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沒能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他有其他哪些數學研究成果

2020-11-07 王二麻子看歷史

對於國人來說,陳景潤這個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在那個國家尚處於建設之中的艱苦年代,陳景潤住在狹小的房子裡,對著煤油燈靠紙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幾乎激勵著每一位學子的科學探索夢想。

陳景潤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數學成就,是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這個成果雖然對於猜想的證明邁進了一大步,但離完全證實猜想還有很大距離。此後直到1996年去世,他都沒能完成猜想的最終證明。

那麼窮其一生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除了「1+2」成果之外,還有其它數學成果嗎?

(埋頭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

一、立志破解猜想的少年。

陳景潤對於數學的熱愛,源於初中時的數學老師,那是一位30來歲的清華畢業生,學識淵博,講課生動。在他的影響下,少年陳景潤對數學的興趣越來越濃厚。當時的數學教材,他只用了兩周就自學完成,這讓老師非常驚訝,認為他在數學方面有極高天賦。於是因材施教,為他講一些難度更高的數學知識。

高中時的陳景潤數學成績更加優異,同樣讓教數學的沈老師讚嘆不已。一次上課時他對陳景潤說:中國古人在數學方面的成就曾遠超西方,希望你以後在數學上創造更大成就為國爭光。比如破解當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推動人類數學事業更上一層樓。

沈老師的這番話深深觸動了這個少年的心,從此他以破解哥德巴赫猜想作為自己為之奮鬥的目標。

(陳景潤舊照)

二、圖書管理員的數學夢。

令數學人為之痴迷的哥德巴赫猜想是1742年提出的,其內容為:任一大於2的偶數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但提出這一猜想的哥德巴赫卻不能證明它,於是他向當時的大數學家們請求幫助。可兩百多年過去了,仍然未能得到證實,這一猜想也被遺留下來,成了數學界的大難題。

20歲那年,陳景潤從廈門大學畢業,留校成為校圖書館的一名管理員。此後他一邊飽覽群書,一邊在工作之餘堅持對猜想進行驗證研究。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把自己對猜想的論證觀點寫成論文,寄給當時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教授,希望得到指導。華羅庚在看了論文後,對他的數學功底和才華頗為賞識,當他得知這個小夥子只是個圖書管理員時,決定把他調到中科院數學研究所,讓他專門從事其心愛的數學研究,從而人盡其用。

就這樣,陳景潤從一 名圖 ( 參數 丨圖片 )書管理員,靠著自己的努力,來到了中科院數學所。在華羅庚教授的指導下,陳景潤得以全身心投入到哥德巴赫猜想的證實研究中。

(陳景潤舊照)

三、「1+2」猜想的重大進步。

有了華羅庚教授的指點,陳景潤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勁頭就更足了。可要想獲得證明猜想更多的外國數學研究動態,就必須具備直接閱讀外文文獻的能力。於是陳景潤開始學習多門外語,憑藉驚人毅力,他在極短時間內掌握了英、俄、法、日、意、西等多國語言。

此後,陳景潤在中科院一間六平米的辦公室裡,開始埋頭研究。在歷經十多個春秋之後,1965年,陳景潤發表了一篇名為《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重要論文,在論文中,陳景潤對於哥氏猜想中的「1+2」進行了有力證明。

論文立刻引起全世界數學界的關注,他的證明方法和觀點得到一致認同。當人們得知這一成果只是在一間6平米的辦公室,由一人一桌一筆一紙獨立完成時,不由得對其讚嘆不已。英國和德國的數學家還將這篇論文納入大學教材,將其命名為「陳氏定理」。

當然,作為著名的數學家,以證明「1+2」而聞名的陳景潤,在探索哥德巴赫猜想的同時,在其它數學研究上也收穫頗豐。

比如在早期,為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他對塔裡問題、華林問題、球內格點、圓內格點等數學理論,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和重大改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此外他還成功將之前的最小素數從80繼續推進到16。他所摸索出的篩選法,也成為最為有效的辦法,為後人的數學研究做了鋪墊。

憑藉對哥氏猜想的研究貢獻,陳景潤三個字足以永遠留在人類數學史上。他不畏艱難勇於探索,甘於孤獨獻身科研的精神,理應成為人民群眾的榜樣。

相關焦點

  • 陳景潤至死沒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那他還有其他數學成果嗎?
    陳景潤作為一名數學家,他的成就可謂是家喻戶曉,不少孩子從小就從父母、老師那裡得知了這一名字,對於他點著煤油燈在狹小的屋子裡,單靠紙筆就算出重大數學成果的事跡更是耳熟能詳,作為建國後較早一批的科學工作者,陳景潤當時所處年代條件較為艱苦,國家尚在建設當中,甚至溫飽還沒解決,對於數學方面的研究也不能提供足夠的支持,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陳景潤卻在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上邁進了一大步
  • 哥德巴赫猜想有什麼應用,陳景潤研究了一輩子數學有哪些貢獻?
    哥德巴赫猜想是數論領域中的問題,數論是研究數的規律的一門數學分支。相對於數學的其他分支,目前數論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少,數的規律只有很少一點投入到了應用,比如大的質數可以在加密領域派上用場。而哥德巴赫猜想,更是看不到它能有什麼實際應用。
  • 窮盡畢生心血,仍沒能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為什麼還如此偉大?
    科學的殿堂,每一磚每一瓦都砌的不容易 每一項科學研究的背後,都需要科學家們辛勤的付出和大量的基礎性成果作支撐,陳景潤先生及其所做的研究甚是如此。、塔裡問題以及華林問題等做了重要改進,取得重要成果,並在60年代對篩法及其有關重要問題做了深入研究,都是就是為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做理論基礎。
  • 除了證明了1+2,陳景潤還有其他研究成果嗎?
    200多年前,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Goldbach)發現,似乎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但是他無法給出證明,他同時代的歐拉等數學家也無法證明。這個問題就成了數學中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200多年來無數英雄為之競折腰。
  • 陳景潤窮盡一生,除了證明出「1+2」之外,還有哪些數學成果?
    這個成果雖然對於猜想的證明邁進了一大步,但離完全證實猜想還有很大距離。此後直到1996年去世,他都沒能完成猜想的最終證明。 那麼窮其一生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除了「1+2」成果之外,還有其它數學成果嗎?
  • 陳景潤窮盡一生,除了證明出「1+2」外,還有哪些數學成果
    在那個國家尚處於建設之中的艱苦年代,陳景潤住在狹小的房子裡,對著煤油燈靠紙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幾乎激勵著每一位學子的科學探索夢想。  這個成果雖然對於猜想的證明邁進了一大步,但離完全證實猜想還有很大距離。此後直到1996年去世,他都沒能完成猜想的最終證明。
  • 陳景潤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有何意義?
    30年前,陳景潤是國內有名的科學明星,他將哥德巴赫猜想證明到了1+2,即大偶數可以表示為一個質數與不超過兩個質數乘積之和的形式。這項成果到目前也是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最終結果1+1的證明。陳景潤證明出了1+2後並沒有停下來,繼續向最終目標1+1挺近,遺憾的是他投入了幾乎所有的時間也沒有完成。哥德巴赫猜想是數論中的一道著名題目,數論是研究數的規律及性質的一門數學分支,目前看數論是非常基礎的數學,除了基本的運算,在技術領域很少用到數論知識,也很少用到質數的分布。在自然科學領域同樣也很少用到這些。
  • 哥德巴赫猜想何時能證明出來?
    哥德巴赫(Goldbach C.,1690.3.18~1764.11.20)是德國數學家;出生于格奧尼格斯別爾格(現名加裡寧城);曾在英國牛津大學學習;原學法學,由於在歐洲各國訪問期間結識了貝努利家族,所以對數學研究產生了興趣;曾擔任中學教師。
  • 教師節特輯:陳景潤與他的哥德巴赫猜想「1+2」
    哥德巴赫當時提出這個猜想之後,自己卻不能證明它。於是寫信請教當時世界著名的大數學家歐拉,請他證明。但歐拉用了畢生的精力也沒有證明出來。他雖然沒有證明出來,但他從原命題中得到了一個等價命題,即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我們現在常見的猜想陳述就是歐拉這個版本。
  • 國士無雙 | 「1+2」——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1966年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裡程碑。1973年他在《中國科學》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並改進了1966年宣布的數值結果,立即在國際數學界引起了轟動,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是篩法理論的光輝頂點。
  • 陳景潤要證明的哥德巴赫猜想是1+1=2嗎?
    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歐拉表述。這一猜想至今沒有被證明,也沒有被證偽。人們難以找出質數的確切分布規律,這可能是哥德巴赫猜想難以證明或證偽的原因。古希臘的埃拉託色尼給出過尋找質數的一種方法——篩法,用這種方法可以找出小於某個自然數n的所有質數。這種方法也被用到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上,證明思路大體是這樣的,a個質數的乘積加上b個質數的乘積如果被證明可以表示出所有的大偶數,這樣就證明了a+b。把a和b逐漸減小,一直減小到1,就證明了任意的大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質數加上一個質數的形式,簡稱1+1。
  • 哥德巴赫猜想怎麼難證明,連大數學家陳景潤都沒成功
    每次聽到有人繪聲繪色,煞有其事的說當年陳景潤證明1+1=2多麼的嘔心瀝血,我的尷尬症就如同脫韁的野狗一般發作起來。1+1還要證明嗎?1+1=2是 定義出來的,2就定義為1+1的和。陳景潤數學家大佬陳景潤先生當年試圖證明的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要證明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由兩個素數(素數又叫質數
  • 哥德巴赫猜想並不是證明一加一等於二,陳景潤為了它做了多少努力
    我國的數學家陳景潤,在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時候,就寫了一麻袋的草稿紙。那陳景潤成功證明出了哥德巴赫猜想嗎?並沒有,不過陳景潤在研究的過程中,得出了陳氏定理,為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邁出了關鍵一步。數學家就是這樣,為了證明一個猜想能努力一輩子。著名的費馬大定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被一位美國數學家證明,他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
  • 世紀難題哥德巴赫猜想,曾懸賞百萬給能證明這個猜想的讀者
    陳景潤是我們熟知的為數不多的中國數學家,他的性格雖然怪異,但他的研究在數學史上也讓我國在國際上出了一次風採,每當我們回顧數學史,各種文獻,書籍看到的都是外國人的成就,以外國人命名的各種公式、定理。我們難免會想像陳景潤這樣偉大的數學家應該多來幾個。
  • 哥德巴赫猜想不是證明1+1=2!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究竟是什麼?
    介紹之前,小編要事先說明,哥德巴赫猜想不是要證明1+1=2,大夥平時討論這個問題時千萬不要瞎說哥德巴赫猜想是證明1+1=2。這樣說真的是太無知太雷人了,現在就連一些中小學的數學老師都會有這種錯誤認知,這真的是誤人子弟。
  • 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家
    上世紀50年代,陳景潤對高斯圓內格點問題、球內格點問題、塔裡問題與華林問題的以往結果,作出了重要改進。上世紀60年代後,他又對篩法及其有關重要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這一200多年懸而未決的世界級數學難題,曾吸引了各國成千上萬位數學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對這一難題提出挑戰的人卻很少。
  • 哥德巴赫猜想被證明了
    首先,徐遲老先生當年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用洛陽紙貴來形容毫不誇張。在這部報告文學裡,陳景潤先生書呆子的形象躍然紙上,非常符合普羅大眾對數學家形象的預期:木訥、木訥、木訥,不食人間煙火。副作用是直接導致很多人會經常問我一個問題:賊老師,你真的是學數學的麼?我也很無奈。。。其次這個猜想只要有小學數學常識的都能懂。
  • 話劇《哥德巴赫猜想》講述「科學怪人」陳景潤的人生故事
    原標題:話劇《哥德巴赫猜想》講述「科學怪人」陳景潤的人生故事   新華網北京10月31日電(記者白瀛)1978年,作家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轟動一時,讓很多人認識了「科學怪人」數學家陳景潤;36年後,一部同名話劇由廈門大學師生搬上了舞臺。
  • 陳景潤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難度究竟有多大?
    20世紀初的時候,有數學家提出了殆素數的證明思路來解決哥德巴赫猜想。殆素數就是素因子個數不多的正整數。現設N是偶數,雖然不能證明N是兩個素數之和,但足以證明它能夠寫成兩個殆素數的和。也就是首先證明所有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數字的總和, 這兩個數字由不超過n和m個素數的乘積組成。
  • 如果有人證明出來哥德巴赫猜想會有啥成就?
    導讀:如果有人證明出來哥德巴赫猜想會有啥成就?「任意一個大於6的偶數都可以分解成兩個素數之和。」也就是1+1。如此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卻讓人們兩百多年仍然沒有解決完全。這個問題在整個19世紀是毫無進展的,每個人都能理解這個猜想的內容,但是你就是不能從理論上證明他,直到20世紀,這場哥猜的攻堅戰才陸陸續續拉開序幕。