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有何意義?

2020-12-05 刁博

30年前,陳景潤是國內有名的科學明星,他將哥德巴赫猜想證明到了1+2,即大偶數可以表示為一個質數與不超過兩個質數乘積之和的形式。這項成果到目前也是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最終結果1+1的證明。注意,這裡的1+1不是指1+1=2,指的是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1個質數再加1個質數的的形式。

陳景潤證明出了1+2後並沒有停下來,繼續向最終目標1+1挺近,遺憾的是他投入了幾乎所有的時間也沒有完成。

哥德巴赫猜想是數論中的一道著名題目,數論是研究數的規律及性質的一門數學分支,目前看數論是非常基礎的數學,除了基本的運算,在技術領域很少用到數論知識,也很少用到質數的分布。在自然科學領域同樣也很少用到這些。

這並不意味著數論不重要,研究數的數學分支,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是最基礎最重要的數學部分。人類對數的認識也是逐步深入的,最開始人類認識了正整數,之後再到有理數,後來根據畢達哥拉斯定理發現直角三角形的斜邊可以不是有理數,繼而認識發現了無理數。再朝後還發現了虛數,並將虛數投到了應用,目前複變函數已經有了很大的空間。

哥德巴赫猜想會產生什麼數學價值,目前還不得而知,就像發明複數的時候誰也不會想到描述微觀粒子的薛丁格方程中會出現i。數學是一種工具,是科學的語言,掌握好了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夠更好地為科學服務。研究數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不是為了獲得經濟效益,也不會去考慮如何用其獲取經濟效益,作為最基礎的學問,必須要有人去研究。

相關焦點

  • 哥德巴赫猜想有什麼應用,陳景潤研究了一輩子數學有哪些貢獻?
    哥德巴赫猜想是數論領域中的問題,數論是研究數的規律的一門數學分支。相對於數學的其他分支,目前數論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少,數的規律只有很少一點投入到了應用,比如大的質數可以在加密領域派上用場。而哥德巴赫猜想,更是看不到它能有什麼實際應用。
  • 陳景潤沒能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他有其他哪些數學研究成果
    20歲那年,陳景潤從廈門大學畢業,留校成為校圖書館的一名管理員。此後他一邊飽覽群書,一邊在工作之餘堅持對猜想進行驗證研究。就這樣,陳景潤從一 名圖 ( 參數 丨圖片 )書管理員,靠著自己的努力,來到了中科院數學所。在華羅庚教授的指導下,陳景潤得以全身心投入到哥德巴赫猜想的證實研究中。
  • 國士無雙 | 「1+2」——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1966年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裡程碑。1973年他在《中國科學》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並改進了1966年宣布的數值結果,立即在國際數學界引起了轟動,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是篩法理論的光輝頂點。
  • 話劇《哥德巴赫猜想》講述「科學怪人」陳景潤的人生故事
    原標題:話劇《哥德巴赫猜想》講述「科學怪人」陳景潤的人生故事   新華網北京10月31日電(記者白瀛)1978年,作家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轟動一時,讓很多人認識了「科學怪人」數學家陳景潤;36年後,一部同名話劇由廈門大學師生搬上了舞臺。
  • 陳景潤要證明的哥德巴赫猜想是1+1=2嗎?
    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歐拉表述。這一猜想至今沒有被證明,也沒有被證偽。人們難以找出質數的確切分布規律,這可能是哥德巴赫猜想難以證明或證偽的原因。這種方法也被用到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上,證明思路大體是這樣的,a個質數的乘積加上b個質數的乘積如果被證明可以表示出所有的大偶數,這樣就證明了a+b。把a和b逐漸減小,一直減小到1,就證明了任意的大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質數加上一個質數的形式,簡稱1+1。中國人對哥德巴赫猜想有著特殊的情結。
  • 陳景潤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難度究竟有多大?
    20世紀初的時候,有數學家提出了殆素數的證明思路來解決哥德巴赫猜想。殆素數就是素因子個數不多的正整數。現設N是偶數,雖然不能證明N是兩個素數之和,但足以證明它能夠寫成兩個殆素數的和。也就是首先證明所有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數字的總和, 這兩個數字由不超過n和m個素數的乘積組成。
  • 教師節特輯:陳景潤與他的哥德巴赫猜想「1+2」
    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它是由德國著名數學家克裡斯蒂安·哥德巴赫(Goldbach C)在1742年提出的,即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而當今數學界約定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所以最初的猜想就變成了以下這樣的陳述:任一大於5的整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
  • 哥德巴赫猜想並不是證明一加一等於二,陳景潤為了它做了多少努力
    我國的數學家陳景潤,在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時候,就寫了一麻袋的草稿紙。那陳景潤成功證明出了哥德巴赫猜想嗎?並沒有,不過陳景潤在研究的過程中,得出了陳氏定理,為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邁出了關鍵一步。數學家就是這樣,為了證明一個猜想能努力一輩子。著名的費馬大定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被一位美國數學家證明,他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
  • 陳景潤和「哥德巴赫猜想」之間,僅僅是一場演講的距離
    也就應了那句話:「沒有理想的人生,和鹹魚有什麼區別?」確實,被「哥德巴赫猜想」的種子從小就種在心裡的數學家陳景潤先生就從來不會有這樣「不知道」的回答,因為在他的人生中有非常明確的目標,甚至在他少年時候,就十分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以至於當他父親拿著好不容易求來的介紹信,讓他去格致中學讀書時,他卻自己闖進藏書豐富的英華中學校長的辦公室。
  • 哥德巴赫猜想被證明了
    首先,徐遲老先生當年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用洛陽紙貴來形容毫不誇張。在這部報告文學裡,陳景潤先生書呆子的形象躍然紙上,非常符合普羅大眾對數學家形象的預期:木訥、木訥、木訥,不食人間煙火。副作用是直接導致很多人會經常問我一個問題:賊老師,你真的是學數學的麼?我也很無奈。。。其次這個猜想只要有小學數學常識的都能懂。
  • 陳景潤: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被撞傷頭部,誘發帕金森,63歲去世
    陳景潤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是公認的天才,也是公認的「怪人」「痴人」,他被譽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當年在一間6平方米小屋裡,用了6麻袋草稿紙,他攻克了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震驚了全世界,離摘取「哥德巴赫猜想」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僅有一步之遙。陳景潤在解析數論的研究領域取得多項重大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華羅庚數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獎等多項獎勵。
  • 陳景潤: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被撞傷頭部,誘發帕金森,63歲去世
    陳景潤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是公認的天才,也是公認的「怪人」「痴人」,他被譽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當年在一間6平方米小屋裡,用了6麻袋草稿紙,他攻克了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震驚了全世界,離摘取「哥德巴赫猜想」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僅有一步之遙。
  • 窮盡畢生心血,仍沒能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為什麼還如此偉大?
    作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數學家,陳景潤先生窮盡大半生研究數字,幾乎每天都在和數字打交道。 由強哥德巴赫猜想可以退推出:任一大於7的素數都可寫成三個素數之和,被稱為弱哥德巴赫猜想或關於奇數的哥德巴赫猜想。 攻克強哥德巴赫猜想一般認為有四種途徑,分別為:殆素數、例外集合、小變量的三素數定理和幾乎哥德巴赫猜想。
  • 《哥德巴赫猜想》手稿背後的故事
    《哥德巴赫猜想》手稿《哥德巴赫猜想》發表後不久,1978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在這次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大會上,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著名論斷。自此,中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中國的科學家和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迎來了充滿希望的春天。
  • 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家
    上世紀50年代,陳景潤對高斯圓內格點問題、球內格點問題、塔裡問題與華林問題的以往結果,作出了重要改進。上世紀60年代後,他又對篩法及其有關重要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這一200多年懸而未決的世界級數學難題,曾吸引了各國成千上萬位數學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對這一難題提出挑戰的人卻很少。
  • 哥德巴赫猜想:還要「猜」多久?
    新華社北京8月20日電(記者 李斌 張景勇 鄒聲文) 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曾喚起許多中國人的科學意識,也使這一「猜想」成為當代中國最出名的一道數學題。從頂尖數學家到普通的數學愛好者,摘取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成為成千上萬中國人的夢想。    那麼,近年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有何進展?
  • 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到底在猜什麼?
    後者那篇著名的報告文學,讓很多人知道了有位中國數學家,用了幾大麻袋演算紙,將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往前推進了一步。但陳景潤究竟在這個領域取得了多大的進展呢?讓我們從哥德巴赫猜想本身說起。哈代,英國數學家,二十世紀英國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其研究對後世分析學和數論的發展有深刻的影響。李利特爾伍德,英國數學家,研究領域涵蓋數論和數學分析,與哈代有著長達35年的合作。布朗,挪威數學家,其在數論領域的工作極大地推動了哥德巴赫猜想和孿生素數猜想等的研究。
  • 陳景潤至死沒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那他還有其他數學成果嗎?
    雖然已經工作,但陳景潤心中始終惦記著哥德巴赫猜想。他在工作之餘堅持對該猜想進行驗證研究,之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想到可以把自己的相關論文寄給當時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教授,希望得到華教授的指導。華羅庚看過這後,對於陳景潤這個年輕人的才華非常賞識,決定把陳景潤調到中科院的數學研究所,為這個年輕人提供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年輕的陳景潤就這樣,在華羅庚前輩的指導下,正式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
  • 王元院士漫談哥德巴赫猜想
    如果要搞這個問題,最低限度,你應該有大學數學專業畢業生的知識水平,並將已有的文獻都看明白了;否則,就是浪費時間。」 1978年2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徐遲的長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從此,陳景潤的名字和哥德巴赫猜想一起傳遍神州大地。
  • 哥德巴赫猜想有什麼用
    上個世紀70年代末,由於徐遲的一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讓陳景潤成了中國家喻戶曉的科學家,也讓哥德巴赫猜想成了在中國最著名的數學難題,激發了無數民間人士夢想成為陳景潤第二。直到今天,在中文網際網路上幾乎每一個科學探索論壇都可以見到這些被戲稱為「哥德巴赫猜想家」的人幾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推銷其證明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