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華人數學家大會後續報導
本報訊(記者 艾丹青)和文藝盛典的喧囂華麗比,數學家們開會顯得樸素安靜。昨天,第四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以輕裝遊西湖畫上句號,就像用數字、符號、定理解方程那樣簡潔明快。
本報向「最聰明的腦袋」徵集生活數學問題也將結束。最後一期,我們選出幾個最有代表性的問題,一併請數學家解答。
「1+1=2」不是譁眾取寵
提起數學,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哥德巴赫猜想,被概述為2等於「1+1」的問題。有讀者毫不客氣地拋來問題:研究它到底有什麼意義,是不是數學家想證明自己很聰明?
這個被稱為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的猜想,一直讓數學家們頭疼不已。不過,在他們看來,證明猜想並不是為了好玩。浙大數學中心主任劉克峰舉了個鮮活的例子:「嫦娥探月工程不是正被人們津津樂道嗎?這就是數學的作用。」
劉克峰說,數學中還沒出現微積分時,人們也會說,研究這些有什麼用?但沒有微積分在力學中的應用,人們就無法計算出怎樣的加速度能讓衛星上天。「今天我們做哥德巴赫猜想,對生產生活並不是立竿見影的,但對人類來說,數學和科學中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找到並利用它們,和微積分指引衛星上天是同樣的道理。」
「我始終有個觀點,越美好的東西,用處就越大。」就像陳省身說「數學好玩」一樣,劉克峰說:「數學就是美好的。」
呼籲傳統歷史題材
一位高中數學老師通過本報,詢問數學家如何看待新課改。這一次大會專門設立中學教育論壇,研討基礎教育中的數學如何進行。
很多數學教育家都表示,關於新課程標準一直存在爭議。不少中小學數學老師經常對著對新課本皺眉頭。張英伯教授認為,中國國情與西方國家不同,西方的課標可以是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最低標準,學校課程可以超越標準,還存在很多批學習內容很深的「精英」中學。國內課標基本是唯一的,因為有高考的存在。她強調課程標準要保持系統性和邏輯性,否則無法培養精英人才。
記者注意到多位數學家都提出:中國傳統數學歷史題材要更多出現在課堂上。中科院教授李文林說,中國古代數學家的優良算法,比如求圓周率的「割圓術」、祖衝之父子推倒球體積公式等都出現在高中教材裡,但還不夠,「數學教學中怎麼恰當利用歷史題材,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