馬猜想在1995年被Wiles證明了,但是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仍然靜靜地躺在上帝的保險柜裡不為人知。哥德巴赫猜想應該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一個數學猜想。當年哥德巴赫猜想的風靡程度可以直追現在tfboys,而且掀起了一股高考填志願報考基礎學科之狂潮。這個猜想之所以能街知巷聞,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之作。
  • 簡明而徹底的破解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的驗正方法簡單易學,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的普通民眾經過短期培訓,使用一個普通計算器,均能用《圖表驗證法》完成重點抽檢或全面普檢的全部計算證明過程。若能編入計算機算法程序,偶數哥德巴赫素數對的驗證領域酒更為寬廣、全面、普及和方便。是世界難題證明走向普及化大眾化的一次有效探索。.
  • 數學史上的王冠——哥德巴赫猜想
    誰也沒有想到,甚至是哥德巴赫本人也沒想到,自己無意間提出的一個問題,竟然困擾整個科學界超過200年,迄今為止,都無人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正確性。哥德巴赫提出的猜想舉例:10=1+2+7, 101=3+7+91。然而,歐拉經過反覆的思考,即不能給出證明,也不能舉出反例,只能在給哥德巴赫的回信中說明自己無法證明,但相信哥德巴赫提出的命題是正確的。同時,歐拉對哥德巴赫猜想給出了另一種等價陳述: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如10=3+7,100=3+97。此即為歐拉版本的哥德巴赫猜想。
  • 世紀難題哥德巴赫猜想,曾懸賞百萬給能證明這個猜想的讀者
    陳景潤主要研究解釋數論,1966年發表的理論簡為(1,2),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裡程碑,世界級數學大師、美國學者安德烈·韋伊層這樣稱讚他:「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有時候,看起來最簡單的數學問題很可能反而是最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 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
    從今天開始講講數學界的幾個未解難題,首先從哥德巴赫猜想開始。哥德巴赫猜想首先我要強調一下,哥德巴赫猜想想證明的,不是1+1=2。哥德巴赫猜想是一個叫哥德巴赫的18世紀的中學老師發現的,他當時給歐拉寫信,提出了這麼個猜想,幾百年過去了,一直沒有被證明,但是驗證下來,都是正確的。
  • 那些年,我們一起猜想過的「哥德巴赫猜想」
    今天,我們一起來聽聽這位女文青講「哥德巴赫猜想」。作者 | Helen編輯 | 羅數君文 2100字 閱讀時間約 5分鐘我們是聽著「哥德巴赫猜想」長大的一輩人。我們知道「哥德巴赫猜想」是數學界的一座高峰,幾世紀以來吸引著人們攀登。
  • 漫畫: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說起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其中一位是業餘數學家哥德巴赫,另一位是著名的大數學家歐拉。首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素數的含義:所謂素數,就是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無法被其他自然數所整除的數。比如 2,3,5,7,11,13,17,19......
  • 漫畫:什麼是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說起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其中一位是業餘數學家哥德巴赫,另一位是著名的大數學家歐拉話說有一天,哥德巴赫同學腦洞大開,發現有許多正整數都可以寫成三個素數之和。什麼意思呢?讓我們看幾個例子:整數9,可以寫成 2+2+5整數16,可以寫成 2+7+7整數30,可以寫成2+11+17那麼,如何能證明,任何一個大於5的整數都可以寫成三個素數之和?
  • 希爾伯特第八問題有望終結: 哥德巴赫猜想獲證!
    可見是用哥猜獲證做引理,證明了黎曼澤塔函數通項導數的生成元非1/ 2 時必無0點非平凡解,黎曼猜想獲證。本文續篇破解哥德巴赫猜想是對希爾伯特第八問題的深度闡釋,它是解決孿生素數猜想和黎曼猜想的底層引擎,解決這些問題的核心,正是希爾伯特的特徵方程內積思想以及互異互素思想在素數領域的推廣。
  • 關於世界數學三大猜想之一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解答
    他的數學經歷:小升初考試時,算術得了滿分;入伍後,曾在成空第13團21營給戰士們講三角函數和複數課;讀軍校時,數學成績是全班107名學員當中最好的;在成空混成11旅教導隊上過專業課、物理課和數學課;考研時數學考的分最高;考博時數學竟得了70分(滿分100,40夠);能講初中數學和高中數學;能講《高等數學》、《工程數學》和《考研數學1~3》;講過1~9年級奧數。
  • 分析:為什麼龐加萊猜想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
    破解龐加萊猜想:為什麼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  新華網北京6月4日電 「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關於百年數學難題的四問  新華社記者李斌  「七大世紀數學難題」之一的龐加萊猜想,近日被科學家完全破解,而且是中國科學家完成「最後封頂」工作——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數學家
  • 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家
    這曾是一個舉世震驚的奇蹟:一位屈居於6平方米小屋的數學家,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
  • 王元院士漫談哥德巴赫猜想
    1978年2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徐遲的長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從此,陳景潤的名字和哥德巴赫猜想一起傳遍神州大地。 近日,在一項面向公眾的活動中,數論學家王元院士發表了題為《漫談哥德巴赫猜想》的演講,並向熱衷於證明這一猜想的數學愛好者提出建議和忠告。
  • 哥德巴赫猜想:還要「猜」多久?
    新華社北京8月20日電(記者 李斌 張景勇 鄒聲文) 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曾喚起許多中國人的科學意識,也使這一「猜想」成為當代中國最出名的一道數學題。從頂尖數學家到普通的數學愛好者,摘取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成為成千上萬中國人的夢想。    那麼,近年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有何進展?
  • 哥德巴赫猜想到底有什麼用
    昨天,第四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以輕裝遊西湖畫上句號,就像用數字、符號、定理解方程那樣簡潔明快。  本報向「最聰明的腦袋」徵集生活數學問題也將結束。最後一期,我們選出幾個最有代表性的問題,一併請數學家解答。  「1+1=2」不是譁眾取寵  提起數學,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哥德巴赫猜想,被概述為2等於「1+1」的問題。
  • 世界最迷人數學難題 哥德巴赫猜想居首
    「蜂窩猜想」(鼓掌)得票數:45005獲獎理由:四世紀古希臘數學家佩波斯提出,蜂窩的優美形狀,是自然界最有效勞動的代表。他猜想,人們所見到的、截面呈六邊形的蜂窩,是蜜蜂採用最少量的蜂蠟建造成的。他的這一猜想稱為蜂窩猜想,但這一猜想一直沒有人能證明。1943年,匈牙利數學家陶斯巧妙地證明,在所有首尾相連的正多邊形中,正多邊形的周長是最小的。
  • 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到底在猜什麼?
    這也是現在哥德巴赫猜想的通常表述方式,其亦稱為"強哥德巴赫猜想"或"關於偶數的哥德巴赫猜想"。歐拉認為可以將這一猜想視為定理,只可惜他也無法給出猜想的證明。布朗,挪威數學家,其在數論領域的工作極大地推動了哥德巴赫猜想和孿生素數猜想等的研究。藉助上述方法,哈代和李特爾伍德在1923年的論文中證明了"在假設廣義黎曼猜想成立的前提下,每個充分大的奇數都能表示為三個素數的和以及幾乎每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能表示成兩個素數的和"[6]。
  • 黎曼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齊名,證明後至少有1000條數學定理成立
    黎曼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齊名,也是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無數數學家為之魂牽夢繞。把它證明出來,至少有1000條數學定理成立,這已經成了數學家的使命。這些困難在經過語言組織和大致的推理後,便成為了猜想。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在1900年時,總結了23個數學難題,引起了數學界的關注。一個世紀後,美國克雷數學研究所提出了7大猜想,這就是著名的世界七大數學難題,解決一個難題能獲得100萬美元的獎金,所以數學家們都在為之努力。
  • 摘取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
    在兩個半世紀以前,德國一位中學數學教師基利斯當·哥德巴赫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這就是很多整數差不多都能表示為三個素數的和。他作了大量的試驗,哪怕是一些大得出奇的數也具有這一特性。因此,他估計任意不低於5的自然數,很可能都能表為三個素數之和。儘管他猜想到這一點,但始終在理論上找不到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